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節 大聖周皇帝

?僅僅短短的幾天,史思明徹底的清除了安祿山的老班底,大唐朝廷的軍隊又逃得遠遠的,因此,他成了名副其實的最大的那個贏家。[燃^文^書庫][www].[774][buy].[com]

在鄴城安全以後,史思明帶兵進入鄴城,收降安氏遺衆,擴大了自己的實力。等到一切穩定下來以後,留下兒子史朝義駐守,自己率領主力回到范陽。

范陽是史思明起家的地方,也是他的大本營,在這裡休息一段時間以後,命其子史朝清鎮守范陽,看住老巢,然後趕到了魏州。

乾元二年正月(公元759年)五月,在和熙的春風之中,史思明在魏州築壇祭天,更國號“周”,自稱“大聖周皇帝”,年號順天。

史思明成功涅槃,開始榮耀自己的家族,立妻子辛氏爲皇后,封兒子史朝義爲懷王、周摯爲宰相、李歸仁爲將軍,改稱范陽爲燕京。

史思明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如願當上了黑社會老大,但這個國家太小了,只是侷限於幽州到河北的有限地區,極度缺乏戰略縱深。而地球人都知道,缺乏戰略縱深就意味着國家承擔風險的能力弱,一旦遭到攻擊,政權岌岌可危。史思明作爲一個軍事家,不會這個都不懂,因此,他急於擴大自己的地盤,增加自己的安全係數。

現在今非昔比,史思明將安慶緒的殘餘部隊收編,實力壯大了,有能力採取更具有挑戰性的行動,由此改變了軍事部署。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安頓好後方的防務,然後兵分四路大舉南征,首要的攻擊目標就是汴州。

實事求是地說,史思明的進軍路線充滿了智慧,叛軍偏師由將軍令狐彰從黎陽(今河南浚縣)渡過黃河,目標是攻取滑州(今河南滑縣),佔領前進基地;他本人親率主力從濮陽(今河南濮陽)出發、兒子史朝義率軍從白皋(今河南滑縣北)出發、丞相周摯率軍從胡良(今河南浚縣東)出發,分別在就近地區渡過黃河。從各個方向進攻唐軍據守的汴州(今河南開封)。

汴州就是以後黑包公大顯身手的那個地方,地處中原腹心地帶,具有牽一髮動全身的作用,史思明的計策不可謂不狠。叛軍旌旗所指,大唐朝廷的軍隊躲無可躲,要麼迎戰,要麼逃跑。實在打不過逃不了,那就投降好了。

史思明大軍南下的消息傳來時。李光弼正沿着黃河巡查各營,聽到了消息,李光弼無法淡定,馬上率騎兵進了汴州城。

自從北邙山戰敗以後,大唐朝廷重新調配了領導班子,李光弼是整個唐軍的最高指揮,接替了郭子儀的指揮地位,負責指揮中原地區的平叛作戰。

郭子儀很冤,被大唐朝廷像扔掉抹布一樣的扔了。因爲郭子儀戰敗。魚朝恩沒有檢討自己瞎指揮,反倒狠狠奏了郭子儀一本,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他的身上。

對於這份摻水的報告,明眼人一看便知,然而,有時候,事情是不理智的。這次也是。唐肅宗李亨當然相信自己身邊的人,因此下令,讓郭子儀退休,而讓李光弼代行朔方節度使職務。

李光弼馬上接過了郭子儀留下的軍隊,因爲史思明進軍的速度太快,李光弼的軍隊未能完成部署。必須撤出戰鬥。但是,汴州控制運河,物產富饒,地理地位重要,決不能淪於叛軍之手,因此,他對汴滑節度使許叔冀囑咐道:“請您堅守汴州十五天。我組織軍隊反擊,一定會帶兵來救汴州!”

許叔冀狡猾多詐,麾下多精銳,安史之亂早期爲御史大夫,帶兵在前線牽制叛軍。賀蘭進明不敢分兵救援張巡、許遠,固然有自私的因素,擔心許叔冀背後捅刀子的因素也不應否定。

聽到李光弼的囑託,許叔冀拍着胸脯打保票說:“請放心,我一定堅守十五天以上!”

李光弼智計過人,明知許叔冀的爲人,但也只能相信他,於是點了點頭,離開汴州趕赴洛陽。

李光弼離開後不久,史思明率軍到了汴州城下。

這時,許叔冀確實想着建功立業,看到史思明的叛軍亂哄哄的紮營,馬上率兵出擊,攻擊叛軍陣營。

許叔冀爲人狡詐,但治軍嚴格,手下的軍隊戰鬥力很強悍,但是,他碰到了硬釘子,史思明的軍隊戰鬥力也不差。

就是這樣,兩支軍隊瘋狂的搏鬥了很久,誰也沒佔到便宜。

許叔冀在城頭看得明白,自己的軍隊並沒有勝算,於是鳴金收兵,軍隊退回汴州城內堅守。

史思明的各路叛軍水陸並進,陸續到達,將汴州包圍的十分嚴密。

史思明對於汴州是志在必得的,因此攻城準備相當充分,各類大小攻城機械門類齊全。

這些天的日子不錯,正適合打仗,叛軍四面進攻,汴州城陷入了苦戰之中。

戰鬥是消耗人命的遊戲,在大量殺傷叛軍的同時,汴州守軍也承受了重大的犧牲。

亂世之中,軍隊爲王。經過了幾天血戰,許叔冀害怕自己的軍隊消耗光了,在以後沒有話語權,因此,產生了投降的念頭。

經過和手下將士們的民主協商,許叔冀做出了一個****的決定,不打了,開門投降!

許叔冀的無厘頭投降讓史思明大感意外,汴州城池堅固,軍隊戰鬥力強悍,讓他傷透了腦筋,正不知如何是好,現在汴州居然不攻自破,讓他如何不高興。

史思明幾乎都要樂瘋了,人也變得極爲大方,賞給了許叔冀一頂中書令的官帽。

史思明真是胡來,歷朝歷代的中書令都是由宦官擔任,許叔冀沒經過那道程序,就擔任這個官職,實在令人費解。不過,史思明就是胡人,胡來也正常。

輕而易舉拿下汴州,史思明乘勝向西攻打鄭州,這時李光弼已經得知了許叔冀投降的消息,

李光弼正在整頓軍隊進行反擊。汴州的失守,完全打亂了他的軍事部署,於是緊急下令,全軍戒備,放棄鄭州,緩緩往西退去,開往洛陽。

但是。洛陽是東都,就這樣不戰而退不容易。於是,李光弼對留守韋陟(音至)說道:“叛賊剛打了勝仗,我軍不能和他們硬拼,只能憑藉堅城固守。但洛陽糧食短缺,城牆破壞嚴重,因此難以堅守,您認爲下一步怎麼做爲好?”

韋陟是一代名臣,耿直厚道,他也認爲洛陽不能防守。而且洛陽周邊的土地都要放棄,迴應道:“增加陝州的軍隊,我軍退守潼關,可以長期堅守。”

李光弼當即否決了韋陟的建議,說道:“現在,我們和敵人的實力差不多,這時候應該寸土必爭。如果不戰而退讓出大片國土而固守潼關。這就讓叛軍得到了廣闊的戰略空間,毫無疑問會壯大叛軍的實力。我軍應該迅速佔領河陽,以北方的澤州、潞州爲依託,戰勝就出擊,戰敗就退守,內外呼應。叛軍不能西進,這是像猿臂一樣互相配合的態勢。如果說,辨別朝廷的禮節,我不如您,談論戰爭勝敗,您不如我。”

李光弼連哄帶蒙,話裡含着骨頭。但他說的實在,沒摻一點假,句句都是真的。韋陟弄了一個大紅臉,無言以對。

看到李光弼要逃跑,判官韋損跳出來阻止,說道:“洛陽是東都,不應該輕易放棄,應該在此地堅守。”

李光弼一句悶回去,說道:“汜水、萫嶺都是叛軍進攻的道路,你能都守住嗎?”

判官韋損當然不敢說自己能守得住,軍無戲言,他要說敢守,李光弼絕對會交給他一支軍隊,讓他防守洛陽。

沒有任何人再敢提出異議,李光弼成功的統一了意志,於是命令當地官吏帶領百姓出城,在洛陽附近的山中躲避叛軍。

中國人向來拖泥帶水,但叛軍曾經用行動告訴過他們,跑慢了就不用跑了。因此,在得到通知以後,老百姓出奇的迅速,洛陽很快就成爲了空城,李光弼下令軍隊立刻搬運作戰防禦的物資。

轉運物資的船隊剛剛離開碼頭,叛軍前鋒部隊已經逼近了洛陽東門外的石橋。

這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洛陽的唐軍主力已經奉命離開,李光弼能掌握的軍隊只有500騎兵。

500騎兵,絕對是一支強大的突擊力量,一般的黑社會都不敢惹。但是,在數萬叛軍面前,500騎兵隊伍的規模太小,就是一個塞牙縫的早點。

叛軍聲勢浩大,唐軍將士人心惶惶,都打算從北門逃走。但是,李光弼向來愛獨出心裁,手下將士不確定逃跑方向,於是向李光弼請示道:“大人走北門,還是走石橋?”

李光弼飛身上馬,非常豪邁的大聲說道:“當然走石橋!”

李光弼手下的將士習慣了他的膽大妄爲,而且,李光弼的膽大妄爲至今沒有受到過懲罰,因此,將士們放心了,馬上跟着他向石橋方向奔去。

叛軍在石橋前集結,伺機進入洛陽。李光弼在500騎兵的護衛下,大搖大擺地從石橋退去。

叛軍看到如此少的唐軍如此淡定,叛將說什麼想不明白,蛋疼的很,但不敢就此放走唐軍,只得在唐軍後面尾隨,尋找突破的機會,沾點便宜。

叛軍在身後亦步亦趨,好似跗骨之蛆。唐軍將士們非常擔心,都希望快點跑,李光弼不以爲然,依然不緊不慢的走着,好似領着媳婦散步一樣。

叛軍跟的久了,天色已經黑下來,李光弼擔心叛軍失去了目標,於是下令全軍點起火把,保持隊型前進。

史思明的前鋒部隊如同李光弼的影子,緊追不捨,試圖找機會發動突襲。但是,希望豐滿,現實骨感,叛軍跟了一路,就是沒看到唐軍隊形有任何的慌亂。

在月上柳梢頭之後,唐軍接近了河陽地面。那裡有唐軍的主力,是唐軍的地盤,叛軍前鋒不敢繼續跟蹤,只能回軍,這一路保鏢當的,沒拿到一文錢的勞務費,甚至一句謝謝都沒有。

李光弼平安到達了河陽,史思明也在大隊人馬的護送下離開偃師(今河南偃師)到了洛陽。

幾乎同一時刻,高仙芝的部下段秀實保護唐軍將士妻子家人及公私輜重,自野戍那個地方渡過黃河,待命於河清縣的南岸,爲北岸唐軍保護渡口。

在大隊人馬護衛下,史思明進入洛陽城。

來到了曾經繁華的帝都,史思明倒吸了一口涼氣,昔日繁花似錦的洛陽成了一座鬼城,好似水洗過一般。叛軍除了拆房子,沒有任何搶劫的東西。

但拆房子有什麼用,史思明又不打算搞基本建設,因此,叛軍進入了洛陽,根本沒有任何的收益。

史思明不免非常失望,覺得費了那麼大的勁兒,就得到了一座空城,即搶不到美女又搶不到財寶、物資,怎麼算都虧大發了。

不過,這是既成事實,史思明也無法改變,只能認倒黴。

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307節 可恥的西原大敗第1章 故土難離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第154章 死亡行軍第209章 遙遠的呼羅珊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第294章 潼關血戰第187章 青燈古佛奈何天第249章 誰是奸細第238章 段秀實出使第111節 峽谷遇險第200章 高仙芝的報復第136章 程千里敗了第98節 敏感的粟特人第144章 波斯奴第35章 碼頭驚魂第193章 阿拉木機王子第188章 烈女第63節 李代桃僵第188章 烈女第21節 芳心暗許第301節 秘密接頭第90節 梟雄末日第191章 柘枝城第234章 頓兵于堅城之下第257章 停止追擊第273章 臨危受命第159章 賽雅爾總督第180章 兄弟相會第51節 入幕之賓第121章 交鋒第331節 史朝義殺爹第34節 奈何做賊第307節 可恥的西原大敗第100節 拜火教第294章 潼關血戰第176章 攻克石堡城第27節 詭異的宮廷第318節 吃人的睢陽第288章 搞笑的滎陽之戰第184章 不速之客第121章 交鋒第133章 吐蕃贊普嫁公主第20節 油燜大米飯第312節 安祿山死了第248章 叛逃第38節 大賀氏第154章 死亡行軍第218章 初戰大敗第167章 吐蕃贊普第241章 戰爭、戰爭第19節 孤身遇險第165章 名將登場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62章 小茅屋第73節 不速之客第220章 穆斯林總督的詭計第244章 黑衣大食第242章 戰火再一次燃燒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277章 榮義郡主第180章 兄弟相會第83章 白衣大食帝國參戰第265章 楊國忠的震怒第149章 野人的家園第116章 拜會虢國夫人第240章 西城遭到了攻擊第143章 凱旋有罪第172章 殺人立威第205章 封常青殺人第290章 洛陽陷落第279章 郡主成婚第234章 頓兵于堅城之下第84節 遭遇突騎施遊軍第53章 牛大小姐私奔第42節 阿史那箤幹第55節 一路向西第324章 沒有贏家的北邙山之戰第267章 虢國夫人思春了第268章 左金吾大將軍入獄第151章 阿拉伯傳教士第45節 賞金殺手第162章 必死的信使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12節 到草原撒野第234章 頓兵于堅城之下第262章 不請自到的安祿山第285章 洛陽守備第102章 死皮賴臉的封常青第216章 背水列陣第156章 哥舒翰請命第44節 大老闆鮮于仲通第251章 戰前論史第88節 英雄末路第165章 名將登場第286章 叛軍如火第150章 復活波斯帝國的神秘女人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
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307節 可恥的西原大敗第1章 故土難離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第154章 死亡行軍第209章 遙遠的呼羅珊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第294章 潼關血戰第187章 青燈古佛奈何天第249章 誰是奸細第238章 段秀實出使第111節 峽谷遇險第200章 高仙芝的報復第136章 程千里敗了第98節 敏感的粟特人第144章 波斯奴第35章 碼頭驚魂第193章 阿拉木機王子第188章 烈女第63節 李代桃僵第188章 烈女第21節 芳心暗許第301節 秘密接頭第90節 梟雄末日第191章 柘枝城第234章 頓兵于堅城之下第257章 停止追擊第273章 臨危受命第159章 賽雅爾總督第180章 兄弟相會第51節 入幕之賓第121章 交鋒第331節 史朝義殺爹第34節 奈何做賊第307節 可恥的西原大敗第100節 拜火教第294章 潼關血戰第176章 攻克石堡城第27節 詭異的宮廷第318節 吃人的睢陽第288章 搞笑的滎陽之戰第184章 不速之客第121章 交鋒第133章 吐蕃贊普嫁公主第20節 油燜大米飯第312節 安祿山死了第248章 叛逃第38節 大賀氏第154章 死亡行軍第218章 初戰大敗第167章 吐蕃贊普第241章 戰爭、戰爭第19節 孤身遇險第165章 名將登場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62章 小茅屋第73節 不速之客第220章 穆斯林總督的詭計第244章 黑衣大食第242章 戰火再一次燃燒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277章 榮義郡主第180章 兄弟相會第83章 白衣大食帝國參戰第265章 楊國忠的震怒第149章 野人的家園第116章 拜會虢國夫人第240章 西城遭到了攻擊第143章 凱旋有罪第172章 殺人立威第205章 封常青殺人第290章 洛陽陷落第279章 郡主成婚第234章 頓兵于堅城之下第84節 遭遇突騎施遊軍第53章 牛大小姐私奔第42節 阿史那箤幹第55節 一路向西第324章 沒有贏家的北邙山之戰第267章 虢國夫人思春了第268章 左金吾大將軍入獄第151章 阿拉伯傳教士第45節 賞金殺手第162章 必死的信使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12節 到草原撒野第234章 頓兵于堅城之下第262章 不請自到的安祿山第285章 洛陽守備第102章 死皮賴臉的封常青第216章 背水列陣第156章 哥舒翰請命第44節 大老闆鮮于仲通第251章 戰前論史第88節 英雄末路第165章 名將登場第286章 叛軍如火第150章 復活波斯帝國的神秘女人第142章 智取孽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