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

“奴婢請殿下……另選能人!”

曹化淳真的累了,皇店的規模太大,軍屯田的規模也太大。

十餘萬皇店,近百萬僱工以及他們背後的上萬工廠,數百萬工人……

這些足以讓曹化淳忙得焦頭爛額,現在還要加上軍屯田,以他的能力確實管不過來。

他說這些話不是吹捧朱由檢,而是真的想讓朱由檢把軍屯田這外人羨慕的擔子從他肩上卸下。

他的想法,在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朱由檢便清楚明瞭了,可他臉上卻露出了糾結之色。

曹化淳沒有能力領兩個衙門,如果他有,歷史上崇禎也就不至於理不清御馬監的財政情況了。

眼下的曹化淳是朱由檢多次培養後的結果,比歷史上的曹化淳能力高了許多,不然連皇店他都管不好。

朱由檢之所以沒有選其他人,是因爲他確實沒有太多可用之人。

“殿下,王府的佈置已經差不多了,眼下得和您說一下流程了。”

東歐是大明日後對外的主戰場,至於朱聿鍵,最好是去中東。

不過朱聿鍵不傻,如果他去中東,那就成爲大明的馬前卒了,並且日後大明進入中亞河中一帶後,他還需要受到大明的節制。

就明軍這四十九萬不到的軍馬,已經佔據了兩千多萬畝草場和上百萬畝豆田。

滅了建虜,他的精力得放到諸藩就藩的就藩地上,還有齊國的就藩地上去了。

如果田賦降低,那軍屯田就可以憑藉畜力,讓田賦運輸變得輕鬆許多。

人需要時間來歷練,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燕山學子入官場的時間不過五六年,長者不過三十出頭,幼者不過十七八歲。

不過美洲嘛……

等擠兌過去,農民相信朝廷不會剋扣新幣後,他們自然就會把銀子存進銀行。

朱由檢倒是沒什麼感覺,畢竟如果不是他,朱器墭都活不到現在。

把御馬監的近億畝軍屯田交給他們,而他們要管好軍屯田,就需要安插自己的人。

“御馬監的情況如何?”

這裡有金礦,也有人爲粗淺開發的痕跡,並且距離大明足夠遠,而且有南崑崙監察使司的監督,大明也會放心。

田賦減少一千八百多萬石,折色後也不過只有九百多萬兩。

十年積累,攢下的家底足夠明軍發動遠征,也足夠保障九十餘萬將士的肉食。

要知道,每個漢人王朝最鼎盛的時候,騎兵基本都是河曲馬和伊犁馬,而當王朝開始衰弱,騎兵就開始騎起了矮小的蒙古馬。

他應該會前往一個利於唐國發展,遠離諸藩鬥爭的地方。

說到最後,王承恩都不免對朱器墭的遭遇唏噓。

朱由檢倒是很想知道,他眼下有多大的本錢。

接下來的烏斯藏、西域、乃至漠北,都不需要朱由檢費什麼精力,下面的人就能把它們收拾。

這固然是因爲大旱,但也是因爲大明朝廷的財政運轉不過來。

大明本土不到九億畝耕地,草原不到三億畝,加上小西洋和宗藩體系,耕地也不超過十三億畝,草原基本還是三億畝。

他們只要會存錢,朱由檢就不需要爲財政擔心了,因爲不管他怎麼挪用,海外的流入的金銀都會彌補這個虧空。

諸如畢自嚴、李長庚、沈廷揚、董應舉、洪承疇、孫傳庭、楊文嶽、吳阿衡等人,無不被朱由檢早早蒐羅。

“奴婢不懂這些,但如果要收回皇店的流水銀,放出朝廷自己的新幣,那這個數量應該足夠了。”曹化淳畢恭畢敬的回答:

“只是僅憑皇店來消化,似乎有些慢……”

眼下明軍之中,有騎兵的拱衛營只有一百五十營,一營只有一哨。

“還有唐藩、吉藩、淮藩等六名親王,十九名郡王沒有就藩。”

倒是這個時候,楊媛愛和楊如是走到了殿門口,而朱由檢看見她們二人後,便擡手示意她們進來。

眼下朝廷在開疆拓土,征戰四方,有的是就業崗位給這羣人。

不過戰事到這種程度,朱聿鍵應該會帶人從南亞撤出,隨時準備就藩。

這樣的局面驅使歐洲人前往美洲生活,而小冰河帶來的糧食減產也讓各國米麥價格飛漲。

要對付歐洲人很簡單,只要大明整合好內部的力量,再把他們從美洲趕回歐洲去,那接下來釋放大量糧食讓歐洲人口增長,最後用糧食貿易就能收拾歐洲。

明軍的騎兵和軍馬,實際上也是從天啓六年開始才呈爆發式增長的。

朱聿鍵的四個弟弟,朱由檢看了看,基本都達到了參將的水平。

“不過,唐藩的老唐王似乎無意與唐藩世子、世孫前往唐國,而是準備去自己……”

“皇店眼下已經開辦十九萬六千餘家,職工一百一十九萬。”

他朱由檢也求名,也求權,只不過他求的是萬世之名,求的是一國之權。

小冰河期可不僅僅針對大明,歐洲可是經歷了近一百年的糧荒危機,所以只能開發美洲大陸來反哺歐洲。

權衡之下,朱由檢是比較希望他能帶着唐藩前往中亞或者東歐一帶就藩的。

“軍屯田你先暫時領着,有了合適的人,我會把你摘出來。”

曹化淳躬身回禮,看得出他確實疲憊。

能在明末嶄露頭角的,大多都是武將,而文臣只有寥寥數人。

“功課別落下,我倒是指望你成爲一個女詩人,給我大明這天啓盛世再添一筆佳話。”

“憑着這五個兒子,他倒是能享一享晚福了。”

加上其他的挽馬駑馬、牛羊各需十到二十畝不等的草場,如果不是朱由檢打下了河套和泰寧三府,那這些馬匹牛羊就算全部圈養,也足以佔據大明十分之一的耕地。

在全球耕地不足二十五億畝的情況下,大明已經佔據已開發土地中,接近五分之二的面積。

大明眼下的疆域,如果算上宗藩體系是兩千多萬平方公里,後世憑藉工業力量,在這大塊土地上,開墾了六七十億畝耕地,還有近百億畝牧場。

按照朱由檢的話,奴兒干之地即便只存在一萬個村莊,也需要兩萬個村官來管理,而管理這一萬個村莊,最少需要一千個鎮,上百個縣。

朱由檢一邊爲眼前的奏疏圈紅,一邊對曹化淳吩咐道:

朱由檢沒有記錯的話,眼下全世界的人口在四到六億之間,除了大明百姓因爲他的新政能吃飽飯外,其他地方的百姓都要忍受通貨膨脹,吃不飽飯的局面。

但凡大明能把這片疆域開發到後世五分之一的程度,那就真能實現一段時間的“小康”了。

一匹完全脫產的軍馬,每年最少需要五十畝草場,外加三畝豆田,圈養軍馬也需要三十畝草場,兩畝豆田。

一百文,對於農民來說不過是三分地的畝產,對於城鎮僱工來說,不過是半個月不到的工錢。

“各工廠、皇店、官場、船廠的職工合計六百七十二萬人,每年共發工錢三千七百餘萬兩銀子,每年流水七千餘萬兩銀錢,盈利三千二百萬兩左右。”

人員稠密,但是人均產出不多,價值低,百姓手裡沒銀子,那貿易量也就小。

“他們這幾家,存了多少金銀了?”

工業的事情朱由檢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只差滅建虜,然後大明就能休養生息,降低戰爭強度了。

燕山是給他培養了不少人才,但那些都只是一鎮、一縣、一府的人才,而像軍屯田這種涉及大明賦稅四分之一的存在,不是他們能管好的。

楊媛愛輕聲細語的交代,楊如是倒是很有李清照那股性格,話中帶刺,卻又帶着提醒關心。

配合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以及御馬監收糧的制度,朝廷完全可以在買糧的同時,直接把錢幣轉到農民的存摺上。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門口問道:

“承恩,眼下京中還有幾家藩王沒有參與就藩?”

“眼下共有工廠一萬兩千餘家,職工三百七十六萬餘人,歲產鋼鐵三億六千餘萬斤,水泥……”

沒了美洲,加上歐洲諸國林立的局面,在還有長達九十年的小冰河期中,除非他們願意一直鬧饑荒,不然大明的糧食將成爲日後東西方最大的輸出商品。

他這句話,瞬間讓“噸”提前了兩百多年出現,儘管按照他的話,大明的一噸等於六百公斤,雖然在後世不是整數,但對大明來說是整數,並且簡化了不少。

“朱碩熿已經出發了嗎?”

可遷移人口來開墾新地,等於把蛋糕做大,百姓手裡有了銀子,皇店的貿易量也會不斷增長。

不出意外的話,十年之後,明軍騎兵可以騎到肩高比河曲馬還高兩三寸的阿拉伯戰馬。

朱由檢要解決就業問題,不是要創造就業問題。

尤其是拿下了泰寧三府後,王承恩大量引進河曲馬,不斷的更換馬種,這才讓明軍騎上了肩高四尺四的河曲馬,不用再騎肩高四尺不到的蒙古馬。

明初洪武年間也不過十萬匹河曲軍馬,就能憑藉三萬多騎兵打擊草原。

“已經出發了,正在第二批下西洋的船隊中,他與沁陽王朱器圩帶着三百王府護衛,兩千男丁趕往就藩。”王承恩迴應:

不過還是繞了回來,想要開墾好土地,讓奴兒干的皇店獲利,就必須發放足夠多的農用拖拉機。

朱由檢面對的不是遊戲,不是隨便點點鼠標就能讓人百分百的忠誠自己,像一個機器人一樣的順從,執行自己的指令。

“根據錦衣衛北鎮撫司的估計,唐藩大概積攢了六十餘萬兩,淮藩四十餘萬,吉藩五十餘萬,還有寧藩……”

曹化淳沒有讓朱由檢失望,他並不打算裁汰冗員,因爲冗員的那部分人,完全可以丟到奴兒干去,並且這點人還不夠。

如果四周都是藩王,那大明要做的就是削藩,或者內鬥。

“自然不會僅憑皇店消化。”朱由檢抿了一口茶:

“戶部這邊估計明年的田賦會從預估的七千萬石,下跌到五千二百萬石。”

曹化淳沒有理由拒絕朝廷降低田賦的政策,因爲軍屯田之所以難以管理,主要就在於田賦徵收的多,運輸困難,需要更多人手。

只是不管怎麼說,大明想要輸出糧食,最要緊的還是先開發出手中的耕地。

上直四騎衛是人均三匹軍馬外加一匹駑馬,上直拱衛營和普通拱衛營的騎兵是人均兩匹軍馬加一匹駑馬,但由於擴軍速度太快,很多拱衛營是沒有騎兵的。

“李長庚來找過我了,眼下鑄幣廠的銀錢面額,已經達到了一千九百多萬兩。”

“算上我之前準允唐藩借貸的五十萬兩銀子,算下來,這朱聿鍵倒是爲他父親積攢了不下百萬兩,有點意思……”

把人口遷移出去,會降低地方村官的工作量,也會降低貿易量。

朱由檢把硃筆放在了筆架上,最後一本奏疏也被他處理結束。

朱由檢走回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曹化淳聞言也上前兩步,繼續作揖回話:

不過,東歐這塊地方,朱由檢不準備封王,因爲他得給大明找一個發泄的口子。

他只需要把控好人口增長數和金銀流入的鑄幣放水量就足夠。

軍屯田的民七官三田賦,朱由檢早從天啓四年開始就說要減,可一直說了六年都沒有執行。

只不過積累的多,消耗的也多,僅僅供養天下這近五萬處官場、草場,大明每年就需要兩千餘萬石米麥和上千萬石番薯、馬鈴薯。

望着曹化淳,無人可用的朱由檢依舊選擇了將軍屯田給曹化淳管理,不過也承諾了會把他摘出來。

“既然伱覺得沒問題,那軍屯田的事情,從明年秋收之後你開始準備新政吧。”

“另外,他還和戶部商量好了,等他就藩成功後,再移工匠、男丁三萬前往唐國,並且他向五軍都督府租借了一營兵馬。”

皇店的開支大,收入也大,流水更大,不然朱由檢也不會忌憚市場的假幣販子,想等着天啓通寶攢得足夠多再一次性放出去。

這麼一來、初期農民、工人可能會去取,導致銀行貨幣一空,但有着皇店在,源源不斷的新幣會流入銀行,銀行完全能活下來。

這麼看來,他的目標或許是美洲,但眼下美洲已經成爲了齊國就藩地,那他的目標只能轉向利未亞的中西部地區了。

“以後化一千斤爲一噸,今歲的工廠產值就不用匯報了,明歲開始用噸計算,糧食依舊用石。”朱由檢看着奏疏,一邊處理一邊打斷。

但眼下不一樣了,皇店的歲入已經達到了三千二百萬兩,算上朝廷的丁稅和雜項,基本達到了四千五百萬兩左右的歲入。

這麼一來、朱由檢就可以在某些時候,少量挪用銀行之中的存款來進行賑災。

朱由檢要開始減田賦了,而減田賦的前提就是發行新幣和銀行開業。

說來說去,只有靠工業革命的力量來解放勞動力,把關內的百姓遷移到關外和海外。

朱由檢聽完御馬監的彙總,對曹化淳吩咐說道:

這種做法在朱由檢看來愚蠢至極,且不提他們選的就藩地,單單朱碩熿的這舉動就讓他覺得愚蠢。

別的不說,眼下大明面積最大的南州只有不到四十萬人在上面生存,耕地和牧場加起來不到兩百萬畝。

若是再給他們幾年時間,或許可以冒出幾個人才,但眼下還沒有幾個。

他面對的是現實,是人,而只要是人就有人性,有人性就有缺點,而大部分人的缺點無非權財美色和名聲這四樣東西。

朱聿鍵的目標,不是中東就是利未亞西部。

說值得也值得,說不值也不值,總之那充沛的畜力給了明軍能發動數千裡遠征的本錢,而軍馬更是讓明軍的騎兵在遭受打擊後,能迅速恢復戰力。

也就是說,如果朱聿鍵帶兵,他的四個弟弟完全就可以很好地指揮四個營,朱聿鍵配合他四個弟弟,便是一個合格的萬人之將。

萬人之將,這雖說在眼下有些不值錢了,但放在泰昌元年以前,大明摳摳搜搜也就能找出五六個這樣的將才。

二人走進來後,熟練的作揖,並一前一後開口道:

大明一億六千餘萬人,每個人存一文,都能存出十六萬兩,若是每人存一百文,那就是一千六百萬兩。

裁汰的人沒有飯吃,沒有工做,那始終會成爲民間不安的一份因素。

“殿下自己大婚也不曾上心,倒是個忙人。”

以他的能力,加上明軍淘汰後的裝備,大明在背後支持,很有可能大明都不用出手,他就能對東歐各國造成威脅。

他們的人是誰的人?是士紳的人還是各黨派的人?

軍屯田交給他們管,恐怕用不了幾年,就會脫離朱由檢的掌控。

更別提明軍眼下還開始利用徐霞客帶回來的阿拉伯馬、汗血寶馬開始培育軍馬了。

朱器墭、朱聿鍵這父子六人,朱由檢一直在暗中觀察。

朱由檢清楚朱聿鍵幾家在戰場上私藏繳獲的事情,但他沒有拆穿,而是一直放縱着他們。

朱由檢沒想到朱聿鍵能在短短三年積攢這麼多銀子,不過這些銀子,最終都將落入大明的手中。

“他攢了不少銀子,可惜都給泌陽王朱器圩花了,唐世子朱器墭確實倒黴,幸虧他有五個好兒子。。”

“奴婢準備在殿下滅虜之後,將他們派往奴兒干之地,籌備遷移事宜。”

“這過程中如果要裁汰冗員,也稍微注意注意,別裁汰的太多,並且裁汰的人要給他們安排新的去處。”

“另有羊九百餘萬,豬四百餘萬,牛一百二十七萬頭,家禽兩千餘萬隻,還有大象……”

“這事情我知道。”朱由檢打斷了他。

算上上直,明軍騎兵總數是十一萬七千一百五十人,當然這是分部在大明幾大戰區和小西洋、舊港、瀛洲等地。

“奴婢認爲這是好事。”

圈養軍馬和在軍軍馬是不一樣的,明軍還有在軍軍馬二十六萬七千匹。

眼下官場爲明軍培育了近四十九萬匹河曲軍馬,能與之相比的王朝暫時沒有。

不過從總體來看,皇店是佔了便宜的。

“奴兒干的情況,奴婢從承恩那瞭解過,恐怕不僅不需要裁汰冗員,還需要招募能手。”

“這數量還是太少,我想等他攢到九千萬兩再一次性放出,你以爲如何?”

曹化淳見朱由檢半天不說話,便繼續說着御馬監的成果,並最後交代道:

“現在鑄幣廠增加了兩百臺鑄幣機,估計明年年底,應該能攢出五千多萬兩面額的新幣。”

朱由檢想到了楊文嶽的信,心中輕嗤。

“是……”曹化淳愣了一下,而朱由檢也用硃筆寫了一個噸字給曹化淳看,看後他應下,並繼續作揖道:

“官場三萬處,草場一萬九千處,職工五十二萬四千餘人,有圈養軍馬二十二萬匹,駑馬、挽馬、騾馬、驢等牲畜一百六十三萬匹。”

如果能釋放南州的潛力,大明都能壟斷這個時代一成的糧食,算上大明其他地方,大明有資格壟斷這個時代的糧食市場。

剩下的南居益、顧秉謙和左光斗、袁可立,朱由檢知道他們有才幹,但他不信任他們。

若是遇到的是急性子的人,恐怕得被楊如是嗆死,好在朱由檢心胸豁達,不在意她這小女人作態,只是笑道:

官場的繁榮,也是朱由檢對王承恩最爲滿意的原因。

朱聿鍵的能力本來就不差,經過燕山兵家學府的培育後,也基本達到了一個總兵的水平。

至於收糧的事情,糧食可以收了之後慢慢運輸,不用像田賦那麼着急。

他一開口,站在門口許久的王承恩連忙快走進殿,作揖迴應道:

這人數看着不多,並且明軍也還有二十二萬軍馬可以裝備出十一萬騎兵,但問題是全部軍馬脫產,對於大明的壓力太大了。

老唐王朱碩熿要和自己的小兒子泌陽王朱器圩去印度廝當南部,邁索爾王國一帶就藩,並且把家產都掏空給了自己的這個小兒子。

“殿下隆恩……”

總的來說,朱器墭軟弱,但心腸好,而他麾下五子由都團結,以朱聿鍵馬首是瞻。

王承恩把北鎮撫司的彙報一一說出,而朱由檢聽後饒有興致:

“我準備在明年四川新政取得成功的同時,對北方其他一京六省一起實施新政,並且對着一京六省近兩千七千多萬畝耕地實施十賦一的政策。”

“殿下還是先大婚,生幾個小子吧。”楊如是一邊說,一邊上前把朱由檢處理好的奏疏抱到旁邊,最後回頭嗆道:

“福藩那個老福王臨就藩前,還小聲說我們齊王府人丁凋零。”

“您得多生幾個世子,氣氣那大胖子。”

“哈哈哈哈哈……”聽到楊如是把朱常洵比作胖子,朱由檢開懷大笑,同時起身點了點頭:

“你家殿下會努力的……”

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74章 百事艱難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604章 以身作則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92章 點醒楊漣第33章 客氏惱怒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93章 大仇得報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121章 備戰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159章 穩住遼東
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74章 百事艱難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604章 以身作則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92章 點醒楊漣第33章 客氏惱怒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160章 整頓山西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93章 大仇得報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121章 備戰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159章 穩住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