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蘇德戰爭(一)

六月十三號無疑是世界歷史上最爲重要的一天,其重要性甚至比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的那天更加重要,如果說1939和1940年這兩年戰爭只侷限在歐洲地區以及亞洲地區的小規模衝突的話,那麼1941年六月份德國發動了對蘇俄的進攻,則是宣示着這場世界戰爭已經正式進入了最爲高潮的階段。

嚴格上說起來,蘇俄也不是剛開始參與這場世界大戰,1939年底和1940年初那幾個月的蘇芬戰爭,1940年處的中蘇奧拉夫衝突都可以認定是這場世界大戰的一部分,而這兩場戰爭也是徹底暴露出來了蘇俄軍隊的素質並沒有他的數量那麼讓人懼怕。

中蘇奧拉夫衝突的過程雖然還不被外人所得之,中蘇兩國都宣傳己方在衝突中獲得了勝利,中方說的是殲滅了多少多少蘇軍,攻克了奧拉夫等數個重要地區,而蘇俄方面則是宣揚蘇軍戰鬥力強悍,以弱勢兵力抵抗了中軍龐大兵力的進攻,並粉碎了中軍快速突進的戰略企圖,把中國逼到了談判桌上來,不管如何宣揚,其實那只是一場有着極大侷限性的武裝衝突而已,根本無法談及雙方誰勝誰負,因爲儘管從衝突的前面五六個小時而言,當時是中國佔據了優勢,但是當時中國第四裝甲軍達到了預定作戰目的後就停止了進攻,而當時蘇軍也是完成了緊急調動,經過一夜的混亂後已經是調集重兵準備進行戰略防禦作戰,而當時除非雙方爆發全面的戰爭,中方投入更多的部隊,不然實際上也是無法突破蘇軍的防禦。

不管奧拉夫戰役的勝負如何,但是蘇軍在這一場戰役中卻是暴露出來了衆多的缺陷,讓中國看到了蘇軍的衆多弱點,實際上蘇軍當初戰鬥力低下在蘇芬戰爭中就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蘇軍雖然在蘇芬戰爭中取得了戰略勝利,但是蘇軍當時依靠的卻是遠遠超過出蘇芬的部隊數量,普通的步兵就不說了,坦克,飛機等這些技術性的兵器投入幾乎是芬蘭的十幾倍以上,蘇芬戰爭中蘇俄先後累計投入各種坦克數量高達數千輛,而當時芬蘭的坦克擁有量不過才一百多架而已,而戰爭中蘇俄損失的坦克數量也非常驚人,衆多裝甲部隊幾乎成建制的被殲滅,少數的芬蘭坦克兵甚至能夠取得駕駛一輛坦克擊毀十餘架蘇軍坦克的戰績。

蘇軍在蘇芬戰爭以及中蘇奧拉夫衝突中所暴露出來的戰鬥力低下極大的增加了希特勒進攻蘇俄的信心,可以說,如果不是蘇俄在進攻芬蘭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那種低劣戰鬥力,希特勒還沒有什麼膽子敢去進攻擁有將近兩萬輛坦克,上萬架飛機的蘇俄,要知道德國都已經開戰那麼久了,但是德國人現在保有的坦克數量依舊不算多,在東線也就幾千輛而已。

也正是因爲蘇軍在蘇芬戰爭以及中蘇奧拉夫中的地下表現,讓斯大林醒悟了過來,並開始大力恢復蘇軍的戰鬥力,而不是繼續玩政治大清洗了,而且也是開始研發並服役新式坦克。

現有的各類t26,t28等坦克以及bt5、bt7系列坦克已經被證明在質量上遠遠和中國的數種現役主力坦克對抗,蘇軍中的kv坦克雖然不錯,也是被證明能夠有效的對抗中國的t6、t9這兩種坦克,但是面對中國初期型號的t12中型坦克也還可以,但是面對後期裝備了長身管七十五毫米坦克炮的改進型t12坦克時就有些無力了,更加不用說面對t11重型坦克上的105毫米坦克炮以及中國的t15坦克了。

因此在1940年裡,蘇俄在斯大林指示下開始研發更加先進的坦克,包括kv坦克的改進型號,裝備八十五毫米坦克炮、甚至搭載一百毫米的坦克炮,但是kv坦克底盤也是三十年代中期所設計的,有着極大的缺陷性,原先引以爲傲的防禦性能在面對中國陸軍t12的新式七十五毫米坦克炮面前也是擋不住,更加不要說中國陸軍已經開始批量生產裝備105毫米坦克炮的t15中型坦克了。所以蘇俄方面正在準備採用全新研發的重型坦克底盤,也就是‘斯大林系列’(is)。當然了重型坦克的性能數據雖然看上去很好,但是受限於重型坦克的成本以及技術限制問題,使得了不管是蘇俄還是中國,都不可能裝備太多的重型坦克,中國陸軍中大名鼎鼎的t11重型坦克雖然性能優越,但是到目前一共也就裝備了不過幾百輛而已,遠遠無法在數量上和那些動則數千輛的中型以及輕型坦克相提並論,中國的t6、t9、t12系列中型坦克的裝備數量可是好幾千好幾千的,要對抗中國數量龐大的中型坦克羣,僅僅依靠少量kv以及is系列是無法辦到的,蘇軍還需要一款可以大量生產,造價便宜的中型坦克,這個時候,根據bt7快速坦克的設計經驗,以及參考了從奧拉夫戰役中繳獲的一輛中國t9坦克,蘇俄終於提出了他們的新一代中型坦克計劃,新式坦克依舊採用bt7快速坦克的履帶模式,優化機動性,而在防禦上幾乎是照搬了t9坦克的防禦設計,才用了大角度的傾斜裝甲以及一體化的鑄造炮塔,並且在武器上甚至也是照搬t9坦克的口徑,才用了一門76.2毫米的坦克炮,而這個完成了設計的蘇俄新一代中型坦克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t34坦克了。

蘇軍的t34坦克最開始的設計目標,是爲了對抗中國龐大的中型坦克羣,初始對抗目標是t9坦克,又把t12坦克作爲了主要對抗目標。

中國目前大規模現役的t6、t9、t12這三種坦克中,t6坦克自然是屬於老舊的淘汰貨,但是t6坦克數量上千架,中國陸軍自然也不能當敗家子全部都退役掉,所以能用的還在繼續使用,不能用的就拆零件給那些現役的t6坦克當備件。主力則是t9和t12系列,而實際上t9和t12這兩款坦克非常相似,雖然t12在速度、防護以及火力上全面優於t9坦克,但是兩者並沒有代差的區別,這t12坦克本來就是t9坦克的改進型號。

t9\12系列坦克作爲中國陸軍目前的絕對主力坦克,對抗這兩款坦克自然是蘇俄的頭等大事,早些年蘇俄坦克設計以及製造能力還很普通的時候,只能是通過生產大量bt以及t26等系列坦克試圖用數量來彌補質量上的差距,後來又試圖用kv重型坦克來取得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後來都被證明這是不可行的,bt和t26等坦克甚至連對抗中國老舊的t6坦克都做不到,數量多也沒有用,而kv坦克雖然不錯,但是那個造價讓斯大林根本造不出來多少。

這也是三十年代後期蘇俄準備研發新一代中型坦克的根本原因所在,經過多年的研究,1940年完成設計並開始大規模試驗,到了現在纔算是小規模生產。

蘇俄的軍工人員也不弱,所設計出來的t34坦克性能堪稱優良,防護性能絲毫不弱於中國的t12坦克,機動性也做到了不弱於t12坦克,雖然在火力上,他們的七十六毫米坦克炮還略遜於中國的七十五毫米坦克炮,但是整體上來說,這一款t34坦克的性能無疑是優良的,在世界範圍內,除了中國的t12中型坦克能夠比肩外,其他國家的現役中型坦克基本就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德國人引以爲傲的四號坦克也不行。

不過t34坦克雖然已經完成設計並開始進入了生產階段,但是和德國人的四號坦克一樣,現在的數量都非常少,至少在1941年的6月十三號之前,蘇俄的t34坦克還處於少量生產大規模試驗的階段,和中國已經運用多年並且已經停產的t12系列坦克可沒有辦法比較。

蘇俄的t34坦克雖然已經能夠比肩中國的t12坦克和t9坦克了了,但是這裡有一點得提到的那就是,t9坦克可是中國二十年代末期設計,1930年中日戰爭時期就開始大規模服役的坦克,距離今天已經足足大規模服役了十一年之久,而t12坦克也是1935年開始小規模服役,至今也有六年之久了。這個時間差的可是非常遠。

當蘇俄人把t34坦克研發出來並開始小規模服役的時候,中國的t12坦克都已經是停產了,目前中國陸軍採購並裝備的是新一代中型坦克t15,這款中國目前最爲先進的主戰坦克,性能不但超越了t12中型坦克,甚至還超過了t11重型坦克,當初陸軍研發t15的時候,各國坦克實際上還停留在對抗中國t6坦克的年代,德國人的四號坦克,蘇俄的t34連研發計劃都還沒有呢。t15坦克的研發計劃非常早,最早是陸軍裝備部在1935年所提出的綜合坦克計劃,提出設計出一款能夠兼任t12中型以及t11重型坦克兩者作戰任務以及性能的未來新一代主戰坦克,最初的這個設計目標就使得了t15坦克一開始就把主炮的口徑放到了105毫米口徑上,平心而論,對於三十年代的中國來說,要生產出t15坦克還是有着非常大難度的,其中最爲關鍵的不是坦克設計,中國優秀的坦克設計師一大堆,最爲關鍵的是重要零部件的限制,簡單說就是坦克炮、發動機、坦克用裝甲鋼。而這些纔是限制t15量產的關鍵因素。

第124章 浙江之未來(二)第385章 鐵路和基礎建設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128章 紈絝與良家第524章 1917年的俄國第830章 波斯灣軍事基地(一)第653章 潛艇破交戰(一)第265章 東南宣撫使(一)第825章 伊朗和中東局勢第490章 戰爭再起第160章 作戰司推演第877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二)第666章 安州戰役(一)第839章 只能有一個勝利者第244章 財政預算(二)第790章 進軍緬甸(一)第550章 戰列艦回國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940章 華山號戰沉第36章 軍服肩章第963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一)第237章 居仁堂寒夜第687章 陳敬雲的擔憂第73章 白雪紅梅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33章 羅漓心思第370章 黎明捷報第70章 視察警衛旅第987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一)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第1043章 克查赫衝突(三)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75章 冬衣風波(二)第306章 自造驅逐艦第769章 進軍東南亞(二)第118章 陳彩的興奮第241章 造艦方案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378章 國會和政府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840章 風雨涌動第216章 騎兵的輝煌第143章 飛鴻號第1024章 忍讓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58章 蘇浙局勢(一)第328章 伍世鐘的憂慮第20章 袁方的第三營第621章 陸小曼第588章 第二次華盛頓海軍條約第760章 xb10項目第531章 海軍第二期發展計劃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299章 秋風落葉第324章 北洋空軍處第252章 蘇南和平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270章 洪子泰(三)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310章 第二輪援助計劃第46章 丫頭換裝第665章 五星勳章第十六 軍激戰總督府第429章 ‘抗菌素’第608章 廬山號航空母艦第461章 方大山第145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501章 長沙無恙第850章 黎明到來第364章 救援通道(二)第119章 反攻開始第169章 局勢緊張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912章 新加坡的陷落第131章 軍事教育變革第227章 泰山鎮(一)第1009章 破碎的水晶(四)第761章 b19超遠程戰略轟炸機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400章 來自美國的信第192章 鎮江之戰(一)第629章 挽救危局(一)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563章 東海大海戰第129章 夏日情第875章 打了再說第211章 大戰(一)第201章 沈綱計劃(二)第983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二)第782章 我們要打仗了(一)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303章 唐繼堯的站隊第61章 蘇浙局勢(四)第400章 來自美國的信第959章 美國的決心
第124章 浙江之未來(二)第385章 鐵路和基礎建設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128章 紈絝與良家第524章 1917年的俄國第830章 波斯灣軍事基地(一)第653章 潛艇破交戰(一)第265章 東南宣撫使(一)第825章 伊朗和中東局勢第490章 戰爭再起第160章 作戰司推演第877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二)第666章 安州戰役(一)第839章 只能有一個勝利者第244章 財政預算(二)第790章 進軍緬甸(一)第550章 戰列艦回國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940章 華山號戰沉第36章 軍服肩章第963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一)第237章 居仁堂寒夜第687章 陳敬雲的擔憂第73章 白雪紅梅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786章 香港問題(一)第33章 羅漓心思第370章 黎明捷報第70章 視察警衛旅第987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一)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第699章 進軍琉球(二)第1043章 克查赫衝突(三)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75章 冬衣風波(二)第306章 自造驅逐艦第769章 進軍東南亞(二)第118章 陳彩的興奮第241章 造艦方案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378章 國會和政府第717章 安南阮家第840章 風雨涌動第216章 騎兵的輝煌第143章 飛鴻號第1024章 忍讓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58章 蘇浙局勢(一)第328章 伍世鐘的憂慮第20章 袁方的第三營第621章 陸小曼第588章 第二次華盛頓海軍條約第760章 xb10項目第531章 海軍第二期發展計劃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299章 秋風落葉第324章 北洋空軍處第252章 蘇南和平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270章 洪子泰(三)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310章 第二輪援助計劃第46章 丫頭換裝第665章 五星勳章第十六 軍激戰總督府第429章 ‘抗菌素’第608章 廬山號航空母艦第461章 方大山第145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501章 長沙無恙第850章 黎明到來第364章 救援通道(二)第119章 反攻開始第169章 局勢緊張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912章 新加坡的陷落第131章 軍事教育變革第227章 泰山鎮(一)第1009章 破碎的水晶(四)第761章 b19超遠程戰略轟炸機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400章 來自美國的信第192章 鎮江之戰(一)第629章 挽救危局(一)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563章 東海大海戰第129章 夏日情第875章 打了再說第211章 大戰(一)第201章 沈綱計劃(二)第983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二)第782章 我們要打仗了(一)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303章 唐繼堯的站隊第61章 蘇浙局勢(四)第400章 來自美國的信第959章 美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