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十足把握

在延和殿的小會議室裡,我讓小七泡好茶水,並示意賈似道和陳元坐下,然後開門見山道:“陳元,朕來問你,你是怎麼看待當今宋蒙局勢的,又是如何看待安南的未來。”

陳元畢恭畢敬道:“天朝皇帝陛下,宋蒙大戰一觸即發,我安南國君自是希望大宋朝獲勝,至於安南,時時刻刻都會尊大宋爲天朝,年年進貢。”

我搖搖頭,淡淡道:“陳元,朕看你是明白人,所以朕纔打算推心置腹地和你談談,你看這裡,除了朕和太師之外,再無旁人,就是因爲朕想聽聽你的心裡話,而不是你這些冠冕堂皇的搪塞之詞。”

陳元臉一紅,隨即站起道:“陛下,宋蒙之間確如陛下所言,勝負難分,從軍力上講,還是蒙古略勝一籌,但大宋有長江這條天然屏障相阻,也可一戰。”

“正是因爲勝負難以預測,所以你們安南採取了兩邊都不想得罪的策略。”

陳元訕訕一笑:“陛下,其實我安南國君還是心向天朝的。”

我也笑笑,喝了杯茶道:“這點朕也理解,不過呢,宋蒙之間是不可能長期對峙下去的,無論誰勝,安南的結局想必都和大理國一樣吧。”

陳元聽我這般說法,心裡頓時一驚,暗道,“這纔是正題吧。”

“陳元,這個暫且不提,你和我朝的接觸也算很多了,你認爲我朝最近一兩年來有何變化。”

陳元由衷感慨道:“陛下,這兩年來,大宋的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陳元這次前來,沿途所見所聞都和上次有了不少區別,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來到臨安之後,發現這座城市越來越繁華,而且整座城市充滿了活力,就像一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陳元,那你們安南百姓的生活呢。”

“陛下,無法相比,我安南之地落後大宋不下百年。”

“是嗎,陳元,你在安南也是首輔大臣,朕聽說你是位盡心盡力的好官,然,爲官之道就當爲百姓謀福利,造福這一方百姓,換而言之就是要讓百姓的生活一天好過一天,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你覺得你們安南的百姓達到了豐衣足食的基本生活要求了嗎。”

“這個嘛,只有少數人達到了。”

“恩,陳元,你說的話朕認可,在安南,除了少數高官貴人外,一般百姓的生活都很艱難吧。”

陳元羞愧道:“是,陛下。”

“陳元,當一個地區的貧富差距超過一定限度時,你認爲這個地區會發生什麼事情。”

“這個,這個嘛,,,,,。”

“朕知道你心中也有答案,當百姓的基本生活都滿足不了時,他們首先會抱怨,當這種抱怨情緒膨脹到一定地步時,就會造成動盪的局面,甚至是造反。”

陳元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小聲道:“是,是,陛下高見。”

“這並非朕之見識高人一等,而是數千年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點,陳元,你試想下,即便沒有外力的侵蝕,倘若安南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艱難,是不是會出現動盪的局面呢。”

我接着道:“陳元,你作爲安南重臣,一定不忍心看到這種局面發生吧,今安南之地,陳煚退位而繼續攝政,陳晃當然不甘受控,一山容有二虎,此爲上不正也;其次,對於宋蒙之間,安南搖擺不定,只想居中而立,陳元,你也是政壇老人了,自然該知道,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前期時,中間派是雙方爭相拉攏的對象,但是,一旦塵埃落定,中間派的結局會怎樣,一定是很慘的,想要左右逢源,最終必將被拋棄,此爲優柔寡斷也,再說了,安南之地資源貧乏,經濟落後,你們拿什麼來讓百姓豐衣足食。”

陳元沉默片刻後道:“陛下之意是。”

“陳元,安南地區說漢話,寫漢字,和我朝並無多大差別,朕奉行的是大一統的思想,當然,現在說這些爲時尚早,你們安南,目前採取中立之法,朕默許之,但當朕揮師北伐,消滅蒙古,收復山河後,朕定會將安南納入我大宋之版圖,朕會讓安南的百姓也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作爲安南國的首輔大臣,陳元當然清楚眼前的局勢,蒙古大汗忽必烈傳承了其先祖成吉思汗的強勢,繼續東征西伐,指揮蒙古鐵騎四處征戰,且是戰無不勝,而宋朝新皇帝和以往的歷朝宋燕京大不相同,勢態之強甚至遠遠超過了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更讓人費解的是,宋朝新帝並沒有擺出天朝的“派頭”,安於接受周邊小國的納貢,不久前,大宋已經將琉球羣島納入版圖,成立了琉球省,這無疑就是在向天下示威,大宋之大一統行爲已然昭顯盡露,安南小國,彈丸之地,身處兩頭猛虎之間,其結局也就不難猜測了,

陳元沉默片刻,問道:“陛下,陳元有一疑問,可否相問。”

“請講。”

“陛下認爲即將到來的宋蒙大戰,宋朝有幾分成算。”

我毫不猶豫道:“朕有十足的把握。”

“十足。”陳元猛地喝了一口熱茶,似乎給自己壯了壯膽,才繼續言道:“陛下,從蒙古成吉思汗崛起之後,先後統一了大漠,消滅了金國,收復了西夏和高麗,十年前更是將大理國吞併,一時風光無限,而大宋朝儘管守住了半壁江山,然自‘端平入洛’之後,軍力每況愈下,六年前,川中劉整投降,無疑又是雪上加霜,此消彼長之下,又怎麼能說,在未來的宋蒙之戰中,陛下有十成勝算呢。”

陳元的想法,是當今天下絕大多數人的想法,在大家看來,即使是五五開,也是略微擡舉了宋朝,最合理的勝算比列應當是蒙古六成宋朝四成,這四成的原由主要就是因爲有長江之險和城池的堅固,

一旁的賈似道端着酒杯,好像也是十分想要知道我的答案,

我笑笑:“陳元,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財力,二是物力,三是人力,這點你認可嗎。”

“陛下言之極是。”

“好,那朕就此三點逐一分析,首先是財力,這點朕以爲不用多做解釋吧,我朝的財力雄厚,本就勝於蒙古,特別是近兩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我朝的國庫曰漸充裕,蒙古忽必烈雖然也想發展經濟,但這個馬背上成長起來的大汗在這一點上是遠遠不如我朝的,第二是物力,儘管這些年來,蒙古人的疆域越來越大,然其所得之處都不是什麼富有之地,朕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朝將士的鎧甲和兵器就要勝過蒙古將士的裝備吧,整個軍需物資做一對比,除了戰馬之外,我朝均可勝出一籌,至於第三點,朕認爲是你們最爲關心的吧。”

陳元下意識地點點頭道:“正是。”

“決定戰爭勝負的直接因素就是軍力,軍力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就是軍隊的戰鬥力,人人都說,我朝自孟珙之後再無良將,蒙古鐵騎所向無敵,我大宋朝的軍隊只會依託城池打防衛戰,若將雙方的整體軍力做一對比,蒙古人的單兵素質要遠勝過宋人將士,或許,你們也是這麼認爲的,對此,朕暫且不去分辨。”

“我朝剛剛佔領了琉球羣島,這點太師十分清楚,陳元,想必你也聽說了吧,這件事的起因是我朝水師爲殲滅長期盤踞在我海域的海賊張瑄,而琉球之人竟然庇護張瑄,讓其登島躲避,我朝纔不得已而爲之,那張瑄在海上作惡多端,截殺來往船隻,私運禁品前往北方,於法於理,都早就該將其剿滅了,之前,我軍也數次征討,卻都無功而返,爲何這次就能成功呢,你們想想,這並不是因爲張瑄的實力大不如前,而我朝水師呢,還是原來的人馬,人馬戰船未變,但我軍的戰鬥力卻明顯變了,變得強大了,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想必你們心裡都大致明白吧。”

我自己答道:“是因爲我大宋水師的士氣變了,是因爲我大宋水師有了必勝的信念,是因爲我大宋水師有了屬於他們的靈魂,而且,這種靈魂已經遍及我朝所有的軍隊之中,也就是說,我軍重新擁有了自己的軍魂,一百年前,我朝有支戰無不勝的岳家軍,他們靠什麼取勝,就是因爲岳家軍有自己的軍魂,而今,我朝所有的軍隊都有了這種軍魂,難道還不能取勝嗎。”

我看着無語的陳元道:“陳元先生,朕再回頭說說前面的那些問題,良將,其實什麼時候都存在的,古人不是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嗎,就如我朝揚州軍區的制置使李庭芝,就是由太師親手提拔的,在李庭芝鎮守揚州的數年間,蒙古人絲毫不敢兵犯,其他的如夏貴、呂文德、高達、張珏等無一不是能征慣戰的良將,朕和賈太師都是世間少有的伯樂也,有了伯樂,何愁沒有良將,至於蒙古鐵騎的所向無敵,那是因爲蒙古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其騎射功夫天下無敵,這一點朕也承認,但這種情形呢,只是存在於沒有騎軍剋星出現之前,如果蒙古鐵騎的威力被制約,那無疑就是老虎被拔了牙,相對來說,便很好對付了,乃至於什麼依託城池打防禦戰,什麼單兵能力的問題也就都不復存在了。”

“騎軍剋星。”

“神器。”

陳元和賈似道分別想道,

第375章 大宋王朝第544章 兵發應天府第420章 戰爭債券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463章 追封英王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79章 滅寇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第369章 龍虎山下第152章 林家家主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286章 農村包圍城鎮第507章 大會戰(二)第387章 劫持第276章 安豐之戰第330章 萬萬不可第241章 破虜軍第480章 解放昆明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129章 夢魘第7章 朝堂風波第312章 急腳遞第82章 禁軍第504章 戰書第430章 鉅艦返航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53章 方靈返京第8章 御書房第28章 帶兵之道第500章 火器與武功第458章 火攻第15章 佳人之約第457章 英雄第401章 襄陽模擬戰第463章 追封英王第402章 論戰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336 故人相見第327章 武當武館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243章 襄陽之論第494章 五陣第85章 武舉第56章 秋兒求助第542章 九死一生第39章 天下商業第533章 藥方戒酒第283章 親民愛民第341章 擊掌盟誓第220章 軍務院第401章 襄陽模擬戰第433章 兵圍襄陽城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67章 寧缺母濫第458章 火攻第488章 強攻灌子灘第545章 光復河南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430章 鉅艦返航第50章 願爲馬前卒第505章 雙龍會第364章 第七軍區第137章 政務院第550章 油盡燈未滅第425章 錦囊第5章 太祖長拳第457章 英雄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198章 結義第333章 朝政安排第375章 大宋王朝第561章 決戰大都(二)第345章 聖者第172章 清官與好官第444章 戰略佈局第72章 臨安大學第96章 命相之術第198章 結義第539章 試炮試槍第88章 賈府會議第100章 贈字第80章 是他殺非猝死第358章 琉球之戰第477章 行雲流水第180章 水火祭司第281章 古代釘子戶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560章 決戰大都(一)第178章 珍妮織布機第285章 臨安府第61章 開源節流第412章 從軍熱潮第150章 福建林家第17章 龍牙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55章 日有食之
第375章 大宋王朝第544章 兵發應天府第420章 戰爭債券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463章 追封英王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79章 滅寇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第369章 龍虎山下第152章 林家家主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286章 農村包圍城鎮第507章 大會戰(二)第387章 劫持第276章 安豐之戰第330章 萬萬不可第241章 破虜軍第480章 解放昆明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129章 夢魘第7章 朝堂風波第312章 急腳遞第82章 禁軍第504章 戰書第430章 鉅艦返航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53章 方靈返京第8章 御書房第28章 帶兵之道第500章 火器與武功第458章 火攻第15章 佳人之約第457章 英雄第401章 襄陽模擬戰第463章 追封英王第402章 論戰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336 故人相見第327章 武當武館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243章 襄陽之論第494章 五陣第85章 武舉第56章 秋兒求助第542章 九死一生第39章 天下商業第533章 藥方戒酒第283章 親民愛民第341章 擊掌盟誓第220章 軍務院第401章 襄陽模擬戰第433章 兵圍襄陽城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67章 寧缺母濫第458章 火攻第488章 強攻灌子灘第545章 光復河南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430章 鉅艦返航第50章 願爲馬前卒第505章 雙龍會第364章 第七軍區第137章 政務院第550章 油盡燈未滅第425章 錦囊第5章 太祖長拳第457章 英雄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198章 結義第333章 朝政安排第375章 大宋王朝第561章 決戰大都(二)第345章 聖者第172章 清官與好官第444章 戰略佈局第72章 臨安大學第96章 命相之術第198章 結義第539章 試炮試槍第88章 賈府會議第100章 贈字第80章 是他殺非猝死第358章 琉球之戰第477章 行雲流水第180章 水火祭司第281章 古代釘子戶第64章 你若來了 ,便是春天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560章 決戰大都(一)第178章 珍妮織布機第285章 臨安府第61章 開源節流第412章 從軍熱潮第150章 福建林家第17章 龍牙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55章 日有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