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吳越落幕

初元三年,上位不過一年的老秦新軍嬴肆便是以雷霆手段收攏了軍陣大權。

但那位曾經助老秦變法圖強的大良造卻是不見了蹤跡,有人說是奔亡了魏國,也有人說是回到了衛國,更有甚者說是老秦新君嬴肆已經是抓捕公孫鞅在咸陽秘密處死了……

總之,各種消息紛至沓來,流傳甚多。

與此同時,宛城自上而下也是掀起來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兵事改革,新朝政改革乃是新君上位之處便是着手推行着,但是兵制方面的改革除了卸甲歸田之外,老秦這邊的確是無法似老秦那邊建立起來完善的軍功授爵制度。

公孫鞅終究是被韓悝說動了,並非是畏懼死亡,自入老秦變法之後,公孫鞅便是早已經將生死度之於外了,他最爲畏懼的,不過是這數十年嘔心瀝血的老秦變法功虧一簣,付諸東流罷了!

但對於宛城這邊許諾的高官厚祿亦是拒絕了,公孫鞅還念着與老秦公君嬴曲良的君臣之情,並未另投他人。

但是在宛城的韓悝國相府上以客卿的身份待了數月,公孫鞅逐漸窺伺到了南秦真正冰山一角的時候,便是坐立不住了。

公孫鞅從未見過南秦朝堂這種自中央到地方的完備體系,這是一種自上而下平穩運行的制度。

往昔公孫鞅絞盡腦汁都是不能夠想明白的治理朝政的理念,居然是能夠在南秦得到了順利的實行。

每日在這國相府見到進進出出的文書,幾乎是囊括了秦國中高層新政的諸項改制,公孫鞅每日協助韓悝處理這些事,居然是每日都能夠見到新穎的理念,讓公孫鞅大感啓發。

與此同時,大秦的兵制改革亦是浩浩蕩蕩開啓了,以兵部和吏部爲首,其餘似戶部等它六部皆是輔助,實行老秦那邊的【二十等功爵制】,不過爲了適應大秦這邊的國情,還是摒棄了老秦那邊“輸毒於外”的****,更多的是適應秦國【藏兵於民】的戰略。

初元三年六月,越國和吳國的戰事也是接近了尾聲。

越軍在笠澤擊敗吳軍,此戰幾乎是將吳國南征兵馬全軍覆沒。

越軍大破吳軍,吳軍“三戰三北”,屍橫遍野,一敗塗地,太宰伯丕見到情勢不妙,只得護着吳王僅僅帶着少量的殘兵逃入姑蘇城中,龜縮不出。

而吳太子友則是被越軍俘虜,越軍乘勢追擊,一直是打到了姑蘇城下,圍困吳國殘存的兵力。

吳王這纔是看到了當年伍員將吳國的都邑放在了姑蘇城這裡的天險與地利,即便是駐守姑蘇城的吳軍僅僅只有萬餘人,城外的越軍人馬達到了十萬之數,但僅剩下的兵馬卻是能夠依仗着姑蘇城的堅固抵禦住越軍勢如破竹的攻勢!

見到姑蘇城久攻不下,越王也是在謀臣文仲和範離的建議下,在姑蘇西北鑄造關塞,以此長期圍困據城而守的吳軍,而外遣更多的兵馬去收取吳國其它的境域。

如此看來,越國君臣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總算是得償所願了,外加上一旁楚國的窺伺,吳國的敗亡乃是早晚的事情。

果然,即便是吳軍佔據着姑蘇城的天險地利,終究是因爲彈盡糧絕,堅持到了初元三年的十一月,終於是堅守不住,伯丕被身邊謀士勸說意動,決定打開姑蘇城歸降越軍,果然數日之後,伯丕大開姑蘇西城門,吳王聽聞此消息,悲痛欲絕。

這數月之間已經是向越王請降數次,卻是沒有被應允,自感絕望的吳王亦是立於姑蘇城東,自刎而死,彼時伍員便是留下遺言言明死後將眼睛埋葬在城東門,說要看着吳國的消亡。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吳王自覺時日無多,見到姑蘇城破,吳王也是在混亂中提劍來到了姑蘇東門,看着在戰火中焚燒的姑蘇城,吳王也是感覺到了自己的霸業也是被這一場大火付之一炬!

“亞父,是孤有負於你!”說着,吳王將鋒利的長劍橫在了自己的頸前,帶着最後留念的目光掃過了他象徵着他這輩子爭奪霸業的姑蘇城,終是把握緊了劍柄一劃,只覺頸前一片寒涼……

數個時辰之後,越王也是在一衆越國將軍的護擁下,也是來到了東城門,見到吳王的屍身,越王故作惋惜聲道:“寡人本想遷移吳王到甬東,賜予其百戶庸耕,終此一生,卻是沒有想到這吳王居然是如此烈性……”

越王故作姿態,終是揮了揮手,令人收斂了吳王尚且是餘留溫度的屍身,吩咐下去將其埋葬了。

隨後,越王的目光也是掃向了那姑蘇城的最高點,吳王大興土木築造的姑蘇臺,那裡方纔是這些年吳國爭奪霸業的最大遺留,有着吳王幾世幾年的無數積累,也有着吳國四處征服的戰利品,還有着攻克楚國壽郢搶奪的珍藏。

越國若是能夠北上爭奪霸業,全是仰仗這些吳國的遺留!

但是越王卻是對着文仲和範離是忽然開口問道:“聽聞這吳王是將西子囚於這姑蘇臺裡?”

看着越王眼中閃露出來一絲灰暗難明的色彩,文仲沒有注意,倒是範離卻是刻意的留心了,當即心中複雜無比,看着越王也是盤算了起來。

文仲出言回道:“姑蘇臺乃是吳王積累珍藏之地,吳王這麼多年也是醉心於姑蘇臺,如此纔是荒廢了吳國朝政,還請越王盡取其內珍寶壯大越國,再焚燬之!”

越王聞言,卻是皺起眉頭來,看似是在考慮文仲的建言,實則是在想着如何如何拖緩此事,越王也是早有耳聞姑蘇臺的豪奢富貴,想着如此美好之景焉能夠被付之一炬。

文仲不自覺,範離卻是察覺到了越王的意思,當即是出言道:“王上與那吳王豈能夠相提並論,姑蘇臺乃是吳國仿照中原禮制修建了的重要規制,越國欲要爭霸中原,就必須全盤接受中原之文化,這姑蘇臺暫且是不妨留着,作秦國洛水會盟觀武之用!”

“善!”看着範離說出來如此貼心的臺階,越王豈會是錯過,當即也是立即答應了下來:“範卿所說有理,寡人取吳地之後,雖是爲了一雪舊恥,但更是爲了越國北上爭霸,焉能夠玩物喪志,會稽距離中原太過遙遠,不妨留駐這姑蘇城,作王霸之業的基石!”

越王說完此言,便是獨身離開了,留下了文仲看着範離,居然是埋怨道:“範卿,爲何你也是不勸阻……”

“多說無益……”範離也是心思複雜,對於文仲,也是規勸道:“越王正值高興的頭上,你又何必拂了他的興了……今日之後,越王恐怕就不是以前那位從諫如流的越君了……”

第五百二十九章 察覺詭異第一百八十一章 商議大策(下)第三百零二章 宣政殿對問(中)第二百二十七章 吳楚來使第二十章 籌辦上林苑第七百七十章 新制推行第三百五十五章 柘王出軍第三百八十一章 知己知彼第五百一十章 洛邑在手第二百六十九章 丹水一戰(下)第五百三十九章 雪上加霜第二十四章 羽林軍第二百五十章 武關倉第三百九十章 成皋解圍第六百零六章 效仿武卒第十二章 旬朝黨爭第三十八章 返回上林苑第六百二十九章 桐鄉慘戰第八十一章 進軍南郡(下)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七百六十四章 初露崢嶸第三百零五章 起於壘土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七百零三章 冬春交際第五百六十三章 舉發真相第四百五十九章 嬴誠怒言第一百零九章 壽王歸城第二百七十五章 招攬由余第二百二十三章 反應第一百三十三章 屠刀第四百七十七章 授爵弊端第五百零一章 臨陣裁軍第六百九十四章 破玄襄陣第七百九十一章 君臣之談第七百九十九章 速戰楚國第二百六十五章 詐兵之謀(下)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五百三十章 吳軍欲來第五百六十章 趕回宛城第七百五十七章 姬周之意第七百七十四章 老秦有變第一百八十九章 談判第四百零六章 圍三闕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落幕第三百一十五章 賞賜第四百一十四章 秦荊密盟第七百二十一章 合圍之勢第六百二十二章 震驚老秦(三)第七百七十章 新制推行第四百六十二章 伐交之策第二百章 勸降敵俘第七百六十九章 高位落定第二百六十四章 詐兵之謀(上)第五十六章 火燒烏林第五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六百一十九章 進軍安邑第四百六十七章 九章算術第二百五十四章 隴西密事(上)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六百零六章 效仿武卒第三百九十四章 攻鄢之計第五百四十四章 肅清隱患第三十七章 長公子的蛻變第三百五十七章 兵敗竟陵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名狀第一百七十七章 迎回魯陽(下)第二百七十章 奪回武關第一百三十三章 屠刀第七百三十四章 變局第二百二十章 建造新宛第十七章 血濺朝堂第三百五十五章 柘王出軍第五百八十章 琰肆見面第二百五十八章 擊潰孟驤第四百二十二章 吳軍動向第五百一十九章 魏王之慮第四百八十五章 天子血詔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三百五十四章 桓羽意動第二百六十章 戎狄反常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梁驚恐第一百四十六章 具甲騎兵第二百八十二章 韓悝手筆第六百一十七章 魏武卒敗第六百九十七章 冬歲之前第九十二章 秣兵厲馬(中)第四百八十三章 孟津始戰第五百八十六章 再見公君第七百二十三章 “食子”第二十四章 羽林軍第四百六十六章 儒法之爭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安第五百七十三章 內宮晚宴第二百零三章 伐木造船(上)第七百一十四章 離間聯軍第九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七百六十三章 胡服騎射
第五百二十九章 察覺詭異第一百八十一章 商議大策(下)第三百零二章 宣政殿對問(中)第二百二十七章 吳楚來使第二十章 籌辦上林苑第七百七十章 新制推行第三百五十五章 柘王出軍第三百八十一章 知己知彼第五百一十章 洛邑在手第二百六十九章 丹水一戰(下)第五百三十九章 雪上加霜第二十四章 羽林軍第二百五十章 武關倉第三百九十章 成皋解圍第六百零六章 效仿武卒第十二章 旬朝黨爭第三十八章 返回上林苑第六百二十九章 桐鄉慘戰第八十一章 進軍南郡(下)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七百六十四章 初露崢嶸第三百零五章 起於壘土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七百零三章 冬春交際第五百六十三章 舉發真相第四百五十九章 嬴誠怒言第一百零九章 壽王歸城第二百七十五章 招攬由余第二百二十三章 反應第一百三十三章 屠刀第四百七十七章 授爵弊端第五百零一章 臨陣裁軍第六百九十四章 破玄襄陣第七百九十一章 君臣之談第七百九十九章 速戰楚國第二百六十五章 詐兵之謀(下)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五百三十章 吳軍欲來第五百六十章 趕回宛城第七百五十七章 姬周之意第七百七十四章 老秦有變第一百八十九章 談判第四百零六章 圍三闕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落幕第三百一十五章 賞賜第四百一十四章 秦荊密盟第七百二十一章 合圍之勢第六百二十二章 震驚老秦(三)第七百七十章 新制推行第四百六十二章 伐交之策第二百章 勸降敵俘第七百六十九章 高位落定第二百六十四章 詐兵之謀(上)第五十六章 火燒烏林第五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說服莒勱(下)第六百一十九章 進軍安邑第四百六十七章 九章算術第二百五十四章 隴西密事(上)第六百六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六百零六章 效仿武卒第三百九十四章 攻鄢之計第五百四十四章 肅清隱患第三十七章 長公子的蛻變第三百五十七章 兵敗竟陵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名狀第一百七十七章 迎回魯陽(下)第二百七十章 奪回武關第一百三十三章 屠刀第七百三十四章 變局第二百二十章 建造新宛第十七章 血濺朝堂第三百五十五章 柘王出軍第五百八十章 琰肆見面第二百五十八章 擊潰孟驤第四百二十二章 吳軍動向第五百一十九章 魏王之慮第四百八十五章 天子血詔第八十二章 壽王歸襄第一百七十九章 到達隨都第三百五十四章 桓羽意動第二百六十章 戎狄反常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梁驚恐第一百四十六章 具甲騎兵第二百八十二章 韓悝手筆第六百一十七章 魏武卒敗第六百九十七章 冬歲之前第九十二章 秣兵厲馬(中)第四百八十三章 孟津始戰第五百八十六章 再見公君第七百二十三章 “食子”第二十四章 羽林軍第四百六十六章 儒法之爭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安第五百七十三章 內宮晚宴第二百零三章 伐木造船(上)第七百一十四章 離間聯軍第九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七百六十三章 胡服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