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回 匈奴劉聰

永嘉三年,十一月初七,戌時,風,洛水之北,匈奴中軍大營。

中軍大帳,燈火通明,鶯歌靡音,酒酣耳熱,數名匈奴胡將各抱美姬,正在帳中飲酒作樂。只是,細觀這幫放浪形骸的傢伙,人人眉宇之間,卻是難抑憂色。爲首正坐者,身形魁偉,形容舉止間不乏豪氣,左右各抱一名美姬,卻是劉淵第四子,如今的匈奴右賢王,漢國楚王,未來弒兄篡位的匈奴漢國第三任皇帝劉聰。

《晉書·劉聰載計》曰:“劉聰,字玄明,一名載。形體非常,左耳有一白毫,長二尺餘,甚光澤。幼而聰悟好學,博士硃紀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工草隸,善屬文,著述懷詩百餘篇、賦頌五十餘篇。十五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弱冠遊於京師,名士莫不交結,樂廣、張華尤異之也。元海爲北單于,立爲右賢王。”

要說這個劉聰,一聲征戰無數,其人對於匈奴漢國的創立,堪比李世民之於大唐,更是一樣的弒兄篡位。不過,其在史上的荒淫之名,卻非李世民可比,譬如,納其父劉淵之妻單皇后爲妃,以及並立五個皇后,當然,若將其人看做匈奴胡人的單于而非中原正統的皇帝,這等作爲便是風俗而非荒淫了。

書歸歪傳,不論劉聰此前與日後如何發達顯赫,眼下卻是及其的憋悶低落。統帥近十萬大軍圍攻洛陽,分屯其各門,令晉軍龜縮不敢應戰,本該意氣風發,孰料頓兵城下,攻城連日不克也就罷了,反被晉軍接連出城偷襲,步卒折損大半,令破城希望愈加渺茫。

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劉聰心中煩悶,趕往嵩山拜佛求籤,結果非但菩薩沒保佑,反而更被晉軍趁虛突襲了自家中軍大營,留守二將皆死,騎卒則折損三成,反倒是屯駐其他城門的幾部匈將大營平安無事,豈不是打他這個主帥的臉?更糟的是,劉淵對如今戰況極其不滿,已然第三次遣使前來,催促他回師平陽了。

“殿下,卑下敬您一樽。”一名心腹胡將起身舉杯,不無開解道,“漢人有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我等此番雖有小挫,但折損最多的還是步卒,都是些漢人雜胡的慫貨,不傷根本,沒甚大不了。陛下雖然屢屢催促殿下回師,也僅因爲卜卦所至,想來不會如何苛責殿下。待得他日提兵重來,殿下必可破此洛陽,一雪今日之恥。”

“哈哈,勝敗乃兵家常事,說的好,漢人雖然疲弱,道理卻說得頭頭是道。”劉聰豪爽一笑,大口乾了一樽,神情自若,心中卻在哀嘆,自家此番表現得太過拙劣,一旦奉令撤軍,只怕日後就沒了扳回來的機會,怎奈劉淵一催再催,他總不能一直拖延直至變成公然抗命吧?

《資治通鑑》有載:“(永嘉三年十月)淵敕聰等還師。聰表稱晉兵微弱,不可以翼、顥死故還師,固請留攻洛陽,淵許之...聰自以請留,未敢還。宣於修之言於淵曰:‘歲在辛未,乃得洛陽。今晉氣猶盛,大軍不歸,必敗。’淵乃召聰等還...十一月,甲申,漢楚王聰、始安王曜歸於平陽。”

“殿下,捷報,河北捷報!”一名信使驀然進入大帳,風塵僕僕,面帶喜色道,“稟殿下,平晉王兩日前攻破冀州治所信都,大破晉軍,長我大匈聲威...”

那名信使的唱功忽的戛然而止,因爲他發覺帳中諸將聽到這一捷報,似乎遠沒他期望的那般開心,反而各個沉吟不語,甚至有人明顯面色難看起來。本想討賞的信使雖不明就裡,卻知自己來的不是時候,忙垂下腦袋不敢再言,只將捷報高高舉過頭頂。

果然,只聽砰的一聲,一名胡將猛拍案几,怒聲叫道:“哼,什麼長我大匈聲威,一名僕從雜胡而已,僥倖勝了一場,有何得瑟!若非我等圍攻洛陽,引得冀州那些乞活軍南下來援,冀州怎會空虛至此,那石勒又怎能如此所向披靡?”

“帶他下去休息,打賞!”劉聰倒是面色如常,接過侍衛轉遞來的信報略一瀏覽,淡淡一笑道,“這石勒確也不凡,上月剛剛大敗於王浚之手,轉眼便從冀州王斌那裡補回了損失,呵呵,他與王浚這對冤家,在河北倒是配合得風生水起,只是愈加襯得我等無能了啊。”

《資治通鑑》有載:“(永嘉三年九月)王浚遣祁弘與鮮卑段務勿塵擊石勒于飛龍山,大破之,勒退屯黎陽...(十一月)石勒寇信都,殺冀州刺史王斌。王浚自領冀州。”

事實上,細究史上石勒投匈之後在河北前三年的戰事,逢其他晉軍基本攻無不克,但逢王浚所部幽州軍的五六場大戰則皆是敗北,足見雙方實力差距。然而,不知是因石勒跑得比曹操還快,還是王浚心慈手軟,幽州軍每次動兵皆點到爲止,不曾對石勒趕盡殺絕,且謹守幽冀二州,任由石勒在司州乃至兗州縱橫,好似一種打出來的默契。

其最終結果便是,石勒逐步壯大之餘,將洛陽東北方的司州與兗州地區鬧得天翻地覆,基本截斷了洛陽與河北的交通,而王浚則藉着征討石勒,逐步軍事掌控了冀州,直至二人完全瓜分了河北。必須說,王浚在初期對石勒頗有養寇自重甚或狼狽爲奸之嫌,當然,待得他日王浚首次慘敗於石勒,連第一重將祁弘都戰死於該役,王浚總算知曉自己此前是養虎爲患,可那時石勒已非其可制,當然,那是後話不提。

中軍大帳,儘管知曉石勒與王浚之間那點或有或無的貓膩,終歸別個大勝一場,更加反襯了己方的無能。得,喝酒,一醉消得萬古愁,帳中的推杯換盞卻是愈加勤了。

時過不久,又有親兵入帳來報:“稟殿下,徵東軍魏復來訪。”

劉聰眼中寒光一閃而沒,旋即推開身邊美姬,大笑着起身離席,邊迎出邊叫道:“魏將軍來此,何必通報,快請,快請。”

帳門掀開,更多一份風霜的魏復進來,被劉聰一把握住左手,邀往剛被空出的右席上首。相比史上的王彌,魏復雖也配合匈奴人多次攜手對抗晉軍,乃至一道攻打洛陽,但他畢竟爲了復國曹魏,亦或受過血旗軍抗匈口號的薰陶,卻是不曾臣服劉淵,而是以滅晉合作者的身份彼此勾連,或說是與虎謀皮。

固然,魏復需要匈奴人吸引晉廷的最大火力,但他在中原的流竄縱橫對匈奴漢國的滅晉之戰同樣作用顯著,是以不論劉聰心中何想,態度絕對熱情。好一番寒暄之後,劉聰這才問道:“魏將軍不辭辛苦深夜來訪,不知所爲者何?”

“本將有豫州探哨傳來急報,血旗軍勤王之師已然轉入潁水,且其有支五千人的精銳騎軍先一步登陸,正在橫穿汝南,看其行程,當可在後日上午趕到伊缺。”魏複眼底閃過複雜,建議劉聰道,“而今我軍既已失利,洛陽守備猶固,更有強援抵達,且我方運車在陝,糧食不支數日。殿下不如攜師先還平陽,裹糧發卒,更爲後舉;某亦收兵入山,待機於豫,不亦可乎?”

魏復這是藉着通報血旗援軍抵達的由頭,前來催促閃人了。開玩笑,洛陽本就城高牆厚,刺蝟般難以下口,匈奴人偏生自大懈怠,將他們的攻城步卒敗光了大半,光憑藉他魏復的數萬烏合步卒擔當攻城主力,這一仗還打個毛?即便沒有血旗軍抵達,他也想撤了,更何況血旗軍來了,他可不願在血旗軍身上平白拼光老本。

其實,有着劉淵一再催促,劉聰儘管不甘不願,本也打算撤了,正史中便是如此。不過,聽說血旗軍即將抵達,更有五千騎軍爲前驅,劉聰倒是眼前一亮。須知血旗軍昔年偷襲悶棍玩陰招,以寥寥代價,前後滅了兩三萬匈奴兵壯,更在河套之地掀起了一場瘟疫,那是多招匈奴人恨啊!若能在血旗軍身上找回場子,他劉聰此番攻洛縱然敗歸,面上也能好看許多嘛。

“血旗軍,那幫瞅準機會就在背後捅刀子陰人的傢伙,這次不在山溝溝裡躲藏了嗎?”不待劉聰發話,他麾下一名胡將也不知與血旗軍是何仇恨,已然紅着眼吵吵起來,“哼,眼見我等頓兵城下接連受挫,那幫無恥之輩這次倒是膽壯了,哼,司馬越躲在洛陽城裡,乞活軍躲在虎牢關裡,咱們拿他們這些屬烏龜的沒法,正可在退兵之前,借血旗軍這幫雜碎消消氣!”

眼見劉聰對那胡將回以讚許的眼神,魏復頓時一苦,他可知道血旗軍的滑不留手,左右都拿不下洛陽了,何必再行無謂招惹血旗軍?搶在劉聰發令之前,他忙勸道:“血旗軍作戰素來狡詐,看似五千騎軍,焉知是否另有後手,殿下還是直管撤軍,莫要搭理的好,左右血旗軍也不可能常駐洛陽。再說了,我軍即便擊敗血旗軍,對攻取洛陽也已於事無補,反而徒增傷亡,何苦來哉?”

“哈哈,無妨,血旗軍縱有後手,其此行浮海前來,最多也就萬人騎軍,憑我大匈雄師,滅之何難?”劉聰自有考慮,大手一擺道,“哼,五千騎軍貪功冒進,嘿,某倒希望叫血旗軍也嚐嚐被人埋伏偷襲的滋味...”

第四百五十二回 匪兵夜襲第二百六十回 騎軍返冀第一百五十八回 挑撥離間第七百二十三回 誨人不倦第四百六十六回 十一抽斬第三十九回 良言難阻第四百九十二回 錯亂之戰第七百八十二回 伊缺止戈第二百零五回 城頭激戰第二百三十一回 洗劫陳記第八百一十三回 天下一統第二百五十回 列艦示威第五百二十二回 尚喜夜戰第三百一十一回 對夷心態第二百零四回 聯兵攻城第三百一十八回 灰色批鬥第四百七十三回 高氏謝幕第二百二十八回 李臻父子第八百零六回 漠北之戰第五百四十四回 錫蘭遺族第六百零六回 美麗構想第五百二十三回 鐵錘撞城第七百三十回 劉參之死第四百二十八回 外交抗議第六百七十七回 夜襲壺關第八百零七回 挑戰逞威第一百回 痛打歸師第二百五十三回 安海屠鯨第二百四十七回 雷霆一擊第五百九十一回 特區整治第四百五十二回 匪兵夜襲第三十八回 強敵突至第七百三十三回 炮火摧城第五十三回 匪寨內情第三百五十五回 硝煙漸散第三百三十九回 摧枯拉朽第四百八十一回 五方協議第五百七十一回 堡下陣戰第一百一十九回 名刀鷹翅第二百五十三回 安海屠鯨第五百二十一回 無可妥協第七百八十九回 趁火謀劫第三百九十五回 射禮之論第一百八十三回 殺招迭出第七百二十九回 破壞分子第六回 未觸即潰第七百四十六回 河套會戰第一百六十六回 置業濱海第三十九回 良言難阻第五十六回 烏桓少主第三百四十四回 兵發青州第六百四十七回 華王建國第五百零八回 國戰廷議第一百八十二回 假戲成真第五百七十一回 堡下陣戰第四百二十三回 藤山礦業第八十七回 對簿書房第三百一十九回 植根樂島第七百九十七回 冰牆之戰第七百五十三回 梟雄末路第三百七十九回 趁火打劫第一百七十八回 三十六寨第七百八十九回 趁火謀劫第七十五回 脣槍暗箭第五十四回 血腥批鬥第四百回 封官進爵第四百一十七回 笑裡藏刀第三百四十九回 王昌之惱第七十回 少女監工第二百五十回 列艦示威第一百一十四回 無欲則剛第十二回 月夜潛行第四百三十八回 限制糧價第一百二十九回 追亡逐北第六百八十四回 千里馳援第五百六十三回 李臻之死第一百五十三回 局外有局第三百一十六回 分階分化第八十五回 恆產恆心第六百零二回 慈不掌兵第五百五十三回 劉淵稱帝第二百六十三回 陰謀層出第二十七回 憶苦妄語第五百一十七回 窩裡造反第七百五十一回 平陽鉅變第六百七十八回 喋血奪門第四百七十三回 高氏謝幕第八十八回 圖窮匕見第四十八回 莫名攜美第一百九十一回 兵出太行第三百三十二回 文明租島第五百三十二回 巡視鰲山第二百六十二回 獲任長廣第四百一十回 坑坑喋血第四百九十六回 倭使入境第二百五十七回 再會顧敏第一百三十八回 張賓獻策第六百九十四回 追亡逐北第四百四十三回 金河礦脈第八十三回 和平劫掠
第四百五十二回 匪兵夜襲第二百六十回 騎軍返冀第一百五十八回 挑撥離間第七百二十三回 誨人不倦第四百六十六回 十一抽斬第三十九回 良言難阻第四百九十二回 錯亂之戰第七百八十二回 伊缺止戈第二百零五回 城頭激戰第二百三十一回 洗劫陳記第八百一十三回 天下一統第二百五十回 列艦示威第五百二十二回 尚喜夜戰第三百一十一回 對夷心態第二百零四回 聯兵攻城第三百一十八回 灰色批鬥第四百七十三回 高氏謝幕第二百二十八回 李臻父子第八百零六回 漠北之戰第五百四十四回 錫蘭遺族第六百零六回 美麗構想第五百二十三回 鐵錘撞城第七百三十回 劉參之死第四百二十八回 外交抗議第六百七十七回 夜襲壺關第八百零七回 挑戰逞威第一百回 痛打歸師第二百五十三回 安海屠鯨第二百四十七回 雷霆一擊第五百九十一回 特區整治第四百五十二回 匪兵夜襲第三十八回 強敵突至第七百三十三回 炮火摧城第五十三回 匪寨內情第三百五十五回 硝煙漸散第三百三十九回 摧枯拉朽第四百八十一回 五方協議第五百七十一回 堡下陣戰第一百一十九回 名刀鷹翅第二百五十三回 安海屠鯨第五百二十一回 無可妥協第七百八十九回 趁火謀劫第三百九十五回 射禮之論第一百八十三回 殺招迭出第七百二十九回 破壞分子第六回 未觸即潰第七百四十六回 河套會戰第一百六十六回 置業濱海第三十九回 良言難阻第五十六回 烏桓少主第三百四十四回 兵發青州第六百四十七回 華王建國第五百零八回 國戰廷議第一百八十二回 假戲成真第五百七十一回 堡下陣戰第四百二十三回 藤山礦業第八十七回 對簿書房第三百一十九回 植根樂島第七百九十七回 冰牆之戰第七百五十三回 梟雄末路第三百七十九回 趁火打劫第一百七十八回 三十六寨第七百八十九回 趁火謀劫第七十五回 脣槍暗箭第五十四回 血腥批鬥第四百回 封官進爵第四百一十七回 笑裡藏刀第三百四十九回 王昌之惱第七十回 少女監工第二百五十回 列艦示威第一百一十四回 無欲則剛第十二回 月夜潛行第四百三十八回 限制糧價第一百二十九回 追亡逐北第六百八十四回 千里馳援第五百六十三回 李臻之死第一百五十三回 局外有局第三百一十六回 分階分化第八十五回 恆產恆心第六百零二回 慈不掌兵第五百五十三回 劉淵稱帝第二百六十三回 陰謀層出第二十七回 憶苦妄語第五百一十七回 窩裡造反第七百五十一回 平陽鉅變第六百七十八回 喋血奪門第四百七十三回 高氏謝幕第八十八回 圖窮匕見第四十八回 莫名攜美第一百九十一回 兵出太行第三百三十二回 文明租島第五百三十二回 巡視鰲山第二百六十二回 獲任長廣第四百一十回 坑坑喋血第四百九十六回 倭使入境第二百五十七回 再會顧敏第一百三十八回 張賓獻策第六百九十四回 追亡逐北第四百四十三回 金河礦脈第八十三回 和平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