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襄樊動態

十月初八,盤踞襄城的壽王桓羽在陸續攻佔谷,鄾、穀、鄧數國之後,以戰養戰,現在的壽王軍乃是三萬革甲軍,五萬布衣軍,各地俘虜的奴隸達成了十數萬以上。

即便是號稱荊國嫡系部隊的【北王軍】也是拍馬不及。

這就像是滾雪球,原本【壽王軍】的規模只有三千革甲軍,八千布衣軍,但一路北伐,壽王桓羽極善用兵,陸陸續續消滅了谷、鄾、穀等不弱於隨國的國力,攻取鄧國之前,壽王軍便是有萬餘革甲,三萬布衣,將前期佔領優勢的【北王軍】遠遠的甩在了身後,攻下了佔取大半南郡,更爲富饒的鄧國之後,壽王軍更是以一種恐怖的速度增長着。

過十月之後,襄城派兵襲擾樊地平凡,初五之日,桓羽遣子將桓慶、桓興以及大將焦化領兵前去攻掠樊地。

但是如今秦國南境被南征軍上將軍盛儂、新野軍上將軍關寧佈置的水密不通,一向能征善戰的壽王軍竟然沒能夠佔得多大便宜。

襄城中,桓羽在使長刀,軍師麻樑、大將倉舟在其後,聽見前線傳來的戰報,也是讓親信大將倉舟捧刀歸架。

“這南陽秦國果然不能和鄧谷之流相比。”桓羽發出如此感嘆。

一旁的麻樑也是道:“壽王,我軍兵鋒銳不可擋,子將桓慶、桓平乃是壽王之子,自是英勇,如今不取樊地,乃是天意庇護壽王!”

麻樑乃是壽王軍中的智囊幕僚,首席軍師,桓羽對他也是以禮相待,聽聞麻樑這般說,桓羽也是問道:“此話怎講?”

麻樑道:“敢問將軍,如今荊國之內能夠佔一郡之地而稱王者,有幾人?”

桓羽想了想道:“東王羋負領衡陽郡、南王領武陵郡,西王熊紀領黔中郡,北王羋權領江夏郡,再者便是本王了!”

“壽王覺得與柘王相比如何?”麻樑再問道。

桓羽直接道:“若是比持武力,本王自不懼它,其【柘王軍】威名,本王也想試試其鋒芒!”

麻樑劃定範圍:“壽王請比持功勞而言。”

桓羽想了想才道:“天公羅地舉事之時,柘王便舉兵追隨,佔蒼梧,破象郡,與本王取零陵、章陵,與西王合兵攻武陵、桂陽,與東王伐長沙、衡陽,論功,本王不如他,荊國之內,東西柱國亦不如他!”

麻樑這才道出自己想說的意思:“壽王,柘王有如此功勞,尚只能封柘縣數地爲王,何嘗不是功高震主……壽王如今憑一己之力伐奪了南郡,再往北上,南陽秦國畢竟是帶甲之兵數萬,壽王即使破了秦國,自身實力也會大損……且連拔兩郡,壽王當如何自處?”

聞言,壽王桓羽沉思許久,麻樑不忘催促道:“壽王,應謹記當年前南王之禍,天公雖自稱乃是祝融真神,但如今到底沒有羽化登仙,世俗之物,天公並不想放棄執掌。”

前南王……

這個名字倒是讓桓羽醒悟,前南王乃是天公凡身的羋氏胞弟,鎮守武陵、蒼梧兩地,後來似乎是有奪權之意,興兵郢都,被天公召柘王等近郢王侯聯兵擊敗,對於這位胞弟,天公可沒有給予該有的仁慈,直接絞死,屍體扔到了大江裡任魚蝦而食,其手段不可不謂無情。

桓羽看向了麻樑問道:“先生有什麼良策?”

麻樑道:“如今南郡已經盡在壽王手中,不若放緩攻勢,好好經營南郡,日後郢都【天命】不利壽王,壽王未必沒有據南郡而守的實力!”

壽王聞言,略微沉吟,隨即又是問道:“那南陽秦國當如何處之?”

“交給北王,”麻樑如是道:“如今北王止步江夏郡,抵不過奪了一個隨國,秦國南境乃是一處鐵壁,未必不能讓北王去試試牙口,兩者相爭必有一失,壽王可隨機而動!”

壽王嘆道:“本王不欲這般權謀,奈何天公之心實在是難以琢磨。”

麻樑知是壽王已經同意了自己的建議,當下也不在多言。

當下壽王也是道:“軍師,你看本王令桓興與焦化領三萬兵馬隔沔水與秦軍對持,然後再集中兵力圍剿那鄧國敗將陳慶之?”

“理應如此。”麻樑應道。

而後桓羽剛想說起來北王軍一事,卻是沒有想到歸置好武器的倉舟來報:“壽王,江夏消息,匪寇將北王軍的軍糧悉數焚燬,北王軍現已無力前來南郡回合!”

庭院中的聲音戛然而止,許久那麻樑才幽幽一嘆道:“終究是人算不如天算……”

而樊地秦軍這邊自然也是接受到了消息,如今樊城已經是成爲了一座軍事重鎮,徵南軍上將軍盛儂與新野軍上將軍關寧皆是在此處鎮守。

“什麼……公子琰居然帶人燒了北王軍的糧倉?!”

帥帳中,盛儂如是驚詫問道。

旁邊的關寧也是喜色道:“果真如此的話,南郡糧食本就吃緊,恐怕顧着壽王軍都難,這樣說來,北王軍自然也不會與壽王軍會合了!”

公子信瞧着地圖上,看了看之前消息所說的舂陵,其下乃是桐柏山,然後乃是古唐地,再下便是隨國。

公子信瞧着那前來報告消息的小卒問道:“六弟可是帶人從舂陵翻越了桐柏山,去了隨國?!”

那小卒點頭應道:“正是!”

見狀,盛儂笑着看向了公子信道:“信殿下,看來是你和公子淵當年火燒晉韓氏稚山糧營一事給了公子琰啓示。”

聞言,公子信只能笑了笑,當初以及能夠做到的事情,放到今日來說,能不能做是一回事,但敢不敢做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過瞧着旁邊長公子林玧仁那邊繃不住的臉色,公子信也是笑了,眼下長公子掌握先機,拿出了糧道一事,就秦國目前只求保住南境不失來看,監察糧食此等功必然是讓林玧仁佔據首功,而自己將少兵差,斷然立不了奇功。

想要戰功超越林玧仁的話,就必要兵行險招了,當下公子信也是心中決斷,便是對盛儂請令道:“上將軍,我願意領本部人馬前往舂陵援六弟!”

“果真如此?”這段時間,公子信的城防營的確是沒有發揮太大的功勞,眼下見公子信這般說,盛儂也是心中大半認可了。

“當真!”

“諸將何議?”盛儂問其他人。

關寧道:“舊時公子信也是將才,某見此事可!”

長公子林玧仁心中縈繞某些不好的念頭,當下見兩位上將軍如此說道,也是料定那江夏郡兇險,北王軍人數衆多,或許老二這一次去了也就沒命了……當下也就沒有多說什麼,該佯作大度的道:“二弟小心一些……”

公子信豈會聽不出其中的深意,不過此時也不做糾纏,當下領了軍令,便是率領本部的城防營連夜行往了舂陵。

第三百二十七章 查案第九十章 南郡大戰已起第三百八十五章 盧縣首戰第一百九十章 荊奴貿易第三百四十七章 嚴肅軍紀(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返歸宛城第七百九十四章 彈指十年第四十六章 上報田稅(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貓捉老鼠第四百五十章 停留滎陽第四十七章 上報田稅(三)第六百三十一章 千里馳援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心之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驚現刺殺第七十五章 決戰(中)第八百一十五章 趙庭君臣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零一章 宣政殿對問(上)第二百零九章 羋雲離去第一百五十四章 申不亥到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蒺藜之威第三百八十三章 隸人行伍第四十八章 上報田稅(四)第七百零八章 爭分奪秒第六十九章 應城大捷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變第三百四十七章 秦人江築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一百八十一章 商議大策(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宛市第八章 天下大勢第七百二十二章 勸降與機密第三百八十四章 轉守爲攻第四百九十一章 汜水關破第五百六十五章 藍田大營第二百五十九章 黃列請求第一百六十一章 新相不放火?第三十四章 印刷成冊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江水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回府第六百四十四章 宣後召見第一百七十五章 初見魯陽君第一百八十九章 談判第三百四十三章 隸人之弊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名狀第三百三十七章 立儲(上)第七百三十三章 申相卒第二百七十九章 斥候營(下)第六百五十三章 藍田君贏信第六百一十八章 安邑附降第一百六十四章 說服莒勱(上)第四百三十九章 宛城慶功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三百七十三章 巫舞之禍第八十三章 秦軍出動第三百章 君臣談心第七百一十一章 楚王氣概第一百九十三章 計劃開始第六百一十三章 攻下無鹽第三百二十三章 初面(下)第四百六十四章 東宮新部第六百八十八章 範離歸來第六十二章 土龍面目第四百八十二章 田氏發兵第六百五十八章 四兄用意第七百八十八章 初元七年第二百七十八章 斥候營(中)第七百一十五章 楚應秦盟第二百二十六章 宛城諸事第三百二十七章 查案第一百五十九章 封公大典(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賞賜第二百五十七章 交手第三百一十六章 擴充宛城第二百二十八章 秦韓對比第四百一十一章 抵止北岸第七百六十九章 高位落定第七百六十一章 議定盟誓第二百三十一章 越國鄭旦第七百三十二章 謀取第一百八十二章 鍛鐵突破第二百二十章 建造新宛第四百章 郢都後事第二百八十一章 辭別回鄉第七十九章 震動大秦第五百七十五章 嬴珏責難第三十八章 返回上林苑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梁驚恐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六百二十章 震驚老秦(一)第五百九十七章 陷入死局?第七百零九章 計破芍坡第五百七十八章 終是被獲第五百零八章 佈局洛邑第五百七十一章 陽宮之談第四十五章 上報田稅(一)第四百二十七章 攻破郢都第六十五章 商議決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說服出兵第七百三十八章 奇天大陣
第三百二十七章 查案第九十章 南郡大戰已起第三百八十五章 盧縣首戰第一百九十章 荊奴貿易第三百四十七章 嚴肅軍紀(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返歸宛城第七百九十四章 彈指十年第四十六章 上報田稅(二)第五百七十七章 貓捉老鼠第四百五十章 停留滎陽第四十七章 上報田稅(三)第六百三十一章 千里馳援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心之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驚現刺殺第七十五章 決戰(中)第八百一十五章 趙庭君臣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零一章 宣政殿對問(上)第二百零九章 羋雲離去第一百五十四章 申不亥到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蒺藜之威第三百八十三章 隸人行伍第四十八章 上報田稅(四)第七百零八章 爭分奪秒第六十九章 應城大捷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變第三百四十七章 秦人江築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一百八十一章 商議大策(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宛市第八章 天下大勢第七百二十二章 勸降與機密第三百八十四章 轉守爲攻第四百九十一章 汜水關破第五百六十五章 藍田大營第二百五十九章 黃列請求第一百六十一章 新相不放火?第三十四章 印刷成冊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江水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回府第六百四十四章 宣後召見第一百七十五章 初見魯陽君第一百八十九章 談判第三百四十三章 隸人之弊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名狀第三百三十七章 立儲(上)第七百三十三章 申相卒第二百七十九章 斥候營(下)第六百五十三章 藍田君贏信第六百一十八章 安邑附降第一百六十四章 說服莒勱(上)第四百三十九章 宛城慶功第七百四十四章 放退魏軍第三百七十三章 巫舞之禍第八十三章 秦軍出動第三百章 君臣談心第七百一十一章 楚王氣概第一百九十三章 計劃開始第六百一十三章 攻下無鹽第三百二十三章 初面(下)第四百六十四章 東宮新部第六百八十八章 範離歸來第六十二章 土龍面目第四百八十二章 田氏發兵第六百五十八章 四兄用意第七百八十八章 初元七年第二百七十八章 斥候營(中)第七百一十五章 楚應秦盟第二百二十六章 宛城諸事第三百二十七章 查案第一百五十九章 封公大典(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賞賜第二百五十七章 交手第三百一十六章 擴充宛城第二百二十八章 秦韓對比第四百一十一章 抵止北岸第七百六十九章 高位落定第七百六十一章 議定盟誓第二百三十一章 越國鄭旦第七百三十二章 謀取第一百八十二章 鍛鐵突破第二百二十章 建造新宛第四百章 郢都後事第二百八十一章 辭別回鄉第七十九章 震動大秦第五百七十五章 嬴珏責難第三十八章 返回上林苑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梁驚恐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六百二十章 震驚老秦(一)第五百九十七章 陷入死局?第七百零九章 計破芍坡第五百七十八章 終是被獲第五百零八章 佈局洛邑第五百七十一章 陽宮之談第四十五章 上報田稅(一)第四百二十七章 攻破郢都第六十五章 商議決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說服出兵第七百三十八章 奇天大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