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

萬曆雖然也有在家SOHO辦點公批閱些奏章,但他此種對日常朝政不聞不問,拒不任命大批空缺職位的的做法,不但嚴重影響國家機器的運轉,危害了大明朝的國計民生,還使得萬曆一朝的大臣們用奏章大罵皇上這一行爲大行其道,居然成爲一時風氣,而且相當部分罵皇上的言官們沒挨大板子安然無事不說,有的還會繼續升官,這也可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觀。

例如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兵科給事中田大益在奏章中指責萬曆“驅率狼虎,飛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剝膚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災地坼,山崩川竭”,這基本就等於直接說皇上您就是個禽獸大頭目,率領手下一羣小禽獸到處荼毒百姓禍害天下。據說萬曆見了這道奏章之後大怒,但一轉眼依然將此份奏章留中不發,既不處罰也不辯論,還是老方一帖——堅決不搭理你。

罵到這種程度,這皇上依然還是不見聲響,也確實讓大臣們無可奈何了。

再說那位田大益見皇上不理自己,於是在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他又上了一道奏章,這次罵得更兇了,這一次他罵皇帝的這份奏章,倒真是很值得裝裱一番,掛上牆供後人觀摩,其文大略曰:

陛下專志財利,自私藏外,絕不措意。中外羣工,因而泄泄。君臣上下,曾無一念及民。……臣觀十餘年來,亂政亟行,不可枚舉,……陛下中歲以來,所以掩聰明之質,而甘蹈貪愚暴亂之行者,止爲家計耳。不知家之盈者國必喪。如夏桀隕於瑤臺,商紂焚於寶玉,幽、厲啓戎於榮夷,桓、靈絕統於私鬻,德宗召難於瓊林,道君兆禍於花石。覆轍相仍,昭然可鑑。陛下邇來亂政,不減六代之季。

田大益先前已經罵了萬曆皇帝是率領禽獸飛而食人、剝膚吸髓,這回又幹脆說他君臣上下無一念及民,甘心墮落大興貪愚暴亂之行,其亂政的能耐即使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夏桀、商紂、東漢桓、靈等六個朝代的那幾位亡國暴君、昏君相比,那也是也毫不遜色。

這種對皇帝肆無忌憚的罵法,縱觀史籍大約只有在敵對雙方的言詞交鋒中才能見到。譬如一方討伐另一方的檄文,又或者是一位忠臣義士對敵方君主的破口大罵,身爲一個在朝大臣對本朝皇帝做如此罵,罵了之後還沒什麼後果,並且還不是一個兩個的個案,還是一種大規模的普遍現象,我想這在中國歷史上可算是絕無僅有了。

好象這位對皇帝破口大罵的田大益,不但沒有因此獲罪,後來甚至還因做官的資歷比較深,論資排輩地升任了太常少卿,最後安然卒於任上。

當然,我們基本可以肯定這個結果不會是出自萬曆之手,而應該歸功於明內閣的“票擬”制度。

田大益大罵皇上而沒有受到任何處罰甚至丟腦袋的原因,據《明史》說是因“帝倦勤,上章者雖千萬言,大率屏置勿閱故也。”(9)對此種說法,餘以爲頗可存疑。

蓋因此前田大益說萬曆“驅率狼虎,飛而食人”的那份奏章,《明史》中可是明明白白白說萬曆見到了的,並且還因此大怒,可他怒歸怒,卻也沒什麼動作,這份奏章只被留中不發而已。至於田大益的後一道奏章,倒有可能萬曆沒有見到,因爲萬曆的態度於史無載,我不好亂說。但即便是這樣,這位田大益的免禍,也就似乎不能說全因萬曆不看奏章之故了。

認真說起來,萬曆皇帝真是個好脾**帝,在他手裡,很少有大臣因爲罵他被處罰的,除了一開始的那幾位外,到中後期基本沒人因這事被處罰,這點,我們不得不佩服他一下。

不過他這種好脾氣,其副作用也相當出人意料。

因爲這使得相當部分官員,把罵皇帝視爲博取社會和政治名望的捷徑,這大約也是他始料不及的。甚至到了後來,這種風氣愈演愈烈,張萱在《西園聞見錄》中記載有當時禮部尚書于慎行的話,他對此種罵皇帝現象的評論就很是一針見血:

近世士大夫以氣節相高,不恤生死,往往視廷杖戍譴爲登仙之路。一遭斥謫,意氣揚揚,目上趾高,傲視一世,正所謂意氣有加也。

確實,當時的士大夫以罵皇帝爲榮,一旦被處罰就可以博得盛名,以至於飛橫跋扈,對皇帝的辱罵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病態的心理和病態政治,也爲中國歷史上所僅見。

但是,不管怎麼說,萬曆是名臣張居正一手**出來出來的高足,他並不愚蠢,在這個問題上更是尤其清醒。《湯顯祖詩文集》的《論輔臣科臣疏》中,就有記載說萬曆指責大臣時道:

汝等於常時每每歸過於上,市恩取譽。輒屢借風聞之語,訕上要直,鬻貨欺君,嗜利不軌,汝等何獨無言,好生可惡,且汝等不聞“宮中府中事皆一體”之語乎?何每每搜揚君過,沽名速遷爲?

據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其實萬曆對官員們這種沽名釣譽的把戲心裡明白得很,而當時的禮部尚書于慎行,也一樣清楚萬曆爲什麼要將相當部分奏摺留中不發,在他《谷山筆麈》的《臣品》一卷中,就有這麼一段記載:

今上在御日久,習知人情,每見臺諫條陳,即曰:“此套子也。”即有直言激切,指斥乘輿,有時全不動怒,曰:“此不過欲沽名爾,若重處之,適以成其名。”卷而封之。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田大益爲什麼把萬曆罵了個狗血噴頭卻平安無事了。

在萬曆的心目中,他便是屬於“欲沽名爾,若重處之,適以成其名”的那一類。所以,你老兄的這種罵架帖,我給你來個“卷而封之”,不讓你得逞,左右你罵我也不能讓我少幾兩肉,由得你去。

不過這麼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雖然萬曆以其好脾氣好涵養不迴應臣子們的罵架,可卻無法讓他的臣子們不繼續罵他,而這些官殺又是殺不得的,所以我想換了是我,哪怕當時火冒三丈,到了最後大約也只能和萬曆一樣無可奈何,給他們來個“卷而封之”束之高閣拉倒。

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皇帝與士人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皇帝與士人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前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皇帝與士人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皇帝與士人自序一,皇帝與士人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楔 子(一)
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皇帝與士人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皇帝與士人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前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皇帝與士人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皇帝與士人自序一,皇帝與士人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楔 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