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回 道難修

神秘主義在道門中既有與其他宗教相似的普遍特徵,又有道門作爲道門本身的具體特徵。

但是在上文修道者神秘體驗之例以外,神秘主義還有另外的特徵,比如說神秘體驗一般是不可言說的,在時間上具有暫時性,同時也會伴有體驗者或愉悅、或喜樂、或痛苦、或迷醉的感受等。

無論人們怎樣定義神秘主義,怎樣詳述神秘主義的特徵,神秘主義的實質在神學家或宗教者那裡卻是普遍同意的,本質上就是一種與超自然、超人間的力量的交流或契合,只是不同的宗教因其教義與信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達。

更重要的是,對於神秘經驗,人們作任何判斷似乎都不達其意,有的只能是寬容、開放以及同情的理解。

有些人總喜歡到深山老林裡去尋仙訪道。

其實,從古以來,真正的修煉高人,大都隱於世間。

自上古以來,三皇五帝皆是與民同化,爲民表率,和光同塵,混跡於民;歷代仙真或是隱於市廛,或是居於洞茅,皆於民間煙火中獨尋清靜。

什麼是修道的真者?

真修道者首先是走對了路子,直溯生命本元;真修道者大都內隱養德,功在自然無爲;真修道者恪守日用隨常,一路爲道日損。

向真修道者求教,不可求全,因真修道者尚走在路上,求全則眼中無真,漏盡真師,若不求全,能得一功一行之指點,皆是造化。

向真修道者求教,亦不可照搬不變,事先有個自以爲是的明師標準,不符合預設標準的就大失所望。

昔日黃帝問道廣成子,卻不識洪崖即是廣成子,以至當面錯過。華夏聖祖尚且如此,何況後繼之輩。

真修面前不識真者,一般有以下幾道屏障。

一是福德不備。

福德不備,不僅自己缺少識真的慧眼,且真修道者在此等人面前也會越發深隱。

二是根器不利。

根器不利,雖有機遇,卻無緣份,守着寶山不識寶,對着高人找高人,總以爲遠來的和尚好唸經,喜好追逐名人。

太上老君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世間士人,上士者稀,中下者衆。常搖擺者,非因價值取向,只爲某師名頭,以爲會提升自身的功德,竟不知歲月匆匆,幾個擺動下來,不覺老矣。

於是感嘆明師難遇,正法難求,索性連一顆求道的心也冷了。

三是機緣未到。

機緣未到,雖得遇高真,卻總是失之交臂,無緣從修。

有此機緣,方知人家是高人。

其實,真正有承傳、懂修煉的有道高人,一般都爲人謙和平易,不顯賢露能,不作門派之爭,傳授知識平實無華,不故弄玄虛,不自作高深狀。

真修道者首先是自已身心健康,體態輕盈,行爲端正,目光清朗,氣色紅潤,話語不多卻中氣充足。

與這樣有修爲的人接觸,人可以感覺周身舒暢,場態祥和,能深感其人格魅力而願意親近。

如果有緣得到這樣真修者的指點,他教的功夫,一定是自然簡樸,注重德行心性,注重內煉精氣神,絕不會故弄玄虛,違背生命法則與社會倫理。

正道修煉的方法,主要靠個人修爲,絕不依賴所謂“加持”、“給功”,更無需藉助神靈怪之類的外力來修煉。

正道功夫講求“功夫吃功夫”,須經年累月,積精累氣,絕無速成。且理法嚴謹,合於生命運行規律,合於易、醫的基本原理。

傳承內丹學的實修者,大都精於隱的學問。正所謂“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歷代大道修行者,也都講求一個隱字,以至於有隱仙一派。

雖然每逢亂世,總有道門人物出來匡扶正義,但功成身退,總是這些人物的身後美談。

功成身退者,自是歸隱民間,那些從未出山的,也就從未脫離過民間。

民間是水,真修道者上善若水,隱於水,自是和樂融融。

真正的隱,是正常的做人,正常的做事,正常的積功累德。

真正的修行者,融於民間,不離民間,功成於民間。

大道無極,復又無極。真修道者在路上,路上人很多,莫要當面錯過。

無論是在家出家,自己能戰勝自己纔是強者。這個所謂的凡俗世界最能磨練人們,清淨無爲的道觀同樣能洗滌人們的身心人們要面對現實,不要再盲目的跟風。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

而現今事物的發展只在“負陰抱陽”即利弊互存的方式中不斷的發展前行,卻唯獨少了“衝氣以爲和”的方法,因而逐漸失去平衡。

誰無少年時?人在成長中,思想與主見在不斷成型的過程中,一定會與世界與社會有着激烈的碰撞。

本應該在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與寶貴的人生閱歷,在如今卻早已變了味道。

這些人在面對事物時,毫無自己的觀察,自己的主見,也聽不見正確見解或意見。空有五官,卻五感全無,只是盲目的跟風。

或許覺得世界太痛苦,只有出家纔能有所謂的“解脫”?

還有許多人修道之本便不純潔。

也許覺得會畫符很炫,也許覺得八字預測夠炫耀的資本,也許聽到一些傳言覺得修道就是無憂無慮,衣食不愁的生活。

也許也許,太多太多了。

因爲他們覺得紅塵世界,太過痛苦。

出家隱居山林,過着逍遙自在,縱情山水的日子纔夠“瀟灑”,於是青年們,開始琢磨出家當道士了。

太上老君在《想爾注》中提出了“守中和之道”、“衝氣以爲和”、“和則相生”等理論。

“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

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纔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

“中和之道”是道門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冖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門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門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是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中和之道”體現了道門“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爲”爲法則。

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爲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門認爲,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行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

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是“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門認爲,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道門還認爲,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

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爲“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爲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

道門認爲,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

“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經》中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

爲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щщщ ▲tt kan ▲co

天人合一是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門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認爲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第三百七十九回 天關第五百五十五回 善心人第六百二十五回 教從善第九百一十四回 侍碑者(三)第一百二十回 恢復第九百四十六回 挑釁第一百零六回 兄弟談第五百九十二回 經絡時第五百四十二回 鬥狐第十六回 上古八大姓第三百七十四回 昊天第八百五十七回 貪心的阿烈第二十三回 蓄之火花第二百七十四回 不言棄第六百三十四回 善人得第五百三十五回 牛第七十五回 曰仙道第九百二十七回 歸元功第三百九十九回 道化之生第二百六十九回 境由心生第五百七十七回 眼兆與三焦第八百九十八回 幸活第五百四十九回 心中所願第七百六十八回 靈性第八百一十二回 天誅第八百五十一回 阿顫第四百九十一回 消陰第四百零八回 少年的公平第六百六十六回 百鬼錄(二)第三百八十一回 鬥孤道第三百八十六回 使壞第三百八十七回 慈悲第三百一十五回 鬥心第九百五十五回 孔宣第四百九十八回 三脈七輪(二)第六百二十七回 心識第六百二十八回 心識(二)第一百零三回 神秘的仙客第二百八十三回 道人行第七百三十七回 鳳雷鬥(四)第七百七十六回 真相第三百四十七回 自我強第二百五十二回 不認輸第八百三十八回 長生訣第六百三十三回 龍鳳第四百四十一回 祁道長()第二百九十二回 元貞利亨第八百六十七回 縱橫手第九百四十四回 計中計第五百二十回 學道第七百一十三回 落憶鎮(二)第六百七十回 夾脊術第一百九十四回 攪風第七百六十六回 纏身第四百七十二回 心靈美第九百零四回 禍端第一百三十八回 奪戰第五百八十三回 修煉(一)第七百七十一回 冥錢度第二百四十八回 絕御首第四百一十三回 無心之失第六十九回 江湖人第二百九十六回 羅睺的智慧第八百六十回 仙手鳳第二百五十九回 卜說第四百五十六回 福報人第五十九回 家族鬥第五百六十四回 近親第一百六十二回 元境第六百四十六回 青龍第二百七十九回 干支第四百九十八回 三脈七輪(二)第六百七十八回 冥河吃虧第二十七回 勝城外遇仙第四百九十三回 道難修第二百六十九回 境由心生第八百五十三回 劍斗羅(二)第八百七十二回 異動者第一百六十五回 剋星第五十一回 鬥怨鬥恨第七十九回 夕陽下 盟而主之第五百一十八回 天數第六十九回 江湖人第八十三回 奪疚瘋第六百二十七回 心識第三百零八回 行於道第七百八十三回 玄冥果第五百六十一回 愛恩第六百七十一回 東方雄的道第十五回 任中彌餌第八百五十六回 狼帝非狼第七百零九回 太危來(六)第七百四十回 殊死鬥第九百四十三回 父親的安排第四百三十回 天公大道第三百五十六回 勝算第一百一十六回 死脫見第七百八十九回 黑王(五)第一百一十三回 歌聲第九百一十五回 侍碑者(四)
第三百七十九回 天關第五百五十五回 善心人第六百二十五回 教從善第九百一十四回 侍碑者(三)第一百二十回 恢復第九百四十六回 挑釁第一百零六回 兄弟談第五百九十二回 經絡時第五百四十二回 鬥狐第十六回 上古八大姓第三百七十四回 昊天第八百五十七回 貪心的阿烈第二十三回 蓄之火花第二百七十四回 不言棄第六百三十四回 善人得第五百三十五回 牛第七十五回 曰仙道第九百二十七回 歸元功第三百九十九回 道化之生第二百六十九回 境由心生第五百七十七回 眼兆與三焦第八百九十八回 幸活第五百四十九回 心中所願第七百六十八回 靈性第八百一十二回 天誅第八百五十一回 阿顫第四百九十一回 消陰第四百零八回 少年的公平第六百六十六回 百鬼錄(二)第三百八十一回 鬥孤道第三百八十六回 使壞第三百八十七回 慈悲第三百一十五回 鬥心第九百五十五回 孔宣第四百九十八回 三脈七輪(二)第六百二十七回 心識第六百二十八回 心識(二)第一百零三回 神秘的仙客第二百八十三回 道人行第七百三十七回 鳳雷鬥(四)第七百七十六回 真相第三百四十七回 自我強第二百五十二回 不認輸第八百三十八回 長生訣第六百三十三回 龍鳳第四百四十一回 祁道長()第二百九十二回 元貞利亨第八百六十七回 縱橫手第九百四十四回 計中計第五百二十回 學道第七百一十三回 落憶鎮(二)第六百七十回 夾脊術第一百九十四回 攪風第七百六十六回 纏身第四百七十二回 心靈美第九百零四回 禍端第一百三十八回 奪戰第五百八十三回 修煉(一)第七百七十一回 冥錢度第二百四十八回 絕御首第四百一十三回 無心之失第六十九回 江湖人第二百九十六回 羅睺的智慧第八百六十回 仙手鳳第二百五十九回 卜說第四百五十六回 福報人第五十九回 家族鬥第五百六十四回 近親第一百六十二回 元境第六百四十六回 青龍第二百七十九回 干支第四百九十八回 三脈七輪(二)第六百七十八回 冥河吃虧第二十七回 勝城外遇仙第四百九十三回 道難修第二百六十九回 境由心生第八百五十三回 劍斗羅(二)第八百七十二回 異動者第一百六十五回 剋星第五十一回 鬥怨鬥恨第七十九回 夕陽下 盟而主之第五百一十八回 天數第六十九回 江湖人第八十三回 奪疚瘋第六百二十七回 心識第三百零八回 行於道第七百八十三回 玄冥果第五百六十一回 愛恩第六百七十一回 東方雄的道第十五回 任中彌餌第八百五十六回 狼帝非狼第七百零九回 太危來(六)第七百四十回 殊死鬥第九百四十三回 父親的安排第四百三十回 天公大道第三百五十六回 勝算第一百一十六回 死脫見第七百八十九回 黑王(五)第一百一十三回 歌聲第九百一十五回 侍碑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