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孫子·九變》

損失厭惡這一概念,絕對是心理學對行爲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

—丹尼爾·卡尼曼

想象一個場景:我給你一個蘋果。

你大概會感到高興吧!

這個劇本太簡單了,換個稍微複雜點的,來體會一下:

我給你兩個蘋果。接着,我向你要回了一個。

請問,哪一個場景更糟糕?

從理性上講,這兩個場景你的所得是等價的,但大多數人會覺得第二個場景的體驗更糟糕!

在第二個場景中,你對損失一個蘋果的厭惡,已經嚴重削弱了得到一個蘋果的喜悅。

像職業賭客一樣思考

爲進一步說明人類有損失厭惡傾向,我們來看一個賭局。

有一位職業賭客邀你玩一個遊戲:

向空中擲一枚絕對均勻的硬幣,硬幣落定後正面朝上你贏1元,反之你輸1元(爲表示遊戲公平,你也可以選擇反面算你贏,正面算你輸掉)。

你是否願意玩這個遊戲?

如果將賭注提高到100元呢?

如果將賭注提高到100萬元呢?

理論上講,這是一個公平的遊戲,無論下多大賭注都值得賭一把。但是,極少有人願意花哪怕100元去玩這個乏味的賭局。

這其實反映了我們對損失比獲得更敏感的心理傾向。

玩過德州撲克或者“詐金花”之類賭局的人都知道,牌運並不是唯一的制勝因素。

比如,一個職業賭客和一個賭場菜鳥對局。

兩個人都處於下暗注的階段,職業賭客會眼不眨地加碼下注,絕不主動和對方比牌。

因爲這本質上是一個比大小的賭局,輸贏的機會是均等的。

如果想看對方的牌,就要投入雙倍的籌碼,這顯然是很不划算的。

菜鳥要麼被嚇退,要麼以雙倍的籌碼去開對方的牌。

這其實是理性與直覺的較量,數學與情緒的對壘,是職業賭客利用人性中的“損失厭惡”制勝的法寶。

像職業賭客一樣思考。這是一種人生哲學。

也許您對賭博極其厭惡,但我所倡導的,不是神乎其技的賭博手法,而是借鑑職業賭客在決策時的達觀與權變,以及增加贏面的策略。

行爲經濟學的關鍵

我有滿滿一架行爲經濟學典籍。

總有一天,我會將它們全部燒掉。這時,會有位白鬍子老頭來問我:“這門學問你都記住了?”

我會說:“已經忘掉大半了。”

老頭子表示讚賞。

又過了很多年,老頭子又來問我:“你把那門學問忘得怎麼樣了?”

我會說:“基本全部忘掉了,除了‘損失厭惡’這四個字。”

所謂損失厭惡(Lossaversion),通俗地說就是“損失過敏症”,打個比方就是: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愉悅,無法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如果說前景理論是行爲經濟學的核心,那麼損失厭惡原理又是前景理論的核心理念。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丹尼爾·卡尼曼,他獲得此獎是因爲和阿莫斯·特韋斯基一起發現了前景理論。

而特韋斯基由於罹患了轉移性黑色素瘤,在1996年離世,享年59歲,與大獎有緣無分。

需要注意的是,卡尼曼和特韋斯基都是身在美國的猶太人,在巴以戰爭期間,都回到了祖國以色列,成爲空降兵。特韋斯基曾經不顧生命危險拯救戰友,並因此獲得了英雄勳章。特韋斯基認爲,經過生死考驗的人,會更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更需要強調的是,卡尼曼和特韋斯基都是心理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心理學在西方學界並不很受重視,只是一種“軟科學”。

特韋斯基是個天才,他自學了高等數學。通過兩幅簡潔的函數圖像,概括了人類的大部分行爲偏差。這讓那些只推崇數學論證的經濟學大佬心服口服。

特韋斯基和卡尼曼也是“標題黨”,他們把自己的理論稱爲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

前景理論這個概念,連美國人也覺得迷惑。有一位在華爾街工作幾十年的財經作家曾問過卡尼曼:“爲什麼要稱你們的理論爲前景理論?”

卡尼曼坦言:“其實並沒有什麼深奧含義,只是圖個響亮,讓更多人記住。”

前景理論最重要也最有用的發現是:當我們作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的不對稱性。對此,就連傳統經濟學的堅定捍衛者—保羅·薩繆爾森,也不得不承認:“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損失的效用。”

這其實是前景理論的第一個原理,即損失厭惡。

前景原理1:損失厭惡

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感。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賭局,證明人類普遍存在損失厭惡的傾向。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爲贏,反面爲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作出你的選擇。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遊戲的結果期望值爲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爲什麼人們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個現象同樣可以用損失規避效應解釋,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的快樂。

投資客爲什麼會賣掉本該大賺的股票?

我有位朋友,很早就向我推薦“大楊創世”這隻股票。作爲一名以“價值投資”自詡的投資者,他兩年前就賣掉自己的奧迪Q7大量買入了這隻股票。

最近,“大楊創世”連續漲停,我打電話問在泰國度假的他。他告訴我說,他早已在接近不賠不賺的價位賣掉了所有的“大楊創世”。原來,這位朋友雖然投資頗有眼光,理念也正確,但卻受不了在持有期間該股票價格的起起伏伏。

由於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即使股票賬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頻繁地爲每日的損失而痛苦,最終將股票拋掉。所謂“知易行難”,不過如此!

一般人因爲這種“損失厭惡”,會放棄本可以獲利的投資。

要有100%的利潤,庸衆纔會蠢蠢欲動

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韋斯基在19世紀70年代所做的研究表明,“損失”和“收益”對人造成的心理衝擊是不同的。

卡尼曼和特韋斯基曾設計了一個擲硬幣的賭博實驗。

現在,擲硬幣來打賭(本書假設所有硬幣都是絕對均勻的)。

如果是背面,你會輸掉100美元。

如果是正面,你會贏得150美元。

這個賭局吸引人嗎?你想參加嗎?

這個賭局顯然是有利可圖的,但卡尼曼的實驗證明,大多數人居然會拒絕這個賭局!對大多數人來說,失去100美元的恐懼,遠比得到150美元的要強烈!

最少收益多少,纔會平衡普通人失去100美元的恐懼?

卡尼曼注意到,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200美元。

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賭博之前,傾向於要求得到至少是其風險雙倍的擔保。

卡尼曼得出結論,等額的損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額的收益帶來的喜悅相比,損失對人的心理刺激甚至多一倍。

當然,這個發現僅僅對普通羣衆有效,資本家顯然不在此列。

資本家比普通人更愛冒險。馬克思對此早有精彩描述:“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家就到處運作;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活躍起來;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就敢於踐踏人間的律法;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家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對於羣衆來說,200元的收益才能抵消100元的風險恐懼。但是,當大多數人都蠢蠢欲動的時候,就算只剩下萬分之一的獲利可能,烏合之衆仍會前仆後繼,共赴風險的盛宴。

稟賦效應:敝帚自珍

理查德·泰勒教授,是行爲經濟學的先驅,也是行爲經濟學真正意義上的創建者。

他提出了一個“稟賦效應”,來揭示人類的損失厭惡傾向。

如果需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稟賦效應,那就是“敝帚自珍”。

理查德·泰勒教授曾經找了一些加拿大學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
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