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

把鐘形曲線用在商業領域是不合適的。

—彼得·德魯克

瘋子,就是用錯誤前提進行正確推理的人。

—約翰·洛克

真是令人震驚:鐘形曲線竟然成爲風險管理工具,被監管者和穿深色西服、以乏味的方式談論貨幣的中央銀行人員使用。

—尼古拉斯·塔勒布

一棵樹上的果子有大有小,但大部分都是中等的。河裡的石子有圓有扁,但多數屬於不太圓也不太扁的。巨人很少見,侏儒也很稀少,多數人是身高中等的普通人。只要樣本足夠多,那麼這個樣本羣體的情況就會呈現一種規律性。但這種規律卻很可能被濫用……

“數學王子”與鐘形曲線

德國數學家高斯被認爲是最重要的數學家,享有“數學王子”的美譽。

高斯的母親是一個貧窮石匠的女兒,雖然十分聰明,卻沒有接受過教育,近似於文盲。高斯的父親曾做過園丁、工頭、商人的助手等。

在整個數學史上,沒有人像高斯那樣早熟,比如高斯三歲時便能夠糾正他父親借債賬目的事情。

高斯自己曾說,他在草堆上學會了計算。能夠在頭腦中進行復雜的計算,是上帝賜予他一生的天賦。

當高斯12歲時,已經開始懷疑元素幾何學中的基礎證明。當他16歲時,預測在歐氏幾何之外必然會產生一門完全不同的幾何學,即非歐幾里得幾何學。高斯的傳奇、奇聞異事可以寫成厚厚一部故事集。

18歲時,高斯開始專注於曲面與曲線的計算,併成功得到高斯鐘形曲線(正態分佈曲線)。其函數被命名爲標準正態分佈(或高斯分佈),並在概率計算中大量使用。

鐘形曲線是一根兩端低中間高的曲線。高斯用它來描述科學觀察中量度與誤差兩者的分佈。

在鐘形曲線上,大部分觀察值都積聚於中間,曲線上的極點對統計結果影響不大。比如,隨機挑選1000個男人進行身高統計,他們之中接近平均值的分佈最多,巨人和侏儒分佈最少,這種分佈就符合正態分佈。自然界中的很多隨機變量,可以近似地用鐘形曲線來描述:

一棵蘋果樹上的蘋果有大有小,把這些蘋果一一稱重,會得到一條鐘形曲線。

河牀上佈滿了鵝卵石,這些石子有圓有扁,把這些鵝卵石的曲度統計出來,也會形成一條鐘形曲線。

茫茫人海,總會有幾個巨人,也會有幾個袖珍人,但大部分人是身高中等的普通人。

同質羣體的身高、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膽固醇等,呈現爲正態或近似正態分佈。

……

只要樣本足夠多,那麼這個樣本羣體的情況就會呈現一種規律性。

數學不會錯,但數學會被用錯

類似這種說法你可能聽說過:

“××效應無處不在!”

“萬事萬物都逃不開××法則!”

說者如此亢奮,彷彿真的發現了一條能解釋宇宙萬物的絕對真理。

就連高斯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自己發現的鐘形曲線,會被氾濫地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前面講過,“統計狂人”高爾頓爵士通過研究豌豆遺傳和人類世代演變,聯想到了均值迴歸理論,這個重要理論使得鐘形曲線在很多情況下具有可操作性。

與高爾頓大約同時代,有個數學家叫凱特勒,他號稱:“鐘形曲線無處不在!”

凱特勒要把鐘形曲線用在一切地方,他要把世界納入他的平均哲學中。

凱特勒提出,人的特性均趨向於鐘形曲線的均數或中數,越靠兩極越少。凱特勒從統計學角度出發看人,認爲人的成長會依從一套既定的法則。所以,我們可以透過統計數字,去推算一個人的發展。他還發明瞭通過身高體重比(BMI)來推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但凱特勒本人一點也不平均,甚至可以說是個偏執的工作狂。凱特勒對鐘形曲線的癡迷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他提出了“體質平均人”的概念,通過收集統計數據,他開始製造“平均”的標準。胸圍、身高、新生兒體重……很少有什麼逃過他的標準。

阿道夫·凱特勒又把注意力轉入社會學領域,針對人們的行爲模式,提出了“氣質平均人”概念。凱特勒劃定了偏離平均值的範圍,他眼裡的正常人要麼在平均值左邊,要麼在平均值右邊,而那些站在鐘形曲線極左端和極右端的人則屬於另類,需要懲罰。

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睥睨羣英的作品中,對鐘形曲線進行了深入批判。當然,塔勒布並非對鐘形曲線進行質疑的第一人,他只是繼承了亨利·龐加萊等人的思想,而這種生搬硬套鐘形曲線的方法論,也被人們稱爲“凱特勒謬誤”。

高斯並沒有錯,高爾頓也沒有錯,“凱特勒纔是思想史上最具有破壞性的人”。數學不會錯,但數學會被用錯,在凱特勒的“傳染”下,鐘形曲線得以廣泛用於社會領域。

統計歧視

有人調侃,人生就像一個鐘形曲線—

你5歲的時候不尿牀就是成功;

10歲的時候你開始有自己的朋友就是成功;

25歲時你有自己的幸福家庭就是成功;

35歲時你依然有自己幸福的家庭就是成功;

65歲時你依然擁有好多朋友就是成功;

85歲時你不尿牀就是成功。

類似這種玩笑話並無害處,但有些人卻以科學之名,推銷自己的思想,就變得可怕了。

凱特勒的幽靈還在徘徊,十多年前,曾有一本名爲《鐘形曲線》(TheBellCurve)的書熱鬧了一陣子,該書的副標題是《美國生活中的智力和階級結構》。

此書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德·J.哈瑞斯坦與政治科學家查爾斯·莫瑞合作完成的。該書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

1.基於智力基礎的社會分層現象日益明顯。

2.智商與各種社會、經濟地位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3.IQ在美國不同種族之間所形成的社會的與經濟的貢獻中的作用。

4.這個了不起的發現對於美國的教育和社會政策會產生哪些影響。

書名之所以稱作“鐘形曲線”,主要是基於IQ得分的鐘形的正態分佈。

在書中,作者以大量的智力測量結果論證,人的智力是先天遺傳決定的,不同的種族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這種觀點自然會引起不少爭議。這本譁衆取寵的作品,爲種族歧視提供了理論基礎,也被種族主義者奉爲寶典。

將軍裡面挑瘸子

GE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最值得自我吹噓的管理秘訣就是“活力曲線”,其實質是強制正態分佈。

在這個鐘形曲線裡,韋爾奇將業績排在前面20%的員工劃爲A類,中間70%的員工劃爲B類,業績排在後面10%的員工劃爲C類。C類是必須裁掉的對象。

韋爾奇以科學的名義進行獎懲,一直以鐘形曲線的法則推行末位淘汰制,從不間歇,所以叫作活力曲線。

這種績效評估的原理,是按照事物“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佈規律,先確定好各等級在被評價員工總數所佔的比例,然後按照每個員工績效的優劣程度,強制列入其中的一級。

但問題是,假如低素質員工淘汰完了以後,就要在中等和優良員工裡硬挑一些低素質員工來淘汰了。最極端的情形可能是“將軍裡面挑瘸子”。就好比滿分是100分,全部成績都在90分以上,也要把90分的那位淘汰下來。

韋爾奇很幸運,他在任的時候GE股票猛漲。但GE的成功,不代表他所有的做法都是對的。當韋爾奇成爲明星經理人後,他的辦法得以傳播。強制鐘形曲線管理法,在社會上熱過一陣子後,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冪率曲線

19世末,“的幽靈,在歐洲徘徊”。

此時,有一位叫帕累託的意大利經濟學家發現,財富分配也是不均的。帕累託被稱作“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他指出:英格蘭財富的80%,掌握在了20%的人口手裡。許多其他國家和地方也是如此。帕累託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財富分配和人口結構之間,存在着一種可以估算的比率。帕累託稱之爲“關鍵少數定律”,也就是現在所謂的“二八法則”。

類似帕累託的這種財富曲線,叫作冪律(PowerLaw)曲線。

我們再以圖書銷售爲例,把圖書的銷售排名作爲橫軸,銷售量作爲縱軸,我們就會得到類似下面這個銷售曲線。

冪律的典型是二八法則,實際上冪律正是從它開始的發現。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在財富的分配上存在着冪律分佈,即20%的人掌握着80%的社會財富。

有人將這一法則延伸,80%的工作由20%的人完成;或者80%的工作只產生20%的結果,反之亦然。

“二八法則”也遭遇了驚人的濫用,比如被墨索里尼拿去,爲其法西斯主義作合理化解釋。

分清“中庸先生”與“極端先生”

天氣、豌豆的直徑、身體指標等屬於平均事件,是按照鐘形曲線分佈的(姑且稱之爲“中庸先生”),所以,就算這輩子你看不到一個身高爲5米的傢伙,也沒什麼值得稀奇的。

財富數量、圖書銷量、網站訪問量等屬於極端事件,遵從的是所謂的冪律曲線(姑且稱之爲“平均先生”)。

比如,屋子裡有100個隨機選取的人,世界上個子最高的人走進去之後,這些人的平均身高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如果比爾·蓋茨走了進去,在場所有人的平均財富將會顯著增加。

如果說鐘形曲線是一位性格溫和的“中庸先生”的話,冪率曲線就是一位性格狂野的“極端先生”。

對自然問題,多問問“中庸先生”;對社會問題,尤其是金錢問題,“極端先生”的意見更爲靠譜。

“中庸先生”信奉“天之道”,“極端先生”信奉“人之道”。

在“中庸先生”那裡,充滿了金色的平均主義,誰也不會比誰高出多少。

在“極端先生”那裡,一個數字就足以瓦解你所有的平均值,一次虧損就可以抹平你100多年的積累。

我們唯一應記住的是:道可道,非常道。真理只能證僞,不能證實。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沒有任何一個萬能公式,更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條。

鐘形烏托邦

鐘形曲線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很多人覺得“鐘形曲線無所不在”。鐘形曲線爲何這麼受歡迎?

鐘形曲線的魅力在於它分佈得很對稱,很和諧,很中庸,很民主,容易掌握,讓人感覺是溫和又可以預測的。收集了足夠的數據之後,模式就會自動顯現。這符合懶人的胃口,我們不妨把這種理想叫作“鐘形烏托邦”。

理解冪率曲線,可以幫助我們和中庸的鐘形曲線保持距離。但冪率曲線是位“極端先生”,從來就不像鐘形曲線這位“中庸先生”那麼受歡迎。

鐘形曲線是一位溫和的“中庸先生”,冪率曲線是一位狂暴的“極端先生”。

鐘形曲線屬於自然法則,冪率曲線屬於叢林法則。

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
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