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披枷帶鎖。

—盧梭

我們頭腦中的邏輯從何而來?當然來自非邏輯,這非邏輯的範圍本來必定是極其廣闊的。

—弗里德里希·尼采

人之所以無法自我決定,也許不是聽不見內心渴望的聲音,而是他對於選擇之後的自由狀態感到害怕。因爲,一旦他選擇了獲得自由之後,他就必須負起獲得自由以後的責任和倫理,必須對他自己的選擇有所交代。

—弗洛姆《逃避自由》

亞里士多德曾問:“面對兩根同樣的肉骨頭,一條理性的狗該作出怎樣的選擇?”

哲學家布里丹給出答案:“一頭絕對理性的驢子,恰處於兩堆等量等質的青草中間,將會餓死。因爲它不能對該吃哪一堆作出理性的抉擇。”

女人是天生的哲學家:“婆婆和我同時掉河裡,你先撈誰?”

一個絕對理性的人,將比“布里丹之驢”更加不幸。

令人迷惑的選擇

一家小吃店,店面不到30平方米,卻品種齊全。牆上標滿了200多種小吃,看完要5分鐘。

客人:“來份兒宮保雞丁蓋飯。”

老闆:“好嘞!”

客人:“原來你們有河粉!給我換成河粉。”

老闆:“好嘞!”

客人:“哇,原來你們有米線!不好意思,我要米線!”

老闆:“好的,換米線。”

客人:“哇,原來你們還有炒米線!我要炒米線!”

老闆:“炒米線,確定嗎?”

老闆要知道,顧客是沒錯的,錯就錯在,他給了顧客太多的選擇。別無選擇與選擇過多皆是煩惱!

店主一定認爲,選擇越多,滿足的客人越多,客源就越多。

想法沒錯,但這有兩個問題,第一是特供的選項太多了,成本也增加了,一些菜品即使賣得很少,也要預備着。另一個是,作爲一家小快餐店,尤其在吃飯的高峰期,應儘量提高餐桌利用率。當客人陷入選擇的困境,必然在點菜環節耗費太多時間。

其實,老闆應該明白,80%的利潤,來自20%的菜品類別,其餘的菜品只是陪襯而已。這是管理學中的“二八法則”。

肯德基、麥當勞這些國際快餐連鎖巨頭的菜品種類是最豐富的。它們在世界各地的餐廳推出的菜品不盡相同,如在意大利,顧客若不想進食麥當勞巨無霸,可以下單要求一客即煮的意大利麪。在法國,當地的麥當勞會供應紅酒,還每年舉辦乳酪節促銷活動。

肯德基每年都會在國內推出一些新的快餐品種,但是也會淘汰一批賣得不好的產品。

企業不能僅靠產品品種豐富來賺錢。肯德基、麥當勞想湊齊200個品種輕而易舉,但他們深諳“二八法則”,只要保留當地最受歡迎的品種,再加一些陪襯菜品即可。

單一的選擇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

夏娃:“親愛的,你會全心全意愛我嗎?”

亞當:“這簡直是一定的。除了你,我還能有什麼選擇呢?”

幾百年前的英國,有位叫霍布森的馬場老闆,常常租馬給劍橋學生。霍布森不認爲那些學生會好好照顧他的馬,所以他制定了一個規矩,使他最好的馬不被挑走:學生只能牽離馬廄門口最近的那匹馬,否則就不許牽走任何一匹馬。

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爲“霍布森選擇”(Hobson"schoice)。亨利·福特就實踐過“霍布森選擇”。

福特T型車一度是市場霸主,亨利·福特的傳世名言是:“你可以任選汽車顏色,只要是黑的就行。(Youcanhaveanycoloryoulike,aslongasitisblack.)”

福特的理念很快被市場打垮了。1926年,痛定思痛的福特開始增加彩色車,但已經無力挽回被搶走的市場,一年之後T型車停產。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即便是孿生子。消費者有自己的想法,商家爲客戶提供的產品應該是有區分的。

比如寶馬汽車,在顏色上爲客戶提供多種選擇。客戶甚至可以自選顏色,紅、白、黑乃至粉色的。車座皮革的顏色、駕駛盤、輪胎、電子配件,等等,選好後車廠纔開始製造客戶要求的車。

但這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理性的,太理性的

шωш ✿ttКan ✿¢ ○

我們正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機遇、產品和服務,是不是選擇越來越自由了呢?

事實上,社會越進步,作出選擇反而越困難。過多的選擇令人感到不安和爲難,尤其是當這些選擇都很誘人的時候。

美國行爲經濟學家丹·埃瑞利曾經在加利福尼亞選了一家超級市場作研究。

爲了滿足顧客不同口味的需求,這家超市準備了250種不同口味的芥末醬、75種不同的橄欖油、300多種果醬。

埃瑞利設計了一套巧妙的實地試驗計劃,並在超市的同意下,連續兩個星期擺試吃櫃檯。

埃瑞利準備了兩批試吃貨品,每隔一個小時輪流更換。

第一個小時擺出24種不同的果醬,另一個小時只擺出6種。

這兩批果醬都經過試吃專家評定,並小心挑選過,都同樣美味可口,只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罷了。

在研究期間到這個試吃櫃檯的人,都可以拿到一張價值l美元的代金券,可用來購買店裡出售的任何果醬。

每一張代金券上都附有暗記,以分辨顧客拿到代金券時,試吃攤子是擺出6種果醬還是24種果醬。

埃瑞利想知道面對24種果醬的顧客,是否會被這麼多的選擇搞得暈頭轉向,根本無法決定買哪一種了。跟只有6種選擇的人相比,他們是否更不可能買東西。由於有暗記的幫助,就很容易追蹤這兩組顧客的行動。

或許有人認爲,選擇越多,銷量越高。但事實恰恰相反。

那些嚐了6種果醬的顧客,買了比較多的果醬。雖然在擺出令人眼花繚亂的24種果醬時,試吃櫃檯吸引到的顧客比較多(145人對104人),但他們只有3%真的使用了代金券。而只有6種選擇的顧客,卻有30%後來買了果醬。

“人們看到24種不同果醬擺在面前時,常常會不知道選哪種好,”埃瑞利說,“最後,他們通常哪種都不買。”換言之,面對的選擇越多,就越難取捨。

這個研究結果似乎只是一般常識,可是這種現象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人們的選擇越多越好嗎?這是個發人深思的故事。

衝突下的選擇

假設你正準備買一臺筆記本電腦,可是還沒有想好買哪一種品牌或是什麼樣的機型,就連想花多少錢你都還沒想過。

一個週末,你去電子市場,注意到某家經銷商打出的一個廣告,表示有一種暢銷的索尼筆記本正在打折促銷,只賣9999元。

你已經在網上查過了,這個價錢遠低於平時的零售價。你會怎麼做?

A.買下它。

B.暫時不買,再瞭解一下其他機型。

現在,假設你繼續向前走,看見一家經銷商也打出了相似的廣告,只不過表示有一種高級的戴爾筆記本只賣15999元。你知道就像前面的索尼機型一樣,這個戴爾機型的價格也非常合算。你會怎麼做?

A.買下這個戴爾機型。

B.買下索尼機型。

C.暫且不買,再瞭解一下其他機型。

特韋斯基曾經做過類似實驗。他在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找了兩組學生,分別向他們提出這兩種假設情況。

碰到第一種情況的學生,絕大多數表示他們會買下索尼筆記本,只有大約1/3的學生表示要再多看一處地方。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趁機把東西買下來絕對是合理的做法,因爲不但這個索尼機型的價錢非常合算,而且你早就想買筆記本電腦。

但是,面對第二種情況的學生,只有27%表示他們會買下索尼機型,大約同樣多的學生會買戴爾機型。但是,幾乎有一半的學生(46%)表示他們會按兵不動,等着看市面上還有什麼好東西。

這裡最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矛盾的現象:多了一項合算的選擇,反而使人猶豫不決,結果讓更多的人決定暫時不買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很容易得出以下的結論:在生活中面對的選擇越多,我們越是舉棋不定,結果什麼也沒有選擇,反而讓機會白白流失掉。

特韋斯基認爲,一般人在面對許多可供選擇的誘人方案時,因爲害怕後悔,更可能決定暫緩採取行動,或是根本不採取任何行動。他據此確立了“衝突下的選擇”這一理論。

不敢直視的

人這輩子,大約要作2000萬次大大小小的選擇。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卻沒有不作選擇的自由。其實,我們都有一種自己不願承認的:逃避自由。喬布斯深諳人的這種。

“民主”和“獨裁”,從營銷角度講就是顧客是否擁有選擇權的問題。民主,就是人可以有選擇權,而獨裁則沒有。

比如蘋果手機上的ios相較於安卓系統來說,ios是個封閉的系統,因爲它只有蘋果一家可以用,不開放給別人用。而安卓系統是免費和開放的。

就產品設計而言,每一代的蘋果手機,只能選擇黑白兩色。當然還有幾部黃金鑲鑽的,要幾百萬美金一臺,暫不討論。安卓則非常民主,可供選擇的品牌有很多,各品牌又會推出各種型號、款式、色彩,簡直令人目不暇接。

但如你所知,選擇單一的蘋果手機,纔是真正的霸主。

比如手機,根據市場細分理論,可以設計出女性手機、老人手機、拍照手機、音樂手機……大家的手機萬紫千紅、各不相同。

蘋果開始做手機後,如同橫空出世,宣告了傳統市場細分理念的侷限性。

在某大城市中心,有相鄰兩家小吃店,賣的都是回轉壽司。A店根據壽司的物料成本,將每盤壽司的定價分爲4元、6元、8元、12元、16元,並將裝壽司的盤子做成5種顏色。B店則不然,統一定價爲每盤6元,將物料成本過高的品種撤掉。

要知道,在大城市中心,成本最高的,乃是租金。

對小吃店來講,翻檯率纔是王道!也就是靠銷量取勝。

A店讓消費者陷入一種比較、選擇的境地。顧客在吃東西的時候,還要計算、比較,容易在五顏六色的盤子選擇中迷失。

答案如你所料,B店經常有顧客排隊,A店門可羅雀。

當機器人有了感情

一個機器人有了感情,他究竟是機器,還是人?

這是科幻作品老生常談的一個主題。

人工智能專家馬文·明斯基(MarvinMinsky)指出:“問題的關鍵不是機器人能否擁有感情,而是機器人在缺少感情的情況下,是否還是智能的。”

且聽一個寓言。

熙奈博士模擬了一個新次元,裡面安放了一些人工智能。

其中有一位名叫野比,他是一臺純理性的機器。甚至,他連機器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串代碼,一個程序。

野比崇尚理性,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畢竟是人工智能,在熙奈博士眼裡,野比好像缺少點激情。

一天,野比要外出辦事。

家裡衣櫥裡有兩套除了顏色完全一樣的西裝,該穿哪一套呢?

野比陷入了抉擇的困境,或者說,程序崩潰了。

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必須有適度的非理性。

神經科學家(可不是“神經病科學家”喲)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Damasio)認爲,情緒(或感情)的某些方面是理性所不可或缺的。樂觀而言,在決策中,感情爲我們指引正確的方向,並將我們帶到合適的地方,在這種地方我們就能正確地使用邏輯工具。

安東尼奧觀察了一些大腦前葉遭受損害的病人,這些病人仍具有記憶、語言和其他認知技能,但是失去了“感受”能力,換個說法是已無感情。他們能夠“認知卻無法感受”。他們失去了有效地進行選擇的能力。由於沒有感情,當他們被要求作一些簡單的決定時,就陷入了無盡的“成本—收益”權衡之中。

柏拉圖說:“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

尼采反駁:“一切理性的事物,追根溯源,血統並不純潔,都是來源於非理性。這是理性的巨大原罪。”

好花堪折須適時

最古老的愛情神話是,上帝將人一分爲二,所以人一來到世上就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這說法挺好,但它的意思是:“有(而且只有)一個最佳答案。”

弱水三千,你可知哪一瓢最甘美?

無垠的麥田,你可知哪隻麥穗最大?

假如上帝告訴你,從你18歲到38歲,每年會有5個和你有緣的人出現,但你只能有一次婚姻。

你該怎麼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

如何從他們當中挑選最好的一位作爲結婚對象?

如果太早結婚,就等於放棄了那些可選的對象。如果你想騎驢找馬,那麼違反了遊戲規則。

但時光不等人,等你左挑右選,把一切都規劃好了,意中人可能早就成了別人的配偶。錯過最佳婚期,就等於把自己“砸手裡”了。

現在就來場“沙盤推演”吧。理智告訴你,不應該選擇第一個遇到的人,他是最佳伴侶的概率只有1%,同樣,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甚至後面的人,情況都一樣,每個人都只有1%的可能成爲最佳伴侶。

問題是:假如你遇到的頭一個碰巧是最好的那個呢?你把他淘汰掉了,以後約會的對象“一蟹不如一蟹”,豈不是遺恨終生嗎?

遇人不淑,卻要年年月月在一起,或遇到最值得愛的人沒有抓牢,這是流行歌曲永恆的主題。

女兒年齡漸大,還是不肯結婚,母親很是着急。

女兒不以爲然,說:“沒關係,海里的魚還多着呢。”

母親回答:“可是魚餌放得太久,就沒有味道了。”

人在上了年紀以後,事業成功帶來的幸福感會越來越小,而感情寄託、家庭價值日益顯得重要。從這個角度看,過於晚婚並不合算,應了一句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理性的人生應該追求幸福的最大化和痛苦的最小化,所以,應在婚姻的時間和收益的關係上找一個均衡點。

人類在抉擇面前,並沒有比“布里丹之驢”聰明多少。

布里丹,這個喜歡諷刺人類愚蠢的士林哲學家,最後和蘇格拉底一樣,不得善終,被人裝進口袋投進了河裡。

決斷力崩潰

抉擇悖論問題,是不是等於找到了“理性人”的證據?

這確實是一種悖論,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我們從不認爲小聰明等於大智慧。

恰恰是這種太理性,反映了一種非理性。人們嘲笑“布里丹之驢”愚蠢,正是因爲它過於理性。

人類之所以是“準理性”的物種,是因爲絕對理性,其實是一種非理性。

如果非要每一步都做得絕對理性,每一步都不踏錯,就註定茫然,崩潰。

觀察太精確、推論太遲緩的生物不適於生存。爲了生存,寧肯錯誤而不願等待。

選不到最優,就選次優,這纔是最經濟也是最理性的行爲模式。

選擇的衝突和固守現狀的偏執交織在一起,必然導致決斷力崩潰。

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
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