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

那是在崇禎十五年的松山大戰中,當時吳三桂自松山突圍,他憑着在戰爭中養成的狼一般對危險的直覺,還有和清虜交手十幾年的經驗,放棄了走小路的計劃,而選擇了從大路突圍。果然,在大路上他沒有碰到八旗軍的主力阻擊,再加上他身邊那一千自小培養有着極強悍戰鬥力的吳家軍,沿路不斷擊敗前來攔截的清虜,接連衝破數道防線。就在將要突出重圍的時候,他撞到了清虜主帥的營地,看見了前面路上的黃色傘蓋和大片的帳篷以及黃旗、白旗旗號,而爲首的兩人正是皇太極和多爾袞。

雙方在那一陣短暫的對視中,都清楚地看見了對方眼中的驚詫、殺氣和沉着。吳三桂停頓了一陣,終於開始縱兵衝殺,對方沒有接戰,而是讓開一條路讓他們衝了過去,吳三桂於是順利地穿營而過,他也沒有乘機孤注一擲,試圖去擊殺這兩個滿洲首領。

吳三桂縱兵衝殺原本就是爲了突圍,但對方主動讓出一條路,這卻是他當時完全沒有意料到的。

後來想起來,雙方沒有在那裡進行對決的原因是一樣的。首先是因爲雙方表現出來的那份沉着鎮定和濃烈的殺意,所以雖然吳三桂的人馬不多,皇太極和多爾袞卻都沒把握在兵力不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可以從吳三桂的臨死一擊下全身而退或者戰勝對手,因此他倆都不想在這種情況之下做生死之戰,同時做爲將要獲得勝利的一方,更不必以主帥去和敵方的偏將做生死之搏。而當時的吳三桂也沒有把握以手上這點兵力,殲滅眼前由皇太極、多爾袞統領的滿蒙八旗中最精銳的近衛軍,而且他也並不清楚周圍是否還有其他清虜,如果有,自己又被對手纏上,那麼恐怕就會被對方全殲於此。

在對方閃開一條路之後,吳三桂曾經有過一剎那的疑惑和懷疑,而當他衝出包圍圈不遠奔向寧遠的途中,這懷疑和疑惑就變成了無比的後悔。因爲他這刻已經可以肯定,當時皇太極和多爾袞的身邊就只有那些兵馬,絕沒有其他援軍在近,所以他們纔會讓開一條路給他。

他剛纔完全有機會先嚐試消滅他們,不能消滅也一樣可以全身而退。

這是他生平最後悔最懊喪的一件事。不過,他在那一陣短暫的對視中知道,多爾袞、皇太極和他其實都是同一種人,都絕不會做自己沒把握的事,也不會在有選擇的時候,隨隨便便地孤注一擲押上全部賭注,但一旦捕捉到機會,他們也都絕不會有一絲猶豫,給對手留下一丁點的生機。而且,雙方都不乏必要的勇氣。

狹路相逢勇者勝,當年要是他不縱兵衝殺而是試圖繞開對手或回軍的話,恐怕多爾袞和皇太極就會展開全面致命的攻擊和追殺,如果這樣,他恐怕將不能安然殺出松山,而是命喪於此。

現在,他也許又要和多爾袞比一比勇氣、運氣和才氣了。皇上的聖旨,是要他在心計深沉又彪悍善戰的多爾袞眼皮底下,帶着三十萬百姓撤入山海關內。這樣的行動,等於主動暴露出了自己滿身的破綻,多爾袞只要隨便一捏,就可以輕易掐斷自己的生機,更何況這次撤退不但涉及到三十萬百姓能否安全撤離,還關係到寧遠軍三萬多將士的生死,這支大明現在唯一的一支有着強大戰鬥力的部隊、大明最後一線希望的存亡與否,因此他才一再嚴令部下不得泄露撤離的消息,以免這消息過早地被清虜獲悉而對寧遠採取行動。

吳三桂自小熟讀兵法、史書,他知道在中國歷史上,類似這樣軍民混雜大規模撤退的記載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三國時的劉備,他曾經進行過這樣的一次行動,只是那卻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

東漢建安十三年秋,漢相曹操率大軍南下徵荊州,劉備退過襄陽,諸葛亮勸說劉備進攻劉琮,佔據荊州,然後可據此抗衡曹操。然而劉備卻說:“吾不忍也。” 於是劉備駐馬城下,招呼劉琮和他一起撤離,可劉琮因爲怕劉備對自己不利,所以沒被叫出來,但大羣荊州百姓卻被叫了出來。他們開始跟着劉備一起撤離,在到達當陽時已經達十餘萬之衆,輜重多達數千輛,日行僅十餘里。部下勸劉備放棄百姓,輕兵簡行搶先佔據江陵,劉備道:“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終於沒有放棄百姓。身爲三國第一雄才的曹操,當然清楚江陵屯積的大量軍資和戰船對劉備還有自己的南下行動意味着什麼,遂以主力輕軍追擊。追到襄陽,得知劉備已過,於是又率精騎五千急追,一日一夜急行三百多裡,終於在當陽長阪坡追上了劉備。劉備軍因軍民混雜而毫無作戰能力,一接戰就大潰,此一戰,劉備拋妻棄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突圍走,僅以身免。

現在寧遠的局面,比之劉備那會不但更惡劣,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劉玄德攜帶的只有十多萬百姓,曹操也不過帶了五千精銳追擊而已。而現在關外的滿州八旗軍一旦發現寧遠軍撤離,肯定會全力出擊,八旗軍主力大約在十一到十三萬之間,即使留三萬守衛盛京以及其他邊界,前來追擊的兵力也至少在八萬以上,極可能達到十萬之衆。寧遠需要撤退的百姓有三十萬之多,但寧遠軍全部兵力僅三萬餘,況且明軍優勢在於火器,守戰甚爲有利,如果沒有防守陣地,野戰中笨重而發射緩慢的大炮就幾乎失去了作用,完全無法和八旗軍來去如風的騎兵抗衡。以三萬多步騎混編的寧遠軍,去和八萬到十萬且多數是騎兵的八旗軍野地浪戰,身邊還有三十萬百姓和無數輜重,可以肯定寧遠軍將會全軍覆滅。

因此,寧遠軍中有不少將領,包括謀士方獻廷在內,都提出只攜帶寧遠軍家眷和部分平民撤離,這樣一可以對皇上“棄地不棄人”的旨意有個交代,二可以有效減輕負擔快速前進,只需三日左右就可安全進入山海關,可以完全避免被清虜追殺。

但是寧遠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土生土長的遼東人,他們和這裡的土地和人有着血與肉、筋和骨一樣的關係,他們不但不願意棄地,更不會將這些百姓棄之不顧。

所以軍中便分成了兩派,在接到詔書後吳三桂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雙方就僵持不下,沒有達成任何一致的意見,也沒有尋找出兩派互相可以妥協的途徑。

吳三桂也同樣決斷不下,因爲做這個選擇要擔負的責任和後果都過於龐大。一面是京師危危可岌,一面是三十多萬漢人百姓的身家性命,還有三萬多寧遠軍將吏的生死。這三者,尤其是後兩者,其實都取決於多爾袞麾下十多萬滿清八旗軍的動向。

現在,只要他吳三桂有任何一點點不慎的舉動,都足夠讓幾十萬人因此墮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吳三桂提起桌上的宜興紫砂提樑壺,斟了一杯茶水呷了一口,然後起身在屋子裡踱了幾圈,突然停下,大聲喚人拿來官服換上了,下令馬上召集全部將吏再次會議。

今天已經是三月六日,他已經再沒有時間去從容考慮了。從這裡到京師正常情況下都至少需要八天,所以他耗不起這個時間,從此刻起,哪怕只是一天,他也耗不起。

必須要在今天決定怎麼辦,決定這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他,新晉的平西伯、遼東總兵吳三桂,今天必須要做一個決定關外三十萬百姓身家性命以及三萬多寧遠將士生死的選擇。

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前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楔 子(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前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楔 子(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自序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楔 子(一)楔 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楔 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楔 子(一)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
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前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楔 子(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前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楔 子(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自序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楔 子(一)楔 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楔 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楔 子(一)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