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

謙遜,通常是自負者欲揚先抑的詭計。

—培根

股市上最好笑的事情之一是:同時買進和賣出同一只股票的人,都覺得自己比對方聰明。

—菲利普·費雪

愚人做蠢事並不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破肚皮;因爲他會使出渾身解數,來證明自己是個笨蛋。

—莎士比亞

人,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一方面,我們會過分悲觀,像一個受迫害妄想狂一樣,這也擔心,那也害怕。比如,很多人會有飛行恐懼症,擔心會在妊娠或暴力犯罪中喪生。其實,坐飛機甚至比散步還要安全,自殺的死亡人數遠遠高於他殺。

另一方面,我們都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假設一個場景:你是一個安利的直銷員,去敲一個陌生人家的門。門開了,這位主婦一看你是個推銷員,二話不說就把門又摔上了。你吃個了閉門羹。

痛苦,是吧。此時,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A.這個女人素質真差!B.我真是一個蹩腳的推銷員啊!

選A的人,適合做推銷員,因爲他通過否定別人,捍衛與肯定了自己。他並不覺得自己推銷技巧有問題,或者穿戴長相惹人厭。他很快就會滿血復活,鼓起敲第二家門的勇氣。

選B的人,是善於自我反省的人。但他的自信心卻已經受到了很大挫傷,再吃幾次閉門羹,估計就會退出直銷界了。

我們相信自己比一般人高明。因爲我們需要樂觀主義(或者自欺)來修復自信心。

就算是很自卑的人,內心對自我的評價也要高於別人。

坊間有很多無厘頭的勵志文章,都慫恿與迎合我們簡單的樂觀傾向。

高估小概率事件也是一種樂觀傾向。比如,我們相信自己會中大獎,相信自己創業能成功。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解決愚蠢的樂觀主義的正確方法是通過學習並利用行爲經濟學。

狂者倖存VS惶者生存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錯誤翻譯,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的OnlyTheParanoidSurvive,被譯爲《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正確的譯法應該是《只有被迫害妄想狂才能倖存》,簡言之,就是“惶者生存”。

格魯夫相信,只有那些缺乏安全感,成天認爲自己處於危機四伏之中,時時都在進行“精神消防演習”的企業纔可能免於滅亡。正所謂“生於憂患”,格魯夫說:“我不惜冒受害妄想之名而整天憂慮很多事情。我擔心產品會出意外,也擔心在時機未成熟的時候就推介產品;我怕工廠運轉不靈,也怕工廠數目太多;我擔心用人是否正確,也擔心員工士氣低落。”

在商業界,誠惶誠恐或許真的能提高倖存的概率。

但是,在進化史上,人類被迫參與大自然的賭局,人類曾經是“狂者生存”。

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樂觀,或者說自負這種東西,潛伏在人類的基因裡。這種東西一度非常重要,它幫助我們的祖先在風險中存活下來,試想,一個人日日夜夜想着被野獸吃掉,不會精神崩潰?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如何在搏鬥中勝出?靠的是信心膨脹,狹路相逢勇者勝也。

行爲經濟學的過度自信理論(OverconfidenceTheory)認爲,大多數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知識和智慧(包括那些自我意識很健康,以及那些非常缺乏自信心的人)。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行爲經濟學偏偏要證明人是非理性的。按照行爲經濟學的說法,我們都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麼高明。

哲學家說,樂觀是一種愚蠢。但是,悲觀又何嘗不是呢?

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的人無處不有,不用多論證,你也很難不同意。

事實就是這樣,過度自信的情況無處不在,連那些猛人、牛人都免不了犯這種毛病。

可是,問題在於,你很難認同自己也有這種毛病。

更有甚者,一旦我們開始討論這一傾向,你那神聖不可侵犯的自信心立刻警覺起來:“我應該是比較虛心的!”

過度自信經常讓你跟別人相比,並覺得自己還不算太差,甚至不切實際地自我陶醉。

20多年前,心理學家對瑞典的汽車駕駛員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有90%的人自認爲駕駛技術屬於中上水平。顯然,這裡面有很多駕駛員缺乏自知之明。這正是過度自信的典型例子。

放眼望去,過度自信的跡象充斥着我們的生活。

有人曾對500名已婚女士進行匿名調查,問她們男性婚後出軌的概率,平均而言,她們認爲男人出軌的概率超過55%。再問她們自己老公出軌的概率,平均而言,她們認爲不會超過10%。

傻瓜力量大

你是情場高手嗎?一項調查顯示,大約83%的法國人認爲,自己的本領是一流的。

客觀地劃分,應該1/3的人是一流水平,1/3的人是一般水平,1/3的人在一般水準以下。

這個無聊的調查表明,人類普遍存在認知自大的現象。

好聽一點的說法,這叫自信,畢竟這種心態能使我們積極地面對生活,無畏地面對種種生活的考驗。

但是,理性地分析,這種自信很可能是過度自信,它會使我們遭受挫敗。

話又說回來了,有很多事情就是靠人們這種傻傻的自信成就的。

“傻瓜力量大”,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自欺”可以給人以勇氣,可以“欺騙”對手,從而在鬥爭中存活下來。

精神病學上有所謂“自大妄想”一說,但是研究顯示,對自我的認知有輕微的自大傾向纔是正常的,絕對自知之明的人反而會有憂鬱傾向。

你自信過頭嗎?

我們來做個由美國心理學家設計的信心遊戲,這個遊戲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是否過度自信。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不過這問題不大,只要你根據估計,給出一個最小的估計數字和一個最大的估計數字,以確保正確答案有90%的可能性在這兩個數字之間即可。

你要認真地提出兩個數字,而且你必須有90%的把握,認定正確答案就在這兩者之間。換句話說,這些答案要讓你能夠安心地拿出90元錢爲之打賭,以贏取10元錢。

90%信心區間

1.截至2008年,地球上有多少個獨立國家?

2.月球直徑有多少公里?

3.上海到芝加哥的空中距離是多少公里?

4.人體一共有幾塊骨頭?

5.藍鯨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噸?

6.多少士兵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7.尼羅河的長度是多少公里?

8.一頭亞洲象妊娠的時間是多少天?

9.貝多芬出生於哪一年?

10.俄國女皇凱瑟琳有多少個情人?

注意不要讓這個範圍太大(缺乏自信),也不要範圍太窄(過度信心)。

根據這個選擇範圍,10個問題你應該答對9個纔是。

你對自己回答正確的把握是多大?假如你有九分把握,你就至少要回答對7個問題。

假如你有90%的把握,那麼你只能答錯一個問題,事實在於你對自己的答案過於自信了,即使你沒有關於這些問題的知識。

大部分人只答對了3到6個問題。只有不到1%的人回答正確了9個以上題目。

讀書多也沒用,筆者也答錯了6個問題。

其實,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的人,大多不能充分估計自己對這些題目有多麼缺乏瞭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最高和最低的估計數字,好讓正確答案落在兩者之間,因此,他們常常提出的估計數字差距不夠大,不足以彌補他們的無知。

如果你覺得“我對亞洲象究竟有多重毫無概念,所以爲了保險,我寧可猜得高一點和低一點”,那麼你就可能提出差距足夠大的兩個數字。

但是,一般人在剛剛得知這一問題時,心裡早已產生了一個有關亞洲象的重量或月球直徑的概念,所以他們大多還是根據這一標準,提出了最高或最低的估計數字。

因此,你在提出最高和最低估計數字的時候,必須作極大的調整。可是很多人卻不小心認定了他們心中的猜測數字,這就顯示出他們對自己太過自信了。

坦白地說,除非你是專業人士,否則你猜出的數字很可能差上十萬八千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不如更坦白地說:“我對這些問題一點概念都沒有,我退出遊戲。”

計劃謬誤

要了解過度自信,以及造成這種心態的理由,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檢討心理學家所謂的“計劃謬誤”。這種現象是我們人類常見的毛病,比如說拖拉、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有許多事情超過預定時間才能完成。

美國的《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期刊,曾經發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要求一批心理系的學生,儘可能正確估計他們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完成學術論文。

主持這項研究的學者羅傑·布勒也要求這些學生估計“如果一切順利”,以及“如果非常不順利”,他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論文。

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
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