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離間聯軍

齊軍主帥田忌已經是暴跳如雷,自出冬雪以來,齊魯聯軍一直被秦軍擋在方城山以東,尺寸未進。

兩則消息前後不一傳到了田忌的面前。

秦軍居然是派遣了兵馬奇襲了楚國壽郢!

得聞此消息,田忌又是慶幸又是後怕。

慶幸的乃是此番與自己對陣並非是那位秦公子嬴琰,後怕的是,萬一若是那秦公子嬴琰領兵,如此直插要害的攻擊謀略,冷不丁的讓田忌也是防不勝防!

果然,此則消息在聯軍之中又是引起來了不小的波動,甚至是唱衰此番齊盟伐秦的舉動。

如那魯國和燕國兩軍之中便是更甚。

不過很快,穩定聯軍軍心與激勵聯軍士卒銳氣的齊魯聯軍的荊地戰報也終是到來。

吳軍主帥伯丕,巧奪秦軍洲邑營寨之後,趁着江水暴漲之際,決堤大江使之倒灌彭蠡湖,秦軍數百里的彭蠡防線終是功敗垂成!

吳楚聯軍也是得以趁勝西進,勢如破竹,眼看着就是要打到了荊地首府郢都的城下。

這讓田忌心情更爲複雜,自楚國衰弱之後,明眼人皆是看得出來,齊國需要再度坐上霸主的地位,有兩個最大得敵人。

秦國算不得其中。

其一乃是齊國西邊的魏國,另一個也是齊國南部的吳國。

夾在齊國和吳國之間的楚國不過是兩者博弈之中的緩衝之地罷了!

吳國得伍員,方能夠強兵富國,得以吞併越國。

吳國再得孫長卿,吳軍兵鋒中原列國望塵莫及,十數日便是攻破楚國。

如今吳國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太宰伯丕再度異軍突起,斷江倒灌彭蠡兵逼郢都。

這一切,皆是讓齊國田氏出身的公子田忌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

比起來秦國這等風馬牛不相及的邊境遠國,雖然是在姬周王畿一事上挑釁過齊國的權威,但大多數齊人還是比較清醒的認爲,當今之世,齊國爭霸道路上最大的敵人,還是同爲海濱之國的吳國!

田忌亦是心知肚明,恐怕齊國的伐秦國策完畢之後,下一步便是伐吳了。

故而,伯丕乃至吳軍表現的越是惹眼,田忌的後顧之憂便越是濃郁!

尤其是眼下,田忌所率的齊魯聯軍卻是在秦國方城山以東徹底被擋住了,更是讓田忌患得患失可起來。

田忌看着這方城山,感覺就像是極爲難啃的骨頭,雖是近在眼前,但終是不可得。

如今,田忌也打算效仿吳國破別那樣以點破面,集中優勢兵力攻破方城山再論其他。

此時的範離也是到達了壽郢,身懷吳越秦三國身份,以使者相見,自然是暢行無阻。

子西已經是三日前便是到達了芍坡,對於項巖,子西並未責怪,畢竟子西已經是知曉了此番駐守芍坡乃是項巖遵從楚王的詔令行事而已。

子西並不欲直接進入壽郢之內,因爲若是自己都是被拿捏住了,楚國羋姓熊氏就真的毫無退路了。

範離知曉子西的顧慮之初,故而將楚先王的公子閭遣送到了芍坡,以此爲誠意邀請子西壽郢城內相見。

見狀,即便是子西有着再多的後顧之憂,爲了楚王,更是爲了楚國,此番進入壽郢之內,已經是無可避免了。

故而,子西便是讓景陽和項巖領兵駐守芍坡,且是告知若是三日之內未見自己回來的話,便是遵從楚王的詔命,傳位於楚公子閭,且是立即發兵收復壽郢。

即便是秦軍將楚王與子西綁在壽郢的城頭上,亦是不要管顧。

景陽和項巖聞言,皆是知曉此番上柱石進入壽郢與秦軍坦然無異於入龍潭虎穴,危險重重。

當即項巖是道:“若是上柱石與王上壽郢受難,即便楚雖三戶,某伐楚兒郎也立誓亡秦必楚……與秦人不死不休!”

如是,子西入了壽郢,卻是沒有想到,迎接自己的居然是打過不少交道的吳國上卿範離。

見到了範離,子西似乎是明白了什麼,當即一副譏嘲神色對範離是道:“範子最初出仕越國,越亡之後投效亡越的吳國,如今吳國攻伐秦國,先生又是成爲了秦國的說客……如此小人行徑未免太有一些首鼠兩端了吧!”

面對子西的譏嘲,範離也是顯得十分從容,當即笑着回道:“範子乃是身在吳庭心在越,自始至終範離皆是越臣,何來的首鼠兩端之說。”

範離說完,那子西不復之前的譏嘲之色,稍稍思索,子西便是想通了範離的所作所爲。

這子西也不愧自詡爲謙謙君子,知曉這些年範離的心意之後,也是頗爲欽佩,當即是拱手作揖道:“是子西孟浪了。”

“無事,範離此舉的確是並不算光彩……”隨即,範離又是朝着壽郢楚王宮示意道:“子西將軍,請吧,楚王已經是等候將軍多時了。”

子西點了點頭,便是隨範離前往楚王宮。

往前數十步,範離便是開口詢問道:“子西將軍,阻攔楚國中興首當其衝是誰?”

子西當即便是知曉這可能是範離此番和談的開端,一時之間也是並未開口。

範離自問自答道:“依範某看來,楚國欲要中興,有二國乃是楚國中興的阻擾,其中絕非是秦國,將軍認同麼?”

子西還是不言,此言若是真的應下來了,真的就是有一些違心了。

範離說此言的前提,乃是楚國以壽郢爲都邑的情況下,但是似子西、似楚王,甚至是楚先王,骨子裡還是認同楚國的都邑還是羋姓熊氏先祖的發跡之地郢都的。

就此看來,秦國方纔是楚國中興,即收復荊地真正的最大障礙!

當然,這個時候子西若是強認這一點且是強行與範離辯論的話,便是有着擠牛角尖了。

“楚國的心腹之患乃是吳國和齊國,吳國暫且不論,齊國先前趁人之危,奪取楚淮泗十四邑,只是歸還無關緊要的六邑,如此野心,格局大如上柱石子西難道還不知麼?”

子西有所意動,誠如範離所言,齊國對楚國的野心被其伐秦的國策矇蔽住了,楚國參與齊盟伐秦,何嘗不是一種夾縫中的求生謀略呢?

不過子西卻是稍微停住腳步,看着範離開口問道:“某認爲範離應該是勸服某大楚攻打吳國的。”

範離笑了笑,當即是道:“無他,只因爲某越國和楚國有一些同病相憐之處,當同仇敵愾罷了。”

“同病相憐,同仇敵愾……”聽見範離的這句話,子西也是喃喃重複一句,若有所思。

範離見到子西這副模樣,亦是點到爲止,不再繼續言論。

而是將這子西引入了楚王宮之內。

第一百八十二章 鍛鐵突破第六百二十八章 秦卒請戰第三百五十四章 桓羽意動第三百八十九章 進軍鄢城第七十章 應城血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斥責第六百零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七十八章 荊國局勢第七百九十章 燕破東胡第七百九十三章 定國之策第四章 走馬上任第二十三章 諸事第三百一十二章 假儲君第六百零一章 終是收降第四百二十八章 屈平勸諫第二百零六章 南陽鉅變!第四百零一章 水淹鄢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初見魯陽君第三百六十六章 用意第二百三十三章 攬事用意第六百零四章 真正用意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圍荊軍第三百七十五章 羋雲到訪第六百八十四章 追亡逐北第八十七章 大秦北境第三百三十四章 縱橫之術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圍荊軍作者想說的話第七百零五章 洲邑要害第二百五十六章 孟驤第二百三十五章 妥協第一百九十章 荊奴貿易第七百二十六章 吳越第四百七十七章 授爵弊端第九十一章 秣兵厲馬(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三百四十九章 邀請壽王第二百九十四章 鹽司一事第六百四十四章 宣後召見第三百八十六章 壓倒式勝利第五十六章 火燒烏林第十九章 莒府深談第三十一章 與君同行 慨而慷之第七百六十二章 列國之軍第七百七十章 新制推行第四百三十六章 範宣勸諫第四百三十章 秦軍發難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四百九十九章 一路向南第六十六章 大戰將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宛城劇變第三百零四章 柘城之“富”第五百九十二章 藍田各部第七百六十章 包藏禍心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七十一章 應城落幕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變第二百一十七章 “貴客”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柱國熊紀第二百八十六章 煉出成鹽第六百一十章 右軍出擊第八百零二章 老秦變故第七百五十九章 魏齊請談第三百一十四章 新秦宮第一百一十七章 交接襄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陽事變第六百三十五章 險惡謀劃第七十二章 決戰前夕第一百三十八章 趕赴北境(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感觸第四百一十一章 抵止北岸第二十六章 雍丘衆首,雍恥!第二百一十三章 安置嬴復第四百一十二章 扣留羋雲第五百六十一章 姻親之好第六百三十一章 千里馳援第一百零六章 壽王返陣第五百六十一章 姻親之好第六百七十章 黃雀謀算第三十三章 秦王宮朝宴第三百四十章 到達武關第六十四章 搶班奪權第一百六十七章 驚現刺殺第五百八十章 琰肆見面第四百零八章 吳國野心第五百七十三章 內宮晚宴第一百八十七章 宛城劇變第六百零九章 張宜歸來第六百一十九章 進軍安邑第七十八章 決戰過後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趙不利第四百二十七章 攻破郢都第二百零三章 宣政殿對問(下)第七百三十章 商談第四章 走馬上任第四百零九章 密奪郢都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蒺藜之威第七百一十二章 子西回軍
第一百八十二章 鍛鐵突破第六百二十八章 秦卒請戰第三百五十四章 桓羽意動第三百八十九章 進軍鄢城第七十章 應城血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斥責第六百零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七十八章 荊國局勢第七百九十章 燕破東胡第七百九十三章 定國之策第四章 走馬上任第二十三章 諸事第三百一十二章 假儲君第六百零一章 終是收降第四百二十八章 屈平勸諫第二百零六章 南陽鉅變!第四百零一章 水淹鄢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初見魯陽君第三百六十六章 用意第二百三十三章 攬事用意第六百零四章 真正用意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圍荊軍第三百七十五章 羋雲到訪第六百八十四章 追亡逐北第八十七章 大秦北境第三百三十四章 縱橫之術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圍荊軍作者想說的話第七百零五章 洲邑要害第二百五十六章 孟驤第二百三十五章 妥協第一百九十章 荊奴貿易第七百二十六章 吳越第四百七十七章 授爵弊端第九十一章 秣兵厲馬(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武關外聞第三百四十九章 邀請壽王第二百九十四章 鹽司一事第六百四十四章 宣後召見第三百八十六章 壓倒式勝利第五十六章 火燒烏林第十九章 莒府深談第三十一章 與君同行 慨而慷之第七百六十二章 列國之軍第七百七十章 新制推行第四百三十六章 範宣勸諫第四百三十章 秦軍發難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六百四十三章 班師回朝第四百九十九章 一路向南第六十六章 大戰將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宛城劇變第三百零四章 柘城之“富”第五百九十二章 藍田各部第七百六十章 包藏禍心第五百零二章 水攻真意第七十一章 應城落幕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變第二百一十七章 “貴客”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柱國熊紀第二百八十六章 煉出成鹽第六百一十章 右軍出擊第八百零二章 老秦變故第七百五十九章 魏齊請談第三百一十四章 新秦宮第一百一十七章 交接襄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陽事變第六百三十五章 險惡謀劃第七十二章 決戰前夕第一百三十八章 趕赴北境(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感觸第四百一十一章 抵止北岸第二十六章 雍丘衆首,雍恥!第二百一十三章 安置嬴復第四百一十二章 扣留羋雲第五百六十一章 姻親之好第六百三十一章 千里馳援第一百零六章 壽王返陣第五百六十一章 姻親之好第六百七十章 黃雀謀算第三十三章 秦王宮朝宴第三百四十章 到達武關第六十四章 搶班奪權第一百六十七章 驚現刺殺第五百八十章 琰肆見面第四百零八章 吳國野心第五百七十三章 內宮晚宴第一百八十七章 宛城劇變第六百零九章 張宜歸來第六百一十九章 進軍安邑第七十八章 決戰過後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趙不利第四百二十七章 攻破郢都第二百零三章 宣政殿對問(下)第七百三十章 商談第四章 走馬上任第四百零九章 密奪郢都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蒺藜之威第七百一十二章 子西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