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只能有一個勝利者

這數年來,各個參戰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備擴張,而軍備擴張是需要大批量的軍事裝備的,這些軍事裝備的大規模量產也就導致了各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得到了全面爆發。

畢竟這些軍事裝備也是工業產品,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時候自然要把這一部分計算進去,這樣一來即便因爲戰爭因素而導致民用工業產品的產量有一定的萎縮,但是各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卻是都出現了大幅度攀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39年的時候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不過九百多億美元,但是到了1943年的時候,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卻是達到了一千九百多億美元,增長幅度達到了一倍還多。

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和和平時期的工業生產總值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說和平時期有着如此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總值,那麼不可否認這絕對是一個工業奇蹟,但是這種情況發現在戰爭時期,那麼就顯得非常正常了。

如此情況不僅僅是出現在美國,其他國家比如德國,蘇俄,英國都是如此,而中國同樣也不例外。

193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不過一千兩百華元,然而到了1943年的時候,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空前的兩千八百億華元之巨,按照當時美元兌換華元匯率來計算,大約是相當於一千四百億美元左右(虛構數據,勿當歷史依據)。當然了基於兩國的實際情況,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部分、基礎建設等佔據了相當多的一部分,純粹的工業生產總值是沒有這麼大比例的。但是這裡還得考慮到一點,那就是比較兩國經濟數據的時候,所採用的是官方匯率,也就是兩華元兌換一美元,而實際上由於戰爭的爆發各國貨幣的匯率已經陷入了比較胡亂的狀況,國際貿易都是真金白銀或者以物易物,誰還要你本國的紙幣啊。哪怕是以往含金量最充足的英鎊現在在國際貿易市場裡都不好使,英國不管是從中國購買物資還是從美國購買物資,都是用看得見摸得着的黃金。

所以各國貨幣的匯率是混亂並且沒有一定標準的。

同時各國貨幣在本國的購買力也不盡相同,受到各國生活水平以及薪資水平不同,就會出現貨幣購買力的極大差別,尤其是在勞動力密集行業中,比如造船,以同等級的貨物來比較,比如中國的青山級航空母艦和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來比較的話,中國的一艘青山級航空母艦在1943年的造價爲一億兩千萬華元元,摺合美元不過六千萬。而這六千萬別說是在1943年了,就是在1939年也造不出來一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1943年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造價可是高達八千多萬美元。

在造船業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是遠遠低於美國造船業,然而在另外一項極爲重要的軍工產品生產中中國的購買力卻是沒有這麼大的成本優勢了,那就是飛機,中國的F5以及F8等先進戰機的價格摺合美元后,並不會比美國的同時代先進戰機價格便宜到那裡去。這主要是因爲飛機對技術含量比較高,但是對勞動力以及其他的低成本支出比較少。

總體而言,在一些純高科技產業上,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體現不出來。

如此的各種購買力上的差別以及匯率上混亂,就導致了戰時各國貨幣的換算變的非常不準確,真要比較各國工業經濟實力的話,還真的只能通過生產了多少飛機坦克來比較了,但是這又受到了各國所面臨戰爭威脅的不同而有改變,比如中國在1942年前,中國的各項軍工產品生產數量是遠遠超過美國的,但是在1942年後,美國的各項軍功生產卻是開始大幅度超越中國。這裡頭並不能說明兩國的工業基礎的差距,因爲1942年前中國是處於大擴軍時代,對軍工產品的需求量極大,但那時到了1942年後隨着俄羅斯戰役的結束以及陸軍大擴編的結束,中國對各項軍工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加上沒有戰時的損耗使得中國實在沒有必要保持每年生產好幾萬輛坦克的狀態呢。

而美國同樣如此,1942年前,美國還沒有參戰,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大量生產坦克飛機之類的,然而在1942年後,由於同時面對非洲、歐洲、太平洋三個戰場,美國急需大量的飛機坦克,這產量自然也就大幅度提高。

1943年的現在,基本上是非常難判斷出中美兩國的工業經濟基礎詳細數據和對比,更加難判斷出雙方的詳細戰爭潛力對比,只有一個非常模糊的比較,那就是美國在工業經濟上依舊保持領先。

不過這種領先的勢頭能夠保持多久就不知道了,因爲中國的工業發展在這數年已經不能用快來形容了,而是得用爆發來形容了。

這兩年來繃得有些緊的戰時經濟縱然出現了一定的緩解,不過國內的工業生產總體上依舊還處於國家軍事委員會的掌控之下,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目前依舊處於戰時經濟狀態下,只不過執行的只是片面的戰時經濟而已,並非和其他參戰國一樣已經進入了全面的戰時經濟。

然而通過了二戰前期的一系列對外擴張,不但獲得了東南亞各國的資源和市場,更加獲得了西伯利亞和中亞以及遠東這些龐大的領土,這些新佔領的領土縱然還存在着各種問題,比如獨立勢力以及游擊隊等問題,但是這片廣大的領土不但讓中國把國防線全面推進到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同時這一大片的地區也給中國帶來了數不盡的資源,尤其是中亞地區的各種資源衆多,雖然中亞局勢稍微穩定之後,中國國內的資本界就是掀起了一片向中亞擴張的潮流,衆多的資本力量投入到中亞之中,然後開發各種礦產資源。

當然變化最大的還是移民,從1942年開始,每天都有大量的移民乘坐火車進入遠東和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地區,這些移民除了一些尋發財夢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國內無地或少地農民,中國國內人多地少的情況一直都存在着,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幾個人口大省,土地資源更是緊張,但是東北大開發雖然也緩解了一定的人口緊張問題,但是隨着數十年的和平發展,人口又是增加了好幾千萬,到了1943年,不算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其他民族人口,僅僅是中國固有領土的人口都已經達到了五億六千萬之數。這麼多人口總是有衆多人沒有土地或者是土地比較少的。

這個時候,政府把新佔領區的大量土地以無償的形勢送給移民,並且許諾分得的土地連續耕種五年後就獲得永久擁有權,這樣的移民措施使得了大量人不惜冒着北方的嚴寒移民。

當移民越來越多,當地的人口比例移民佔據了主體之後,那麼這些領土就永遠會成爲中國領土了。

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大開發,也給中國帶來了龐大的工業發展機遇。

本來中國軍方的戰爭物資需求就極爲龐大,使得國內工業力量滿負荷運轉,但同時還有着廣大的日`本市場、東南亞市場、國內民間市場,這些市場每天都需要海量的工業產品,而巨大的市場需求使得了中國工業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擴張,每一天裡都有新工廠被建成,每一天裡都有無數農村離開土地,然後走進工廠。

如果說以往的三十年工業發展奠定了中國工業基礎的話,那麼過去數年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刺激,帶給中國工業的是坐火箭般的擴張。

1939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前,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千兩百億華元。戰爭爆發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高速攀升,到了1941年的時候,達到了一千六百億華元。然而在控制了中南半島,佔領了中亞以及西伯利亞等地區後,到1943年的今天,中國的國民生產種植達到了兩千八百億之巨,短短數年內就是翻了一倍還多。

當然了,這並非是中國的特例,因爲這些國民生產總值的數據裡頭包含了大量軍事物資的生產,人家美國人的國民生產總值還從1939年九百多億美元變成了1943年的一千九百多以美元呢,增加幅度不比中國的少。

但是這裡頭有着一個區別那就是,美國的這些生產總值大部分都是用於了戰爭,也就是說美國的生產總值都被戰爭消耗掉了。然而中國的生產總值雖然也有一大部分被用於軍事上,但是還是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用在了民用品以及工業體系的擴張之上。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場戰爭里美國人只是把原有的工業產能恢復過來而已,就已經達到了這樣規模,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要達到如此多的產能,卻是進行了大規模工業產量擴張。

如此一對比就可以說是,美國的工業基礎規模在戰爭中並沒有發生變化,只是把原有閒置的工業產能發揮出來而已。而中國卻是爲了滿足市場需求,而被迫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擴張,從而增加了工業基礎。

如果說戰前中國的工業基礎連美國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的話,那麼經過這幾年的戰時建設已經擴充到了將近一半了。

說着中國工業經濟規模發展迅速的時候,這裡頭有着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國這些年之所以有着如此大的市場需求,那完全是因爲戰爭的推動,不管是民間市場還是軍用市場,這些龐大的需求都是無法持久的,一旦戰爭結束,軍隊大幅度裁員,削減軍工訂單,失去了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大量市場以及國內的部分市場,那麼對於現有的中國大規模工業產量來說就是一個災難,龐大的產能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得不到消化,那麼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嚴重的戰後經濟危機。

這種情況不但存在着中國,還存在在美國,甚至美國那邊的情況更爲嚴重一些。

單純的贏得這場戰爭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贏得戰爭之後,還能夠讓國內的龐大工業產量找到足夠的市場,進而繼續保持經濟的發展。

要解決這個問題,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控制戰後全球市場。以中國或者美國戰後的工業規模,單純的國內市場是絕對無法消化如此龐大的產量,必須藉助全球市場來消化。然而這裡頭就出現了唯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單單有一箇中國,還有一個美國呢,中國需要戰後市場,美國也需要戰後市場。

所以這場戰爭進行到現在,對於陳敬雲來說,除了繼續擴展中國的戰略安全圈外,最爲重要的就是控制戰後市場了。

在這方面,中國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

這場戰爭中,只能有一個勝利者!

第163章 各方反應第67章 關餘貸款第862章 魂斷大和(一)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1054章 戰損(二)第614章 青島和海防第1034章 變化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314章 D5系列第459章 教育興國第688章 和平談判的開始第478章 97號陣地第851章 清剿作戰第582章 第二軍的覆滅第719章 1934年編制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513章 第一屆內閣信任危機第883章 天亮出擊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529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382章 蔡凝的困惑第914章 中美聯合公報第613章 航母崛起第985章 T18之震撼(一)第714章 波斯王儲來訪(二)第191章 伍世鍾第61章 蘇浙局勢(四)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38章 英國領事第332章 雙方計劃第63章 所謂漂亮第223章 滇軍和四川(二)第144章 林穎啓建議第389章 財團和鐵路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853章 奄美海戰(二)第179章 南北利益集團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911章 全面進入噴氣式時代第66章 福寧公司第911章 全面進入噴氣式時代第1030章 調查局動盪第893章 新加坡戰役(二)第1008章 破碎的水晶(三)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81章 陸榮廷之對比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307章 基礎行業第356章 第五混成旅(二)第734章 1938年修訂案第621章 陸小曼第2章 危急四伏的軍營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69章 山本純一郎(二)第868章 第三波攻擊羣第622章 東北開發的序幕第935章 一號作戰計劃第487章 蒙古問題第410章 商務酒會第1006章 破碎的水晶(一)第718章 兒女初長第826章 偉大事業第427章 長沙事件第176章 東南大學第845章 太平洋公約(二)第833章 直升機第489章 西南攻略第196章 鎮江之戰(五)第841章 太平洋作戰方案(一)第438章 馬鞍山鐵礦開發合約第146章 輿論控制第293章 孫黃李的憂慮第943章 日本投降(二)第781章 蘇德戰爭(二)第960章 低估(一)第797章 烏蘭烏德戰役(二)第144章 林穎啓建議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957章 繼承人(三)第962章 遙遠的戰爭第1034章 變化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685章 元山戰役(二)第898章 轟炸東京(一)第672章 臨時第一兵團第675章 第一軍的覆滅(二)第1019章 德國亂局(一)第985章 T18之震撼(一)第558章 空襲旅順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170章 廣州十月第634章 雪地煙火(一)第821章 核彈和火箭第75章 冬衣風波(二)第735章 炎帝級改裝計劃第393章 保存實力第507章 組閣風波
第163章 各方反應第67章 關餘貸款第862章 魂斷大和(一)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1054章 戰損(二)第614章 青島和海防第1034章 變化第728章 混亂的1936年第232章 伯爵夫人的女兒第314章 D5系列第459章 教育興國第688章 和平談判的開始第478章 97號陣地第851章 清剿作戰第582章 第二軍的覆滅第719章 1934年編制第395章 蘇南渡江計劃第86章 瞬間的永恆第513章 第一屆內閣信任危機第883章 天亮出擊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529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382章 蔡凝的困惑第914章 中美聯合公報第613章 航母崛起第985章 T18之震撼(一)第714章 波斯王儲來訪(二)第191章 伍世鍾第61章 蘇浙局勢(四)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38章 英國領事第332章 雙方計劃第63章 所謂漂亮第223章 滇軍和四川(二)第144章 林穎啓建議第389章 財團和鐵路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853章 奄美海戰(二)第179章 南北利益集團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911章 全面進入噴氣式時代第66章 福寧公司第911章 全面進入噴氣式時代第1030章 調查局動盪第893章 新加坡戰役(二)第1008章 破碎的水晶(三)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81章 陸榮廷之對比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307章 基礎行業第356章 第五混成旅(二)第734章 1938年修訂案第621章 陸小曼第2章 危急四伏的軍營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69章 山本純一郎(二)第868章 第三波攻擊羣第622章 東北開發的序幕第935章 一號作戰計劃第487章 蒙古問題第410章 商務酒會第1006章 破碎的水晶(一)第718章 兒女初長第826章 偉大事業第427章 長沙事件第176章 東南大學第845章 太平洋公約(二)第833章 直升機第489章 西南攻略第196章 鎮江之戰(五)第841章 太平洋作戰方案(一)第438章 馬鞍山鐵礦開發合約第146章 輿論控制第293章 孫黃李的憂慮第943章 日本投降(二)第781章 蘇德戰爭(二)第960章 低估(一)第797章 烏蘭烏德戰役(二)第144章 林穎啓建議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957章 繼承人(三)第962章 遙遠的戰爭第1034章 變化第913章 中美談判第685章 元山戰役(二)第898章 轟炸東京(一)第672章 臨時第一兵團第675章 第一軍的覆滅(二)第1019章 德國亂局(一)第985章 T18之震撼(一)第558章 空襲旅順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170章 廣州十月第634章 雪地煙火(一)第821章 核彈和火箭第75章 冬衣風波(二)第735章 炎帝級改裝計劃第393章 保存實力第507章 組閣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