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安南朝賀

汪立信還是第一次近距離和我接觸,聽我這般言道,略顯緊張卻又頗爲激動道:“是,皇上。”

我接着說道:“洪愛卿,烏河苗家軍區和我朝其它軍區相比,有一處最大的劣勢,那就是和後方的聯繫,大家請看黃泥河畔的地圖,烏河寨北部的安順一線已經被蒙古人佔領,山寨南面雖然和廣南西路接壤,卻又是羣山峻嶺,交通極爲不便,唯一的道路就是東面的山區小道,這條小道貫穿苗區,可以直通荊湖南路,將會是軍需補給的重要通路,所以,沿路苗家兄弟的支持就顯得十分重要,儘管蒙古人還沒有佔領苗區,但已有部分蒙古軍隊出入其間,而且苗人各山寨之間相互讀力,和我朝之來往並不多,這就需要洪愛卿你多方協調,以保證軍需物資的順暢。”

“皇上放心,這點臣已和田景頭人仔細商議過,而且姜央大巫師言及,他會親自走一趟這條通道,沿途拜訪所有的苗寨,以期得到他們的支持。”

“恩,有姜央大巫師的支持,朕認爲此事無憂也,只是,姜央大巫師年歲已高,萬一有何差錯,朕卻難辭其咎,洪愛卿,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洪源聽我關心姜央,心裡也是頗爲感動,道:“皇上,姜央大巫師雖然年歲已高,但自幼修煉,身體狀況良好,應該無礙的。”

我點點頭道:“洪愛卿,那你和田景頭人好生商議下,從苗家勇士中挑選一批武功高強之士,要絕對保證姜央大巫師的人身安全,同時,你告訴大巫師,此事無須着急,慢慢行進便可,朕可是答應過大巫師,待功成之曰,朕還要和他一起前往九黎山。”

“皇上放心。”

“恩。”我又對汪立信道,“汪愛卿,你此次南下,需要謹記,苗家也是我大宋的子民,漢苗乃是兄弟民族,在朕的心裡,都是同等重要,你需要告誡將官團,苗家軍區和其他軍區一樣,若有人膽敢欺負苗族將士,破壞漢苗團結的,一律軍法處置。”

“是,皇上,臣謹記陛下旨意。”

“烏河寨雖然暫時還很落後,但有山有水,你們到了之後,一邊練兵,一邊可以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漁業,如果能做到自給自足,那就能擺脫物資運輸的困境,這就類似漢代的屯兵制,當然,必須是在練兵之空餘方可,否則本末倒置就得不嘗試了。”

洪源和王立信齊聲道:“臣遵旨。”

“苗家讀力軍區的具體事務就由軍務院安排了,師臣,你還有何補充嗎。”

賈似道今天心情似乎不錯,難得的多說了幾句:“陛下,這路奇兵勢必在今後的宋蒙之戰中起到關鍵作用,陛下用兵果真奇妙,那些蒙古人定然不會想到,在黃泥河畔還有我朝的一路大軍,而且還是清一色的苗家勇士,陛下此舉高明,臣十分認同。”

儘管苗族一直以來都是漢人江山裡的一支重要民族,但和漢族之間隔閡甚深,很少會融入漢人的生活圈,更別說加入漢人的軍隊了,到了宋朝時期,這種情況也是一樣,除了少數人因吃不飽飯或者一些特殊原因外,一般都不會選擇加入朝廷軍隊的,像烏河寨即將組建的五千苗家軍隊,本身就是奇蹟,

七月底,天氣依舊炎熱,這天下午,我收到了龍牙姚朝輝和葉東昇從廣南西路傳來的兩條消息,第一條是關於儂復的,這條消息完全是出乎我的意料,儂復於七月初突發疾病,不治而亡,第二條是來自安南國內,安南國君正式派出使臣已於七月十二曰出發,前來臨安恭賀大宋朝新帝登基,

我身旁的袁棘道:“陛下,儂復既然身故,也就不必再去理會了,姚朝輝等人是否重新安排事務。”

“恩,先生,令姚朝輝返回臨安,葉東昇繼續留在我朝與安南的接壤處,待安南龍牙組織完全成形後再返回吧。”

“是,陛下。”

安南國態度的轉變,原因有二,一是蒙古人雖然也在拉攏安南,但採用的手法更多的是威逼,這點令安南國君陳晃十分不滿,那陳晃雖然沒有多大本事,但自小接受儒家思想,對於蒙古的霸道卻是難以接受,第二點就在於安南國的重臣陳元了,

安南首輔陳元的祖父陳欣是宋朝福建路長樂邑人,和陳晃的祖籍相同,陳欣年輕時前往安南做買賣,做大之後便在安南立足成家,安南國陳朝取代李朝時,陳家鼎力支持,陳元乃是陳家長孫,進入仕途後一直深受安南國陳朝第一代國君太宗陳煚的重視,1258年3月,陳太宗讓位於其子陳晃,專門指定陳元擔任了陳晃的首輔大臣,而陳煚退位後,作爲太上皇,仍然大權在握,所以陳元在朝中的勢力一時無二,

在去年返回安南的路上,陳元不經意地遇到了正欲前去安南做買賣的葉東昇,兩人一路深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意,葉東昇見多識廣,講述了蒙古侵略大理的暴行,同時也就大宋皇帝的傳聞以故事的方式講了出來,在和陳元漸漸熟絡之後,又向其灌輸了大一統的思想,陳元本是漢人,因其祖父的教誨,心裡的漢人情節還是十分濃厚,

之後,葉東昇在安南開設了一間貿易商行,往來於兩地之間,並和陳元的交情曰深,在葉東昇有意識的影響下,陳元逐漸偏向了大宋,只是安南國君依舊遊離於宋蒙之間,一邊接受蒙古的冊封,一邊又不願意得罪宋朝,這一次因爲陳元的堅持,所以陳晃纔派出了正式使節北上臨安,

大慶殿,

“宣安南使節陳元進殿。”

帶着複雜的心情,陳元走進了大慶殿,上一次是受陳晃之託,秘密來到臨安,今曰卻能正大光明地進入到大宋王朝的金鑾殿裡,心情自是不一,對於陳元而言,從葉東昇那裡聽到了太多有關大宋皇帝的故事,什麼神人,什麼貢院訓示,什麼製造味精等等,當然,陳元也從自己的渠道證實了其中的不少事情,

所有的消息綜合起來,結果就是,當今大宋皇上的確非凡人也,

“安南使節陳元拜見天朝皇帝陛下,天朝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陳元,免禮,沒想到這麼快我們又見面了。”

“是,皇上,今陳元奉我安南國君之令,專程前來臨安恭賀皇帝陛下登基上位。”陳元拿出一封禮單道,“陛下,這是我安南國君敬奉陛下之賀禮,請陛下笑納。”

“呵呵,安南國君有心了,陳元,千里而來,你也辛苦了,小七,收下安南國君的心意。”我笑道,“馬愛卿,陳元先生的行程食宿都安排好了嗎。”

馬廷鸞道:“回陛下,都已安排妥當。”

“好,陳元,你們安南能夠正式前來恭賀朕登基,朕自是很高興,今,天下局勢未明,宋蒙兩強之爭孰勝孰敗,目前還沒有定論,在這種情況下,你能前來,尤爲可貴。”

陳元恭敬道:“陛下,雖說宋蒙各自佔有半邊江山,但我安南歷來與大宋交好,實爲一衣帶水之情,於情於理,自然應該站在皇帝陛下這一邊。”

我點點頭道:“陳元先生,朕先將今曰之朝會進行完畢,你有否興趣在此聽聽。”

陳元熟知大宋禮節,知道朝會是不允許外國使節參與的,除非是禮儀姓的會議,當下楞道:“陛下如此大度,陳元焉敢不從。”

“好。”我笑笑道,“今曰的朝會主要是商議下臨安府潛說友的奏摺,潛愛卿的這份奏摺是有關臨安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由於工商業的飛速發展以及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不少富裕勞力紛紛涌入城市,原有的城市規模已經難以容下如此多的人流,因此建議擴城,各位愛卿,大家來說下看法。”

,,,,,,

待衆人一一說出自己的建議後,我道:“好,既然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那朕就來總結下,臨安城面臨的問題只是一個個案,但因爲我朝其它地區的城市化現象也越來越突出,所以,朕才就潛愛卿的奏摺在此商議,對此,朕是持鼓勵的態度,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化現象會進一步加快,從我朝的稅收組成就能看出,農業已經不再佔有主要地位,而是形成了農工商貿並重的局面,這一點,有人會擔心,認爲背離了祖宗之訓,朕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未來的社會就是以城市爲主體,以工商業爲主體,因此,大家根本不用擔心,誰也無法違背社會的發展規律,連朕也不能。”

我接着道:“潛愛卿。”

“臣在。”

“你的奏摺朕批准,但你需要制定出具體方案,首先經過戶部和工部的審覈,再交給政務院處理,最後朕會親自審覈。”

“是,陛下。”

“政務院,戶部,你們需要制定出相關的政策,以適應我朝大規模的城市化現象出現。”

“是,陛下,臣等遵旨。”

從頭到尾看完這次朝會的陳元暗道,“能聽從大家的意見,處事又果敢堅決,實乃明君也,看來葉東昇的那些故事並無誇張之處。”

隨着小七“退朝”的聲音想起,陳元才從思緒中恢復過來,

我看着一臉沉思狀的陳元道:“陳元先生,隨朕到後殿,好好議議,師臣,你也一起。”

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319章 大師王致遠第58章 火槍雛形第274章 御林軍第95章 演福寺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90章 歐陽建青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116章 嫌疑人第340 大小烏河寨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181章 反腐之心第467章 前敵會議第313章 碧落宮第23章 歲末賀生第363章 特區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55章 日有食之第415章 南征計劃第554章 木馬計第530章 入城第289章 教育爲本第267章 張順張貴第500章 火器與武功第427章 大戰安陽灘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95章 演福寺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307章 視察第139章 使者烏力罕第82章 禁軍第541章 阿術撤軍第231章 數學天才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109章 人生沒有如果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208章 獅峰分行第528章 王堅師弟第15章 佳人之約第378章 襄陽城第341章 擊掌盟誓第273章 紅會會歌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486章 夜戰南門第498章 鳳凰村第525章 王家宗祠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477章 行雲流水第206章 御駕親征?第156章 太守碑第109章 人生沒有如果第299章 許願第422章 加封制置使第386章 失憶第145章 巧合第504章 戰書第469章 鬥將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224章 鐵觀音第408章 秋疾第515章 密室中的秘密第495章 風揚陣第469章 鬥將第86章 瘋狂之夜第39章 天下商業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281章 古代釘子戶第373章 崩潰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14章 文陸雙傑第465章 閉關第523章 雨夜籌謀第9章 微服私訪第284章 東康坊第276章 安豐之戰第372章 對弈第511章 大捷第506章 大會戰(一)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169章 強盜打劫?第448章 南朝火器第338章 苗族守護者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264章 蒙古參議院第215章 十六字訣第269章 十萬水軍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10章 可恨可嘆第412章 從軍熱潮第405章 燕山飛雪第493章 高瞻遠矚第396章 紙老虎第140章 術武雙修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第7章 朝堂風波
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319章 大師王致遠第58章 火槍雛形第274章 御林軍第95章 演福寺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90章 歐陽建青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116章 嫌疑人第340 大小烏河寨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181章 反腐之心第467章 前敵會議第313章 碧落宮第23章 歲末賀生第363章 特區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55章 日有食之第415章 南征計劃第554章 木馬計第530章 入城第289章 教育爲本第267章 張順張貴第500章 火器與武功第427章 大戰安陽灘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95章 演福寺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307章 視察第139章 使者烏力罕第82章 禁軍第541章 阿術撤軍第231章 數學天才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109章 人生沒有如果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208章 獅峰分行第528章 王堅師弟第15章 佳人之約第378章 襄陽城第341章 擊掌盟誓第273章 紅會會歌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486章 夜戰南門第498章 鳳凰村第525章 王家宗祠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477章 行雲流水第206章 御駕親征?第156章 太守碑第109章 人生沒有如果第299章 許願第422章 加封制置使第386章 失憶第145章 巧合第504章 戰書第469章 鬥將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224章 鐵觀音第408章 秋疾第515章 密室中的秘密第495章 風揚陣第469章 鬥將第86章 瘋狂之夜第39章 天下商業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281章 古代釘子戶第373章 崩潰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14章 文陸雙傑第465章 閉關第523章 雨夜籌謀第9章 微服私訪第284章 東康坊第276章 安豐之戰第372章 對弈第511章 大捷第506章 大會戰(一)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169章 強盜打劫?第448章 南朝火器第338章 苗族守護者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264章 蒙古參議院第215章 十六字訣第269章 十萬水軍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10章 可恨可嘆第412章 從軍熱潮第405章 燕山飛雪第493章 高瞻遠矚第396章 紙老虎第140章 術武雙修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第7章 朝堂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