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

耿延禧奉命出使了,他肩負着攝政王交給他的重任:不惜任何代價,讓金人退兵。他的老爹耿南仲爲了求和,至今還被金人扣押着,也不知這一次,能不能生還。

完顏訛裡朵和完顏兀朮的大營設在壽州,耿延禧在路上遇見金兵的巡邏隊,報明身份,巡邏的金兵不敢怠慢,將他綁了起來,倒吊着送到壽州。

“哎呀,你們這是作甚,好歹也是一國使節。”完顏兀朮用漢話喊道,“快將使臣放下來,上酒宴,好酒好肉招待。”

耿延禧坐在酒宴的南面,只有一張小桌子,一把矮凳子,桌子上放着半生的肉塊。

“使臣胃口可好?爲何舉箸不食?”

“回三大王,四大王,菜餚精美,只是小臣旅途勞頓,吃不了太多。”

“使臣此來,爲了什麼事體?”

“爲了兩國百姓,只待講和。”

“講和?自天會三年以來,爾等要講和,反反覆覆派了十幾個使臣來,卻沒有一點講和的誠意,先不割三鎮,後又不同意畫河爲界,現在我等已到長江邊上,爾等要如何講和?”

“兩位大王,朝廷派小臣來,萬事好商量。”

完顏兀朮哈哈大笑,順口就提了一堆割地納貢的條件,耿延禧小雞啄米一般點頭:“此事好辦……此事也不難辦……”

待完顏兀朮說完了,耿延禧已經全部答應下來。完顏兀朮道:“這些都是小事,倒是有另外一件事,只怕貴使不便處理呀。”

“四大王請說。小臣一定勉力照辦。”

“倒也不是什麼大事,縛送首謀。”

“首謀?”

“不錯,我大金敬爾宋乃是禮儀之邦,屢次想與貴國修好,總有小人作祟。這次一定要懲辦首謀,以儆效尤。”

耿延禧眼珠一轉,走到大堂中央拜倒:“三大王,四大王,這個要求,乃是正理,本朝早有心懲辦這些挑起兩國紛爭的奸邪,小臣一定把這件事辦好,宋金兩國永結盟好。”

“太后當下旨,讓康王進京面聖,以定攝政王之位。”當呼延庚到達汴梁的時候,關於揚州的大致情形也已經報到了汴梁。

朱鳳璉望着面前躬身上奏的呼延庚,心中百感交集:“庶康,你終於來助我,不枉我對你託付身心。”張伯奮到達汴梁已有二十多天,朱鳳璉初得消息時,六神無主。幸好中書侍郎張誠伯,知樞密院事張叔夜,留守都御史張所都是幹練老臣,向她擔保皇帝定然性命無憂,才讓朱鳳璉稍稍寬心。

但如何應對,三位張相公卻莫衷一是。

張叔夜主張立即昭告天下,定汪伯彥等人爲叛逆,令天下士民勤王,以雷霆之勢,平定揚州。

而張誠伯以爲不可,大宋的大敵始終是金人,強敵未退而內訌,只會讓天下士民寒心。

張所以爲,只需一紙詔書,痛斥作亂反賊,則亂臣賊子懼,定然綁縛首謀,歸還大政。他這個主張又被張叔夜阻止。

在幾位相公和羣臣的爭執當中,呼延庚適時返回了汴梁。

“庶康,聽你之言,是同意張天官的做法,下旨痛斥?”

“是也不是。”呼延庚解釋說:“各種傳回來的消息,都說是李相公逼捐太苛,讓當地士紳不滿,韓肖胄,汪伯彥趁機作亂,李相公失蹤,何相公被拘。而直到最後,康王纔出來收拾局面。從表面上來看,康王並沒有參與,若是直接下旨痛斥康王,則讓士民心中不服,也會讓揚州的士紳更加離心。”

“那讓康王回京面聖是爲什麼?”

“康王若是心中無愧,自然依令回京,可若是參與了韓肖胄,汪伯彥的密謀,他心中有鬼,便會找百般藉口推辭。那康王在揚州之變中起了什麼作用,就暴露出來了。”

朱鳳璉沉默了一會,又問道:“若是康王故弄玄虛,故意回京,以示清白,該當如何是好?”

“聖人,康王若是回到汴梁,那還由得他麼?”

“此事你與諸位相公細細商議,不可露了破綻,讓天下士民恥笑。”

呼延庚拜別朱鳳璉,出了大殿後,轉身去政事堂,與當值得張誠伯商議,隨後他出了宮,在朱雀大街上轉了一圈,又從側門進入宮牆。

“庶康,你肯來看我,自是很好。”在沒有旁人的時候,朱鳳璉卻沒有投懷送抱,“只是……天子雖非我所生,但十餘年的養育,卻情同親子。他受困行轅,吾……”

“聖人不必太過擔心。”呼延庚又說了一番皇帝性命無憂,寬慰了朱鳳璉一番,離開了皇宮。

揚州,趙諶準備起駕前往杭州,趙構在自己府中,正在叮囑一個姓吳的使女:“吳娃,此次你隨駕前往杭州,一來要好生照顧陛下,二來,要與陛下身邊的人多做往來,本王已經爲你辦好籍本,你已不是使女,而是名門之後,又是本王的養女。待時機成熟,本王便請陛下冊封你爲後。”

“大王的恩情,奴婢沒齒不忘。”這個吳娃,就是另一個時空中的三朝監國的吳太后了。在本時空,康王妃邢秉懿沒有被金人擄走,趙構也沒有納了吳娃,而是將他送到趙諶身邊,充當女官。

吳娃千恩萬謝的拜別,自有邢秉懿安慰和交代囑咐她入宮以後的規矩。趙構可沒有心思在府中耽擱。趙構現在已經是攝政王了。他心裡想不想再進一步呢?誰也不知道。將義女送到皇帝身邊充當女官,甚至成爲國丈,無非是一步閒棋罷了。

將閒棋留在府中,趙構來到行轅,也不去拜見皇帝,趙構直接來到一處簽押房。汪伯彥早已等候在這裡。

“啓稟大王,去壽州求和的耿延禧回來了。”

“那就快請。”

耿延禧上來,行了禮。趙構說道:“起來說話。”

當耿延禧彙報了割兩淮、增歲幣等金人提出的四項條件以後,變得欲言又止。趙構問:“還有什麼?”

“這件事卻有些棘手,金人要懲辦首謀。”

“首謀?誰是首謀?”

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三十節 沁水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五十二節 花裝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二十六節 奪財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七節 魯達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節 解難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七節 魯達第一節 孤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六節 滄州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一節 出軍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十四節 富平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十四節 灤州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九十節 保塞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十四節 議和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四十節 打探第十三節 戰長安(五)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四節 體系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九十節 保塞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四十節 打探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二十節 驚雷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
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三十節 沁水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五十二節 花裝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二十六節 奪財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七節 魯達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節 解難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七節 魯達第一節 孤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二百二十三節 取汾州第六節 滄州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一節 出軍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十四節 富平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十四節 灤州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九十節 保塞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十六節 林銘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十四節 議和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四十節 打探第十三節 戰長安(五)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四節 體系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九十節 保塞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八節 突圍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百三十二節 計成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四十節 打探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二十節 驚雷第一百四十八節 歷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