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

冪率曲線過於青睞少數人,很極端,而且沒法依據它去作準確的預測。

約翰·洛克說:“瘋子,就是用錯誤前提進行正確推理的人。”

在經濟和金融領域大行其道,很多人將“中庸先生”奉爲上賓。一廂情願地假設,金融市場是鐘形曲線在起作用……

在華爾街那幫用鐘形曲線進行風險管理的牛人看來,次貸危機只可能“幾十億個宇宙輪迴才發生一次”,相當於永遠不會發生。

印有鐘形曲線的德國馬克,曾經在短短數年內,由1美元兌換3馬克,變爲1美元兌換30000億馬克。

在10元面值的德國馬克上,長相中庸的高斯先生彷彿在說:“鐘形曲線對風險管理無能爲力。”

90/10法則

事實上,二八法則只是大致的說法,它並不是精準的比率。

在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看來,這個法則叫作90/10法則更爲靠譜。

《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也認爲,在金錢遊戲中,90/10法則更接近真實—10%的玩家贏得了90%的錢。以高爾夫球賽爲例,所有的職業選手中,有10%的選手贏走了90%的獎金,其他90%的選手再分剩下的10%獎金。

如果我們把二八法則稍作推演,就可以得出更爲駭人的結果。

假如你承認二八法則成立,那麼在二八法則的那20%當中也存在不平均,即大部分績效是由少數人創造的。推演的最終結果是,大約1%的人完成了50%左右的工作。這就變成爲了90/10法則。

美國“東部賭王”、地產富豪川普甚至表示:“90/10法則或許還會演變成95/05法則,甚至99/01法則—1%的人擁有全國99%的資產。”

事實上,很多企業的商品,90%是“陪襯品”,它們只是藥引子。有人曾經作過統計,NIKE的運動鞋,90%以上的款式是“陪襯品”,真正暢銷的款式不到10%,卻構成了NIKE產品90%以上的利潤來源。這就不難理解,企業會對某款產品重點推介,不惜重金投放廣告,對有的產品,則任其自生自滅。

它使得世界看上去更加不公平,但這卻是現實世界的法則。

假如有人告訴你,兩位作者的書一共銷售100萬冊,最可能的情況是一位作者的書銷售了99萬冊以上,另一位的銷售還不到1萬冊。這種情況比每位作者各銷售50萬冊的可能性大得多。

比如在出版界,更可能是98/2,也就是98%的圖書銷量來自2%的作者。在非虛構類作品中,這個現象尤其突出,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在8000種圖書中,20個品種會佔據銷售額的半壁江山。

中國會出現人口超億的都市嗎?

北京、上海、廣州在未來30年,會不會出現人口突破1億的超級都市?這是很有可能的。

一個城鎮聚集的人越多,越多的人會把這個城鎮當作目的地。大的越來越大,小的仍然很小,或者變得相對更小。

同樣,在英語的60OOO個主要單詞中,只有幾百個構成了英語寫作的主體,口語中使用的單詞就更少。哈佛大學語言學家喬治·齊普夫發現,英語單詞的使用遵循冪律,即少數的字用得極爲廣泛,另一部分字使用得較多,而絕大多數的字很少被使用。這個觀點,即齊普夫定律。

一種看上去佔優勢的語言,能夠很快吸引很多人使用它,會像病毒一樣快速傳播,而其他語言則會被迅速邊緣化。所以,在北京你有時會遇見這種可笑的情況:一個日本人和一個韓國人,他們比畫着手勢表示強調,磕磕巴巴地吐出搜腸刮肚得來的單詞,用硬邦邦的英語交談。

“中庸先生”起作用的職業

理髮師、牙醫、麪包師、工程師等,屬於“中庸先生”起作用的職業。

比如,我常去樓下的理髮店把頭髮剪短,那裡的一般師傅收費15元,總監給我理髮收費60元。

無論一般技師,還是總監,他們長期的收入都不具有突破性。或許今天多了個染髮的女士,收入略高一些,明天全是男性顧客,收入少了些。但從長期看,是正太分佈的、均勻的。

攤煎餅的師傅就更明顯了,今天賣120個煎餅,明天賣107個,後天賣123個……收入都在正常的範圍內浮動。

對於希望穩定的人來說,“中庸先生”掌控的職業是個不錯的選擇。它雖然不至於讓你一夜暴富,但也足以讓你安身立命了。

在《哈里·波特》出版之前,J.K.羅琳只是一個失業的單身媽媽,她靠領取政府發放的救濟金維生。《哈里·波特》就是羅琳在哄着女兒的情況下寫成的。《哈里·波特》在暢銷後,羅琳迅速暴富,成了僅次於英國女王的女富豪。

邁克爾·喬丹曾經有“活廣告牌”之稱,在1998年,喬丹一年創造出的經濟附加價值約爲100億美元。

雖然是同一職業,也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收入差異。比如,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技師比普通技師要掙得多,喜歡加班的流水線工人比不愛加班的流水線工人相對也掙得更多。此外,教師、醫生、程序員隨着能力的不同及市場條件的不同,收入自然也有所不同。但是,像體育界或演藝界那樣,個人收入極其懸殊的情況是少見的。

“極端先生”起作用的職業

演員、作家、歌手、畫家、運動員等職業,屬於“極端先生”起作用的職業。

每一天,都有一張張新面孔來到北京這個大都市,來尋求自己的夢想。他們有歌手、自由演員、畫家等。他們大部分都在地下室或者城鄉結合部居住,有一些人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

在這些行業,收入非常具有突破性。成功者擁有鉅額財富,失敗者淪爲乞丐。

在無數的運動員選手中,超級明星與普通選手收入相差數何止千倍?

2009年中國名人榜,該榜單結合中國大陸地區文體娛樂界明星們的曝光度和個人收入進行分析和換算,並給出最終排名。姚明年收入3.6億元位列該榜單榜首。而另一方面,有些運動員能維持日常開銷,有球打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超級巨星的唱片發行量可以達到超白金數字,無名歌手可能連灌錄一張唱片的機會都難找。隨便問一地鐵裡乞討的賣唱歌手,有幾個沒有成爲明星的夢想?

“極端先生”掌控的職業,雖然有可能一夜成名,但更多的可能是喝西北風。當年麥當娜爲了在紐約謀生,從事過各類工作。她在商店當過店員,做過舞蹈演員,當過人體素描模特。她在自己的傳記中回憶,爲了充飢,她甚至曾在垃圾箱裡找食物吃。她宣稱自己曾在被丟棄的“漢堡王”紙袋裡頭找到東西吃,時間大概爲1980年。

麥當娜賭贏了,如果她輸了,不過是紐約夜總會多了一個籍籍無名的脫衣舞娘而已。

你具備成爲“超級巨星”的條件嗎?

誠然,超級明星們有着優秀的稟賦,也不乏勤奮。但是,僅靠能力、勤奮等傳統思維已經無法解釋這個問題。

有人認爲,他們是媒體推波助瀾製造出來的商業工具,這個說法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關鍵在於能夠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遞減。

邊際成本表示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增加多少。一般而言,隨着產量的增加,總成本遞減地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下降,也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生產得越多,成本越低廉。

類似於CD、圖書、電影、電視節目等產品雖然早期的成本高昂,但追加複製的邊際成本卻相當低廉。

然而,這種收益遞增理論只是出現在類似於演藝界、出版界、體育界等行業裡。

對於製造企業來說,超過了一定的生產規模,由於需要增加投資設備才能增加產量,反而會發生平均生產費用增加的收益遞減理論。如此,製造行業的商品不具備成爲“超級明星”的必要條件。

第二個必要條件就是:易於傳播。

很久以前,留聲機沒有發明的時候,到處都有民間說書人,現在已經很少了。少數幾個說書人就可以長期佔領主要媒體,逼迫那些靠街頭或劇場、按照表演次數收費的藝人改行。

能夠向許多消費者同時傳播,這是成爲“超級巨星”的第二個條件。

理論背景:勝者通吃的社會

在《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主人將要遠行到國外,臨走之前,他將僕人們叫到一起,把財產委託給他們保管。主人根據每個人的才幹,給了第一個僕人5個塔倫特(注:古羅馬貨幣單位),給第二個僕人2個塔倫特,給第三個僕人1個塔倫特。拿到5個塔倫特的僕人把它用於經商,並且賺到了5個塔倫特。同樣,拿到2個塔倫特的僕人也賺到了2個塔倫特。但是拿到1個塔倫特的僕人卻把主人的錢埋到了土裡。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主人回來與他們算賬。拿到5個塔倫特的僕人,帶着另外5個塔倫特來到主人面前,說:“主人,你交給我5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5個。”

“做得好!你是一個對很多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同樣,拿到2個塔倫特的僕人,帶着另外2個塔倫特來了,他說:“主人,你交給我2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2個。”

主人說:“做得好!你是一個對一些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很多事情,現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最後,拿到1個塔倫特的僕人來了,他說:“主人,我知道你想成爲一個強人,收穫沒有播種的土地,我很害怕,於是就把錢埋在了地下。看那裡,那兒埋着你的錢。”

主人斥責他說:“又懶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穫沒有播種的土地,那麼你就應該把錢存在銀行家那裡,我回來時能連本帶利地還給我。”

然後他轉身對其他僕人說:“奪下他的1個塔倫特,交給那個賺了5個塔倫特的人。”

“可是他已經擁有10個塔倫特了。”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莫頓首次將這種“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納爲“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又叫“累積優勢”,也就是從過去的成果獲益的優勢。

社會學家羅伯特·法蘭克教授在《贏家通吃的社會》一書中指出,這是個“贏家通吃”的社會,遊戲規則往往都是贏家所制定的。

微軟在IT領域的壟斷地位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微軟的操作系統十分流行,它也是勝者通吃的典型,假如每個人都使用同樣的操作系統,就會少了很多兼容性的麻煩,很多人選擇它,並不是因爲他們喜歡微軟的產品,而是因爲它被廣泛使用。有很多軟件開發商聲稱自己的產品在性能上超過了微軟的產品,這也許是真的,至少在某些環節是這樣,但人們還是會普遍採用微軟產品。

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
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