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對外局勢

大晉朝廷這次舉行的拜祭天地的儀式,沒有邀請其他屬國來參與,這是大晉朝廷的內部事務,也不需要其他屬國來參與。

蘇天成進入京城之後,首先做出來的決定,就是讓錫伯族部落和達烏爾族部落的繼承人回到草原上去,不需要在京城裡面擔任人質,不僅是這兩個部落的繼承人,就連後金的莊妃和福臨,也回到瀋陽去了,蘇天成的這個舉措,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他們認爲這是大度的表現,蘇天成也明白,這種支持,與他預想的支持是不一樣的,不管怎麼說,大明朝廷以前所擁有的那種盲目的自大,在這些文武大臣的內心,還是存在的,認爲蠻夷都是比不上大漢族的,比不上中原大地的,儘管說大明朝廷曾經被後金韃子打得縮頭不敢應戰了,但骨子裡的輕視還是存在的,最爲明顯的表示就是,每當藩屬國來朝拜的時候,帶來的禮物不是很多,但得到的賞賜卻是很多的,美其名曰感受到朝廷的威嚴。

蘇天成是不會做這等事情的,他對外的政策非常的明確,那就是盤剝,既然藩屬國需要得到朝廷的庇護,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至少是錢財方面的代價,是不是來朝拜不是最主要的事情,進貢的財富必須要到位,這纔是真正的臣服。

至於說那些什麼個抵押人質的做法,更是不在考慮之列的。

當然,蘇天成的這種想法,暫時不會說出來,否則朝中的文武大臣,可能認爲自家的皇上,所有的舉措就和商賈差不多了。

錫伯族部落和達烏爾族部落的首領。在蘇天成佔據京城之後,都專門來到了京城拜見,這是必須的,因爲草原和藩屬國的情況不一樣,在蘇天成看來,草原本就是大晉王朝的領土。必須要歸大晉朝廷管轄,故而兩個部落的首領來到了京城,蘇天成專門在皇極殿接見。

這一次,朝廷任命了兩個部落首領的官職,在河套地區專門設立了河套府,鄭鴻逵出任知府,達烏爾族部落首領夏巴出任河套衛指揮使,整個河套地區的面積是很大的,但因爲屬於草原和沙漠地帶。人口不是很多,故而只設立府衙。在錫伯族部落佔據的地方,設立了呼和浩特府,鄭成功出任知府,錫伯族首領莫啜出任呼和浩特衛衛指揮使。

派出鄭鴻逵和鄭芝龍兩人出任首任的知府,這也是蘇天成深思熟慮的結果,按照很多人的看法,既然是少數民族地區。就讓他們自己去折騰,漢人還是不要插手的好。這樣利於穩定,可蘇天成不是這樣看的,他認爲漢人必須要進入到草原,用漢人的文化來同化少數民族,這樣才能夠真正的統治這些地方,免得這些地方成爲了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長期以來。大明朝廷對少數民族,都是以打壓和輕視爲主的,這也令少數民族與漢人產生了對立,這樣的情況必須要改變,儘管說改變需要過程。

鄭鴻逵和鄭成功兩人。是能夠很好的完成任務的,其實有強大的朝廷支撐,兩人到了河套與呼和浩特之後,也就是真正的首領,按照職責來說,夏巴和莫啜都要服從他們的調遣。

蘇天成所做的這一手準備,意在統一整個的草原,同時爲徹底剿滅後金韃子,朝着更深的北方延伸奠定基礎。

錫伯族部落和達烏爾族部落的兩個首領,來到京城的時候,帶來了大量的珠寶,他們乞求得到更加多的火炮,同時也向朝廷表示了忠臣,願意服從知府大人的領導,這樣的情況之下,蘇天成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決定給予他們最新研製出來的火炮。

其實夏巴和莫啜兩人來到京城,代表的不僅僅是兩個部落,而是草原諸多的部落,自從蘇天成帶領江寧營攻佔了京城,滅掉了大明朝廷,統一了中原之後,草原就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一些部落首領已經意識到了,大晉朝廷恐怕要統一整個的草原,部落是無法與大晉朝廷抗衡的,所以一些部落重新開始投靠這兩個部落,駐紮在河套與呼和浩特一帶。

這種情況,蘇天成是清楚的,他專門囑託了鄭鴻逵和鄭成功,進入到草原之後,必須要整合所有的部落,如今這些部落,已經屬於朝廷直接管轄了,但部落與內地的府州縣有所區別,他們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管轄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之物資匱乏,很多的時候,生活都是需要依靠內地的,故而在提高生產能力方面,一定要下功夫,一方面需要用強有力的手段震懾這些部落,誰若是敢於造反,就會遭受到嚴厲的懲處,另外一方面就是用懷柔的政策去感化部落,最好是用儒家思想去改造部落,鼓勵部落的年輕人,參加大晉朝廷的科舉考試,這樣就能夠最大限度的管理好草原部落了。

對待藩屬國,蘇天成的態度又是不一樣的。

譬如說朝鮮,李家的王室好幾次都派人來朝拜了,就在蘇天成進入到京城之後不久的時間,李家王室的代表就來到了京城,帶來了大量的禮物,禮部尚書周延儒的意思,是不是給予一些賞賜,蘇天成沒有同意,他甚至直接與朝鮮的使者交談了,意思是非常明確的,大晉朝廷將保護朝鮮的一切利益,甚至可以不需要朝鮮每年來朝拜,但朝鮮每年必須進貢一定數量的本地特產,這個可以與戶部和禮部商議。

對待東南亞的政策,蘇天成也是一樣的態度,重點需要他們運送來大米,每年都必須要運送,否則大晉朝廷將不再保護他們的利益。

這種看起來有些苛刻的條件,不會遭遇到任何的拒絕。

江寧營水師的威力,不僅僅是諸多的藩屬國見識了,就連西域的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國,都完全見識到了,沒有誰能夠與之抗衡,就算是西域所有國家的水師聯合起來,也不是大晉水師的對手,這樣的情況之下,以前在臺灣、東南亞一帶囂張的荷蘭戰船、西班牙戰船,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從臺灣南行的占城、真臘、暹羅、蘇門答臘、抓哇、以及錫蘭等地,都完全屬於大晉水師控制的範圍之內了。

這些地方的王室,或者是官署,若是得不到大晉朝廷的支持,基本上是無法支撐的。

荷蘭、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等國根本就沒有想到,這位大晉王朝的皇帝,如此的重視大海的區域,和以前的皇帝完全不同,而且以前的江寧營水師、如今的大晉水師,強大的可怕,若是真的招惹了大晉朝廷,說不定人家派出戰船,漂洋過海去直接攻打都是說不清楚的,他們已經深深的領教了大晉水師火炮的厲害。

蘇天成這種對外的政策,在衆口一詞之中確定下來了,其實朝廷裡面的幾位丞相,認識早就出現改變了,在見識到了商賈的作用之後,他們感覺到,朝廷能夠收取到更多的賦稅,纔有可能真正的發展起來,才能夠拿出來銀子做事情,位於登州、萊州的碼頭和造船廠,賺取的銀子常人根本就想象不到,特別是造船廠,不管是商船還是戰船,總是供不應求,這些交易主要就是針對西域等國的,其中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成爲了購買的主力,全部都是拿出來黃金白銀交易的。

兵工廠更是成爲了聚寶盆,西域的很多國家都來購買火炮、燧發槍等等,而且非常的大方,根本就不講價錢,要不是朝廷控制住,防止後金韃子從兵工廠得到過多的火炮和燧發槍,傷害到大晉朝廷的利益,戶部還不知道要增加多少的收入。

有了這些實際上的經驗,加之朝廷的開銷是不小的,諸位丞相也明白了,皇上提出來的發展商貿,朝廷收取更多的賦稅,這恐怕纔是良性發展的軌道,也只有走上了這個軌道,大晉王朝纔會越來越強盛的。

其實對外的強硬,是誰都支持的。

東南亞一帶,朝鮮等國,完全都要依附大晉朝廷的支持,失去了朝廷的支持,他們難以過上安寧的日子,這樣的情況之下,朝廷根本不需要拿出來大量的銀子維繫這種依附的關係,況且想要得到朝廷的支持,那肯定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只是衆人有些奇怪的是,皇上決口不提日本,其實日本也在觀望了很長時間之後,暗地裡派來了使者,可惜使者沒有見到皇上,要知道從位置上面來說,日本距離大晉王朝的距離是更近的。

確立了這些對外的政策之後,衆人總算是從中得到了體驗了,東南亞等藩屬國,忙不迭的進貢,紛紛學習朝鮮,與戶部禮部商談,明確每年進貢多少,條件就是得到大晉朝廷的庇護,而且他們還得到了意外的驚喜,那就好大晉朝廷絕不會插手他們內部的事物,一切都由他們自身做主。

衆人沒有想到,皇上做出來的一切的決定,不過是奠定基礎,爲後來更大的動作做準備。(未完待續。。)

第1299章 尊嚴之戰(18)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855章 旅順大捷(1)第102章 授官風波(1)第568章 秦良玉的埋怨第936章 危險的信號第87章 禮部第450章 首戰必勝(1)第862章 雙重打擊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924章 皇太極的目的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929章 京城的消息第225章 贖身第734章 銀子的來歷和用途第251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1)第45章 租子第194章 促銷的作用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196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1)第357章 暗中保護第10章 下人的規矩第1219章 滄州血戰(13)第51章 遊歷第1041章 沒得商量第868章 遼東的調整(2)第331章 暗線的利用第225章 贖身第18章 詳細的計劃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553章 內閣調整第1069章 決戰遼東(11)第1095章 口服心服(1)第682章 屠城第1144章 自我毀滅的舉措第458章 需要降溫第248章 協調會(2)第1030章 妥協第1156章 埋下禍根第867章 遼東的調整(1)第490章 近憂第758章 遼東的變化(2)第119章 秦淮河(3)第1145章 暫不稱帝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368章 碰撞第615章 特殊推薦第914章 墜入深淵第1094章 兵不血刃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1110章 天災帶來機會第1091章 山東問題第396章 力排衆議第776章 迅雷動作(1)第843章 慘敗(1)第647章 夜襲(2)第1194章 千鈞一髮第871章 雄心壯志第735章 青州第159章 剿匪(1)第28章 劉大華的邀請第642章 各方準備第590章 不僅僅是巧合第459章 不能夠放鬆第1281章 變化(2)第815章 登州的佈置第1228章 天津決戰(7)第578章 白桿兵的慘敗(6)第928章 范文程的打算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172章 爭取官田第696章 維護大局第1108章 天賜良機(2)第132章 人心難測第1149章 法律的尊嚴第1091章 山東問題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682章 屠城第846章 慘敗(4)第67章 歸屬第902章 一瓢冷水第131章 初次碰撞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613章 平定流寇(2)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154章 歷史的必然第1064章 決戰遼東(6)第311章 軍商結合第1176章 內訌的代價(2)第1012章 誤判?(1)第1217章 滄州血戰(11)第1155章 識趣第1240章 史可法的決斷(1)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1030章 妥協第1038章 表面的統一(3)第861章 皇太極的感悟第850章 黑山之殤
第1299章 尊嚴之戰(18)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855章 旅順大捷(1)第102章 授官風波(1)第568章 秦良玉的埋怨第936章 危險的信號第87章 禮部第450章 首戰必勝(1)第862章 雙重打擊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924章 皇太極的目的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929章 京城的消息第225章 贖身第734章 銀子的來歷和用途第251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1)第45章 租子第194章 促銷的作用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196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1)第357章 暗中保護第10章 下人的規矩第1219章 滄州血戰(13)第51章 遊歷第1041章 沒得商量第868章 遼東的調整(2)第331章 暗線的利用第225章 贖身第18章 詳細的計劃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553章 內閣調整第1069章 決戰遼東(11)第1095章 口服心服(1)第682章 屠城第1144章 自我毀滅的舉措第458章 需要降溫第248章 協調會(2)第1030章 妥協第1156章 埋下禍根第867章 遼東的調整(1)第490章 近憂第758章 遼東的變化(2)第119章 秦淮河(3)第1145章 暫不稱帝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368章 碰撞第615章 特殊推薦第914章 墜入深淵第1094章 兵不血刃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1110章 天災帶來機會第1091章 山東問題第396章 力排衆議第776章 迅雷動作(1)第843章 慘敗(1)第647章 夜襲(2)第1194章 千鈞一髮第871章 雄心壯志第735章 青州第159章 剿匪(1)第28章 劉大華的邀請第642章 各方準備第590章 不僅僅是巧合第459章 不能夠放鬆第1281章 變化(2)第815章 登州的佈置第1228章 天津決戰(7)第578章 白桿兵的慘敗(6)第928章 范文程的打算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172章 爭取官田第696章 維護大局第1108章 天賜良機(2)第132章 人心難測第1149章 法律的尊嚴第1091章 山東問題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682章 屠城第846章 慘敗(4)第67章 歸屬第902章 一瓢冷水第131章 初次碰撞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613章 平定流寇(2)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154章 歷史的必然第1064章 決戰遼東(6)第311章 軍商結合第1176章 內訌的代價(2)第1012章 誤判?(1)第1217章 滄州血戰(11)第1155章 識趣第1240章 史可法的決斷(1)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1030章 妥協第1038章 表面的統一(3)第861章 皇太極的感悟第850章 黑山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