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

春秋戰國是中國製度變遷中的重大轉折時期,經過這個轉折,中國就進入了帝制時代。由於這個時期中國文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學術和思想進入空前的繁榮,所以,之後任何制度變革,與這個時代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春秋與戰國是轉折中的兩個階段,春秋時期是舊制度崩潰、新制度生成的階段,戰國時期則是新制度演化和最後定型的階段。

一、禮崩樂壞——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潰

西周的宗法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實力基礎上的,一旦這個基礎瓦解,而且王朝的衰落公開暴露在諸侯面前(西都之焚與幽王之死),諸侯自然也就不聽話了。自春秋初年周桓王勉強討伐鄭國失敗以後,周王室不僅承認諸侯自主的事實,對天下的紛擾一概聽之任之,而且連自己“天下共主”的面目也變得模糊,被諸侯傷害的天子,連討還公道的可能都沒有,原有的政治秩序也就隨之崩潰。具體表現爲以下幾點:

(1)王室對諸侯間的秩序失去掌控,諸侯相互攻殺兼併。事實上,還在西周末期,諸侯間的兼併就已經開始了,待到平王東遷,王室衰微,諸侯間的戰爭遂進入高烈度階段,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攻城略地,征戰不已。對於這種局面,王室完全無能爲力。

(2)禮樂制度紊亂,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禮樂的現象非常普遍,諸侯的定期朝覲制度基本廢止,王室不僅收不到一點供品,而且王畿的收益還要被諸侯侵吞。某些強大的諸侯(如楚)不僅僭越稱王,而且擅問國鼎之輕重,有取周而代之的意思。

(3)在諸侯間秩序大亂的同時,諸侯內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現混亂,嫡長繼承製難以遵行,非嫡長的子孫覬覦權位的事情俯拾即是,孔子所謂的“亂臣賊子”越來越猖狂而且得勢。諸侯內部的大夫在秩序混亂中坐大,不僅架空諸侯,而且侵掠“公室”,當一些諸侯吞併弱小而強大起來的時候,其內部的某些強勢大夫最終取代了他們的宗主,甚至另立國號。

在吳越兩國爭奪霸權的時候,晉國實際上被六位大夫統治着,他們是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魏氏和韓氏。當越國也開始衰落之後,來自外部的威脅解除,晉國六卿開始相互吞併,首先範氏和中行氏被滅,其餘的四家分了兩氏的土地,但智氏獲利最大。智氏於是開始準備陸續吞掉三家,自己取晉而代之。他首先選擇了向趙家開刀,聯合了魏、韓兩家來打趙家,三家兵馬將趙家所在晉陽城圍困了兩年,也沒有打下來。後來,趙家的首領趙襄子派人遊說魏、韓,向他們說明利害,趙家如果完了,早晚智氏會拿他們2開刀,於是兩家暗中倒戈,三家反而滅了智氏。滅了智氏後,晉國成爲三家的天下,到了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兒子晉幽公繼位,三家乘新君初立,軟弱無能,於是將晉國三家平分,只留下晉國原來的國都給晉幽公,保留晉的宗廟,趙、魏、韓三家變成三國,各自獨立,史稱“三家分晉”。這是戰國時期的起點。

實際上,春秋時期的競爭,表現爲三個層次,一是諸侯間的競爭,比如晉楚爭霸,吳楚交兵;二是諸侯與內部的大夫之間的競爭,即所謂“公室”與“私室”之爭,比如魯君與公孫等三氏之爭,齊國的田氏取代齊氏;三是大夫之間的競爭,晉國內部智氏、中行氏和趙、魏、韓三家的戰爭。到了最後一個層次的競爭有了分曉,春秋時期也就結束了,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內秩序重整的努力

面對這種混亂的局面,也曾出現過在原框架內重整秩序的努力,所謂“春秋五霸”的先後涌現(實際不止五霸),多少代表了這種趨勢。這其中,齊桓公和晉文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號維持諸侯間的秩序,多少有些效果,但他們的着眼點已經是自己的霸業,政治的理念已經是霸道而非王道,所謂存亡繼絕的努力,更多的只是一種表演。被尊的王室,得到的只是一點可憐的虛名,這種虛名也不過是霸主事業的點綴。孱弱的宋國曾想通過提倡和恢復古禮來重建秩序,當然只能是夢想,從反面說明了舊的禮法秩序和宗法秩序的不可恢復。至於秦穆、楚莊以及稍後登臺的吳、越兩國,實質上不過是在做新的改朝換代的嘗試。在這種嘗試中,孱弱的周王室甚至不在他們政策的視野裡,連“尊王攘夷”的旗號都不屑於打了。

楚莊王繼晉文公之後,成爲霸主。在打敗宋國之後,又擊敗犬戎,陳兵於周室邊境,周王派王孫滿前去勞軍。楚莊王問王孫滿,保存在洛陽的傳國鼎是三代之寶,不知鼎有多重?王孫滿答道,夏桀無道,鼎歸商湯,商紂失德,鼎歸周室,德之所在,鼎之所在。君王有天下,鼎則重,失天下,鼎則輕,周室雖衰,但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是不能問的。楚莊之問鼎,說明他的霸業,實際上隱含有改朝換代的意思。

三、士階層的崛起與新型官制的出現

宗法制的破壞,使得原來由血緣和宗法位置決定政治地位的規則形同虛設,在宗法結構中處於相對微卑地位的貴族,尤其是底層貴族——士,有了依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可能。由於士可以接受教育,同時地位在貴族中又最低,人數卻最多,因此在動盪中容易喪失財產和地位,所以他們改變3命運的積極性最強。而諸侯兼併與爭霸的局面,恰給想要改變命運的士提供了出頭的機會。戰爭的壓力使得對人才的需求加大,同等條件的邦國,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人才,尤其是身懷新型權術和用兵之道的人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生產力的變化不甚明顯,舊規則不中用了,但束縛還在),成了諸侯盛衰的最重要的因素。

與士階層崛起互爲表裡的現象是私學興起而官學式微。官學教的是傳統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是一種培養武士的教育,僅僅接受這種教育,人想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無疑是很難的,更何況,隨着王室的衰微,官學也難免流於形式,滿足不了時代的需要。對於政治智慧和特殊技藝的需求導致了私學的興起,憑藉私人講學,各種學派因而崛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土和出身於士的人,大量涌向私學。孔子“有教無類”,事實上是將私學向所有社會階層開放,而傳說中的賢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則說明了私學規模的龐大。事實上,私學所教的內容,或多或少都有新的學問和技術的成分,以適應競爭的局面,包括以回到周公爲標榜的孔子的儒家也是如此,其處世和處人之道,並不盡是古禮,也有權術的成分,正因爲如此,孔子的一些弟子才能比較好地出仕(做家臣)。墨家雖然不講究出仕,但他們的門徒也擁有對諸侯有用的技術,比如城防和戰爭技術。至於兵家、法家和道家,所學雖然有形而上的“道”,但基本上是在政治上適用的技術和戰爭謀略。作爲政治的規劃與技術實施,儒家、道家和法家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法家更是直接脫胎於儒家。自孔子以後,儒家一分爲八,然後經過荀子,演變爲法家。實際上,在那個動盪的歲月,士階層早已發生分化,很多人開始從事各種行業,孔子據說做過吹鼓手,管仲經過商,百里奚放過羊,他們豐富的閱歷和其所學結合起來,使他們成爲傑出的人才,在登上政治舞臺後,成爲當時最耀眼的明星。在春秋五霸的事業裡起主導作用的人物,如管仲、狐氏父子、百里奚、蹇叔、孟明視、文種、范蠡等,都是士出身,都是通過入仕,改變自己的地位,成爲新的貴族。

管仲和鮑叔牙是兩個普通的士,既要自己經商謀生,又要出征打仗。這兩個人是好朋友,兩人各幫一個有希望繼承齊國的公子,鮑叔牙幫公子小白,管仲幫公子糾,約好無論誰成功,都要推薦對方。結果在爭位過程中,鮑叔牙幫的公子小白取得了勝利,是爲齊桓公,管仲卻因在爭位過程中傷害過公子小白,成爲罪人。但是,鮑叔牙卻堅決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只有他才能使齊國成就霸業,後來,齊桓公果然任用管仲爲相,成爲春秋第一位霸主。管仲和鮑叔牙的行爲,屬於那時典型的士階層的做派。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
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26章 隋朝的創制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20章 門閥政治陰影下的西晉分封復古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6章 官僚帝國的時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務機構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31章 隋唐時期的監察體系第29章 科舉制度2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22章 地方官制與行政區劃的演變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55章 絕對王權明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統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24章 門閥政治的政治文化與門閥政治的末路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12章 王霸之道兩漢2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36章 軍閥政體五代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