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彈指十年

十年之後……洛陽,秦宮。

自初元十三年秦國遷都洛邑,並將其名稱改爲【洛陽】之後,這座姬周王朝的舊時王畿繼近百年的沉淪之後,就再次煥發了作爲“天下之央”的榮耀光芒。

周國的河陽君文狄於初元十一年獻出周王所賜河陽百里封邑盡獻於秦國。

秦國在大河北岸的河陽修建了龐大的【洛市】,用來遷移安置原本集聚在洛邑的列國商賈。

秦國遷都至洛陽,諸侯列國皆來慶賀,即便是自覺受秦國欺騙而惱羞成怒的周王也是送來了一份大禮。

至於秦國本身,徵南的秦國大軍已經是一路打到了南方海濱,初元十三年孫長卿回軍洛陽之時,大秦已經是完成了“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的壯舉。

十年的時間,韓國將近七成的韓人都是被遷移去了那片新國土,成爲大秦兵鋒之後繼續開拓那片土地的主力。

大量的百越土著被抓捕扭送到了中原內地,開始了修建開拓大江的偉大工程。

如今,自巴郡至衡山段的大江,採用了【遷徙而作泄洪】,也是讓秦國勉強遏制住了境內大江在夏季的滔滔洪澇。

秦國的內部和寧也是讓人口激增,至初元十九年的御史臺土地人口覈算,秦國境內的人口已經是突破了百萬戶,即便是不準確,但也相差無幾。

國相韓悝也是於初元十三年秦國完成遷都事宜之後的冬歲乞老還官,林玧琰賜其爲【太傅】,歲賜兩千六百石,留居宛城。

而後林玧琰提拔明子夫爲國相,明子夫也僅僅是在國相之位上待了三年,初元十六年,明子夫又是還相,被賜【太師】,歲賜兩千四百石。

自初元紀年伊始,二十年的時間足以是能夠將秦庭之上的面目清洗大半。

但自明子夫之後,不僅是國相之位,連明子夫原先的右丞相之位都是不設許久,空懸待定,職權悉數落於六部正卿。

秦國的新舊交替還是在規則之內和平演變着,將目光投向更爲浩瀚的中原大地,紛飛的戰火,遍起的狼煙,金戈鐵馬的碰撞,刀劍槍戟的搏殺……四處可見,不絕於耳!

暫且就是將編年體粗略代過這中原初元十年至二十年的歷程吧。

初元十一年,老秦奪巴蜀之地,當地仿照秦國治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水患,奪得蜀郡的好處對老秦自是不言而喻的,只是這份好處沒有個十數年的經營恐怕還是難以顯現出來的,所幸老秦君主嬴肆的目光並非僅僅是盯着蜀郡的土地肥沃。

攻打蜀國、苴國和日覃氏的老秦兵馬乃是以雍城軍爲主力的,秦軍不要命的打法自然是讓雍城軍折損嚴重,這方纔是嬴肆削弱老氏族的真正手段。

重掌兵權的嬴肆展現了他這些年在秦宮之內蟄伏不曾顯現過的手段,短短數年的時間,便是理清了腐蝕老秦國之根基的老氏族弊端。

當初新君嬴肆上位之初,對公孫鞅新法卻是態度曖昧,絲毫沒有廢除新法的意思,重掌朝政的態度也是讓老氏族逐漸看清楚了新君已經不是當年任老師組擺佈的太子肆了,故而甘龍、杜摯爲首的老氏族也是生出了勾連魏國,聯合老秦境內反動的義渠諸戎,意圖廢除新君,另立他人。

嬴肆獲聞消息,謀定後動,臨危不亂,內外左右開弓,快刀斬亂麻,既癱瘓了魏國討伐老秦的兵鋒,解除了義渠兵禍,又一舉剷除了甘龍老氏族的復辟陰謀,把老氏族們全部緝拿,總共一千多人,全部斬首。

老秦的君權集中也是讓嬴肆信心倍增,繼南秦之後,嬴肆不欲爭奪【秦王】的名號,而是遠交齊國,並稱帝號,齊王爲東帝,嬴肆爲西帝。

初元十四年,恰逢趙國滅代國宗祀,吞併其地,魏國與趙國的矛盾積聚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魏王令逄涓舉國之兵伐趙,魏趙之戰聚集與太行山一帶,山地交戰趙國胡刀騎卒不及魏武卒悍勇,趙國連連敗退,逄涓深諳兵法之陣,六十四道鬼谷奇陣讓趙國損兵折將,只得退守邯鄲。

趙國軍事中心在晉陽,此處有着趙王親自坐鎮,但是主管趙國政事的趙太子何行宮卻是常年落在邯鄲,此地乃是趙太子何欲要仿照秦國,親近中原腹心以作爭霸之勢。

趙國不敵魏國,只得固守邯鄲,一面與魏國議和,一面求救於秦國。

魏國見好就好,雖是撤兵,但也是安置了不少的人手在邯鄲附近的城邑鉗制趙國。

又逢魏王大壽,諸侯盡來賀禮,唯獨受制於秦庭的韓王室卻是毫無表示,讓魏王自覺顏面有失。

秦魏本就是矛盾重重,韓國自依附秦國之後,多有得罪魏國,魏國不敢隨意冒犯秦國,卻是時常攻伐韓國,掠奪韓人城邑,此番魏王更是派遣了魏將穰疵率軍又攻打了韓國。

秦庭權衡之下,終是議定以公子誠爲帥,孫伯靈爲軍師,率領八萬韓國兵馬反擊魏國,以策應趙國。

當此之時,韓國名存實亡,韓國雖然是握有舊鄭四郡之地,但實則卻是被秦國遷移盡了韓人前往五嶺之南的百越之地,而後用秦人不斷的填充,如今韓國的靠近秦國的郡縣,基層官吏以及兵卒雖然名義上打着韓國的旗號,卻是聽從着秦國的號令。

韓國的名存實亡以及兵卒的孱弱也是讓魏人瞧不起韓軍,孫伯靈利用這一點,與魏軍糾纏,恰當此時,魏上將軍逄涓更是獻策欲要奪韓國之土,以此削弱秦國,壯大魏國,魏王應允,即加派逄涓領魏武卒進攻韓國。

初元十六年的七月,徹底改變中原列國局勢的魏韓之戰在馬陵打響,秦公子嬴誠和軍師孫伯靈所領的韓軍利用減竈計引誘魏逄涓軍,於馬陵設伏大敗魏軍,魏上將軍逄涓自刎而死,魏太子申被秦國生擒驚悸而瘋癲。

馬陵之戰,魏國傷亡十萬人,其中魏武卒、西河軍和大梁魏室軍幾近於全軍覆沒,魏國兵力大損,當此之時,魏國已經是無力守護住縱貫中原的廣闊疆域,老秦和趙國更是見勢起兵伐魏,分別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鉅鹿郡西南鄴城一帶。

齊國見狀,即便是作爲魏國的盟友,卻也是趁火打劫,奪取了魏國的東郡部分土地。

初元十六年是魏國的轉折點,也就是這一年,馬陵之戰的慘敗,諸侯列國的侵犯讓魏國走下了昔日中原霸主的神壇,魏國身處四戰之地,卻是在馬陵之戰失去了國內的十萬青壯,又是在老秦和趙國的手中失去了河西軍和鄴城軍,廣闊的疆域卻是並無足夠的兵力駐守,魏國註定是成了日薄西山的落日餘暉……苟延殘喘着!

魏國的沒落,促進了老秦和趙國的崛起,齊國吞併魏國東郡之後,便是完成了對宋國的四面合圍之勢,齊王於初元十六年冬歲出兵宋地,十七年入夏便是將整個宋地化爲齊國疆域。

如同範離先前所說的一樣,秦國若是採用遠交近攻之策,攻掠韓國楚國,必定是遭到天下諸侯的忌憚,就像這齊國便是如此,無緣無故吞併了宋地之後,燕國便是立即發出了討伐齊國的檄文,天下諸侯雲集而響應。

初元十七年秋日,燕王拜樂毅爲相,指揮響應燕國號召的趙、楚、越、韓、魏、老秦和大秦諸路兵馬以伐齊,中原又是陷入到了一片狼煙烽火當中……

第六百七十七章 釋然第一百零五章 嵇狩應戰第七百九十五章 太子政歸秦感言第三百四十四章 利器第五百八十四章 張宜連橫第三百四十三章 獻計第四百五十九章 嬴誠怒言第四百四十五章 公孫揮第二百五十八章 擊潰孟驤第五百三十三章 大戰欲起第七百九十章 燕破東胡第五百三十六章 唐邑攻防第七百四十七章 遠交近攻第七百一十五章 楚應秦盟第二百五十四章 隴西密事(上)第五百八十章 琰肆見面第二百六十九章 丹水一戰(下)第六百四十七章 老秦宮前第七百一十章 另一支奇軍第五百九十六章 胡傷應待第一百七十章 魯陽君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戰將起第六百八十一章 接連得勝第一百六十六章 韓國真意第四百六十二章 伐交之策第五百九十章 征剿庸人第七百二十九章 韓庭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四百三十二章 秦楚議和第六百七十九章 範宣迎接第七百八十章 吳越落幕第五百六十八章 咸陽朝堂第四百三十五章 秦卒遭圍第五十五章 古華容道第五十三章 攻陷隨都第二章 公子琰求官第三百零五章 起於壘土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三百二十四章 宛市第一百六十七章 驚現刺殺第六百章 初生悔意第七百二十二章 勸降與機密第八百一十章 韓楚序幕第四百三十六章 範宣勸諫第四百三十五章 秦卒遭圍第三百一十五章 賞賜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玧淵(下)第五百零一章 臨陣裁軍第六十章 柘王之計第七百四十九章 蔡澤建言第八百零三章 秦王無氏第四百四十三章 出使王畿第八十六章 若縣前夕第八十六章 若縣前夕第四百七十二章 說服莒勱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六百三十七章 魏國謀算第一百三十八章 趕赴北境(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由余之計第三百四十八章 衝突(上)第六百八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五百一十九章 魏王之慮第六百九十二章 大敗韓燕聯軍第六百二十六章 戰勢激烈第七百七十九章 柳暗花明第三百零七章 土地爭奪第八百一十一章 招納賢將第四百四十五章 公孫揮第六百八十八章 範離歸來第五百一十八章 請求援楚第四百二十八章 屈平勸諫第四百四十二章 秦國反應第七百七十八章 嬴肆城府第七百七十五章 嬴肆行蹤第四百一十五章 範離又至第四百九十二章 翻盤之戰第八十三章 秦軍出動第三百八十四章 轉守爲攻第一百五十七章 北境落幕第六百七十七章 釋然第五十三章 攻陷隨都第四百九十三章 捷後應待第五十六章 火燒烏林第六百二十二章 震驚老秦(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由余之計第六百二十四章 魏卒敗因第八百一十七章 長平慘勝第六十四章 搶班奪權第一百六十六章 韓國真意第七百八十五章 巴地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壽王歸城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歡而散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秦宣後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肆煉鹽第四百一十六章 放歸羋雲第五百八十章 琰肆見面第五十九章 襄樊動態第二百二十一章 新城規模(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公孫揮
第六百七十七章 釋然第一百零五章 嵇狩應戰第七百九十五章 太子政歸秦感言第三百四十四章 利器第五百八十四章 張宜連橫第三百四十三章 獻計第四百五十九章 嬴誠怒言第四百四十五章 公孫揮第二百五十八章 擊潰孟驤第五百三十三章 大戰欲起第七百九十章 燕破東胡第五百三十六章 唐邑攻防第七百四十七章 遠交近攻第七百一十五章 楚應秦盟第二百五十四章 隴西密事(上)第五百八十章 琰肆見面第二百六十九章 丹水一戰(下)第六百四十七章 老秦宮前第七百一十章 另一支奇軍第五百九十六章 胡傷應待第一百七十章 魯陽君第三百五十九章 大戰將起第六百八十一章 接連得勝第一百六十六章 韓國真意第四百六十二章 伐交之策第五百九十章 征剿庸人第七百二十九章 韓庭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四百三十二章 秦楚議和第六百七十九章 範宣迎接第七百八十章 吳越落幕第五百六十八章 咸陽朝堂第四百三十五章 秦卒遭圍第五十五章 古華容道第五十三章 攻陷隨都第二章 公子琰求官第三百零五章 起於壘土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三百二十四章 宛市第一百六十七章 驚現刺殺第六百章 初生悔意第七百二十二章 勸降與機密第八百一十章 韓楚序幕第四百三十六章 範宣勸諫第四百三十五章 秦卒遭圍第三百一十五章 賞賜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玧淵(下)第五百零一章 臨陣裁軍第六十章 柘王之計第七百四十九章 蔡澤建言第八百零三章 秦王無氏第四百四十三章 出使王畿第八十六章 若縣前夕第八十六章 若縣前夕第四百七十二章 說服莒勱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六百三十七章 魏國謀算第一百三十八章 趕赴北境(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由余之計第三百四十八章 衝突(上)第六百八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五百一十九章 魏王之慮第六百九十二章 大敗韓燕聯軍第六百二十六章 戰勢激烈第七百七十九章 柳暗花明第三百零七章 土地爭奪第八百一十一章 招納賢將第四百四十五章 公孫揮第六百八十八章 範離歸來第五百一十八章 請求援楚第四百二十八章 屈平勸諫第四百四十二章 秦國反應第七百七十八章 嬴肆城府第七百七十五章 嬴肆行蹤第四百一十五章 範離又至第四百九十二章 翻盤之戰第八十三章 秦軍出動第三百八十四章 轉守爲攻第一百五十七章 北境落幕第六百七十七章 釋然第五十三章 攻陷隨都第四百九十三章 捷後應待第五十六章 火燒烏林第六百二十二章 震驚老秦(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由余之計第六百二十四章 魏卒敗因第八百一十七章 長平慘勝第六十四章 搶班奪權第一百六十六章 韓國真意第七百八十五章 巴地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壽王歸城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歡而散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秦宣後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肆煉鹽第四百一十六章 放歸羋雲第五百八十章 琰肆見面第五十九章 襄樊動態第二百二十一章 新城規模(上)第四百四十五章 公孫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