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

第2組:泰勒教授同樣地來到第二個教室,但這次他一進教室就送給每個同學一個這樣的杯子。過了一會兒,教授說,由於學校今天組織活動開大會,杯子不夠,須收回一些。老師讓大家每人都寫出自己願意以什麼價格賣出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實驗結果顯示,在第1組中,學生平均願意用3元錢的價格去買一個帶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2組,當需要學生將已經擁有的杯子出售,出價陡然增加到7元錢。

相對於獲得,人們非常不樂意放棄已經屬於他們的東西。泰勒把這種現象稱爲“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EndowmentEffect)指的是同樣一件商品,一旦人們擁有這件商品,相對於還未擁有這件商品之時,會對此商品的價值評估大大提高。

是什麼造成了稟賦效應呢?是人們高估了他們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還是與自己擁有的東西分開會帶來痛苦?

再看另一個實驗。

首先,要求學生們對6種贈品的吸引力進行排序,然後將一種不太有吸引力的贈品—一支鋼筆——發給了班上一半學生,另一半學生可以選擇一支鋼筆或者兩塊巧克力。只有24%的學生選擇了鋼筆。

接下來,早先得到鋼筆的學生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將鋼筆換成巧克力。儘管大多數學生將鋼筆的吸引力排在巧克力之後,但56%早先得到鋼筆的學生並沒有選擇將鋼筆換成巧克力。

從這裡可以看到,人們似乎並沒有高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人們可能更多的是受到放棄自己的東西而產生的痛苦的影響。

稟賦效應是損失規避的一種表現形式。

幼犬效應:所有權眷戀

現實生活中,一些商家會提供產品的“試用期”。比如顧客可以先免費試用該產品30天,試用期滿後如果顧客願意,可以選擇退回該產品。然而,到那時該產品已經像是家中財產的一部分了,贈予效應使得人們不願意歸還且更不願意購買該產品。

稟賦效應在某些營銷書籍裡變種爲“幼犬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營銷技巧,行爲經濟學家則稱爲“所有權依賴症”。

父母領孩子們逛街,路過寵物店,孩子們圍着小狗不忍離去。店主和小孩家長認識,慷慨地說:“把它帶回家去過週末吧。如果它跟你們合不來或者你們不喜歡它了,星期一早上再把它送回來就行。”

他們如何能抵擋這樣的誘惑!頭兩天真是快樂無比。大家爭着去遛狗,看見小狗憨態可掬就哈哈大笑,它整晚嚎叫也會有人爲它開脫:“哎,它還是一隻小狗呢!”

星期一是上班和上學的日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發覺這隻狗已屬於他們了。想還給店主的念頭,被離別的痛苦戰勝了。這個例子中店主對顧客也是非常公平的,允許他們先試試再最後決定。

某家濾水器公司也採用同樣的方法,銷售人員提供自來水過濾器,借你用半個月。你一旦用慣了純淨水,就不會願意再喝帶漂白粉味的茶或咖啡。這種做法來自同樣的思路、同樣的方法。

汽車行也會借車給那些有購車能力者試駕。這樣做是希望你一旦嘗試了來自鄰居豔羨的眼光、朋友的讚譽的滋味後,就不願意再送還這輛汽車。當然,除非你有更中意的車型。

所以,當你再次看到某種“不滿意3個月可以退貨”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許真的可以退貨,但把一件商品帶回家試用,“所有權眷戀症”就要開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

蛇咬效應:損失恐懼症

在投資心理學中,有所謂蛇咬效應的說法(又叫風險厭惡效應)。

投資者在經歷了虧損之後,會變得不願意冒風險。賭博者在輸錢之後通常會拒絕賭博,感覺像被蛇咬了。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者也。行爲經濟學加理查德·泰勒稱爲“蛇咬效應”。

民國時期的著名命理專家韋千里,以準確而蜚聲海內外。

他曾經嘗試以六爻預測股市,或許,股市太過於非線性了。韋先生鎩羽而歸。他年老時定居中國香港,甚至連麻將也不願碰了。

投機之王索羅斯曾說,身在市場,你就得準備忍受痛苦。

股市可謂一個煉獄,“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這是因爲,在股市中真正能賺到錢的人,鳳毛麟角。而所謂的盈虧持平者,賺錢的快樂永遠無法抵消虧錢的痛苦。

有報道說,某股民狀告某空頭股評家,緣由爲信其言而少賺幾十萬。注意,是少賺,而不是虧損。

少賺猶如此,遑論虧損!

當猴子有了錢

損失厭惡,不僅是行爲經濟學的關鍵,也可能是所有權觀念的起源,是市場交易的起點。

亞當·斯密曾說:“只有人類纔有貨幣交易的本領。”

如果我們3500萬年前的遠親—猴子會使用貨幣,將發生什麼?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基思·陳(KeithChen)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猴子也具有損失厭惡傾向。

耶魯大學的基思·陳教授,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了這個發現。

他以實驗室中的7只僧帽猴爲研究對象,其中有雌有雄。首先要教會猴子使用金屬代幣來購買食物。基思·陳特地製作了一種貌似中國古代的銅錢,作爲代幣。

猴子們很快學會了最基礎的經濟遊戲規則:把代幣交給實驗員,便能換回幾顆葡萄。問題來了,這是猴子們真的明白了“交易”的內涵,還是隻是一種條件反射?

同樣是收取一枚代幣,黑衣售貨員總是給一顆葡萄,而白衣售貨員則總是給兩顆葡萄。很快,幾乎所有的猴子都選擇和白衣售貨員作交易—如此可見,猴子們不但懂得交易,而且是價格敏感型顧客!

隨後,實驗要進一步證明猴子是否存在“損失厭惡”。

這次與猴子作交易的是兩名“奸商”—綠衣售貨員和紅衣售貨員。綠衣售貨員一開始給猴子的都是三顆葡萄,但當猴子付完代幣之後,綠衣售貨員總是固定拿走一顆,只給猴子兩顆葡萄;紅衣售貨員則一半時間交給猴子三顆葡萄,另一半時間只給猴子一顆葡萄。

猴子們對此非常不滿,但一段時間後,猴子們認識到,如果和綠衣售貨員交易,意味着必定會蒙受損失—每次損失一顆;如果和紅衣售貨員交易,則要承擔損失兩顆葡萄的風險,但是也有可能秋毫無損。

結果不出所料,絕大部分的猴子都選擇了紅衣售貨員。

實驗證明,猴子也有“損失厭惡”。“損失厭惡”是動物進化的結果,猴子的行爲是人類的翻版。

觀念也有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也可用於日常事務。

我們常常會捍衛自己的一些觀點。比如不同經濟學家之間的吵架,更像是捍衛一件自己的東西,而不是捍衛真理。

幾個朋友一起做生意,你想出一個新策略。但你也知道,要你的合夥人接受你的方案可能有點困難。

爲了讓合夥人接受這個建議,一種策略是建議先試行一小段時間。

你或許可以說:“讓我們摸着石頭過河,這個辦法先試半個月,看看情況,不行我們再改回來。”

這種“試行策略”更容易讓人接受。如果你的方案確實還可以,一般人就不願再作新的變革。

這是一種迂迴的說服術,但可幫你達到想要的結果。

強調雙贏,促進合作

人們總是傾向於“損失厭惡”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要時刻牢記的法則。

醫生跟病人說開刀有5%的死亡概率,病人因此不敢開刀,但醫生說開刀有95%成功率,願意開刀數目就大幅增加,同件事情反應不同,因爲人遇有損失會引發強烈情緒。

同樣是100塊錢,我們發現失去100塊錢給我們帶來的痛苦程度非常高。而撿到100塊錢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卻相對比較少。在行爲經濟學裡,這叫作損失厭惡的一種傾向。人們對於獲得和損失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同樣數量的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是獲得所帶來快樂的兩倍多。

有個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河裡,好心人趴在岸邊喊道:“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突然醒悟,就衝着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

在商務活動中,要儘量迴避提到對方可能有的損失,並強調雙贏,從而促進合作的成功。

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
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