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

湘淮軍之所以能夠興起,最終打敗太平軍,其關鍵因素在於它們的制度優勢。事實上,若以數量計,太平天國的軍隊,在數量上比湘淮軍要多得多。1864年在天京(南京)城下太平軍和湘軍的一場決戰,太平軍多至百萬,而湘軍不過20多萬,然而結果卻是太平軍大敗。湘淮軍的編制,人稱勇營制度,這是一種借鑑明代戚繼光的戚家軍模式組建起來的新軍。這種軍隊雖然在形式上並不新,但由於引入了洋槍洋炮,淮軍還引進了洋操,也有很大的改變。而中國的現代海軍,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是從武器裝備到訓練到編制規程都模仿西方的現代化軍隊,至少在制度上,已經看不出中國特色。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舊的國家軍隊八旗和綠營已經不中用了,晚清大多數時間基本上是湘淮軍在維持,但舊制軍隊卻依然保留。所以,晚清的國家軍隊制度,實際上是一個雜亂的混合體。

1.勇營制度

勇營成軍的基本原則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曾國藩在組織湘軍的時候,利用自己的門生網絡,在最偏僻的鄉村招募士兵。招兵原則跟戚繼光一樣,城市的市井之徒不要,兵痞不要,只招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民,而且這些農民往往跟招募他們的人有鄉誼和親緣關係。他的門生招到多少人,則組成多少人的單位,夠一營則一營,夠一哨則一哨,誰招的兵則誰當長官。在當時,形成了一支人稱“書生帶鄉農”的軍隊。李鴻章的淮軍書生味要淡一些,但基本原則跟湘軍大體一致。這樣的軍隊每個單位的士兵只認得長官一人,唯自己長官馬首是瞻,一旦長官戰死,則整個單位的編制取消。而每個單位的長官又只服從他的直接長官,最後大家服從部隊首長一人。整個湘軍每個單位以親緣和地緣爲紐帶,以長官爲中心,榮辱與共,生死相關,因此凝聚力很強。這種軍隊,跟兵爲國有、兵將不相知的八旗綠營有本質區別,實際上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的私兵體制。好一點的像宋朝的岳家軍、韓家軍,明朝的戚家軍,不好的像唐朝的藩鎮。雖然有弊有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非常時期,這種私兵比較能打仗,在白刃相交的冷兵器時代尤其如此(與太平天國的戰爭,應該是冷熱兵器的交替時期)。

湘軍的編制,以營爲基本單位。每營500餘人,營有營官1人,每營由前後左右4哨組成,每哨100餘人,哨有哨官1人,哨長1人。每哨由八隊組成,每隊12人左右,隊有什長、夥勇各一。每營有親兵六隊,由營官直接管帶。另外每營還配備伕役180餘人。湘軍的現代化程度不高,部2隊的裝備刀矛和舊式擡槍、新式洋槍混合使用。營有劈山炮,但由親兵隊掌握。湘軍騎兵的編制與步兵稍有不同,每營有前後左右中5哨,每哨有5棚,棚相當於步兵的隊。這樣的軍隊編制,一個最大好處就是,一旦採用西式武器,比較匹配。因爲它跟西方軍隊的班、排、連、營的建制大體相當。淮軍編制與湘軍基本相同,但由於淮軍地處江浙一帶,得風氣之先,又接收了華爾洋槍隊,所以很快就用洋槍洋炮裝備起來,而且請洋人教練,實行洋操,因而現代化程度大大超過湘軍,戰鬥力也大大提高。左宗棠領導的左系湘軍,也因爲接管了常捷軍的洋槍隊而迅速現代化。

湘淮軍一度在後來的戰爭歷史上發揮了很大作用,至少晚清的內亂,基本上都是他們平定的。左系湘軍甚至還遠征新疆,討平阿古柏叛亂,幫助清政府通過外交手段收回伊犁。但應該指出的是,湘淮軍從本質上講,還不是西式軍隊。正如羅爾綱所總結的,湘淮軍以營爲基礎,營以下的建制跟西方軍隊還有幾分相似,但營到軍隊的統領(司令)沒有任何中間層次。這樣的狀況,很不利於大的戰役的展開,當營的長官被提升爲統領時,由於沒有中間環節的鍛鍊,一般都不適應。況且,湘軍大部分將領,對於新式武器往往不甚熱心,更談不上制度變革。淮軍雖然很早就採用了西式操練,但一直練兵不練官。(參見羅爾綱:《晚清兵志》,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同時,朝廷爲了鼓勵湘淮軍作戰,在鎮壓太平天國以及後來的捻軍等國內叛亂過程中,濫加官銜以資獎勵,所以軍中軍官士兵,因功而升官者甚衆,官銜爲提督和總兵者比比皆是。由於國家武職官職有限,所以大多數人都不能得到實缺,所以有提督銜的往往只是一個千總或者把總,這樣的軍隊,指揮起來顯然有麻煩。關鍵是在湘淮軍的層次,中國依然沒有形成西式軍事分類式編制,更沒有形成軍官團及其精神,湘淮軍在起初的那點來自於鄉土的銳氣,加上士大夫智慧一度雖然可以壓倒太平天國農民,但成軍一久,過去軍隊的陋習就又感染了這支“新軍”。到了甲午戰前,雖然武器裝備更新了多次,但湘淮軍差不多都喪失了銳氣,變得暮氣沉沉。

2.海軍制度

晚清海軍是中國現代化過程的明珠,是中國最先進的兵種。原本晚清擬建的海軍有三支艦隊。福建海軍成軍最早,但早在1884年即毀於中法戰爭。南洋海軍一直就沒有成氣候,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海軍,只有北洋一支。北洋海軍到甲午戰爭前,共有軍艦28艘。其中定遠和鎮遠兩艘裝甲鉅艦,排水量73 000多噸,裝備有305毫米口徑的巨炮,裝甲之厚足以抵擋那個時代任何大炮的轟擊,總排水量4萬噸(參見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128~129、278頁,北京,三聯書店,2002。),在亞洲居第一位。北洋海軍的組成人員,也集中了當年留學英國的大多數人才,加上中國自己海軍學校的畢業生,是當時中國西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軍隊。

展現中國海軍制度面貌的《北洋海軍章程》,基本上是參照英國海軍擬訂的,在當時,是中國最西方化的軍隊制度模本。學習的眼光和目標,都相當遠大,甚至比當時的日本還要走得遠一點,北洋海軍大體上就是按照這個章程組建的。

海軍制度分爲軍官和士兵兩個系列。軍官分爲戰官和藝官,戰官指指揮戰鬥的軍事指揮員,分爲管帶(艦長)、大副、二副、三副;藝官是指軍艦上的技術軍官,即各艦的管輪官。原來綠營的軍官職銜,如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直至外委的頭銜還保留,但其意義更類似於西方的軍銜,只有提督和左右兩翼總兵纔有具體的職務上的意義,相當於艦隊司令和副司令。值得一提的是,海軍章程還規定,海軍軍官一律由海軍學校畢業生擔任,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有學歷要求的軍隊制度。

士兵分爲水手、炮目和當差兵匠三種,還有預備兵練勇。練勇、水手和炮目各分三等,依次遞升。三等水手由一等練勇升任,三等炮目由一等水手升任。兵匠是技術兵種,非經過專門學習不能充任。在士兵和軍官之間,還設置了弁目,即西方的軍士,凡水手長和炮弁都是這個級別。

新建的海軍裝備不可謂不先進,制度不可謂不完備,但這支中國最先進、最豪華的軍隊,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更可悲的是,從國外留學歸來的海軍將領,也逐漸沾染上了舊軍隊的陋習,有章不遵,有令不行。軍隊的訓練,在跟原來的英國總教習琅威理鬧翻之後,日益流於形式,變成了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在甲午戰爭前,日本間諜發現中國艦艇上的水兵,居然在大炮上晾衣服。所以他們在報告中,認爲中日如果開戰,中國必敗。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18章 三國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18章 三國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
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18章 三國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37章 武化結構與秩序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18章 三國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21章 中央機構的權力制衡與職能分工的初現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