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

吳三桂在會議開始的時候說了幾句開場白,然後就再也沒說過一句話。

他一直在聽着、看着,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他的身體前傾靠在大案上,一隻肘抵在桌面上撐着面頰,頭並不怎麼轉動。有時誰說話他的眼神就看向誰,但很奇怪地,大多時間他的眼神卻象是飄忽着在望着空氣,而不是聚焦在場的什麼人和物上,在如此重要的時刻,他竟然似乎並沒有在聽衆人的爭執,倒像是神遊太虛了。

方獻廷、胡守亮、沈有威等人依然堅持放棄大部分平民,而楊坤、吳國貴、郭雲龍、孫文煥等人則力主全部撤離,以寧遠軍殿後,或者以一部主動出擊,然後再阻擊清虜,掩護主力及平民撤退。當然,大家都知道這部分將士幾乎肯將全部陣亡,因此情緒不免多少有點激憤,而主張放棄平民的那一派,心裡也一樣不好過,他們中也有不少人原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所以會議的氣氛一直非常的壓抑。

在經過了又是近兩個時辰的爭辯後,雙方凡是可以想到的理由都說了,利弊、應對、後果也都說完了,終於誰都不想再開口說話了。

其實這些問題,在他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已經想了無數次,之前也說過很多次,因此現在大家都開始變得很煩躁,也都沒了精神。最後,大廳裡終於沒有了聲音。

靜寂,大廳裡突如其來地靜默了下來。

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吳三桂,開始等着他說些什麼。

實際上,吳三桂這個時候不管說什麼,都將會是最終的決定,因爲再沒有人會有異議。當他們在把全部的話都說完,發現沒有誰能徹底說服對方以後,他們也只就剩下了讓吳三桂來爲他們做選擇這一途了。

因此,現在只要吳三桂說一句話,那麼在場所有的人都馬上可以卸下這副沉重無比的擔子,再不用去考慮什麼利弊、生死、名聲,只需去做就是了。

Wшw ¤TTKΛN ¤¢ o

其實誰都明白,在這樣的事情上,不會、也不可能會有什麼萬全之策,一定、必須要有人來取捨。

在片刻之前好象還在神遊八極的吳三桂,終於在他們的注視下緩緩地站了起來。

他的臉上沒有什麼明顯的表情,語氣聲調也一如平常的平緩而高低適度,沒有高亢和激昂,只僅僅多了一點點莊重:“三桂不才,蒙皇上恩寵,封爲鎮守遼東等處地方總兵官,本該鎮守一方保境安民,然而卻不能平虜滅寇,爲朝廷分憂,實在愧對皇上和朝廷的恩寵。現在皇上不但不加責罰,更加封我爲平西伯,對各位也都各有封賞,皇上詔書中對我們嚴旨,棄地不棄民,着即入關勤王。因此,本鎮命爾等即刻起着手準備撤離,從現在起封鎖衛內各處要道,只許進不許出,動員全部百姓,五日後清晨起程入關。最後一日火器營拆除紅夷大炮以及子母銃等粗重火器,尤其是新鑄造的‘定遼大將軍’鐵芯銅炮務必全部運走,其他拿不走的就毀,清除全城軍資,一個人、一杆炮、一粒米都不能留下!”

衆人聽了,心裡爲之一輕,不管怎麼樣,這事總是有了個決斷,因此他們肅然起身一齊大聲答應,吳三桂隨後開始部署分派各人任務,將領們一個個魚貫而出各自行動去了。

片刻之後,廳中只留下了方獻廷一個人還沒走,吳三桂剛纔也是沒分派他去做什麼事情。方獻廷既沒起身也沒說話,只是看着吳三桂。

吳三桂揹負雙手從大案後走了出來,走到門口站住,然後擡起頭看着門外的天空,過了一會問道:“獻廷可明白我這樣做的原因?”

方獻廷緩緩地道:“明白,大帥不願負百姓,更不能抗皇命。”

吳三桂聽了沒有出聲,過了一陣轉回身來向後堂走去,在走過方獻廷面前時停了一下,看了看他,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後走入了內堂。

方獻廷沒有馬上離開。他看着吳三桂,一直目送吳三桂的背影沒入內堂,又坐了一會兒,方纔慢慢起身走了出去。

吳三桂的身材高挑但絕不壯碩,外貌儒雅淡潔,不蓄鬚,基本上見過他的人都會覺得他溫文爾雅。然而方獻廷卻一直很沒來由地覺得他身上有着一種很強烈的、在動物身上纔有的原始的氣息。

在兩軍對陣中,這種氣息表現得尤其明顯。譬如他在危險來臨前那種敏銳的直覺,面對敵手時的狡詐,千鈞一髮之際的果斷,以及有時把上司一些荒唐指令棄之如敝履的桀驁不馴等等,正是這些與衆不同的罕見氣質吸引着方獻廷,讓方獻廷願意在他帳下出謀劃策。

同時,方獻廷也深知,吳三桂會違抗諸如總督、巡撫和兵部尚書等等上司發出的在他看來很愚蠢的命令,但在崇禎帝的聖旨前,吳三桂是絕不會抗命的。因爲這不是一般的抗命和擅權,而是對皇上、對朝廷的不忠,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回事情。

其實他心裡非常清楚,早在十四年前少年吳三桂帶着二十人出城救父時那種以死取孝、殺身成仁的意氣,就已經決定了今天他必定會帶着三十萬百姓上路。

更何況面前還有着崇禎帝的旨意。雖然方獻廷對這一點有那麼些不以爲然,但卻又正因爲這,他才更欽服吳三桂。

此前他一直堅定地反對帶三十萬百姓撤退,是基於一種純粹的軍事上的考慮,而不牽涉其他諸如情感、好惡乃至道德等等非軍事因素在內,無論他是否知道最後的結果,都不會影響他這種態度,因爲他認爲這纔是一個稱職幕僚應盡的職責和最起碼的素質。謀士,就應該只考慮利弊,不考慮手段和感情因素。

雖然如此,但他卻發自心底由衷地讚賞甚至心悅臣服於敢於不顧利弊,做出在軍事、策略上看來都近似愚蠢的、帶着三十萬平民上路這個舉動的吳三桂。

因爲他知道,這是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在走出總兵府後,方獻廷感到了一陣徹底的輕鬆,現在他再也不用揹負那許許多多策略之外的因素對他造成的壓力了,他已經盡職了。

剩下的就是怎麼去做好這件事。

附記:

(1)清人宰江川《吳三桂紀略》記,金大印說松山突圍與皇太極遭遇,以及隨吳三桂奪取寧遠粗立軍府事,曰:四王子乃至寧遠,……松山糧絕。承疇集諸總兵議曰:“吾與諸公俱餓死於此,無益於國。吾大帥,不可離此尺寸;諸公可各率所部,分道闖出,然後整兵反救重圍,內外相應,或可決圍而出。”於是王與將士謀所向。西夷降人曰:“敵兵詭計極多,小路必嚴兵堵截,大路當設備稍寬,宜從大路。”王用其說,從大路殺出。果戰將俱在小路,大路惟四王子及文武隨從三四百人,帳襆旌旗盛設,而鬥將無多。見王來勢兇猛,曰:“歸兵莫遏,縱之可也。”又云:“吳三桂果是漢子,得此人歸降,天下唾手可得矣。”其時各總兵潰圍而出,俱引兵歸鎮,不救松山。糧絕計窮,敵兵遣人說降,洪督、祖帥全軍返旆,然寧遠尚未設守也。王乘北兵不守,隨領敕鎮守。斯時大印亦隨入城,殘破之餘,軍府粗立,遂有癸未之事。

(2)高起潛與吳三桂事,以及吳三桂樣貌,蒼弁山樵所著《吳逆取亡錄》曰:三桂者,故明武舉,沉毅敢戰。少時逐一騎,射之墮,下馬欲取其首,其人故佯死,突揮刀刃三桂中鼻,故鼻左微凹。目瞻視,隆準無須。監軍太監高起潛愛其勇,認爲義子。屢以戰功得優敘,不數歲授總兵官,鎮守寧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皇帝與士人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皇帝與士人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楔 子(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自序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楔 子(二)自序前言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楔 子(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皇帝與士人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皇帝與士人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楔 子(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自序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楔 子(二)自序前言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楔 子(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