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北伐

“火器。”我點點頭,繼續道:“我大宋王朝北方之地淪陷已久,因此,對於你們加入蒙古軍隊之事,朕並不怪你們,朕今曰和你們說了這麼多,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朕必定會收回北方,因爲那本來就是我朝之土地;第二,你們這些身在北方的漢人,只有在真正屬於漢人的國家裡,才能活出個人樣,朕和你們一樣,都是漢人,朕自然不會無緣無故地殺害自己的同胞,過會,你們便換好衣服,領取路牌和盤纏,回家便是。”

“皇、皇上,小的們真的可以回家了嗎。”

“朕金口一開,難道還會欺騙你們不成。”

魯達和巫六對視了一眼,突然跪倒在地道:“小的謝過皇上。”

緊跟着,屋裡的戰俘全都跪下道:“小的謝過皇上之恩。”

我笑笑,接受了這些俘虜的跪謝:“你們回去後,朕也不會要求你們做什麼,哪怕你們回去後再度加入元軍,朕也不會在意,唯有一點,你們給朕記住,好好活着,等着朕率軍收復我大宋失去的山河。”

“謝皇上恩典。”

隨後的幾天裡,我下令陸續釋放了關押在鹿門山營寨中的元軍漢人俘虜,這些俘虜在離開時人人面帶喜悅,時不時地呼喊道:“回家,可以回家咯。”

營中的蒙古族戰俘知道漢人戰俘全被釋放後,一邊怒氣沖天,一邊又羨慕不已,是啊,可以回家了,回家,漢人如此,蒙古人何嘗不是如此呢,

八月初,一大批投擲彈、火槍火炮的彈藥隨同御林軍新編第三師臨安基地的官兵們一起到達了襄陽,幾乎在同一天,鄂州的孟璋也給孟天翔送來了一百多名士卒,這些士卒大多是孟家兄弟在江湖上的朋友之後和周邊一些好武之人,他們粗通武藝,所以只是略作培訓,在配齊戰馬後,就被孟璋送到了襄陽,這樣一來,忠順軍的將士便增加到了六百餘人,

至於糧草,襄陽城中本就囤積甚多,加上各基地的戰備物資源源不斷地送達,自是足夠,

令我頗爲興奮的是,在出徵之前,皇家科學院給我送來了一塊懷錶和一架雙筒望遠鏡,這塊懷錶是科學院剛剛研製出來的,比後世的懷錶大了好幾倍,倒像是一個鬧鐘,其精確度可以控制在每天五、六分鐘以內,望遠鏡的放大倍數在兩倍左右,雖然效果遠不夠理想,但比起世上第一臺望遠鏡足足提前了三百四十年,

1608年,荷蘭人漢斯·利伯希發明了第一部望遠鏡,1609年意大利佛羅倫薩人伽利略·伽利雷發明了40倍雙鏡望遠鏡,這是第一部投入科學應用的實用望遠鏡,從外形上看,科學院研製出來的這臺望遠鏡和後世常見的雙筒望遠鏡差別不大,只是體積大了許多,重量也頗爲離譜,當然,效果也差了很多,

按照計劃,賈似道、陸秀夫和趙順孫留在了襄陽,組成暫時姓的軍政中心,作爲聯絡前後方之中轉樞紐,

八月十五曰凌晨,一陣陣秋天的晨風吹過,涼爽沁人,我騎上戰馬,在一衆親衛的簇擁下,來到了襄陽北門外徵北先鋒營的臨時駐地,

身爲中路北伐軍先鋒的吳鬆含和孟天翔縱馬來到我面前五米處,大聲道:“皇上,我軍已準備完畢,請皇上下令。”

“好。”我看了看整裝待發的先鋒營全體將士,拍馬向前,氣提丹田,聲音洪亮地言道,“各位將士,今曰乃是我軍正式北伐之際,臨安軍區第二廂的全體將士,忠順軍的全體將士,作爲北伐先鋒,你們將是我朝三十多年來第一批北上作戰的勇士,朕,爲你們,感到驕傲,一百多年前,我朝被金人擊敗,釀成了‘靖康恥’的遺憾,如今,北方又被蒙古人所佔,但不管是誰侵佔我們的疆土,只要是我朝的領地,朕和朕的子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前去收回,無論是我朝的京城汴京,軒轅黃帝的陵墓,還是長城,黃河,都是祖宗留給我們的,這大片家園豈能再讓異族侵佔,朕作爲大宋皇帝,作爲華夏一族的領路人,自當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哪怕前面是萬丈深淵,哪怕前面是荊棘密佈,朕也絕不退縮,你們都是我朝的好男兒,你們,有沒有信心擊敗元軍,還我河山。”

似乎是經過排練,先鋒營的將士們齊聲喝道:“我軍必勝,大宋必勝。”

一萬多人的聲音同時發出,自是震耳欲聾,響徹雲霄,

我揮揮手,示意衆人安靜,隨即說道:“大宋的英雄們,出發。”

隨着我一聲令下,一萬多名先鋒營的將士在吳鬆含和孟天翔的率領下,離開了襄陽城北,

幾個時辰後,各軍陸續向北開拔,

第二天早上,在賈似道、呂文德等人的送別下,我帶着由親衛軍、黑炭團以及興復軍組成的中軍護衛四千餘人離開了襄陽城,踏上了北伐之路,

一路上,先鋒營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並殲滅了位於交界處的新店鎮和孟家鋪兩地的元軍,十五天後,大軍順利來到了河南境內鄧州城南三十里處的上營村,

鄧州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區,是從湖北北上,進入河南境內的第一座重鎮,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的格局,山少崗多平原廣,特別是從鄧州到南陽一帶,幾乎全是平原,

上營村屬於山崗地帶,村落的規模不大,村裡的百姓都是以種植棉花爲主,因爲常和襄樊一帶的商人來往,因此在數年前被呂文德發展爲襄陽軍區的一處聯絡點,也是我提出開展敵後武裝工作以來,呂文德在北方建立的唯一一處秘密根據地,

進入村中,我稍微休息了一會,就召集衆將,一起聽取了上營村保正(相當於南宋的里正,即後世之村長)徐三權對於鄧州城的介紹,這徐三權看上去頗爲精明,根本不像是種地的農民,十足一個商人模樣,

“皇上,各位將軍,自襄陽會戰後,蒙古中路軍便回撤到了鄧州、南陽兩地,這鄧州城雖然不大,卻是河南境內少有的堅城,甚至可以說,在整個北方都是數得上的,蒙古人趕走金人後,對於修城築堡並不感興趣,小的曾聽過往的蒙古士兵提及,說他們蒙古人一向崇尚進攻,在他們看來,沒有攻不下的城池,鄧州城還是當年的金人爲了防止岳家軍的攻擊花大力氣修成的,其主要牆體都是由整塊石頭砌成,後又不斷加固,始成今曰之規模,即便和襄陽城相比,也不遑多讓,據小的探聽到的消息,這鄧州城中目前約有三萬大軍,守將是張弘範和阿塔海,其餘中路軍都回到了南陽大營。”

我邊聽邊看着鋪在桌上的地圖道:“徐保正,從鄧州到南陽一帶是不是全爲平原。”

“回皇上,正是,鄧州一帶的東北部,一直到南陽地界幾乎都是平原,很適合騎軍展開大規模的行動。”

“恩,即便鄧州城再爲堅固,也經不起我朝火炮的輪番轟擊,只是要攻到南陽,這一路盡是平原之地,倒是當引起我軍的注意,如何在野外將元軍的騎軍擊潰。”

謝道臨笑笑道:“陛下放心,我御林軍如今已有三個師兩萬支火槍,勢必將其騎軍擊敗。”

“沒這麼簡單,這一路上地形開闊,如果元軍從四面八方進攻呢,兩萬支火槍一旦分散,哪怕就分爲三處,也就六、七千支,再採用三段式的射擊,每一輪就二、三千發彈藥,或許會讓蒙古騎軍有機可趁的。”

文璋緊接着道:“陛下,我軍還有投擲彈可用。”

“投擲彈的效果自然不小,但是,數量畢竟有限。”我嚴肅道,“朕可不想讓我軍的火槍手和蒙古鐵騎進行近身肉搏,公孫小宸,修顏,明天你們和徐保正去鄧州東北實地考察下,看看我軍在攻下鄧州後,該如何進軍,戰爭嘛,勝負的一大半因素其實在戰前就已經決定了。”

“是,陛下。”

“徐保正,你們上營村身在曹營心在漢,實爲我朝百姓之楷模,朕會記下你們的功勞,待大戰結束後,對上營村,對你本人,朕都會論功行賞。”

徐保正忙跪倒謝恩:“謝皇上恩典。”

“起來吧。”

“謝皇上。”

“吳將軍,孟將軍,先鋒營駐紮何處。”

“回皇上,在距離鄧州城南門約十里處的太子崗。”

“好,帶朕前去。”

在太子崗略作停留後,我繼續向北,約莫前行了六、七裡之地,我勒住馬繮,從親衛手中接過了望遠鏡,遠遠地看向鄧州城,一般而言,人的裸眼目力可以看見400多米外的一個蘋果,藉助望遠鏡,我基本上可以看清兩裡之外鄧州城上的守軍,

我看了一會,將望遠鏡遞給了旁邊的方靈,隨後,一衆將領也輪流看了起來,

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162章 郝經十議第40章 火器之論第74章 騷亂第261章 印應雷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284章 東康坊第92章 與時俱進第366章 十足把握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61章 開源節流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62章 再會賈似道第177章 民族矛盾第146章 黃道婆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45章 劫數第82章 禁軍第313章 碧落宮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167章 宋無心第509章 緊要之處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539章 試炮試槍第433章 兵圍襄陽城第149章 分別第357章 無罪推定法第5章 太祖長拳第365章 安南朝賀第57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217章 中秋拜月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61章 開源節流第415章 南征計劃第110章 赤松山第19章 老臣江萬里第363章 特區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284章 東康坊第230章 行省制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327章 武當武館第96章 命相之術第397章 索無極第403章 入宮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188章 紅十字會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506章 大會戰(一)第223章 三份戰報第167章 宋無心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356章 執法原則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507章 大會戰(二)第6章 初會賈似道第361章 姜央大巫師第542章 九死一生第236章 三會賈似道第212章 一掃而空第55章 日有食之第178章 珍妮織布機第68章 以剿代練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547章 沂州戰役(二)第469章 鬥將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22章 道法之信第454章 樊城第406章 東征序曲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76章 初出茅廬第121章 賭王之爭第154章 破局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469章 鬥將第427章 大戰安陽灘第129章 夢魘第391章 回家第10章 可恨可嘆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5章 太祖長拳第4章 後宮之主第484章 大理城第37章 靈隱寺第164章 上樑下樑第274章 御林軍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373章 崩潰第432章 尼娜女士第106章 農業部第468章 不期而遇第396章 紙老虎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
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162章 郝經十議第40章 火器之論第74章 騷亂第261章 印應雷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284章 東康坊第92章 與時俱進第366章 十足把握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61章 開源節流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62章 再會賈似道第177章 民族矛盾第146章 黃道婆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45章 劫數第82章 禁軍第313章 碧落宮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167章 宋無心第509章 緊要之處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539章 試炮試槍第433章 兵圍襄陽城第149章 分別第357章 無罪推定法第5章 太祖長拳第365章 安南朝賀第57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217章 中秋拜月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61章 開源節流第415章 南征計劃第110章 赤松山第19章 老臣江萬里第363章 特區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284章 東康坊第230章 行省制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327章 武當武館第96章 命相之術第397章 索無極第403章 入宮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188章 紅十字會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506章 大會戰(一)第223章 三份戰報第167章 宋無心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356章 執法原則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507章 大會戰(二)第6章 初會賈似道第361章 姜央大巫師第542章 九死一生第236章 三會賈似道第212章 一掃而空第55章 日有食之第178章 珍妮織布機第68章 以剿代練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547章 沂州戰役(二)第469章 鬥將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22章 道法之信第454章 樊城第406章 東征序曲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76章 初出茅廬第121章 賭王之爭第154章 破局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469章 鬥將第427章 大戰安陽灘第129章 夢魘第391章 回家第10章 可恨可嘆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5章 太祖長拳第4章 後宮之主第484章 大理城第37章 靈隱寺第164章 上樑下樑第274章 御林軍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373章 崩潰第432章 尼娜女士第106章 農業部第468章 不期而遇第396章 紙老虎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