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艱難的起步

朱由菘的態度異常的爽朗,沒有猶豫,就答應拿出來一百萬兩白銀,至於蘇天成說到的,三年之後歸還,朱由菘倒不是很着急。

福王的富裕,在朝廷裡面是比較出名的,可儘管富裕,拿出來一百萬兩銀子,也不是小事情,朱由菘如此的支持,蘇天成還是很高興的。

朱審煼獾卦諫轎魈m醯姆獾卦諍幽細逖簦降鼐嗬肷攣鞫疾輝叮運擔焐鬅和朱由菘表態之後,蘇天成立刻派出江寧營精銳將士,趕赴太原和洛陽,押解黃金,因爲白銀不好攜帶,折算成黃金,就是十萬兩,體積不大,也不會引人注目。

一路上流寇的影子都看不見。

五天之後,朱審熀橢煊奢看乩戳聳逋蛄交平稹?br/

籌集銀子如此的順利,令蘇天成大爲高興。

最爲困難的事情解決了。

分配的方案,早就明確了,陝西所轄的八個知府衙門,沒有衙門撥付三十萬兩白銀,這些白銀分爲兩個部分,其中的二十萬兩,用於解決種子和耕地的問題,包括救濟百姓。剩餘的十萬兩白銀,用於解決官府的困難。剩餘的銀子作爲儲備金,巡撫衙門掌握,隨時救濟地方。

銀子肯定是不夠的,知府衙門下轄的縣很多,但巡撫衙門不可能完全解決,府州縣自己也要想辦法,至於說想什麼辦法,每個人都長着腦袋。總是要想辦法的。

江寧營一分爲三,西安府駐紮三萬餘人,漢中府駐紮兩萬人,鳳翔府駐紮一萬人。

江寧營的職責也是很明確的,駐紮在西安府的將士,具體負責延安府、慶陽府、臨洮府的安全護衛事宜,駐紮在鳳翔府的江寧營將士。負責平涼府、鞏昌府的安全護衛,駐紮在漢中府的江寧營將士,僅僅負責漢中府的安全護衛事宜。

洪承疇駐紮在西安府,全面負責,孫傳庭駐紮在漢中府,畢懋康駐紮在鳳翔府。

辦理好這些事情。已經到了十一月上旬了。

第一步順利走好了,接下來,就是關鍵的改革了。

駐紮在陝西的衛所部隊,也是不少的,大部分都是由都指揮使司管轄的。這些衛所軍士的戰鬥力,是在是令人不能夠恭維。除開駐紮在邊關的邊軍,承擔的任務不同,面前有着一些戰鬥力,其餘的衛所,名存實亡,衛所的軍官,就是在混日子,依靠着吃空餉維持生機。

陝西的衛所,臭名昭著,這裡的衛所軍士,逃亡的情況,非常普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流寇的精銳力量,大部分都是原來陝西衛所的軍士,軍士譁變之後,大都投靠了流寇,壯大了流寇的實力,也令朝廷頭疼不已。

蘇天成來到陝西之後,第一步需要改革的就是衛所軍隊的事宜了。

裁撤衛所軍隊,不是太困難的事情,江寧營來到陝西之後,除開駐紮在邊關的衛所軍隊,其餘的都不需要了。

蘇天成的想法,裁撤衛所之後,一些軍士安排到府州縣的巡檢司,成爲地方民團,重點是維持地方上面的治安,這部分軍士的開支,府州縣直接負責,剩餘的軍士,悉數回家種田,陝西嚴重缺乏勞動力,多年的征戰,青壯不多了。

一直滯留在軍營的三萬投降的流寇,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教育的差不多了,這些人,也要遣散回家,都回去種田,如此能夠最大限度彌補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這樣的想法是很美好的,但執行起來,是兇險無比的。

軍戶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來的,延續了幾百年,想要輕易的廢除這樣的制度,可能要冒着砍頭的風險。

再說了,衛所的設立,雖然遠遠落後於社會的發展需求,但養活了一批軍官,這些軍官依靠着喝兵血、吃空餉富裕起來,已經成爲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朝廷劃撥給衛所的土地也是不少的,這些官田,也成爲了衛所軍官的主要收入來源。

如此的改革,稍微不注意,可能引發陝西最大的騷亂,要是陝西衛所的軍官,都主動去投靠流寇,反對朝廷了,形成的影響,是致命的。

但這樣的改革,必須要進行。

蘇天成面臨的最大兩個難題,一是銀子短缺的問題,目前已經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就是土地兼併的問題,這個問題更加的致命。

陝西的土地兼併,無非是兩大塊,一是士紳富戶兼併的土地,其次就是官田了,包括衛所佔據的耕地,統計的數據已經在蘇天成的手裡了。

陝西省衛所有些特殊,佔據的耕地,與南方是完全不能夠比較的,特別是靠近寧夏衛一帶,以及靠近榆林衛一帶,衛所佔據的土地,是天文數字,附近府州縣的所有耕地,幾乎都屬於都司和衛所,這種情況,在靠近邊關的地方,是普遍的情況,這些地方,在明初的時候,主要是用來駐紮邊軍的,用於抵禦蒙古的入侵,府州縣也主要是爲都司、衛所服務的。

這種體制,延續了幾百年,到了萬曆年間,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了,朝廷曾經準備進行改革,但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最終作罷了,加上這些地方,屬於貧苦之地,糧食產量不高,也沒有誰特別注意,慢慢的就拖到現在了。

陝西全省共有耕地六十四萬頃,摺合六千四百萬畝,其中有官田二十一萬頃,佔據了耕地總是的三分之一了,真正的民田,不過三十萬頃,不到二分之一,這是極其不正常的現象,放在南方,這樣的耕地情況,府州縣衙門早就崩潰了。

就算是在土地兼併最爲嚴重的時候,南方的耕地,民田還是佔據六成左右的,也就是說,六成左右的土地,承擔了所有的田賦,就是如此,南方的百姓都感覺到賦稅太重了。

可在陝西,民田數量,僅僅佔據四成左右,也就是這四成左右的耕地,承擔了所有的賦稅,百姓頭上的田賦,增加了一倍多。

考慮到陝西糧食產量不高,每畝耕地平均收割糧食,不過是1.2到1.4石,每畝少了南方一石以上,可以想象,這裡的老百姓,承擔的賦稅有多重,不客氣的說,就算是風調雨順,老百姓也是舉步維艱,更不要說遭遇災荒了。

官府的態度一樣值得玩味,官吏想到的就是盤剝百姓,不僅僅是正常的賦稅,還在此基礎上,徵收了很多其他的賦稅,比如說什麼剿餉、練餉、戰馬稅等等,上繳朝廷的賦稅,收不起來關係不大,反正拖欠着,可加徵的其他賦稅,必須要收起來,不能夠有絲毫的拖欠,因爲這些銀子,是官府和官吏的小金庫。

貧窮是惡性循環,官府窮了,就在老百姓的身上盤剝,老百姓沒有活路了,就起來造反,如此的情況下,陝西的情況越來越糟糕,幾乎走進了死衚衕了。

這也難怪陝西會有那麼多的人造反。

這也難怪朝廷裡面的官員,打死不願意到陝西來。

蘇天成必須要破除掉這個怪圈,破除的唯一辦法,就是推翻原來的制度,另起爐竈,修修補補是沒有絲毫作用的,投入再多的銀子也沒有效果。

幾百年思想的積累,加之對歷史情況的熟悉,令蘇天成知道經濟杆槓的作用,他必須要大刀闊斧的改革。

改革是要命的事情,特別是牽涉到權貴階層的利益了,那更是難上加難,古往今來的改革,很多都是通過流血才能夠推行或者是實施的。

在陝西省改革,看似簡單,但將這樣的事情放到整個大明來考慮,放到朝廷裡面討論,那就會掀起軒然大波,這牽動了權貴的利益,可能遭遇到瘋狂的反撲。

蘇天成第一次猶豫了。

他不想觸動根本,想着通過大致溫柔的手段,來發展經濟,進而增強朝廷的實力,讓大明朝變得強大起來,以前在府州縣這樣做,問題還不大,因爲牽涉到的人不多,地方也不大,不會引起朝廷的特別注意,加之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朝廷也充實的府庫,所以能夠得到支持,能夠得到大家的讚譽。

但在陝西省動手,地盤大了,形成的影響也不一般了,甚至有可能觸動權貴的根本利益了,這樣的時候,他就必須要考慮到影響了。

辦法無非是兩種,第一是通過募集銀子的方式,製造表面的繁榮,甚至是放縱走私等等,來籌集到大量的銀子,這樣的局面,可以糊弄一時,大家皆大歡喜,這樣的辦法,不會觸動到稅的利益,但最終吃虧的,還是百姓,而且這種虛假的繁榮,造成的危害是長期的,甚至是致命的。

第二是進行改革,開始的時候,不需要那麼的徹底,但最終的出路,還是要建立起來成熟的制度,用經濟杆槓來撬動市場,也就是幾百年之後的市場經濟,要做到這一點,可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

蘇天成感覺到,自己陷入到兩難的選擇之中,究竟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做一個純粹的政客,這個抉擇,是很艱難的。

第302章 江寧縣的調整第138章 暗諷錢謙益第1149章 法律的尊嚴第566章 言傳身教第18章 詳細的計劃第1184章 行動(1)第1261章 祭天祭地儀式(1)第205章 再一次的血戰(1)第1053章 張鳳翼的選擇第151章 大大的眼藥水第183章 朝會上的動搖第54章 遇險第656章 最壞的打算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第12章 知己知彼第972章 草原的變化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751章 意外的收穫第397章 開花彈第497章 內訌(2)第1244章 聰明的多爾袞第319章 脫穎而出(1)第535章 棋逢對手(1)第487章 千鈞一髮第240章 故人來(2)第1212章 滄州血戰(6)第1003章 營造氛圍第67章 歸屬第799章 鄭芝龍的承諾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147章 意想不到第700章 提醒第1192章 稱帝(4)第91章 周康的態度第983章 序幕拉開第1162章 秋收的態度第553章 內閣調整第1099章 危險邊緣第1297章 尊嚴之戰(16)第441章 不詳的預感第514章 趁熱打鐵第1102章 好壞參半第420章 頭疼第183章 朝會上的動搖第347章 榮耀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935章 具體的要求第371章 探究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299章 秦三德的暗示(2)第802章 內閣的爭論(1)第1103章 我行我素第1167章 迅雷(2)第837章 激烈的爭論1第634章 難辨真假第920章 蘇天成的猶豫第246章 危機初現第600章 血戰夔州府城(4)第113章 離去第793章 都不笨第1192章 稱帝(4)第1212章 滄州血戰(6)第990章 權貴的選擇第1034章 聖旨第1109章 天賜良機(3)第1104章 取捨之間第849章 穩如磐石(2)第1247章 生死考驗(2)第969章 非凡一戰(3)第358章 各人去向第372章 初見端倪第549章 利益結合第86章 朝廷嘉獎第216章 回到江寧縣第610章 早有預備第829章 首戰告捷(2)第267章 知己知彼第355章 癡情的女孩子第545章 核心所在第1076章 應對辦法(2)第761章 開埠的時間(1)第462章 穆斯林式的葬禮第26章 各人自掃門前雪第401章 張溥的建議第117章 秦淮河(1)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1004章 精確的計劃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83章 老人的提醒第323章 隱患迭生第158章 籌謀第173章 奇怪的心思第598章 血戰夔州府城(2)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229章 不一般的情況第161章 如何賑災第930章 果斷決策第842章 不同的要求(2)第4章 往事和家事
第302章 江寧縣的調整第138章 暗諷錢謙益第1149章 法律的尊嚴第566章 言傳身教第18章 詳細的計劃第1184章 行動(1)第1261章 祭天祭地儀式(1)第205章 再一次的血戰(1)第1053章 張鳳翼的選擇第151章 大大的眼藥水第183章 朝會上的動搖第54章 遇險第656章 最壞的打算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第12章 知己知彼第972章 草原的變化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751章 意外的收穫第397章 開花彈第497章 內訌(2)第1244章 聰明的多爾袞第319章 脫穎而出(1)第535章 棋逢對手(1)第487章 千鈞一髮第240章 故人來(2)第1212章 滄州血戰(6)第1003章 營造氛圍第67章 歸屬第799章 鄭芝龍的承諾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147章 意想不到第700章 提醒第1192章 稱帝(4)第91章 周康的態度第983章 序幕拉開第1162章 秋收的態度第553章 內閣調整第1099章 危險邊緣第1297章 尊嚴之戰(16)第441章 不詳的預感第514章 趁熱打鐵第1102章 好壞參半第420章 頭疼第183章 朝會上的動搖第347章 榮耀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935章 具體的要求第371章 探究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299章 秦三德的暗示(2)第802章 內閣的爭論(1)第1103章 我行我素第1167章 迅雷(2)第837章 激烈的爭論1第634章 難辨真假第920章 蘇天成的猶豫第246章 危機初現第600章 血戰夔州府城(4)第113章 離去第793章 都不笨第1192章 稱帝(4)第1212章 滄州血戰(6)第990章 權貴的選擇第1034章 聖旨第1109章 天賜良機(3)第1104章 取捨之間第849章 穩如磐石(2)第1247章 生死考驗(2)第969章 非凡一戰(3)第358章 各人去向第372章 初見端倪第549章 利益結合第86章 朝廷嘉獎第216章 回到江寧縣第610章 早有預備第829章 首戰告捷(2)第267章 知己知彼第355章 癡情的女孩子第545章 核心所在第1076章 應對辦法(2)第761章 開埠的時間(1)第462章 穆斯林式的葬禮第26章 各人自掃門前雪第401章 張溥的建議第117章 秦淮河(1)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1004章 精確的計劃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83章 老人的提醒第323章 隱患迭生第158章 籌謀第173章 奇怪的心思第598章 血戰夔州府城(2)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229章 不一般的情況第161章 如何賑災第930章 果斷決策第842章 不同的要求(2)第4章 往事和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