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印應雷

“學生印應雷參見皇上,草民印應雷見過各位大人。”

“學生。”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印應雷不慌不忙地解釋道:“陛下,學生乃是嘉熙二年(1238年)進士,先帝寶祐二年(1254年)任和州守,目前沒有官職在身,所以草民自稱學生也。”

昨曰朝會時,我並沒有仔細觀看三位候選人的容貌,這時我才仔細端詳起此人,不知爲何,我的大腦中突然閃現出一位古人的名字,三國時期人稱鳳雛的龐統龐士元,

所有的讀書人,只要取得功名後,對上都可以自稱學生,印應雷這般自稱也無可非議,

我淡然道:“印應雷,坐下吧,開始。”

“是,陛下。”印應雷坐下後道,“陛下,各位大人,印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因此,如果讓印某出任臨安戰區制置使一職,則印某隻會以計臨敵。”

從印應雷的出場來看,似乎比起前面兩人都要精彩,或許這就是他的姓格所致吧,

“計將安出。”

“陛下,倘若三年後我朝大軍北伐,陛下準備讓臨安戰區的將士從何地進發呢。”

我聽罷心中一樂,這印應雷,難怪宋理宗不喜,這是面試,應當是我在問他,他倒好,反而問起我來了,看來與傳聞頗爲相符,此人思維異於常人,而且膽大,甚至比那呂信的膽子更大,我笑笑道:“印應雷,這有何講究嗎。”

“陛下,選擇進攻路線當然是有說法的。”

對於北伐,我的初步打算是多路進攻,齊頭並進,而通過海軍協助,直撲京津一帶也在構思中,當然,這些都只是一個模糊的想法而已,

“既然陛下不願明示,那學生便自行猜測了。”印應雷見我不說話,繼續道,“學生猜測陛下是想讓臨安戰區的將士們走水路,從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以北的某地直接北上。”

我心裡一愣,眼睛瞪着印應雷道:“京東東路。”

“正是,陛下,我朝水師優勢明顯,從京東東路上岸,直接攻擊蒙古人的腹地,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印應雷,僅憑一個臨安戰區的幾萬人馬,你就不怕孤軍深入,被蒙古人殲滅嗎。”

“陛下,學生繼續來猜測下。”印應雷笑道,“以陛下之神,自是不會只出動一個臨安戰區的,四川,襄樊,兩淮,有可能陛下會四箭齊發,況且學生帶領臨安戰區的將士當然不會和蒙古軍隊硬拼。”

我是有走水路的打算,但至於是否就會派遣臨安戰區,我卻根本沒有考慮過,我的潛意識中是想打造一支類似後世的海軍陸戰隊,

“那你意欲如何。”

“陛下,學生當然怕,不過怕也沒用啊,陛下如果將重任交給學生,那學生也只能去啊,學生想過,不要不去硬拼,採取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的方法,還是有一線機會的。”

“聽上去怎麼像游擊戰。”我暗自驚道,莫非這印應雷和四大制置使有過接觸,

“走,走向何處。”

“陛下,京東東路地勢平坦,適合蒙古騎軍的規模開展,學生自然不會留在那裡,西進,再西進,學生其實也沒有完全想好,只是有一種直覺,一路西進,千里轉戰太行山。”

“太行山。”

“是,陛下,太行之地勢突兀,明顯可以牽制住蒙古騎軍的長處,我臨安戰區以步軍爲主,可以依託太行之險,佔山爲王,蒙古人如果想要剿滅我軍,非得以數倍之兵力圍之,依照目前敵我雙方的兵力來看,基本上是旗鼓相當,學生率領臨安戰區的數萬將士至少可以拖住敵人的十萬軍隊,這就減輕了其他幾路北伐軍的壓力,學生只需要堅持到我朝諸路大軍破敵,然後再從山中殺出,裡應外合,一舉消滅蒙古軍隊的有生力量,如此,大事可成也。”

不論印應雷的方案是否可行,單就是這份計劃的豪氣就足以讓在座之人震驚,就連軍事經驗豐富的史巖之也覺得印應雷之膽大,不免暗自讚道,有氣魄,

要知道,四萬大軍深入敵後,極有可能被全殲,印應雷的計劃有些類似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壯舉,但是一旦站穩腳跟,的確就像是在敵人的心臟上插上了一把尖刀,

陸秀夫問道:“印先生,如果蒙古大軍不來包圍呢。”

“那我等便四處出擊,遇到無人駐守的城池便奪之,如有大軍,則避之,總而言之,我臨安戰區以山賊或流寇的形式出現在蒙古人的腹地,猶如一把尖刀隨時會在其中攪個天翻地覆。”

陸秀夫脫口而道:“山賊,流寇,這不就是一場規模浩大的游擊戰嗎。”

“游擊戰。”印應雷也露出驚訝之色,“什麼是游擊戰。”

我笑笑言道:“印應雷,朕來問你,從海邊登陸,要到達太行山一帶遙遙千里,且不說部隊輜重甚多,就只是數萬大軍也不是輕易可以轉戰的,你對此有何打算。”

“陛下,因時間匆促,學生並未有全面詳細的計劃,但是若要轉戰千里,就只能化整爲零,儘量穿行於人煙罕至的羊腸小道,遇弱則滅之,遇強則繞之,最終集合於太行山下,再化零爲整。”

我繼續問道:“即使可行,沿途補給如何做到。”

“陛下,學生剛纔講過,進入北方後,我戰區以流寇形式存在,那麼每一處蒙古官府,每一戶蒙古富戶,還有原金國富裕之家,都是我等之糧倉。”

“搶劫啊。”

“沒錯,陛下,這和蒙古軍隊早期的做法一樣,以戰養軍。”

這個印應雷,倒真是塊打游擊的料,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範文煥驚呼道:“這就與強盜行徑無異啊。”

我點點頭道:“範愛卿,過程並不重要,結果纔是朕需要的,強盜也好,正規軍也好,只要能完成任務就是對的,印應雷,你的計劃中,有兩大難點,一是如何到達太行,一是到達後怎樣在太行山內生存下去,針對這兩點,你給朕一份詳細方案,不管最後任命誰爲臨安戰區制置使,也不管朕是否會派臨安戰區從水路進發,朕都會好好研究下你的計劃。”

“是,陛下。”

“好了,印應雷,你還有什麼要說的。”

“陛下,當然還有,剛剛學生說了戰區未來的任務,一旦確定了目標和任務,那就要在事先進行鍼對訓練了,學生雖然沒有正式在軍中服役,但也知道我朝以步軍爲主,在北伐之前,這點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在戰鬥中,必須要讓我朝的將領們清醒地認識到,審時度勢,善用環境,揚長避短,集中優勢力量打殲滅戰,如此一來,纔可能做到此消彼長,慢慢就此改變雙方將士的數量,最終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如果學生擔任戰區統帥之職,則學生的主要精力會放在練將之上而非練兵,因爲練兵非學生之長。”

陸秀夫問道:“印先生,依你之見,如何才能集中優勢兵力。”

“陸大人,印某所言是集中優勢力量,這並非單指兵力,一旦臨安戰區深入敵人內部後,則只有在運動戰中才能找到這樣的機會,創造出優勢,一戰定勝負,戰完便撤。”

我讚道:“撤離一個戰場後再次尋找下一次戰機,如此循環反覆,不拘於一點一面。”

“陛下聖明,學生正是此意。”

陸秀夫心念一動,突然說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恩。”印應雷思索片刻後看向陸秀夫,半響後才嘆道,“陸大人,精闢,精闢啊,印某不及也,曰後印某定當登門求教,還望陸大人不惜賜教。”

陸秀夫笑笑,也不言語,

印應雷見陸秀夫不回答,有些着急道:“莫非陸大人瞧不起印某。”

“非也,非也。”

“那是何故。”

“印先生,因爲說出這句話的並非陸某,曰後若有機會,陸某定會給你引見。”

印應雷抱拳道:“我朝還有如此高人,陸大人費心惦記,印某感激不盡。”

我見有些偏題,便道:“印應雷,還有補充的嗎。”

“有,有的,陛下,還有一點就是學生會訓練一支細作營,雖說北方之地乃是我朝舊地,然畢竟失去了一百多年,當地的百姓大都是在金國或蒙古的統治下成長起來的,因此學生會派出這支細作營,先期返回,摸清當地環境,以圖接應,這點十分重要,更需要得到朝中細作部門的幫助。”

“恩,這點自然沒有問題,印應雷,如果沒有了就先退出吧。”

“等等,陛下,還有最後一點。”

“說吧。”

“陛下,學生對於戰區的士兵,除了按照我朝的正常訓練方式外,還會增加一項野外求生技能的訓練,不然到了太行山後,不被蒙古兵打死,也會被惡劣的環境折磨而死。”

這印應雷就像擠牙膏似地,一會冒出一點,我知道,給他們的準備時間只有昨天晚上,印應雷的很多想法可能都是在面試時才臨時想出來的,

“好了,還有什麼想法一併在奏摺裡吧,印應雷,退下。”我不再給他機會,直接道,“下一位,范文虎。”

第472章 總結會第58章 火槍雛形第166章 尋人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470章 晴天霹靂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87章 雙驕之戰第337章 兄弟民族第491章 火器之威第158章 艱難的抉擇第322章 工業基地第79章 滅寇第254章 新任統制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413章 方言第559章 太子第137章 政務院第479章 兵臨城下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438章 定計困襄陽第223章 三份戰報第290章 時鐘問世第391章 回家第37章 靈隱寺第103章 大宋銀莊第449章 出兵龍尾洲第425章 錦囊第216章 犯上之相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249章 主帥人選第286章 農村包圍城鎮第519章 北伐會議第207章 掛帥第27章 三招不倒第259章 世上本無路第517章 功成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346章 渺灣村第287章 第一場雪第58章 火槍雛形第293章 不死不休第509章 緊要之處第148章 不足掛齒第484章 大理城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414章 餞行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125章 平衡之道第126章 激情演講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83章 賈似道的鴻門宴?第547章 沂州戰役(二)第260章 面試第511章 大捷第434章 先鋒阿刺罕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398章 改組第301章 新年大朝會第373章 崩潰第461章 晉升副帥第558章 沁園春第161章 蒙古帝師第14章 文陸雙傑第226章 七大措施第509章 緊要之處第362章 兩大聖地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58章 火槍雛形第557章 北進第79章 滅寇第328章 俠之大者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377章 植物人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22章 道法之信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171章 知罪認罪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344章 舍利畏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425章 錦囊第182章 反腐措施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261章 印應雷第565章 最後一戰第504章 戰書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210章 安南使節第55章 日有食之第154章 破局第465章 閉關
第472章 總結會第58章 火槍雛形第166章 尋人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470章 晴天霹靂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87章 雙驕之戰第337章 兄弟民族第491章 火器之威第158章 艱難的抉擇第322章 工業基地第79章 滅寇第254章 新任統制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413章 方言第559章 太子第137章 政務院第479章 兵臨城下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438章 定計困襄陽第223章 三份戰報第290章 時鐘問世第391章 回家第37章 靈隱寺第103章 大宋銀莊第449章 出兵龍尾洲第425章 錦囊第216章 犯上之相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249章 主帥人選第286章 農村包圍城鎮第519章 北伐會議第207章 掛帥第27章 三招不倒第259章 世上本無路第517章 功成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346章 渺灣村第287章 第一場雪第58章 火槍雛形第293章 不死不休第509章 緊要之處第148章 不足掛齒第484章 大理城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414章 餞行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125章 平衡之道第126章 激情演講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83章 賈似道的鴻門宴?第547章 沂州戰役(二)第260章 面試第511章 大捷第434章 先鋒阿刺罕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398章 改組第301章 新年大朝會第373章 崩潰第461章 晉升副帥第558章 沁園春第161章 蒙古帝師第14章 文陸雙傑第226章 七大措施第509章 緊要之處第362章 兩大聖地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58章 火槍雛形第557章 北進第79章 滅寇第328章 俠之大者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377章 植物人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22章 道法之信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171章 知罪認罪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344章 舍利畏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425章 錦囊第182章 反腐措施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261章 印應雷第565章 最後一戰第504章 戰書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210章 安南使節第55章 日有食之第154章 破局第465章 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