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

完本感言

結束了,三百九十八萬字,三百八十三天,人生第一本長篇。

因爲是第一次寫長篇,所以很多寫法比較稚嫩,也因此踩了不少坑。

當然,其中最值得詬病的還是評論區一直在說的“水數據”。

不能說數據不好,只是我寫的數據確實有點太多,不知不覺就寫了那麼多,雖然沒有部分人說的“五分之一”那麼誇張,但也足以可見觀感如何。

吸取教訓吧,如果有下一本的話,我會改一改數據的出現頻率。

——————

其次的話,主要還是劇情把控這塊。

目前被罵的最慘的應該就是“復遼之役”、“滅金”以及後記十八和十九了。

復遼之役寫的確實有些虎頭蛇尾的,原因主要是我個人當時比較在意評論區的說法,把原定的劇情更改了。

原本的劇情應該是全明星陣容和努爾哈赤在遼瀋一地爆發決戰,然後努爾哈赤繼續向歷史上一樣發揮後金的高機動,明軍則是扎硬寨打死仗,最後努爾哈赤死,黃臺吉和莽古爾泰、代善分裂。

可惜最後沒堅定,導致劇情更改了。

至於滅金一戰,有說給後金開掛的,有的說削弱明軍的,總之衆說紛紜吧,我也沒什麼能解釋的。

最後的後記十八和十九,其實決定要寫番外和後記的時候,我就知道會被罵。

因爲這一段劇情被濃縮了,所以導致很多讀者都覺得朱簡煥這樣的人不可能有那麼多人支持。

後記十八和十九的歷史原型是一場政治事件,不過被我改成政治引發的軍事衝突。

朱簡煥、張炳忠、李黃來、駱常宮各自都有原型,但原型的勢力是誰就不能說了。

因爲這一章是完本感言的免費章節,所以簡單梳理一下,算是給觀感不好的讀者一個交代了。

——————

朱簡煥出生鹹嘉三年(1717),紹慶元年(1725)被冊封太孫,紹慶二十七年(1752)被冊封皇太子,同年三十五歲。

在朱由檢和朱由校定下的制度裡,太子監國是常態,朱簡煥第一次監國是武狩六年,這一年朱簡煥四十一歲。

朱簡煥引起的武狩之變,算是朱由檢和朱由校定下太子監國制度的崩潰,也是封建王朝立太子的弊端。

太子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它代表的是皇帝的繼承人,下一任皇帝,所以歷代皇帝只要立太子,大部分大臣就會開始倒向太子,未來的皇帝。

這也是封建制度下的一個問題,而大明的太子監國制度則是給了太子極大的一個權力。

太子監國之後可以提拔官員、武將,致使文臣武將倒向自己。

這就是朱簡煥爲什麼會得到張炳忠、羅輔和李黃來、駱常宮這四個人和一部分中層官員投靠的原因,他們大部分是被朱簡煥提拔上來的。

朱簡煥對百姓的殘暴的行爲,對於張炳忠他們所處的階級來說並不算什麼。

至於普通士兵參與內戰這一事情,也符合了歷史原型裡面大部分人被口號洗腦裹挾去對抗“好”的一方。

朱簡煥造反的成功在於上層人的投靠,以及上層和中層對基層的洗腦。

在基層只能從國家獲得外來消息的時候,朱簡煥以監國、太子身份和大量官僚階級所喊出的“吳王挾持武狩帝,各地兵馬勤王,撥亂反正”的消息就是基層士兵能獲得的唯一消息。

基層士兵有的不相信朱簡煥,投降了,書裡有寫。

但更多基層士兵的選擇相信他的言論,相信了自己的守備、參將和總兵,因此堅持着自己認爲的“撥亂反正”。

就像後記十九的第一段一樣,兩方都覺得自己在“平叛”,誰都覺得自己沒錯。

我們知道朱簡煥是叛軍,是因爲我們是看書的人,而且書裡寫明瞭誰是叛軍。

但是在書裡的世界,普通士兵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選擇信任自己看到的。

當上官說“武狩帝被挾持”的時候,大部分人就已經信任了自己的上官,他們認爲自己是正義的,除非有人戳破上官的謊言。

這也是爲什麼齊國下場空投宣傳單後,叛軍會直接土崩瓦解的原因。

至於武狩帝不信任齊國這件事,根源在於紹慶帝朱伯海。

紹慶元年至八年的紹慶新政牽扯了朱伯海大量的心力,讓他沒有派武狩帝和朱簡煥去齊國留學。

後記裡面,對於前幾任太子、太孫去齊國都有記載,不是留學就是出使巡查齊國幾個月、半年,而武狩帝只去了一個月就爆發了“南海號事件”,至於朱簡煥則是去齊國宣讀了一下聖旨。

這個細節有的人發現,有的人略過,但它是武狩帝和朱簡煥與齊國關係一般的原因之一。

這兩章如果要放大來寫,估計能寫一本新書,因爲歷史原型的資料就有幾十萬字。

新式教育的士兵被愚弄,學校裡面的學生也被愚弄,不約而同的都把刀揮向了他們認爲“錯誤”的一方。

歷史告訴了我們,人並不會因爲受到了教育而變得明辨是非,而是隻覺得自己受到了教育,因此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就一定是正確的。

不管是“武狩之變”還是歷史原型,都是圍繞這個來發生的,羣衆始終是容易受到外界消息干擾而被有心人挑撥、愚弄。

———————

幾個主要槽點都在這裡,終其原因吧,還是個人寫法和筆力不足以支撐龐大的改革世界觀,其它還有一些關於工業上的小槽點,我也就不說了。

接下來說說一些讀者想看的齊國,而我爲什麼沒着重寫的原因。

齊國要怎麼寫,其實寫到後面我自己也不知道了,齊國會有自己的問題,但新制度下的新問題是什麼,我自己是很難自圓其說的。

就像朱觀樓說的一樣“齊國有齊國的問題,大明有大明的問題”。

——————

最後,這一本書是寫給自己和想看這題材的讀者看的,寫到結束,除了一些中途踩到的坑是遺憾外,更多的遺憾是沒能更爲細緻的描寫民生。

晚明的民生到底是怎麼樣,我心裡清楚。

只是晚明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需要解決,加上朱由檢親王的階級身份,想要帶着大家瞭解民生是很困難的,所以纔有了小黑胖子朱慈燃這個角色。

只是知道是一回事,寫出來又是一回事,我始終感覺朱慈燃沒有真正的帶着大家走進晚明的民間生活,因爲寫出來的太單調,太沉重。

沉重,這本書給我和大部分讀者的感受應該就是這兩個字。

因爲太沉重,所以即便再怎麼幫助大明走上工業化,那一抹灰色還是壓在心頭。

寫歷史或許需要沉重,但過分的沉重就會讓人看着很累。

由於工作問題,我自己不確定什麼時候能有下一本書。

如果還有下一本書的話,我希望能平衡沉重和詼諧,同時把這本沒有寫進去的古代底層生活給寫進去吧。

最後還是借用書中人物的那句話來宣告這本書的完結。

“反正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祝大家能在這本書結束後,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新書,以此在繁忙的日子裡,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好……”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163章 齊王黨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74章 百事艱難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53章 領兵要點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163章 齊王黨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73章 秦氏兄弟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98章 黨爭再起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90章 師徒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77章 野心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09章 秋風起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136章 出塞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87章 一團亂局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184章 遼東設省
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163章 齊王黨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74章 百事艱難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53章 領兵要點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163章 齊王黨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73章 秦氏兄弟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98章 黨爭再起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90章 師徒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77章 野心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09章 秋風起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136章 出塞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87章 一團亂局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184章 遼東設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