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密詔

?時間是歲月的漂白劑,隨着時間的推移,安祿山獻馬的鬧劇告一段落,很快銷聲匿跡,再也沒人提起。.me但是,這場鬧劇的副產品出現了,是安祿山十月份到長安泡澡的問題。

雖然華清池的牛奶浴絕對香豔,讓人垂涎欲滴,但是,在有的時候,香水是有毒的,牛奶浴也會淹死人的。平心而論,安祿山很聰明,堪稱絕頂聰明,甚至夠得狡猾。這樣的人政治嗅覺極爲敏感,絕不會因爲一次享受而丟掉了產業,何況,他也不缺奶牛,因此,以身體欠佳接連推脫,遲遲不到華清池報到。

實事求是地說,安祿山也並沒有完全說謊,他的身體狀況確實不怎麼樣,糖尿病的症狀益發嚴重,確實經不起長途跋涉的折磨。但是,這話分怎麼說,如果是一年前,再苦再累,身體狀況再惡劣,他也能堅持,不是還有船嗎。

推脫是安祿山的擋箭牌,邀請卻是唐玄宗李隆基得殺手鐗。在任何情況下,防守的永遠進攻的更累,因爲進攻的心無旁騖,而防守的要永遠揣摩對手的意圖,這是爲什麼說,“進攻時最好的防禦”的原因了。幾個回合以後,安祿山難於招架,決定不玩了,徹底和大唐朝廷翻臉。

有一天,大約是在秋季。安祿山突然召集部將們舉行宴會,在酒酣耳熱之時,拿出事前繪製好的地圖,授予在座的小弟每人一張。圖標明瞭從范陽至洛陽沿線的山川形勢、關塞要衝。

安祿山的手下將領立刻有了不祥的預感,因爲范陽節度使的防禦範圍是北方,而不是原。有些聰明人立刻明白了,這是安祿山向將領們暗示了進軍路線。

安祿山提前動手也是被形勢逼的,如果不在黃河封凍時採取軍事行動,那麼,朝廷絕不會讓他等到第二個黃河封凍的時候。

更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安祿山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體重直線升,已經達到300多斤。肥胖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糖尿病的症狀明顯,已經到了晚期,醫生束手無策。

人在生命的最後時期,對生活的依戀感會更加的強烈,安祿山是如此。在這個時期,一般人會盼望過得更舒服一些,而這些對安祿山都不是事兒,唯一讓他遺憾的是,他已經爬了人生的高峰,距離頂峰只有那麼一點兒。

安祿山是想要那麼“一點兒。”

這有一個問題來了,脫離集團公司另起爐竈,要有本錢。這個問題對別人是問題,對安祿山來說不是,因爲他是有錢人,有足夠的翻臉的本錢。

安祿山在本質是窮光蛋,他的本錢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給的。

李隆基是一代明君,明君當然要有作爲,而且是大作爲。在臺以後,改變了祖宗之法,進行了有劃時代意義的兵制改革加強帝國的邊境防禦。因爲注重邊境防禦,一切都要憑軍功說話,窮光蛋安祿山纔有機會脫穎而出,成爲了大唐朝廷的風雲人物。

對事情的判斷,離不開當時的歷史情況,全盤否定李隆基的政治舉措,毫無疑問有失偏頗。然而,時過境遷,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大唐朝廷的兵制改革在此時成了一把雙刃劍。因爲注重對外擴張,唐軍的邊防軍隊徹底實現了職業化,邊鎮節度使擁有至高無的權威,軍隊成爲對外戰爭的一把利劍。李隆基曾經爲這把利劍驕傲,而現在,安祿山的這把利劍調轉了方向。

經過多年打拼,安祿山控制了兩個軍鎮,擁有雄兵18萬3900人,佔當時全國兵力57萬的三分之一,成爲權傾一時的邊帥。

不僅如此,安祿山和史思明勾結在一起,在實行殘酷的軍事打擊的前提下,大力收買當地少數民族的層人物,作爲自己造反的後援。安祿山成功了,當地人對安祿山和史思明十分的崇拜,“稱之爲”二聖”。

安祿山成功獲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支持,因此擁有了雄厚的兵員,這是他能夠爭奪天下的資本。而且,安祿山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外援,他的族兄安思順爲河西節度使。

河西節度使,爲大唐的爲十大節度使之一,府衙設在涼州,管控着河西走廊的廣闊地域。河西走廊是原連接西域的通道,涼州自古出雄兵,在大唐朝廷的政治版圖,河西節度使統轄的軍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安祿山家族的前途也曾經出現過不小的波瀾,在怛邏斯城之戰前,唐玄宗李隆基也曾擔心安家權勢過重,打算任命高仙芝爲河西節度使,代替安思順。

如果這道命令真的貫徹了,也沒有了以後的怛邏斯城之戰,西域的政治和宗教版圖會發生變化,我們現在可能沒有了伊斯蘭化的問題。甚至,高仙芝能夠因此躲過一劫,成爲穩定大唐朝廷的流砥柱,然而,歷史不容假設,任何假設都在歷史的陣痛黯然失色,總是將猙獰的面孔留給後人。

對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命令,河西節度使安思順當然不甘心失去手的權力,在朝廷的詔令下達以後,遲遲不移交軍權,暗指使當地的羣胡出頭挽留自己。

這些胡人大佬得到了安思順的授意,於是當着朝廷使節的面,將自己的耳朵一刀割下,還有更狠的,乾脆在臉來個“三刀六洞”,鮮血流淌,讓人搞不清有幾個嘴巴。

朝廷的使節蒙了,見過狠的,沒見過這麼狠的,這是爲什麼呀?

胡人大佬拎着刀晃悠,異口同聲的說“請求朝廷不要讓安思順走!”

朝廷的使節不敢再說話了,他很害怕胡人將自己的耳朵也割下來,於是酒也不敢喝了,狼狽逃竄,快馬加鞭趕回了長安,報告了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無奈了,看來,安思順深得民心,如果強行將他調走,說不定會引起叛亂。這些人野蠻透頂,砍人的意志堅強,還是安撫爲好,因此只好改變初衷,“遂下制復以安思順留任”。

安思順掌控着戰略要地涼州,儘管他不贊成安祿山的野心,但是,畢竟都是一家子,他對安祿山的態度不那麼堅決。這樣,安祿山減少了來自西北唐軍的壓力。而且,安祿山的軍隊經常打仗,無論是裝備、戰鬥技能,甚至勇氣,都不是內地軍心渙散的原唐軍所能擬的。

安祿山看得沒錯,原唐軍疲敝,人員老化,部署分散,完全失去了唐太宗李世民當初制定了“以關制四方”的能力。

實力決定野心,安祿山看透了大唐朝廷的外強幹,絕不在乎和朝廷公開翻臉。

然而,想的容易做起來難。范陽和平盧的軍隊都是大唐的軍隊,讓這些拿着大唐李家軍餉的將士對李家動手,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有前車之鑑的,在蜀漢滅亡之初,魏國統帥鍾會,受到了蜀將姜維的蠱惑,妄想割據蜀自立,剛剛採取了行動,被魏國將士們自發的幹掉了。

安祿山雖然沒有化,但是,時至今日,沒有任何人否認安祿山的政治才能。擁有如此政治才能的人不是一個笨蛋,因此,安祿山如果挾持將士們戰場,一定要有一個充分的政治理由。

安祿山是大老粗,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但他的手下不缺乏能幹的人,高尚給他提供了一個範本吳王劉濞。

吳王劉濞是西漢“七王之亂”時的領軍人物。

西漢初期,由於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大封同姓王,“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爲盤石宗也。”放縱家族勢力的發展,使劉姓宗室諸王的勢力日益壯大,於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

漢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加強央權力,實行削藩政策,景帝聽從並以此頒佈了詔令,引起那些早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爲首的七國藩王叛亂,以“誅晁錯,清君側”爲口號,欲奪漢景帝帝位。叛軍揭竿而起,朝廷軍隊節節敗退,景帝在衆臣的壓迫下被迫腰斬了晁錯,而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吳王還自立爲皇帝。

這一個古老的歷史,特別符合現在的形勢,學富五車的高尚拿來一用。

高尚提議,將楊國忠提升到與晁錯一樣的高度此次出兵只爲討伐楊國忠。要知道,唐朝百姓十分仇恨楊家一門的飛揚跋扈,如果打起消滅楊家的旗號,這樣,叛軍會變成解天子危難的正義之師,在這個冠冕堂皇的名義下,幽州的將士們別無選擇!

當年“七王之亂”以“誅晁錯”爲名,現在“安史之亂”以“誅楊國忠“爲名,可謂異曲同工。晁錯和楊國忠,兩位歷史名人,遠隔數百年,隔空握手,緣分!

有了動手的理由,安祿山準備擲骰子了,然而,他卻缺少一個冠冕堂皇場的藉口。不過,只要是有心人,辦法總會有的,沒有也可以編一個出來,或者是等一個出來。

安祿山終於等來了一個藉口。

這一天,北風勁吹,幽州城大雪紛飛,一匹快馬衝進了大雪飄飛的幽州城,直奔安祿山的府邸。

隨即,郡王府的親兵迅速集結,集合的緊急戰鼓聲響徹了全城。

因爲地處邊陲,經常有戰事發生,安祿山的軍令極嚴,怠慢軍令者斬。將領們不敢怠慢,轉瞬之間,范陽節度使的戰將雲集范陽節度使的大堂。

在氤氳的爐火映照下,安祿山拿出了一封蓋着玉璽的“聖諭”,在空揮舞了一下說道“本王接到了聖密旨,令我率軍討伐逆賊楊國忠,各位將軍跟我一同前往。”

軍事是政治的繼續,任何軍事行動都少不了一個明確的政治目標,密旨,是安祿山行動合法化的標籤。

安祿山命令諸將傳閱“密旨”,諸將都是戰場摸爬滾打的粗人,哪裡見過玉璽是什麼樣子,對於朝廷的密旨,不信也得信。但這件事實在詭異,讓人很難相信,因此半信半疑。

大堂內的空氣彷彿冰凍一般,儘管諸將都有很多疑問,但看到安祿山身後的刀斧手,因此一律禁言。

安祿山下達了命令“皇命不可違,幽州的兵是朝廷的兵,對於國家的危難,本王責無旁貸,諸軍立即開始行動!”

這一天被歷史永遠的記住了,這是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開始的頭幾天。

看着諸將離去,安祿山的嘴角溢出了一股冷笑,只有他和高尚等有限的幾人知道,甚至是他的密友史思明都矇在鼓裡。密旨名義是使節從長安送達,實際是高尚等人加工的山寨貨。

公平的說,使節確實來自長安,但不是唐玄宗李隆基派來的,而是安祿山安排的手下將領,化妝到長安打算解救兒子安慶宗的。

因爲宰相楊國忠對安慶宗和榮義郡主實行了嚴密的監視,並讓他出任太僕卿,太僕卿只是他的馬甲,他的真實身份是人質。

安慶宗處在嚴密的監視之,特使空手而返,沒有達成任務。安祿山隨即將計計,讓偷人的特使變成了傳達密旨的朝廷使節。

事情緊急,或者是野心膨脹,安祿山已經顧不得兒子安慶宗的安危了。

命令下達以後,幽州方面的軍事準備緊鑼密鼓的進行,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集結了全部兵馬,留下一部分看守大本營。此次作戰,安祿山傾盡了血本,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軍隊,能夠動用的軍隊總額爲15萬人,對外號稱20萬,正式在范陽起兵。至此,醞釀了數年的安史之亂此拉開了大幕。

十一月初十的早晨,在幽州城的城南的廣闊地域,盛大的閱兵式正在進行,10餘萬大軍整齊的在點將臺下列隊。

安祿山披着狐狸皮大氅,站在高高的點將臺,迎着凜冽的北風,檢閱了范陽和平盧軍鎮的將士。在進行了鼓勵之後,他咬着牙又發出了一條禁令“膽敢妄加議論,亂軍心者,滅三族。”

安祿山的這個命令是欲蓋彌彰,任何人都知道,真理越辯越明,紙裡包不住火,一旦允許將士們自由討論,那麼,他的所謂密旨會穿幫。一旦將士們感覺受到了欺騙,叛逃的浪潮會到來,如果碰虎的,剁了他都有可能。

安祿山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很清楚謠言的壽命很短暫,紙裡終究包不住火。但是,安祿山不在乎這些,只要范陽和平盧的軍隊攻擊了唐軍,那麼,朝廷會給所有的將士貼反叛的標籤,這些人再也下不了賊船了,只能和自己同舟共濟。

一切準備緒,安祿山下達了進攻的命令,由本部兵馬和同羅、奚族、契丹、室韋等族組成的15萬大軍浩浩蕩的向南方開拔,兵鋒直指河北。

高坐點將臺的安祿山,望着眼前滾滾煙塵,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他猶如一個野心勃勃的賭徒,將全部家當連同自己的身家性命,毫無保留地押在了這孤注一擲。而且在他看來,這是一場紅利在即,勝券在握的遊戲。此時此刻,是不是可以認爲,這是他這一生最興奮、最刺激的時刻。

毫無疑問,安祿山肯定是這樣認爲的,儘管歷史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

安祿山的叛軍攻擊的目標是河北,這時,有另一個疑問來了。河北不是安祿山的管轄地域嗎,一道命令能解決的問題,爲什麼要進行武力打擊?河北是安祿山的屬地,但安祿山是節度使,負責軍事,地方官的任命權還在朝廷手。而且,河北屬於內地,朝廷還有府兵駐紮在河北各地,因此,從嚴格意義講,河北是安祿山的敵對目標。

叛軍進入了河北,戰爭的硝煙頓時瀰漫在黃河的北岸。這一年,距離大唐開國的公元六一八年,已經過去了整整137年。

在這137年,大唐朝廷享受了長久的和平,人民安居樂業,工商業發達,創造了神話般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全國一片安靜祥和,幾乎沒有戰爭,即便有戰爭也都是在邊境。

享受安寧生活的人民,更容易受到戰爭的傷害。

安祿山的叛軍攻擊前進,掃清了黃河沿岸的唐軍,向洛陽、長安的方向進攻。

和平太久了,以至於人民完全失去了對戰爭的抵抗力。范陽兵變的消息很快在老百姓口口相傳,謠言幾何般放大,造成了更大的混亂。

百姓們如此,各級官府的情況更壞。原已多年沒有戰事,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武將都是官宦人家的紈絝子弟,除了吃空晌,別的不會,是有,也是平時當城管使用,真正打起來,根本不堪一擊。

在叛軍的攻擊下,河北頓時亂成了一鍋八寶粥,而且是煮糊了的那種。

叛軍燒殺擄掠,老百姓驚慌失措,紛紛加入到逃難的行列,黃河北岸頓成人間地獄。而河北的官員則開始做起了選擇題;要麼大開城門,熱烈歡迎叛軍,成爲不齒於人類的叛徒;要麼腳底抹油,全家開溜,成爲逃兵,被人民唾罵;要麼選擇做忠臣,硬抗到底,爲李家朝廷陪葬,落得個千秋美名。

無論是哪個答案,都關乎身家性命,不那麼容易下決心的。終於,人類固有的懦弱佔了風,恐懼戰勝了八竿子打不着的忠君愛國,河北的官員開始了勝利大逃亡。拖家帶口的官員無處可逃,乾脆開城投降。

不客氣的說,官員逃跑的很多,不逃跑的更多,不逃跑的幾乎都投降了。

投降的河北官員們在出城迎接叛軍時還互相安慰,安祿山是朝廷指派管理河北地面的,不是假冒僞劣產品,向他投降是歸順朝廷,咱們投降不丟人!

一切都像安祿山預想的一樣,叛軍長驅南下,所過之處如入無人之地,幾乎沒有遭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很快佔領了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佔有了黃河北岸,安祿山擁有了廣泛的兵員,而且,富裕的河南在咫尺之遙,等待着安祿山的叛軍佔據。

第152章 主僕相見第41節 裡應外合第33節 倒黴的牛羊販子第294章 潼關血戰第53章 牛大小姐私奔第202章 懸崖上的繩索第2章 雪夜奇遇第114節 裝傻的武夫第267章 虢國夫人思春了第228章 祭告河神第322節 安慶緒遜位第120章 楊釗改名第121章 交鋒第44節 大老闆鮮于仲通第126章 做死的胡人第210章 漢家奴第66節 兵變第93章 突騎施遊兵第283章 大唐朝廷的歡樂頌第232章 唐軍出現在怛邏斯城第111節 峽谷遇險第321節 叛軍內訌第136章 程千里敗了第203章 孤獨的逃亡第204章 誰剋扣了軍餉第304節 土匪牛二第80章 受命出征第248章 叛逃第138章 討伐小勃律第225章 河灘之戰第255章 可恥的背叛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48節 烏雞變鳳凰第37節 突厥走私販第290章 洛陽陷落第207章 穆斯林總督的戰爭第204章 誰剋扣了軍餉第164章 血戰石堡城第45節 賞金殺手第14節 強盜打劫第91章 別了,突騎施第208章 拔汗那王的商隊第21節 芳心暗許第92節 莫賀達乾的囚徒第100節 拜火教第13節 波斯美女第215章 別了,呼羅珊第28節 力士脫靴第58節 香積寺第140章 攻克連雲堡第205章 封常青殺人第181章 一罵服衆第18節 伏擊第71章 死亡突擊第146章 相會布哈拉城第35章 碼頭驚魂第12節 到草原撒野第73節 不速之客第327節 母馬計第325節 大聖周皇帝第203章 孤獨的逃亡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60節 死裡逃生第143章 凱旋有罪第275章 詔令即將下達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84節 遭遇突騎施遊軍第122章 楊國忠訓誡第322節 安慶緒遜位第298節 函谷關遭遇戰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260章 上元節第1章 故土難離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36節 捉生將第187章 青燈古佛奈何天第104節 背水一戰第273章 臨危受命第158章 段秀實揭榜第131章 一代天驕王忠嗣第230章 擊潰昭武九國第316節 長安爭奪戰第191章 柘枝城第156章 哥舒翰請命第257章 停止追擊第111節 峽谷遇險第222章 大食突襲第169章 血肉磨坊石堡城第296節 雍丘保衛戰第168章 達扎路恭元帥的猶豫第223章 大軍進發第108節 布衣登場第328節 冒死突擊第94節 追兵第251章 戰前論史第244章 黑衣大食第256章 唐軍敗了第311節 血戰羣敵第221章 哈里發曼蘇爾第205章 封常青殺人
第152章 主僕相見第41節 裡應外合第33節 倒黴的牛羊販子第294章 潼關血戰第53章 牛大小姐私奔第202章 懸崖上的繩索第2章 雪夜奇遇第114節 裝傻的武夫第267章 虢國夫人思春了第228章 祭告河神第322節 安慶緒遜位第120章 楊釗改名第121章 交鋒第44節 大老闆鮮于仲通第126章 做死的胡人第210章 漢家奴第66節 兵變第93章 突騎施遊兵第283章 大唐朝廷的歡樂頌第232章 唐軍出現在怛邏斯城第111節 峽谷遇險第321節 叛軍內訌第136章 程千里敗了第203章 孤獨的逃亡第204章 誰剋扣了軍餉第304節 土匪牛二第80章 受命出征第248章 叛逃第138章 討伐小勃律第225章 河灘之戰第255章 可恥的背叛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48節 烏雞變鳳凰第37節 突厥走私販第290章 洛陽陷落第207章 穆斯林總督的戰爭第204章 誰剋扣了軍餉第164章 血戰石堡城第45節 賞金殺手第14節 強盜打劫第91章 別了,突騎施第208章 拔汗那王的商隊第21節 芳心暗許第92節 莫賀達乾的囚徒第100節 拜火教第13節 波斯美女第215章 別了,呼羅珊第28節 力士脫靴第58節 香積寺第140章 攻克連雲堡第205章 封常青殺人第181章 一罵服衆第18節 伏擊第71章 死亡突擊第146章 相會布哈拉城第35章 碼頭驚魂第12節 到草原撒野第73節 不速之客第327節 母馬計第325節 大聖周皇帝第203章 孤獨的逃亡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60節 死裡逃生第143章 凱旋有罪第275章 詔令即將下達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84節 遭遇突騎施遊軍第122章 楊國忠訓誡第322節 安慶緒遜位第298節 函谷關遭遇戰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260章 上元節第1章 故土難離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36節 捉生將第187章 青燈古佛奈何天第104節 背水一戰第273章 臨危受命第158章 段秀實揭榜第131章 一代天驕王忠嗣第230章 擊潰昭武九國第316節 長安爭奪戰第191章 柘枝城第156章 哥舒翰請命第257章 停止追擊第111節 峽谷遇險第222章 大食突襲第169章 血肉磨坊石堡城第296節 雍丘保衛戰第168章 達扎路恭元帥的猶豫第223章 大軍進發第108節 布衣登場第328節 冒死突擊第94節 追兵第251章 戰前論史第244章 黑衣大食第256章 唐軍敗了第311節 血戰羣敵第221章 哈里發曼蘇爾第205章 封常青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