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

隨着時間的推進,杜充放棄相州、衛州、掘河放水的一系列惡果已經傳到了汴梁。四月二十六日丁未薛廣及金人戰於相州被殺。

初大名留守宗澤命王善、張用、薛廣收復兩河。前驅才過大河,而澤暴卒。杜充代爲留守,不善撫馭務誅殺。善與用復叛去。杜充率主力轉進黎陽,而薛廣留守相州,與金人與戰,不勝廣死,其衆皆散去復爲盜。

五月八日,金兵在鄭州出現。鄭州知州董癢棄城而逃。而金兵輜重爲洪水所阻,周邊民居也被淹沒,無法補充糧草,只好從鄭州撤退。這也說明鄭州以西,已經無兵可守。

五月中旬,傳來了更糟糕的消息:鄧州失陷,武勝軍判官李操降敵。

鄧州位於洛陽和襄陽之間,位於南陽盆地的中心。航運發達,湍河經新野匯白河入漢水再通長江,是荊湖與蜀中的糧綱轉運地,鄧州一失,蜀中輕齎綱及聚糧草至是盡爲金人所得。

而李操降敵更是讓人震驚。他本是洛陽判官,在洛陽的名臣大族們向金兵投拜的時候,李操留書一封,自己跑到鄧州,協助鄧州知州守城,被任命爲武勝軍判官。

而這一次,金兵只是派出完顏塞裡一支偏師,李操便投降了。

自去年十一月洛陽失陷,到今年五月鄧州失陷,李操擔任武勝軍判官整整半年,別說從朝廷得到一分一毫的軍資糧草,就是明確的指示野沒法來一份:朝廷到底要怎麼辦,是一年反攻,三年成功;還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朝廷一直不給個明確的說法。

在這樣茫然的狀態下,李操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散落在京東、京西、淮東、淮西的義軍和潰兵又是個什麼心態,自然不會有人去關心,也沒有人檢討,宰執沒有方略,樞密沒有計劃。李綱也只是有氣節,卻沒有對時局的通盤考慮,更別說上面還有個不懂事的小皇帝。

但鄧州失陷,卻讓汴梁本來就存在的巡幸之爭再起波瀾。李綱提出的是長安、襄鄧、江南三個備選目標,現在洛陽到鄧州都被金兵佔領,那通往長安和襄陽的道路都被截斷了,只剩下江南一個選擇。

到底走還是不走的爭論變得劇烈起來。此次爭執,和靖康年間關於巡幸的爭執還不一樣。

金兵第一次圍汴梁的時候,當時太上皇趙佶已經跑路了,皇帝趙桓在汴梁蹲着,當時白時中等勸趙桓逃跑,李綱堅決的攔了回來。因爲趙桓一跑,他上臺最大的合法性——堅守汴梁就落空了,因此趙桓就算被金賊抓住,也不能跑。

金兵第二次圍汴梁的時候,趙佶趙桓都在汴梁死蹲,誰也不願意先走,因爲誰先走,政權就會落在留守的那個人身上,而當時李綱又已經被貶斥,朝中沒有一個有擔當的大臣來決定往襄陽跑。而且當時無論是戰、是和、是走,都是基於黨政,沒有從軍事作戰角度討論問題。

這一次金兵南下,還沒有對汴梁形成直接的威脅,討論巡幸的起因,主要是流民太多,糧食不夠吃了。而且二相三參中,黃潛善已經被問罪,其餘四人沒有根本性的矛盾,便能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討論方略。

鄧州失陷,蜀中增援的輕齎綱及聚糧草自此斷絕。這對缺糧的汴梁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今日都堂之中,不僅請來了知樞密院事張叔夜和籤樞密院事許翰,還請來了殿前司都指揮使王稟。

衆人先說汴梁守城問題。王稟對此倒是非常有信心。在金兵退走的這兩年裡,整個東京道新募集了十萬常備軍,雖然近半年以來王稟受到世家將門排擠,沒有直接掌握軍隊,但宰制們都認可他在軍事上的判斷。

“王殿帥,按你說來,汴梁肯定可以守住。”

“正是如此,汴梁不僅自己有守軍,在河北,還有我軍襲擾金賊後方,斷金賊的糧草,南面的官軍還會來支援。”

“南面的援軍,可現在連糧草都送不上來。”

王稟道:“如何賑濟流民,是否要巡幸,自有都堂作主,王稟不敢置喙。”

“王殿帥,你的意思是說,以汴梁禁軍的戰力,可以守住都城,但若是缺乏糧草,卻不是你當管?”籤樞密院事許翰問道。他問話非常直接。

王稟心中不悅,但還是恭敬的回答:“糧草之事,全憑都堂調度。”

李綱道:“金賊佔了鄧州,西南一路已絕,唯有期盼東南綱運,不知東南可否保證發運,只要東南能保證,吾等在京畿籌措一番,當可勉強支撐到秋收。”

張誠伯回答:“此事吾已發文問過京東西路安撫使張有極,他說只要綱運到了淮河以北,他便可保證運到京師,至於淮河以南,他卻不敢保證。而揚州知府兼淮南東路轉運使汪伯彥,卻遲遲不給迴音。”

“那只有等汪伯彥回話了才能決定。眼下只得做兩手準備。”張叔夜道,“若是要走,那汴梁誰留守,官家走,宮室是不是要跟着走,百官是不是也要走。”

“巡幸,與遷都一般。吾等當勸服官家,儘量不要巡幸,但同時也做出發的準備。”

“不若這樣,吾等各自有事,還要勸服官家。王殿帥若是有空,不若做一個出行的方略出來,到時候萬一真的要走,也有個準備。”何慄將一個超越時代的任務——把包括皇帝,百官和數百萬居民和流民的遷徙方案——交給了王稟。

王稟正要推辭,孫傅道:“殿帥若是有什麼需索,儘管說來。”

見兩位宰執都這麼說,王稟還找了個理由推辭:“稟麾下的文士,寫一些表章尚可,要做方略,萬萬不夠格。”

李綱看了一眼張叔夜:“樞密的兩位公子,汴梁守城時就應該封賞,可惜一直沒有合適的職位以酬功,不若到殿前司擔任機宜文字兼錢糧管勾,爲王殿帥效勞之後,就加二位公子崇政殿說書,轉爲天子近臣。”

崇政殿說書,天子近臣,從七品,掌爲皇帝講說書史,解釋經義,並備顧問。以趙諶目前還未加冠的狀況,現在的崇政殿說書就是按照宰輔的路子上培養。

張叔夜謙虛了幾句,假意推辭了幾句,在李綱和孫傅的勸說下,勉強的接受了對他兩個孩子的提拔。

他轉過頭來,就勸慰王稟,請他對張伯奮和張仲熊多加提點,若有不對儘管責罵。

王稟被逼到牆角了,樞密把自己孩子的前程交到自己手上,又是宰相安排的,自己除非決心和李綱張叔夜兩人翻臉,不然一定要接下來。他只得謙遜一番,又誇讚了張伯奮張仲熊兩兄弟,感謝張叔夜派兩個兒子爲自己效勞,自己深感榮幸。

衆人正待繼續商議,突然內侍黃彥節到得門前:“給諸位相公問安,官家差奴婢來問,巡幸的事情,相公們商議可有結果?”

“官家很着急麼?”李綱呵斥了一句,“你就跟官家說,相公們以爲,還是留在汴梁爲佳。”

黃彥節領命去回覆了趙諶,趙諶正在練字,他聽到李綱的回覆,想竭力做出波瀾不驚的樣子來,仍舊一筆一劃的在紙上寫字。因爲手的抖動,連寫了幾個字,筆畫都是彎彎曲曲的。

趙諶突然把筆墨摔到一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要巡視自己的土地,卻有這麼多呱噪,滾,都滾出去。”他把桌子一掀,硯臺什麼的都掉在地上

內侍宮女都倉皇的退了出來,黃彥節邁步欲走,卻手一伸,招過來一個小內侍:“你去稟告太后,說天子無故發怒,太后說了爲他通告皇上情狀的人有賞。嗯,你見太后前,先和童公公說一聲。”

小內侍就去見童穆,童穆上下打量了這小內侍一番:“你是黃彥節的心腹嗎?你叫什麼?”

小內侍道:“小的只是和黃彥節同班,小的叫達勞虎,是皇上的心腹。”

“皇上的心腹,嗯,好,你去稟報太后吧,要說什麼只管講,我在殿外,什麼都聽不見。”

這達勞虎就去稟報朱鳳璉:“皇上生宰相的氣,把桌子都掀了。”

朱鳳璉問明原委,氣沖沖的:“你做的對,領賞,叫官家來見我。”

趙諶見達勞虎替朱鳳璉傳旨,一面心下覺得奇怪,一面又有些害怕。他面見朱鳳璉,被太后劈頭蓋臉一頓罵:“爾不過十四歲,懂什麼事體,軍國大事自有宰執爲之,爾居然敢對宰相掀桌子。”

“兒臣冤枉,兒臣哪裡敢對宰相掀桌子。”

朱鳳璉一指達勞虎:“有他親眼所見,你還敢抵賴,敢做不敢當,怎麼能做皇帝?”

趙諶跪下認錯,請母后息怒。朱鳳璉見趙諶態度尚可,語氣也平靜下來,勸說皇帝:“莫說宰相們不同意走,呼將軍也讓人帶話來說,萬萬不可離開汴梁,汴梁天下之心,汴梁有變,則天下震動。呼將軍是知兵之人,他說的定有道理。”

趙諶低着頭,朱鳳璉看不到他的臉上一陣扭曲:“呼將軍,呼將軍,耳朵都快聽起繭了。他說動不得,朕非要動給他看。”

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八十節 單騎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九十二節 蕭牆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八十節 單騎第二節 踹營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四節 村落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二十八節 羣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十九節 陣地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二節 圍解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十八節 收稅第三十節 龍崗第十六節 爭嫡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十六節 爭嫡第三節 廝殺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十七節 中計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十節 復耕第三節 郭永第一節 孤城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九十節 保塞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五節 潰兵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一百節 解難第四節 棣州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
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二百三十二節 迷惑第八十節 單騎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九十二節 蕭牆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八十節 單騎第二節 踹營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三十三節 後陣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四節 村落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四十三節 韓家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二十八節 羣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十九節 陣地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二節 圍解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二十八節 打虎上山第十八節 收稅第三十節 龍崗第十六節 爭嫡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十六節 爭嫡第三節 廝殺第二十一節 偏廂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十七節 中計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十節 復耕第三節 郭永第一節 孤城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三十一節 前陣第九十節 保塞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五節 潰兵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一百節 解難第四節 棣州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