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 公孫敗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地處王朝北部邊陲的軍官公孫瓚利用手中的兵權,藉機擴大自身的勢力範圍,迫於兵威,幽、並、冀、青河北四州的許多郡縣均在其掌控之中。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瓚率領精銳部隊,以討伐黃巾軍爲名,積極向南擴張,兵鋒一度到達青州。爲爭奪冀州的實際控制權,剛剛入主冀州的“袁紹集團”與長期盤踞幽州的“公孫瓚集團”於是年冬在界橋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界橋之戰”。袁紹利用“先登”死士與強弩兵配合步兵方陣大敗公孫瓚軍,斬殺公孫瓚任命的冀州牧嚴綱及手下千餘人。該戰役的勝利使得袁紹成功地阻止了公孫瓚的南侵態勢,大大挫折了幽州集團的銳氣,爲其在冀州樹立穩固的統治根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相繼進行了如“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等戰役,戰爭狀態持續了將近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董卓借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

在此後雙方的戰略對峙期間,公孫瓚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殺掉了自己的行政上司幽州牧劉虞。與袁紹停戰後,公孫瓚退回薊縣(今北京大興區),在縣城東南另築小城自守,與劉虞臨近,且二人對戎狄政策出現嚴重分歧,雙方明爭暗鬥,漸漸結下仇恨。初平四年(193年),劉虞擔心公孫瓚反叛,於是率兵攻打公孫瓚。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欲從東城逃走。劉虞的士兵不習戰,又下軍令不準騷擾百姓,久攻不下。公孫瓚隨即招募精兵數百人,順着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今北京延慶東)。公孫瓚很快又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此時董卓已死,獻帝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爲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反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劉虞爲人品德高尚,出身皇族,在士族中影響很大,其任幽州牧後政績卓著,對內追求寬政,發展經濟,安撫百姓,贏得了治下民衆的廣泛支持;對外執行懷柔的民族政策,深得少數民族民衆的愛戴。據《英雄記》記載,“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瓚極口,然後同死。”可見,劉虞的死使得士族階層、普通百姓和邊疆少數民族三股實力對公孫瓚產生了極大的不滿。加之,公孫瓚得到整個幽州之後,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促使當地的這三股勢力形成合流,對其發起報復。

195年(漢獻帝興平二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欲爲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便推舉閻柔爲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諸部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並斬殺鄒丹。

坐鎮冀州的袁紹敏銳地發現了幽州內部的激烈矛盾,便派遣劉虞之子劉和與麴義率兵,聯合烏桓與鮮卑諸部,南北夾擊公孫瓚集團。公孫瓚屢戰屢敗,只得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公孫瓚感覺到自己在幽州的統治已然鬆動,更沒有能力吃掉袁紹集團,故而決定轉爲守勢,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此後,公孫瓚日益疏遠賓客,漸漸地身邊一個親信也沒有了。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與其釋和,公孫瓚卻沒有答覆,反而增強了守備。袁紹於是大興兵馬攻打公孫瓚。此時,公孫瓚又犯了第二個嚴重的錯誤——喪失軍心。《英雄記》記載,一次公孫瓚有別將爲敵所圍,公孫瓚不肯相救,並說:“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力戰;今不救此,後將當念在自勉。”《孫子兵法?九地篇》講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西漢名將韓信應用這一理論,背水結陣、奇正並用,以三萬烏合之衆大破趙軍二十萬,獲得了“井陘之戰”的勝利,演繹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傳奇。“井陘之戰”中,韓信始終是同將士們在一起直面生死的,正是將領無畏捨身的精神激勵了全軍的鬥志,從而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這纔是孫子“置死地而後生”的本意;而公孫瓚則是把軍士放在絕地而自己置身事外、無動於衷,這樣怎麼能夠讓人信服,誰又肯爲這樣的將軍去浴血奮戰呢?果然,這一舉動喪失了士兵對公孫瓚最後的信任。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南界的別營守軍感覺難以抵擋,而又想到公孫瓚必不肯相救,軍士無人死戰,衆人或降或逃。南界守軍的迅速瓦解,使得袁紹軍直接攻到了易京,並圍困該城。不過,此前精心構築的易京城防還是延緩了袁紹的進攻,公孫瓚趁機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今河南浚縣西北)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衝出重圍,佔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的援助,切斷袁紹軍的後路,以解易京之圍。然而,長吏關靖勸諫道:“如今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自身故鄉的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的別營軍隊又可以會合。如果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會失去後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聽後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客觀上講,關靖的這段話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少爲公孫瓚稍稍穩住了本已動搖了的軍心,延緩了公孫瓚部的敗亡。

同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來救被袁紹圍困的公孫瓚部。援兵未到,公孫瓚便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令續率騎兵於北隰之中,舉火把爲應,自己就從城內出戰,內外合擊,擊潰袁紹軍的包圍。不巧袁紹劫得了這封密信,將計就計,如期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爲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姐妹,然後引火自焚。至此,袁紹徹底消滅了盤踞幽州的“公孫瓚集團”,雄霸青、幽、冀、並四州,統一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地區。

就這樣,名噪一時的白馬將軍公孫瓚覆滅了,《三國演義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僅借滿寵之口簡要地講述了此事。公孫瓚的覆滅,看起來只是因爲軍事秘密泄露造成的,非常的偶然,但這偶然之中卻有着很多的必然因素髮揮着作用。首先,公孫瓚殺死名臣劉虞,使得氏族勢力、廣大民衆和戎狄諸部都對他產生了不滿,再加上其獨攬幽州大權後,又回到自己“對外強硬、不恤百姓、睚眥必報”的老路上,使得幽州當地三股勢力對他的不滿變成了怨恨,促使他們合流,共同對抗自己。可以說,公孫瓚在處理劉虞的問題上大失民心,袁紹則很好地把握了這個機會,合縱連橫,令公孫瓚陷入了空前的孤立;持續施壓,贏得了競爭中的主動。其次,作爲一個以軍人身份起家的割據勢力首領,軍隊是公孫瓚統治的有力武器和根本保證,在後期作戰中其疏遠舊有部下的做法和不救被困部衆的行爲,激起了軍士們的極大不滿,在失去民心之後,又喪失了軍心,致使軍隊戰鬥力陡然下降,甚至是一擊即潰。如此一來,他的統治也就真的走到頭了。因此,“失去民心軍心、上下離心離德”纔是公孫瓚敗亡的根本原因,“通信被截、秘密泄露”只是一個導火索,讓他的敗亡更加迅速一些罷了。

策算法第十七 詩經第五 莊子第七 韓非子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四 掘地見母第四三 平晉亂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三 荀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策算法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 秦頌說服力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七 取捨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一 序言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三 略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 秦頌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二 謀心之士策算法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一 序第五 羣雄逐鹿第七 取捨第二十二 史記第六 發機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三 國志第一 序言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策算法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 孟子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 沙丘變亂第八 定撫關中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九六 韜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 謀攻第二 秦頌第三 沙丘變亂前言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四 謀形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 秦頌演繹法第一 序言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六 金剛經
策算法第十七 詩經第五 莊子第七 韓非子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四 掘地見母第四三 平晉亂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三 荀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策算法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 秦頌說服力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七 取捨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一 序言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三 略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 秦頌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二 謀心之士策算法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一 序第五 羣雄逐鹿第七 取捨第二十二 史記第六 發機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三 國志第一 序言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策算法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 孟子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 沙丘變亂第八 定撫關中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九六 韜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 謀攻第二 秦頌第三 沙丘變亂前言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四 謀形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 秦頌演繹法第一 序言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六 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