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精準的分析(1)

孫承宗的去世,同樣引起了皇太極的高度重視,幾次在大殿之上,看見范文程紅着眼睛,他就知道,范文程正在絞盡腦汁思考,看看這件事情,對大清國是不是會有什麼影響。

皇太極熟悉這個孫承宗,雖說從來沒有見面,在他的內心裡面,孫承宗的印象,比較蘇天成,是差不了多少的,當年孫承宗建議修築大淩河城,穩固關寧錦防線,這些都是抓住了大清國的要害,正是因爲孫承宗的這些建議和決定,給大清國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孫承宗擔任大明朝的內閣首輔,全力支持蘇天成,這些事情,在情報裡面,都是有所反映的,如今孫承宗去世了,楊嗣昌出任了內閣首輔,是不是會出現什麼變化。

蘇天成穩固大淩河城防禦的同時,開始重建登州和萊州,皇太極本來有些看笑話的味道,多爾袞毀掉了登州和萊州,蘇天成沒有辦法,只能夠是去重新建設,這需要消耗大量的白銀,而且恢復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會耗掉蘇天成大量的精力,但得知蘇天成準備組建水師之後,皇太極笑不出來了,蘇天成一手創建的江寧營,成爲了大清國最大的夢寐,如今又要組建水師了,這豈不是對準大清國的水師嗎。

登州和萊州的情況,皇太極也逐漸知曉了。

他萬萬想不到,蘇天成有着那麼大的手筆,能夠搬遷幾十萬人到登州和萊州,而且這些到登州和萊州的人。身份都是不俗的,特別是江寧營將士的家眷到登州和萊州落戶。令皇太極嗅到了危險的信號。

登州和萊州的發展,出乎了皇太極的預料,發展的速度很快,人員越來越多,城池也慢慢建立起來了,蘇天成憑什麼做到了這樣的速度,憑什麼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建設好登州和萊州。情報還顯示,大明朝廷,將青州也劃歸蘇天成管轄了。

登州距離旅順是很近的,若是蘇天成建設好了水師,攻打過來怎麼辦。

對着地圖看了好長的時間,皇太極開始爲大清國的防禦感覺到頭疼了,以前是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事情的。八旗軍可以隨意入關劫掠,但明軍不敢踏入八旗軍控制的地域半步,就是守在遼東,也是龜縮在城池裡面。

現在的情況不同了,蘇天成帶領江寧營,拿下了大淩河城。攻打了黑山,而且都取得了勝利,皇太極內心是清楚的,面對江寧營的時候,八旗軍沒有任何的優勢。而且在江寧營的訓練之下,大明邊軍的戰鬥力明顯開始增強了。蘇天成在穩固了遼東之後,裁撤看十幾萬的邊軍,開始走精兵的路線了,這樣可以減少開支,最大限度保證軍士的軍餉,能夠提升戰鬥力,目前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八旗軍對面的關寧錦防線,變成了銅牆鐵壁了。

一旦蘇天成緩過氣來,恐怕就不是駐守遼東那麼簡單了,恐怕就要直接威脅大清國了。

這個時候,皇太極不得不考慮大清國的防禦了。

時代的變化就是這麼奇怪,幾年前,皇太極根本不需要考慮防守的事情,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之後,大清國就沒有後顧之憂了,這才幾年的時間,形勢開始逆轉了。應該說,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之後,皇太極就沒有考慮過防禦的問題了,大清國需要考慮的就是進攻的問題,如何拿下關寧錦防線,成爲頭等大事。

就在多爾袞攻擊登州和萊州的時候,皇太極依舊沒有想到防禦的問題,至少沒有特別注意到防禦的問題,遼東這邊,八旗軍暫時不會進攻了,但蘇天成也不會主動進攻,雙方處於一個暫時平穩的狀態,至於說蒙古部落的情況,錫伯族部落和達烏爾族部落,集中在河套地區,那裡距離蒙古的中心地帶,還有一定的距離,大明邊軍想着從蒙古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更是沒有的。

但蘇天成開始籌建水師,令皇太極察覺到大問題了,這個問題就出在旅順。

旅順距離登州太近了,但距離瀋陽還有一定的距離,若是蘇天成突然決定攻打旅順,可能存在救援不及的情況,而且大清國的重兵,也是佈防在瀋陽的周邊,大清國一貫的戰略,還是想着拿下關寧錦防線,攻陷錦州、寧遠和山海關,從山海關堂堂皇皇的進入到關內。

蘇天成和江寧營的出現,令大清國的這種策略,不得不發生改變。

當初多爾袞乘坐戰船進攻登州和萊州,皇太極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大明的水師,遠在福建,救援來不及,再說了,大清國的水師,主要不是在海上作戰,最終目的還是攻下大明的城池,統一中原,這纔是終極的目標,從旅順出發,可供選擇的港口是不少的,登州、萊州、青州、濟南和天津,都是可以選擇的,依照大明那個崇禎皇帝的心思,能夠保持住穩定,就很不錯了。

就在蘇天成準備組建水師的消息傳來之後,范文程經過了認真的思考,迅速提出來了建議,建議皇太極給崇禎寫信,主要說到握手言和的事情,言語低調一些,姿態放得低一些,儘管承諾雙方修好,而且要求大明朝在大淩河城展開互市,雙方能夠平等的進行商貿交易。

范文程的這個建議,的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旦大清國和大明朝握手言和了,大明朝廷裡面的那些文武官員,肯定會提出來建議,減少軍費的開支,勉強維持遼東的軍餉就不錯了,至於說建設水師,可能性就不大了。

不過范文程沒有絕對的信心,因爲那個時候,大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孫承宗,這個孫承宗熟悉遼東的情況,曾經和大清國交過手,可謂熟悉邊關的形勢,也知道防禦的重要性。

如今的情況不同了,孫承宗去世了,可以說孫承宗是大明朝廷裡面,對遼東情況最爲了解的大臣了,按說大明朝廷,會出現變化的。

皇太極有自己的分析,他也清楚,這方面的分析,范文程的建議還是要準確一些的,范文程畢竟是漢人,對於漢人的秉性更加了解。

孫承宗的去世,對於大清國來說,肯定是一個機會,至於說能夠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皇太極暫時沒有想到,他估計,范文程一定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自從范文程提出來葉布舒出任大清國水師副統帥以來,皇太極對范文程更加的器重,也有意讓這種器重,在公開場合表現出來,譬如說有大臣奏報事宜的時候,他會要求首先徵求范文程的意見,若是范文程沒有什麼提議了,就可以直接實施了。

皇太極這樣做,當然有自身的目的,可以說,范文程的那一次建議,得罪了代善和多爾袞,甚至包括阿濟格,濟爾哈朗是怎麼想的,皇太極不是很清楚,從朝鮮回來的多鐸,知道這個事情之後,肯定不會高興的,可以說,范文程爲了自己,爲了皇權的穩固,已經得罪了很多的皇親國戚了。

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必須要表明態度,大力支持范文程,這是做給大家看的。

至於說將代善和多爾袞調出瀋陽,倒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的,對於代善,皇太極不會特別的信任,總是有所防備的,自己的這個二哥,有些深藏不露的意思,這些年雖然鬥志沒有多少了,但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保不準什麼時候起來了,可能就會壞事的,至於說派多爾袞到黑山和松山一帶,的確是爲了穩固邊關的防線,只要多爾袞守住了黑山和松山,瀋陽就安若磐石,不用有絲毫的擔心。

在皇太極的內心,不會懷疑范文程等人會造反,他很清楚,范文程是漢人,在大清國沒有多少的勢力,范文程的權力,都是自己賦予的,隨時隨地都可以收回來,但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等人就不同了,這些人是皇室中人,手裡握有軍隊,不要說造反的事情,就算是直接繼承皇位,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說,皇太極主要防備的,不是范文程,相反,他還可以大量的啓用漢人,在大清國舉行的科舉考試,就是這個目的。

器重范文程,這樣做的效果已經出來了,一方面范文程、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更加的忠心,時時刻刻爲大清國強盛努力,另外一個方面,代善、多爾袞等人也明白了,自己會依靠漢人來管理朝政,按照儒家的思想來治理大清國,漢人的地位是必須要穩固的,這已經成爲大清國的一項政策。

孫承宗去世了,這件事情,在大清國的朝廷裡面,沒有引起絲毫的波瀾,皇太極甚至專門提起過一次,那些滿族大臣,根本就沒有什麼表現,好像這件事情,與大清國沒有絲毫的關係,唯獨一部分的漢臣,低下頭,沒有說什麼,但看的出來,是在考慮什麼。

皇太極有些着急,他需要知道面對這樣的大事情,大清國應該做些什麼,而且機會寶貴,不能夠輕易失去了。

第432章 朱由檢的決定第1146章 解決土地問題第1209章 滄州血戰(3)第523章 千鈞一髮(2)第815章 登州的佈置第916章 皇太極的隱忍第186章 不一般的安排第807章 重大決定第683章 憤怒和懊悔第960章 草原之殤6第300章 秦三德的暗示(3)第984章 明確的態度第822章 準備(1)第775章 海戰(5)第1044章 不該有的決定第1087章 張溥歸心第373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1258章 花絮第574章 白桿兵的慘敗(2)第464章 必須做出來的決定第452章 不過如此第282章 榜樣的作用第155章 京城變故第162章 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第1083章 廷辯(1)第179章 可惜我不怕(2)第1075章 應對辦法(1)第1251章 崩潰第132章 人心難測第875章 濟爾哈朗的困惑第199章 突如其來的考驗第886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1)第1024章 無力迴天(2)第913章 精密佈置第1138章 滅你九族第1192章 稱帝(4)第1024章 無力迴天(2)第876章 范文程的睿智第429章 應對大饑荒第516章 機會還是陷井(2)第1260章 無法避免第1092章 夾在中間第69章 發榜(1)第136章 大調整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1067章 決戰遼東(9)第746章 引起震動的聖旨(1)第1291章 尊嚴之戰(10)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175章 忠心最重要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507章 必須支持第212章 再遇吳三桂第485章 計劃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1237章 皇太極的機會第356章 飛來橫禍第1197章 化敵爲友?第381章 嚴格的檢查第762章 開埠的時間(2)第190章 大場景第623章 行刺第911章 面子害人第1035章 縝密的運籌第227章 回家結婚第552章 推辭未果第650章 恨鐵不成鋼(1)第22章 青樓第767章 波動第1072章 遼東決戰(14)第1079章 明志第121章 你們不配第950章 統籌協調第1127章 眼見爲實(1)第969章 非凡一戰(3)第473章 火速進京第549章 利益結合第114章 在路上(1)第364章 基本情況第47章 知府大人召見(2)第154章 歷史的必然第804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466章 死裡逃生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977章 收復臺灣(2)第1002章 序幕拉開第448章 誓師第1083章 廷辯(1)第952章 懷柔之心第436章 誠懇的建議第176章 升堂第288章 直面問題第998章 分析局勢(1)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684章 都會算第1041章 沒得商量第991章 穩住局面第272章 安插內線第1140章 機會來臨
第432章 朱由檢的決定第1146章 解決土地問題第1209章 滄州血戰(3)第523章 千鈞一髮(2)第815章 登州的佈置第916章 皇太極的隱忍第186章 不一般的安排第807章 重大決定第683章 憤怒和懊悔第960章 草原之殤6第300章 秦三德的暗示(3)第984章 明確的態度第822章 準備(1)第775章 海戰(5)第1044章 不該有的決定第1087章 張溥歸心第373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1258章 花絮第574章 白桿兵的慘敗(2)第464章 必須做出來的決定第452章 不過如此第282章 榜樣的作用第155章 京城變故第162章 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第1083章 廷辯(1)第179章 可惜我不怕(2)第1075章 應對辦法(1)第1251章 崩潰第132章 人心難測第875章 濟爾哈朗的困惑第199章 突如其來的考驗第886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1)第1024章 無力迴天(2)第913章 精密佈置第1138章 滅你九族第1192章 稱帝(4)第1024章 無力迴天(2)第876章 范文程的睿智第429章 應對大饑荒第516章 機會還是陷井(2)第1260章 無法避免第1092章 夾在中間第69章 發榜(1)第136章 大調整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1067章 決戰遼東(9)第746章 引起震動的聖旨(1)第1291章 尊嚴之戰(10)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175章 忠心最重要第345章 必須冷靜第507章 必須支持第212章 再遇吳三桂第485章 計劃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1237章 皇太極的機會第356章 飛來橫禍第1197章 化敵爲友?第381章 嚴格的檢查第762章 開埠的時間(2)第190章 大場景第623章 行刺第911章 面子害人第1035章 縝密的運籌第227章 回家結婚第552章 推辭未果第650章 恨鐵不成鋼(1)第22章 青樓第767章 波動第1072章 遼東決戰(14)第1079章 明志第121章 你們不配第950章 統籌協調第1127章 眼見爲實(1)第969章 非凡一戰(3)第473章 火速進京第549章 利益結合第114章 在路上(1)第364章 基本情況第47章 知府大人召見(2)第154章 歷史的必然第804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466章 死裡逃生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977章 收復臺灣(2)第1002章 序幕拉開第448章 誓師第1083章 廷辯(1)第952章 懷柔之心第436章 誠懇的建議第176章 升堂第288章 直面問題第998章 分析局勢(1)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684章 都會算第1041章 沒得商量第991章 穩住局面第272章 安插內線第1140章 機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