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陽新聞【二合一】

十一月中旬,感覺江夏郡府已經是諸事已經了結,林玧琰便是攜帶着荊翊等宗衛返回了南陽。

這似乎是極爲不合時宜,畢竟無論怎麼說,林玧琰雖然是大秦公子,但乃是秦王宮冊封的封疆大吏,坐守江夏諸事,這麼冒然返回南陽,一是很有可能讓江夏亂了套,二也是不符合舊制的規矩。

但是林玧琰卻是不甚在意,原因不多,江夏郡府並非是一言堂,季樑和黃荃兩人雖然並非是大才,但終究是守成有餘,尤其是江夏郡府乃是分權而治,是出不了什麼大亂子的,至於舊制……林玧琰也是一笑而之。畢竟大秦正是改制的時期,雖然是有着“封君非是朝貢與宣見不得入都城”的舊制,但要記住,似“郡守制”在大秦可並非是有多麼久的歷史,一切制度還是在不斷的完善之中。

倒並非是秦王宮方面贊同林玧琰這般不宣而至,似南郡守明子夫則是知趣的蹲守在南郡,甚至是將宛城的家小都是接到了襄城去。

但是林玧琰卻是百無禁忌,自然是“大張旗鼓”的返回南陽宛城,如今的檔口正是圍繞了韓悝變法和處理老氏族的殘餘勢力展開,即便是知曉林玧琰這般行爲,定然不會過重處置的。

古唐道終究是臨時開闢的道路,兩日的功夫纔是翻越到了桐柏山,到達了舂陵,同樣是兩日的功夫,便是從舂陵到達了淯陽。

原因無二,韓悝作爲大秦國相之後,便是利用了上林苑的水泥開始建築直道,自從林玧琰離開南陽之後,韓悝雖然需要分心治理老氏族這心頭大患,但這些東西並非是耗費了多少心神,直接吩咐下面的人去辦便是可以了。

正是因爲如此,如今從宛城修建了兩條直道,一條自然是宛城到達魯關,與那裡韓人曾經修建的直道連接起來,皆是宛城對穎陰的控制將會到達一塊鐵桶的地步,再者有一條便是由宛城路經上林苑、在淯陽分叉,一條分支到達樊地與南郡連接,另一條則是到達舂陵,利用古唐道與江夏郡連接,三條直道相行並舉,如今隨着大秦南陽邊軍的大規模裁軍,各地充盈出來不少的青壯。

不似林玧琰在江夏實行的【隸營】制度,南陽這邊,韓悝還是還是運用原始的徵發徭役,單單是這兩條直道,便是徵發了近三十萬的民夫,甚至是民婦,此次秦王宮出手鎮壓老氏族,抄家了不少糧食,徵發這麼多的民夫民婦也是有着足夠的糧食。

路經淯陽,直率性格的紀武也是說道:“殿下,俺看南陽真可是大變樣了!”

“唔……”林玧琰點了點頭,不過旋即也是說道:“若是不久之後,江夏和南郡聯手利用沔水運輸的消息被南陽這邊知曉,似韓悝這等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好處的大才,定然是動心的,到時候又是徵發數十萬的民衆,對淯水和泌水兩條天然大河進行開發,連接沔水。”

【泌水】和【淯水】兩條天然河道乃是大秦南陽郡的重要河流,尤其是淯水,從北至南,幾乎是貫穿了整個南陽,對淯水的利用,對目前甚至是數年之內的大秦來說,乃是其他的河流都無法比擬的。

荊翊等宗衛聽着自家殿下這樣說,也是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在他們看來,韓悝雖然是治理南陽的大才,但自家殿下在江夏的表現也是絲毫不差,甚至荊翊等宗衛能夠清晰的感覺到,如今的江夏比起來南陽可還是要稍稍強上半籌的,若真的在計較上原本江夏難以描述的窘迫,恐怕自家殿下的才能並不遜色於韓悝,甚至是還略勝之。

衆人在淯陽稍稍停留了半日的功夫,休整了半日的功夫,纔再次出發向了宛城。

整整五日的功夫,終於是返回到了宛城,不過……

讓林玧琰稍稍詫異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是,宛城的外圍城牆進行了修繕,尤其是往常時候遭受戰亂破壞最爲嚴重的東段部分,如今卻是光華一新,而且宛城之中的守戍士卒人數已經是大大增加了。

如今的宛城也是推行了三司制度,宛城令乃是一名出自南陽士族的士人,名爲句柏,亦是從當初尚書府出身的官員,林玧琰也是見過幾面,說來也巧,林玧琰返回宛城的時候,這名宛城令句柏也是在外公幹歸來。

見到林玧琰也是頗爲熟絡,宛城內雖然禁止騎馬,但是可以乘坐馬車,故此,這位宛城令便是邀請了林玧琰坐上了馬車。

“句城令,你是說韓相打算遷都?”這是方纔句柏告知林玧琰的消息,故此才深爲不信。

“遷都……”句柏皺起了眉頭,說道:“也並非是遷都,還是在宛城的地界內,不過因爲如今的宛城擁擠了太多的人口,而且周邊的田地大多被宗府佔據,韓相收攏回來也是頗爲頭疼,故此纔是挑選了宛城東北三十餘里的一處平坦之地作爲建設新城的抵制!”

聽着句柏解釋一句,林玧琰也是明白似的點了點頭,不過旋即瞧着句柏又是問道:“句柏城令可是知曉今年的南陽賦稅有多少?”

“這……”句柏面色猶豫,隨即也是看了看四周,雖然是身處宛城之內,周圍皆是攘攘熙熙的行人,但句柏身邊的官衛有不少,加上林玧琰宗衛的守護,方圓十尺之內還是無人打擾的,當下句柏便是壓低了聲音說道:“老氏族今歲的這場動亂,便是緣由韓相覈查各地的田地賦稅引起的,宛城倉今年的賦稅明面上比起來去歲那可是燒了太多了,但是各地縣所的糧倉卻是滿滿的,據說這些都是從老氏族的族內抄出來的!”

“宗府呢?”林玧琰再一次問道。

“宗府?”句柏有些疑惑的看着林玧琰,似乎是有些不解。

林玧琰這才補充說道:“我的意思是此次老氏族的動亂聲勢不在小,宗府乃是老氏族派系縱橫的地方,難道沒有什麼反應?”

“反應?”句柏說到底還是明白人,當下便是對林玧琰道出來了一句實情:“殿下,如今君上親掌兵權,難道還會出現什麼大問題?!”

聞言,句柏雖然是說的隱晦,但林玧琰還是明白了,當下便是點了點頭。

不過旋即句柏又是補充了幾句說道:“今歲宗府牽連的宗老可是不在少數,有些宗老聽聞自家的子侄動亂,直接就心悸死了,但大多是還是力挺君上出兵鎮壓叛亂的老氏族的,似莒氏、沈氏、苟氏、夏氏等老氏族,可是對着君上十分支持的,更不用說是掌管宗府太廟的公室了!”

句柏的消息,是林玧琰在江夏不曾聽聞的,越是聽到最後,讓林玧琰越是心駭,原本對於自己那君父的評價還僅僅是侷限於“守成有餘而進取不足”這一層面之上,不過如今看來,自己這君父還真是扮豬吃老虎一類的人物,不聲不響的以雷霆手段,直接將原本不可一世的老氏族直接從大秦的政權中心抹除乾淨!

說到這裡,林玧琰的目光似乎是車簾之外的景象所吸引住,旋即纔是驚愕的看着不遠處,一列士卒正巡遊在宛城的一條要道上,讓林玧琰驚愕的正是這支士卒行伍所穿的盔甲以及打出來的旗號……

“羽林軍!”

正是林玧琰一手打造起來的羽林軍!

句柏聽着這位公子琰殿下喃喃聲,作爲上林苑的老人,知曉內情的句柏也是說道:“殿下,如今君上已經是收攏了兵權,已經是廢除了當年的王城衛軍中的巡防營和城防營兩支兵馬,取而代之的是原先宮廷衛軍改編而成的大秦禁衛軍和原先以上林苑羽林軍爲主,還夾雜着王城衛軍一些人的新羽林軍,直接受君上節制!”

看着雖然只是換了一個名頭,但是其中的洗牌的意思已經是不言而明瞭!

看來自己的這位君父初次嘗受到了節制兵權的快感,迫不及待的將大秦的兵權悉數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尤其是禁衛軍和羽林軍兩隻兵馬,據句柏所說,人數已經是達到了兩萬餘人,掌管的區域已經是不再屈限於小小的宛城了,而是輻射周邊的南筮聚,小長安聚等關卡,甚至是上林苑,也是納入了宛城之下。

見到羽林軍這般待遇,林玧琰倒是沒有多少爲他人做了嫁衣的感覺,不過嘆息總歸是有一些的,對於這種結果倒是絲毫不覺得奇怪,原因正是在於,羽林軍隸屬的上林苑,正是以【嬴姓林氏】的私園打造的,即便是羽林軍的名號亦是“林氏之羽翼”的寓意,能夠取代原先的王城衛軍,成爲大秦都邑的守衛軍倒也算是情理之中。

只不過這樣一來,這南北兩境戰爭之中爭功爭得你死我活的長公子林玧仁、公子信倒是休想染指兵權了!

這樣一想來,林玧琰當初選擇去了江夏另起爐竈,倒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

林玧琰眯起眼,心中已經是有了一些預測,自己此次擅自返回南陽宛城,恐怕已經是引起來了某些人的忌憚,恐怕自己回來的第二日,便是有着告發的書信遞到了秦王宮的案頭之上。

但是林玧琰卻是對此並不在意,再怎麼蹦跳,終究是跳樑小醜罷了!

不多時,句柏的車馬似乎是受到了阻礙,停了下來,句柏掀起車簾,發現前面乃是擁擠着大量的人羣,纔是對前面的馬伕吩咐換一條路走。

林玧琰也是看了看周圍,已經是大半年沒有在宛城居住的,因爲了上林苑的水泥,宛城內的道路房屋修繕的煥然一新,倒是讓林玧琰也是不認識此處究竟是哪裡。

倒是句柏虛指一個方向,說道:“殿下,可記得百石臺?”

“百石臺?”林玧琰點了點頭,自然是記得的,畢竟就是在此處,自己和韓悝進行一場“禮法之辯”。

句柏對此事倒是不知,而是解釋道:“此處乃是韓相入仕大秦的起點,從外來的士子成爲如今大秦的國相,也是傳爲了大秦的一樁美談,就是在前不久,進封爲魏侯的晉魏氏,便是派遣使者前來大秦,說是迎接韓相返回魏國爲相,卻是被韓相給拒絕了,真的是給秦人真的是好好地出了一口氣!”

聞言,林玧琰倒是調笑着猜測道:“難道是韓相這般拒絕了魏國,讓魏人忿忿不平,前來我大秦聚衆鬧事!”

這倒並非是林玧琰隨意猜測,聚攏在百石臺周邊的人大多是遊士大半,其中不乏有人可以看出來帶有明顯的三晉風氣,讓林玧琰認爲是魏人。

句柏笑了笑,搖了搖頭說道:“殿下想多了,此乃是應君上的【招賢令】前來應試的士子,其中大秦本地的士子有不少,但大多數還是來自其它諸侯國的,三晉之地來的遊士也是不少!”

“招賢令!今年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前來應試?”林玧琰也是驚詫,畢竟大秦的招賢令乃是早有聞知,其中引來了前國相汯祍佄這等賢才,但是大多時候還是侷限於大秦本地的士子,似三晉之地的遊士應該是很少的,但是今歲,林玧琰一眼打量一下,已經是不下千人之數,這樣的士子人數,即便是有濫竽充數的,但對於大秦來說,無疑乃是一場好事!

句柏解釋道:“這件事說來就複雜了,其中有韓相將君上招賢散之中原各個諸侯國,也有與荊國、韓國兩大當時強國迎戰的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了一些遊士,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今的大秦,已經是佔據了四郡之地,卻是缺乏大量的官吏,這般需求讓在講究出身的中原士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奔大秦倒也是一條可選之路,不管怎麼說,若是能夠從這些士子當中挑選出來一二可用之人,這麼大的聲勢倒也是值得的。”

林玧琰聞言,點了點頭,不知不覺已經是走到了自己的府邸前,林玧琰下了車,句柏囑咐道:“殿下乃是私自歸來宛城的,雖然並非是大過,但終究應該向着君上或者國相府報備一聲,最近這宛城可並不太平,還請殿下注意一些……”

林玧琰感謝之餘,自然是一一應了下來。

第六百一十五章 魏武卒出第五十二章 隨國失守第十三章 上林苑與推恩令第一百八十章 商議大策(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封公大典(上)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五百一十七章 申包胥入秦庭第三百九十四章 攻鄢之計第一百六十章 變法圖強第七百七十章 新制推行第四百八十六章 齊軍攻秦第六百一十八章 安邑附降第九十二章 秣兵厲馬(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家分晉第三百四十八章 衝突(上)第六百八十四章 追亡逐北第六百九十五章 高陵戰後第一百九十四章 撼動南郡!第三百零四章 柘城之“富”第二百三十六章 韓鄭消息第五百三十四章 行軍沂邑第五十八章 北王軍的應待第七百五十一章 嬴肆抵宛第三百四十章 到達武關第三百四十一章 階下囚第四百八十一章 天子之懼第七百七十六章 吳越又亂第四十七章 上報田稅(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秦備戰!第八百一十六章 戰於長平第六百二十五章 首戰河西軍第七百六十三章 胡服騎射第八十六章 若縣前夕第七百七十六章 吳越又亂第七百四十五章 韓國豪族第一百六十九章 韓悝入府第六百零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燒南樑第五百八十三章 意動第八十六章 若縣前夕第六百一十六章 銳士VS武卒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六十七章 北王進軍第五百零四章 察覺秦意第五百八十八章 老秦鄉邑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度震驚第三百六十一章 若關防線第六百七十六章 韓悝之言第四百三十八章 慶功儀式第二百三十七章 隴戎來犯第四百八十四章 齊兵來犯第五百二十四章 答應援楚第五百四十一章 離間之策第四百一十六章 放歸羋雲第一百二十五章 斥責第八十八章 首攻若縣第十一章 謀取田地第七百二十一章 合圍之勢第三百五十八章 歃血爲盟第六百二十一章 震驚老秦(二)第七百九十章 燕破東胡第七百四十章 逄涓用兵第四百一十九章 郢都落幕第七百四十五章 韓國豪族第一百八十六章 鑄造坊第七百四十一章 逄涓心思第二百六十六章 進軍南陽!第六百五十五章 歸入府中第六百二十六章 戰勢激烈第三百四十章 到達武關第七百七十二章 滯留荊地第一百五十章 秦軍大勝第五百六十四章 隴東新象第七百四十九章 蔡澤建言第七百二十七章 屠城第三百八十四章 轉守爲攻第三百九十二章 範離獻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決意爭儲第一百七十八章 荊國局勢第二百二十五章 新物件第五百一十章 洛邑在手第六百章 初生悔意第三百二十三章 初面(下)第一百一十章 公子羋雲第九十八章 兵臨襄城(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嬴肆應詔第七百四十八章 抉擇第一百二十二章 明子夫至南郡第四百三十三章 江築回鄉第五百二十五章 起身南下第十五章 旬朝前夕第三十六章 書肆盛況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三十七章 立儲(上)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六百六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七百二十三章 “食子”第二十八章 尚書府落成第七百三十七章 逄涓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頃
第六百一十五章 魏武卒出第五十二章 隨國失守第十三章 上林苑與推恩令第一百八十章 商議大策(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封公大典(上)第三百三十九章 江夏之事第五百一十七章 申包胥入秦庭第三百九十四章 攻鄢之計第一百六十章 變法圖強第七百七十章 新制推行第四百八十六章 齊軍攻秦第六百一十八章 安邑附降第九十二章 秣兵厲馬(中)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家分晉第三百四十八章 衝突(上)第六百八十四章 追亡逐北第六百九十五章 高陵戰後第一百九十四章 撼動南郡!第三百零四章 柘城之“富”第二百三十六章 韓鄭消息第五百三十四章 行軍沂邑第五十八章 北王軍的應待第七百五十一章 嬴肆抵宛第三百四十章 到達武關第三百四十一章 階下囚第四百八十一章 天子之懼第七百七十六章 吳越又亂第四十七章 上報田稅(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秦備戰!第八百一十六章 戰於長平第六百二十五章 首戰河西軍第七百六十三章 胡服騎射第八十六章 若縣前夕第七百七十六章 吳越又亂第七百四十五章 韓國豪族第一百六十九章 韓悝入府第六百零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九章 火燒南樑第五百八十三章 意動第八十六章 若縣前夕第六百一十六章 銳士VS武卒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六十七章 北王進軍第五百零四章 察覺秦意第五百八十八章 老秦鄉邑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度震驚第三百六十一章 若關防線第六百七十六章 韓悝之言第四百三十八章 慶功儀式第二百三十七章 隴戎來犯第四百八十四章 齊兵來犯第五百二十四章 答應援楚第五百四十一章 離間之策第四百一十六章 放歸羋雲第一百二十五章 斥責第八十八章 首攻若縣第十一章 謀取田地第七百二十一章 合圍之勢第三百五十八章 歃血爲盟第六百二十一章 震驚老秦(二)第七百九十章 燕破東胡第七百四十章 逄涓用兵第四百一十九章 郢都落幕第七百四十五章 韓國豪族第一百八十六章 鑄造坊第七百四十一章 逄涓心思第二百六十六章 進軍南陽!第六百五十五章 歸入府中第六百二十六章 戰勢激烈第三百四十章 到達武關第七百七十二章 滯留荊地第一百五十章 秦軍大勝第五百六十四章 隴東新象第七百四十九章 蔡澤建言第七百二十七章 屠城第三百八十四章 轉守爲攻第三百九十二章 範離獻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決意爭儲第一百七十八章 荊國局勢第二百二十五章 新物件第五百一十章 洛邑在手第六百章 初生悔意第三百二十三章 初面(下)第一百一十章 公子羋雲第九十八章 兵臨襄城(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嬴肆應詔第七百四十八章 抉擇第一百二十二章 明子夫至南郡第四百三十三章 江築回鄉第五百二十五章 起身南下第十五章 旬朝前夕第三十六章 書肆盛況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三十七章 立儲(上)第十四章 百石臺第六百六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七百二十三章 “食子”第二十八章 尚書府落成第七百三十七章 逄涓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