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

朱元璋是一個具有明確“家天下”意識的皇帝,因此在制度安排上,有意賦予王朝朱氏家族的意味,不加任何掩飾。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以鄉土農民式的國家觀念來看待他所開創的王朝的。因此,朱元璋開創的宗藩制度對於朱家子孫格外照顧。這個制度有兩個原則,一是親親尊榮原則,即凡是皇族,無論親疏,都是最尊貴的,必須得到最好的待遇。二是家族護翼原則,即朱家的天下,要靠朱家子孫來護衛。

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明朝有了最爲奇特的宗藩制度。皇室宗親被封爲藩王,不僅擁有封地的利益,而且擁有兵權,明初的幾個封在邊地抵禦蒙古的親王,甚至握有國家最強大的軍團。藩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所有朝中大臣,都必須以君臣之禮見藩王。在朱元璋統治時期,藩王不僅可以隨意處置百姓,而且可以處罰官吏。藩王的嫡長子襲承爵位,爵位不降代遞減,封爲親王就永做親王,其餘的兒子,雖然逐代降封,但降到最後,最低也是奉國中尉,相當於從六品的官階。除非有叛逆行爲,宗室不受任何處罰。即使因叛逆降爲庶人,俸祿和供給也不減。凡宗室後代,不許從事士農工商任何行業,全部由國家養起來。

永樂以後,自己做賊的朱棣有了防賊意識,開始對宗藩有了防範。削去了藩王的兵權,對他們的行動有了限制,藩王之間不許往來交通,藩王無故不許出境。但是,對宗藩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待卻沒有減少,宗藩仍然有相當勢力。他們有自己的護衛武裝,還有巨大的經濟實力。大的藩王佔田動輒上萬頃,萬曆時的福王,居然開價四萬頃才肯就藩,後來經過討價還價,佔地達到二萬頃。像朱棣這樣的反叛行爲,其實並沒有真的絕跡。正德年間,居然發生了兩次藩王叛亂,其中寧王朱宸濠叛亂,震動全國,寧王居然以自己的經濟實力,招兵買馬,甚至到海外購置佛郎機大炮,兵力達數萬之多。如果不是在前線的地方官王守仁等人處置得當,手段高明,恐怕在主昏國亂之際,再來一次靖難之役也不是沒有可能。

不過,有明一朝,宗藩制度的真正困局還不在於宗藩對皇權的威脅,而是巨大的供應壓力。明代實行對宗室高爵厚養制度,親王歲祿1萬石,郡王2 000石,依次降到最末一級的奉國中尉,也有200石,比之同品級的官員高出1倍還多。這個制度的關鍵是凡宗室就有俸祿,即使降爲庶人,供給不減。除了祿米之外,還有絲綢、布匹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的供給,婚喪嫁娶都有賞賜,碰到皇帝或者太后寵愛的幸運兒,一賞動輒鉅萬。萬曆的寵兒福王,婚費30萬,營造王宮,又加228萬,再加2萬頃良田,數千淮鹽鹽引,將河南一省食鹽的包銷都賞給了他。僅萬曆的一個兒子,就讓河南、山東幾省的財源消耗殆盡。(參見《明史》卷120《諸王傳五》)

開國之初,靠在國家身上吃供應的宗室僅58人,當然感不到什麼供應的困難,可是,隨着昇平日久,優厚的宗藩生活使得朱家子孫發展出超強的生殖能力,以幾何或者超幾何的級數增長起來。正德年間,有親王三十,郡王二百一十五,將軍、中尉二千七百。到了隆萬之際(隆慶、萬曆),郡王二百五十一,將軍七千一百,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郡主、縣主、郡君、縣君七千零七十三。如此龐大的宗室人口,給明朝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御史林潤上疏說,天下每年供應京師糧食400萬石,但供應宗室的祿米就達853萬石,山西、河南兩省的糧食,即使全部供應當地宗室,連一半都不夠。另外,該年的田賦總收入爲2284石,而宗室的祿米佔去1/3強。(參見杜婉言、方誌遠:《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9卷,383頁。)這種情況,越到明朝後期越嚴重,成爲削弱國家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慶成郡王整整生養了100個兒子。除長子襲爵外,其餘99個兒子都封爲鎮國將軍,光這個郡王一府的兄弟,一年的祿米就要10萬零l千石,略等於100個正一品大員的歲祿總和。(參見上書,65頁。)

由於“祖制”不能輕易改動,爲了減輕財政壓力,明朝政府不得不採用動員宗藩“辭祿”的辦法,但基本上是與虎謀皮,無濟於事。後來又在宗室後代的“請名”與“請封”上做文章,儘量推遲宗室後代的正式命名時間(明代宗室必須統一命名,生下孩子必須請名,如果正式的名字沒有下來,只能叫乳名,不得婚配)和封爵時間,以減少宗室人口。到了明朝後期,朝廷在宗室生計問題上進一步鬆動,可以允許一部分人自謀生計。儘管相當多的宗室生計已經有了困難,但“鐵桿莊稼”依靠得太久,宗室已經失去了謀生能力,難以自己謀生,所以,終明之世,宗室供應的壓力始終存在。

這樣的宗藩制度,實際上對朱氏子孫也不是好事。大量的宗室不農不商也不仕,只能坐吃等死,大批淪爲廢物,一些有才幹的人,也因得不到起用,而鬱郁一生。這從總體上不利於這個家族的進化。朱元璋農民式的家族之愛,到頭來實際上是害了自己的家族。

絕對王權(下)——清朝(1860年之前)

清朝的制度,基本上模仿明朝,不僅大的框架類似,某些細節3也沒有多少變化。極端一點說,大明律和大清律一脈相承,基本上是照抄的,連理應修改的部分,也原封不動地照搬。比如大清律中居然有關於衛所的條文,而衛所在明朝中葉就已經廢弛了,清朝的兵制,就沒有衛所。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架構,明清大體一致,只是中央各部的權限有所變化。清朝實行了滿漢雙軌制,各部基本上變成了皇帝的辦事機構,不能獨立地對地方發佈政令。作爲一個獨立系統的監察機構,雖然體制上跟明朝沒有什麼區別,但原來的六科給事中,基本上喪失了諫議的權力,淪爲普通的御史。地方體制上,清代的總督巡撫雖然還有中央派出官員的痕跡,但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地方官。道也基本上變成了一級行政架構。地方治理的少數民族政權痕跡只剩下了八旗駐防和擔任高官的滿人,但滿人基本上不擔任親民之官(州縣官),漢人在剃髮問題上徹底屈服了以後,清朝統治開始注重秩序,約束滿人的行爲,所以時間長了,老百姓居然感受不到自己是身處異族統治之下。至於科舉考試,明清幾乎完全一樣,從程序、形式到內容。軍事體制方面,清朝實行滿漢雙軌,漢人軍隊(綠營兵)基本上沿襲明朝中後期的體制,實行提督和總兵制,而八旗兵則沿襲人關前的模樣,作爲護衛皇室和監視漢人的基本軍事力量存在。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 網址:html/5/5157/

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
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變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35章 中唐決策機制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