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

????1933年開始,各國的重心基本都是放在了經濟上面,儘管有着外交上的衝突和暗中的軍事新式裝備競爭,但是三十年代中期的各國基本政策還是相當一致的,那就是發展經濟。1929年開始的那場世界經濟危機給世界各國都帶去了嚴重的印象,哪怕是好幾年過去了,但是各國的多數國家還是沒有走出困境。

哪怕是在經濟危機中表現的一枝獨秀的中國也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經濟發展上,從1931年中日戰爭結束後,中國的軍費支出總數雖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佔據財政收入的比例卻是沒有增加多少,比之二十年代是大大降低。

不得不說中國這幾年取得的經濟成果是非常巨大的,經濟發展速度這幾年一直都是保持在百分十以上,而這些發展的增長量都是集中在工業部分,如果說1929年的時候中國還只是一個二流工業國的話,那麼經過了五六年的發展,到了1935年的時候,中國的工業經濟總量已經足以躋身一流強國的行列,這個過程中幾乎翻了一倍,而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和中國利用中央和地方財政大量進行基礎建設是分不開的,這些基礎建設基本都是大投入,高耗能的投資模式,消耗了國內衆多的勞動力資源和工業產能,這種內需的拉高直接帶動了國內的就業需求,國民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國民收入的提高則是直接拉動了國內各種消費類產品的市場,從而直接刺激國內各行業的發展。

要知道這幾年的財政支出預算中,幾乎絕大部分都是被用於工業發展分方面,如果把軍事方面的支出也包含在內的話,那麼中國財政收入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被用於了拉動內需上,儘管所用的方式不同,但是效果卻是一樣的。因爲不管是直接給農民發放花費補貼,還是直接投資建設各種基礎設施,又或者是通過國有控股的交通銀行和工業發展銀行給企業發放大批的貸款,這些錢最後都會流入社會經濟循環體系裡,哪怕是軍費支出最後也是會回到社會經濟循環體系裡。

通過這種強硬拉動的方式,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在三十年代初期表現出來前所未有的強勢,而這種增長勢頭一時間竟然是看不到盡頭,國內的經濟專家們一個個都是放出豪言,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夠保持這種勢頭至少十五年以上。

儘管這種通過政府強行干預而提升起來的經濟發展速度有着衆多的缺陷,比如通貨膨脹,國民的收入表面上增長了許多,但是物價的上漲使得國民收入的增長效果等於零,某些地區甚至是有些倒退的現象,這種情況在越發達地區體現的越明顯。

最能體現物價上漲的無疑是發達地區的房價和地價上漲了,以上海爲例子,這個亞洲最發達的城市的房價在二三十年裡上漲的速度和上海經濟發展的速度幾乎是成正比的,以上海gdb中心匯東新路周邊爲例,這裡集中了國內外衆多大型企業財團的辦公地點,而附近也是形成了上海最早的集中高檔住宅區域,一套五層公寓裡的一套公寓在二十年代早期開價不過三萬元左右,然而到了1935年的今天,價格高達十萬以上,幾乎翻了三倍還多,而距離遠一些的獨立小棟洋樓,價格基本都是高達數十萬以上。

要知道這個年代的華元可是非常值錢的,一個普通工廠的工人工資也就是十元到十五元之間,而收入較高的知識分子羣體,比如普通中學教師的收入會有五六十元,這個收入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家人的收入,受限於人們的認識形態,這個年代女人絕大部分都是不會出來工作的,家庭收入基本就是靠男主人一個人支撐,當然這種情況不但是中國這樣,其他國家也都一個鳥樣,這年頭男女平等這個詞大家都在說,但是誰也沒去做。

在這樣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那些市中心動輒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豪宅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夠住的,這就跟後世裡的普通美國工薪階層買不起上東區裡的公寓一樣。而距離匯東新路遠一些,普通的獨院包含正房數間,廂房數間,佔地約半畝的普通宅院要價大概在千元左右,而這個價格對比一戰時期的價格,足足上漲了四五倍,那時候買這樣的一棟房屋頂多也就兩百元左右。

這些房價的增長以及其他物價的上漲實際上是抵消了中國這十幾年來的國民收入增長。但這並不是說國民們的生活就沒有提高,這就好比後世裡裡2000年以前的中國和2013年的中國,收入雖然也增長,但是物價上漲的更厲害,但是誰也沒說2013年的中國生活水平比2000年還差了。

僅僅是通過工資收入和物價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民衆生活水平還是不太現實的,而通過人均的糧食水平可以更好的來分析民衆的生活水平提高與否。

二十年代之前,中國的民政部缺乏相關的數據無法得出準確的人均糧食數據,但是一個大概數值還是可以的,統一之初中國的人均糧食水平在兩百五十公斤左右,之所以會這麼低,主要是受到辛亥到統一這四五年裡的國內戰爭頻繁,統一發展十年後到了1924年後,人均糧食增長到了兩百九十公斤。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時期,中國的農業開始大規模應用化肥,糧食產量進一步提升,加上每年從東南亞進口的糧食逐年增多,到了1935年的時候,人均糧食已經三百二十公斤左右。

這個水平縱然還無法和歐美國家的人均四五百公斤的水平相比,但是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礎,這個成績已經是稱得上驕人了。作爲對比,史實上1955年到1958年,也就是中國五六十年代時情況最好的時期,人均糧食才三百公斤左右,八十年代後才增加到三百公斤以上,一直到2000年才超過四百公斤的水平。而後世裡的人均糧食水平的提高還是建立在現代農業和雜交水稻大規模應用的前提下。

這年頭陳敬雲領導下的中國爲了提高人均糧食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對國內的閒置土地進行開荒,加大化肥的應用,另外還有就是從東南亞地區進口一部分的糧食。三十年代的中國和後世裡的中國對比,糧食問題還是比較好解決的,主要是土地增加了不少,但是人口數量卻只有後世中國的一半不到,所以縱然糧食的單位產量比不上後世,但是總體來說糧食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人均糧食水平的增長,就已經能夠最直接的說明這二十多年來中國民衆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工業產品給民衆的生活也帶來了衆多的便利。

民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1931年中日戰爭又打贏了,這些都給陳敬雲帶來了巨大的個人聲望,而這種個人聲望的提高,也給陳敬雲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1934年末,中國第五屆總統選舉中,陳敬雲毫無懸念的獲得了連任,縱然有着幾個人陪同參與了競選,但是誰都知道那些幾個人都是來陪襯的,總不能說讓總統選舉只有一個候選人不是,那樣的話獨裁的味道就太濃厚了。

有些事情,那麼明知道是這樣的,但是也得厚着臉皮否認的。

陳敬雲是從心底裡都把自己當成獨裁者,但不管是公開還是私下的場合,陳敬雲張口就是民`主,閉口就是自由,誰要是敢說獨裁他就跟誰急。

獨裁者可從來都不會說自己是獨裁的,至於別人私底下怎麼說那就是別人的事情了。

毫無懸念的獲得總統連任後,陳敬雲的施政也是繼續上一屆任期裡的方針,基調就是繼續發展工業經濟,次要的就是整軍備戰,隨着時間的過去,這場世界範圍內的大戰已經是氣味越來越濃厚了。

1935年末,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海軍限制條約即將在一九三六年的十二月三十一號失效,爲了延續海軍限制條約,英美在1935年末的時候就開始召集各國進行談判,試圖續簽這一條約。

然而英美的舉動卻是沒有受到各國的歡迎,首先最先提出異議的是中國,因爲按照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裡的相關談判,中國代表團提出了要求將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提高到四十五萬噸,也就是和日`本一樣。

雖然說中國內部戰列艦派的力量大大減弱,但是戰列艦的作用依舊是無法輕視的,哪怕是關時傑上將這個航空派的首腦也認爲,航空母艦編隊中,必須擁有至少一艘以上的高速戰艦保駕護航,純航空母艦編隊雖然勉強也可用,但是遭遇敵艦高速艦艇近身突襲的情況下,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情況在數年前的中日戰爭中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而中國主力艦中,四艘戰列艦儘管戰鬥力依舊強悍,但是航速只有二十八節,這個速度是很難跟上航空母艦編隊的,因爲航空母艦編隊裡,航速最低的就是航空母艦自身三十二節,而其他輔助艦艇清一色都是三十四節以上。預定用於航空母艦編隊護航的少昊號則是三十一節,這個航速也算夠用,但是炎帝級和舜帝級這四艘戰列艦的二十八節的航速就是太低了。

爲了提高航空母艦編隊的護航力量,中國海軍還需要至少兩艘以上的高速戰列艦,然而中國目前的主力艦噸位已經用盡了,當初爲了建造少昊號都是主動放棄了四艘戰列艦的中期大規模改裝才得以成行。

第946章 論功封賞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544章 民族主義失控第718章 兒女初長第442章 1914財政預算第629章 挽救危局(二)第254章 戰損報告(二)第1018章 德國的崩潰(二)第933章 丈高山戰役(一)第262章 南返途上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209章 衝鋒(一)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351章 蔡凝(二)第267章 黑名單(一)第447章 北洋的葬禮(一)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318章 南京國會第238章 授勳升職第877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二)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161章 房樑和秋風第362章 空軍學校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693章 朝鮮共和國第31章 財政困境第97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311章 鎮江視察(一)第79章 福州兵工廠(三)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963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一)第238章 授勳升職第672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二)第916章 中美對抗升級第216章 騎兵的輝煌第312章 鎮江視察(二)第768章 進軍東南亞(一)第791章 進軍緬甸(二)第258章 設軍任免(二)第685章 元山戰役(二)第991章 大勝大敗(一)第361章 利益代表第330章 商業和財團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837章 1942年的結束(一)第566章 終止華盛頓海軍條約第756章 天山號上第42章 廣東亂局(一)第84章 人事任命第884章 吉村大野的絕望第910章 F12戰鬥機第15章 激戰軍械庫第856章 黎明攻擊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476章 不孝子第618章 討厭和喜歡第969章 北非第858章 秦海濤第991章 大勝大敗(一)第695章 琉球攻略(二)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288章 北京冬夜第174章 東南鋼鐵廠第67章 關餘貸款第508章 軍費爭奪第637章 向安州進攻第945章 前出太平洋第193章 鎮江之戰(二)第96章 福州體系第285章 風雨欲來(三)第375章 林浩心思第885章 琉球作戰計劃第425章 日本人的意外第916章 中美對抗升級第266章 東南宣撫使(二)第369章 十九號第727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二)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797章 烏蘭烏德戰役(二)第1010章 破碎的水晶(五)第295章 二代子弟第1017章 德國的崩潰(一)第381章 陸榮廷之對比第862章 魂斷大和(一)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805章 主動出擊(二)第125章 浙江財政第961章 低估(二)第961章 低估(二)第985章 T18之震撼(一)第394章 蔡秘書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375章 林浩心思第921章 核平東京(二)第1004章 高層齊聚第1038章 f12對f80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764章 戰時經濟(二)
第946章 論功封賞第655章 清川江上的炮火(一)第544章 民族主義失控第718章 兒女初長第442章 1914財政預算第629章 挽救危局(二)第254章 戰損報告(二)第1018章 德國的崩潰(二)第933章 丈高山戰役(一)第262章 南返途上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209章 衝鋒(一)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351章 蔡凝(二)第267章 黑名單(一)第447章 北洋的葬禮(一)第970章 菲律賓問題(一)第318章 南京國會第238章 授勳升職第877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二)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161章 房樑和秋風第362章 空軍學校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693章 朝鮮共和國第31章 財政困境第97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311章 鎮江視察(一)第79章 福州兵工廠(三)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963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一)第238章 授勳升職第672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二)第916章 中美對抗升級第216章 騎兵的輝煌第312章 鎮江視察(二)第768章 進軍東南亞(一)第791章 進軍緬甸(二)第258章 設軍任免(二)第685章 元山戰役(二)第991章 大勝大敗(一)第361章 利益代表第330章 商業和財團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837章 1942年的結束(一)第566章 終止華盛頓海軍條約第756章 天山號上第42章 廣東亂局(一)第84章 人事任命第884章 吉村大野的絕望第910章 F12戰鬥機第15章 激戰軍械庫第856章 黎明攻擊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476章 不孝子第618章 討厭和喜歡第969章 北非第858章 秦海濤第991章 大勝大敗(一)第695章 琉球攻略(二)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849章 上海空戰第288章 北京冬夜第174章 東南鋼鐵廠第67章 關餘貸款第508章 軍費爭奪第637章 向安州進攻第945章 前出太平洋第193章 鎮江之戰(二)第96章 福州體系第285章 風雨欲來(三)第375章 林浩心思第885章 琉球作戰計劃第425章 日本人的意外第916章 中美對抗升級第266章 東南宣撫使(二)第369章 十九號第727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二)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797章 烏蘭烏德戰役(二)第1010章 破碎的水晶(五)第295章 二代子弟第1017章 德國的崩潰(一)第381章 陸榮廷之對比第862章 魂斷大和(一)第122章 五月二十三號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805章 主動出擊(二)第125章 浙江財政第961章 低估(二)第961章 低估(二)第985章 T18之震撼(一)第394章 蔡秘書第407章 拖拉機和坦克第375章 林浩心思第921章 核平東京(二)第1004章 高層齊聚第1038章 f12對f80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764章 戰時經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