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 名正

張所這頓譏諷,呼延庚臉皮厚,倒不以爲意。但在座的張叔夜和張誠伯臉上有點掛不住了。自從三位張相公領頭上表勸進,趙氦黃袍加身,意味着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都默認了呼延庚主導朝局,默認了皇帝對呼延庚亞父的稱呼。

呼延庚現在是亞父,接下來就是要加九錫,劍履上殿,贊拜不名,一步步的與天子比肩,最終“田氏代齊”的結果,連汴梁的販夫走卒都能看出來,張叔夜等人豈會不知?

但張叔夜心懷社稷,對“呼延代趙”雖然感覺遺憾,但並非不可接受。呼延庚即位有利於社稷和百姓,那趙氏變成個富家翁,張叔夜樂見其成。

張誠伯則是著名的能臣,只要是對朝廷有利的事,他可以和蔡京合作。呼延庚除節度使的詔書,他作爲中書侍郎毫不猶豫的副署。至於這個朝廷一步一步變成了姓呼延,張誠伯知道自己管不了,也根本不想管。只要這個朝廷還不錯,那張誠伯就安心做事。

張叔夜和張誠伯,張樞密和張中書,知道同列三相公的張所是一個方正的人,也敬佩他的品格,但沒想到,張所會在這當口,把三人達成默契的事情,拿出來對呼延庚發難。

呼延庚低着頭,把玩着手中的酒杯,說道:“天官說什麼主政於內,統兵於外,當我是董卓嗎?”

“爾行廢立之事,定會留下董卓一般的罵名。”張所又改口用表字稱呼呼延庚,“庶康,做一個有功於社稷的名臣,留給兒孫一場富貴,便是足夠,何苦要逆天而行呢?”

逆天而行?張天官你自己掉進坑裡,可不是我擠兌你。呼延庚道:“請教相公,何謂天?”

“常言天,齊究何也?昊曰:無題,未知天也,空空曠曠亦天。”爲了編寫軒轅道的教義,呼延庚對涉及天道、天意、天下的古籍還是下了一番功夫。他開始侃侃而談。

慢慢的,就說到了百姓,社稷與天下的區別。

“魏晉代漢謂之禪,以唐代隋謂之禪,本朝代周亦是禪讓,此三者,相公以爲,何謂順天,何謂逆天?”

“魏晉代漢之後,便有五胡之亂,可稱逆天而行,而唐代隋,抵禦突厥,讓朝廷沒有再次落到胡人手中,則是順應天意。”張所總不能拉下面皮說唐太宗是逆天而行。

“那相公以爲,御索虜而保汴梁,功績可以和唐國公拒突厥相比嗎?”

“庶康,眼下與隋末又不同,倒是與季漢相似,魏晉強取漢祚,落得五胡亂華,司馬氏的後人給胡人做奴隸。庶康,你要引以爲戒”

“相公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對於後世的經典段落,呼延庚也是拿來就用。他當然不記得全篇,但加入自己的理解,相反更有說服力。

“魏、晉人代漢,是天下無父無君而入於禽獸者也。司馬氏何怪其相率臣於劉聰、石勒,觀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動其心者乎?何以亡天下?乃司馬只顧其一家一姓之朝廷也。”

呼延庚藉着後世顧炎武的話,把朝代與天下區分開來。接下來的工作就簡單了,只要證明宋代一定會滅亡,但呼延庚篡位,亡的是趙宋,呼延庚不篡位,亡的是天下。

話題慢慢進入了呼延庚熟悉的軌道——架空歷史。要證明趙佶、趙桓、趙構是昏君三連沒有一點難度。

張所謹守“臣不言君之過”,又不習慣昧着良心說話,就不再和呼延庚爭論。

現在辯論進入尾聲,即“保天下”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而百姓只會支持“保天下”的人,“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四次汴梁之圍,販夫走卒都站上城牆,與金賊廝殺,誰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愛戴,還有疑問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果然是高論。”張叔夜打圓場,“誠伯兄,你看這梅花凌霜鬥雪,風骨俊傲,不如你我各自賦詩一首。”

張誠伯也笑:“一時沒什麼佳句,不如以梅爲題,做七字聯。”

呼延庚道:“這般風雅,末將只好遁走。”他提起酒壺,“待吾與列位相公斟酒去。”

待他走進屋去,張叔夜道:“今日可爲天官捏了一把汗呀。”

“樞密見笑了,吾觀此子,雖然年紀輕,讀書也不多,但胸懷寬廣,絕不至於惱羞成怒。”

“此子其勢已成,對陛下也算親厚,天官,你我阻擋不了他。”

“唉,盡人事,聽天命。只求救得趙氏一族的性命。”

呼延庚不知道三位相公的這番議論,他召集河北河東的文臣武將進京,就是要藉着封賞的名頭定製度。

大約在上元節之前,外地的文臣武將們都到了汴梁。馬擴看見汴梁城牆,不由得有些恍惚。近十年以來,戎馬倥戎,馬擴曾經數次進出汴梁城,但多數都是兵火紛飛的景象。要說

和眼前一樣的繁華的燈市,還需回溯到宣和三年。

那一年,馬政,馬擴父子與金人結下了海上之盟,馬擴回到京城,與趙隆的女兒嚲娘完婚,那個上元節便是汴梁渡過。那一次他住在劉錡家中,劉家娘子在潘樓街置辦了一桌酒宴,以觀賞道君皇帝滷薄隊的威儀。

從那以後,汴梁就進入了永無止歇的廝殺和毀滅當中。不到十年的時間,四次圍城,城牆之外早已是溝壑縱橫,現在簡單的用木板鋪出幾條大路。

以州橋爲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幾條最熱鬧、寬敞的大街,諸如天漢橋街、臨汴大街,馬行街、潘樓街,界身、桃花洞,炭巷,早已不復存在。汴梁城中全是用青磚搭出的一排一排的房屋,牆壁上整齊的開着射孔和觀察口,屋頂上安裝着用來掛信號旗的竹竿。

整座汴梁城,就是一座工事,或者叫,築壘地域

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四節 體系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四節 體系第五節 平靜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十四節 議和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九節 紅巾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二十七節 王淵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八十節 單騎第四節 棣州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十七節 中計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二節 大名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九十節 保塞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二十節 練兵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二百五十二節 勇氣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九節 阻擊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一百三十一節 阻止杜充的方法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十一節 獎懲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
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四節 體系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四節 體系第五節 平靜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十四節 議和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九節 紅巾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二十七節 王淵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八十節 單騎第四節 棣州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四十五節 文鬥第二百二十五節 爭權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十七節 中計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二節 大名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九十節 保塞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二十節 練兵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一百二十一節 詐城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二百五十二節 勇氣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九節 阻擊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一百三十一節 阻止杜充的方法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十一節 獎懲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