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雄才偉略

鹹淳元年三月下旬,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兒汗國大汗旭烈兀(忽必烈之弟)遇刺身亡。

在蒙古西部四大汗國中,欽察汗別兒哥、察合臺汗阿魯忽和伊利汗旭烈兀一致同意東赴蒙古草原,參加忽必烈召開的忽裡臺大會,唯有一直站在阿里不哥一邊的窩闊臺汗海都堅決反對這次大會,拒不承認忽必烈的大汗之位,並揚言其它三國如果東去,就會成爲窩闊臺汗國的敵人。旭烈兀的意外身亡,導致了各大汗國之間反目爲仇,隨即爆發了戰爭。

忽必烈遷都後,採納印天涯之建議,令劉秉忠在原燕京城東北方向十里處築建新城及大型宮殿(即後世的紫禁城),以長生天名義聚天地之靈氣,壓制漢人之北方龍穴。

四大汗國間的戰爭爆發後,忽必烈於四月初派出使者前往西部,要求各汗國停戰,使令不見成效。

五月,忽必烈在燕京(中都)的臨時宮殿內,召開了蒙古最高層文武官員參與的大會。

在與神尊印天涯商議後,忽必烈定出了“文仿漢制,武承蒙古”的國策。大會上,此國策剛一宣佈,就遭到了大多數蒙古官員們的強烈反對。

“我蒙古男兒怎麼能夠效仿漢制?”

“臣等堅決反對。”

蒙古人大都姓格外露,有啥說啥,阿術,阿里海牙,桑哥等紛紛上奏,一時間反對聲此起彼伏。

會議的前夜,忽必烈在一處僻靜的小屋內拜會了印天涯,就關於蒙古未來的發展國策同印天涯進行了整夜的詳談。

印天涯最後問道:“大汗,如今我蒙古已佔據半壁江山,數年內便會和南人決戰,從目前情形看,雙方各有長處,但我們有長生天保佑,必定能一統天下。大汗,我問你一句,你是想做蒙古成吉思汗的傳承者,還是想做中國第十九個朝代的統治者?”

“兩者兼之。”

忽必烈靜靜地看着這些情緒激動的反對者,直到聲音完全消失才緩緩道:“本汗所說的國策任何人無需置疑,我蒙古男兒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在治國方式上還是不如有着數千年曆史的漢制。”

“大汗。”冷靜下來的阿里海牙奏道:“臣隨同阿術將軍征戰過南朝,那裡的官府大都[***]無能,依臣所見,其治理能力還不如我蒙古。”

阿里海牙,四十來歲,聰敏善辯,文武全才,時任中書省參議,深得忽必烈喜愛,是蒙古人中不可多得的治國人才。

“阿里海牙,你終究沒有明白南朝症狀之根本,數千年的歷史沉澱,漢人的制度已經相當完善,宋人的衰敗不是其制度不好,而是其人自身的原因。”

說到這裡,忽必烈突然抽出腰中寶刀,說道:“這柄寶刀名喚飛龍,乃是父汗拖雷當年南遊時所得,其工藝製程均是冠絕天下,在我十二歲成年時,父汗將此刀作爲成年證物賜予了本汗,從此隨我東征西討,立下不世功勳。你們設想,此刀要是放在阿里不哥身上,難道本汗就會不是其敵嗎?”

阿里海牙本就聰明,乃是蒙古人中少有的智者,其領悟力比起那些只會打仗的將軍們強了許多,“大汗之意臣明白了,只是。。。。。。”

“阿里海牙,本汗知道你一直看不起漢人及其他人種,其實每個人,每個民族都有長有短,治國者當取長補短纔不會失之偏頗。國師,史先生,你們二人出列。”

被忽必烈稱爲國師者,正是蒙古首位國師八思巴,一位不到三十歲的吐蕃年輕僧人,史先生名叫史天澤,是位已過花甲之年的漢族老人,官至中書左相。

忽必烈指着這二人,笑道:“阿里海牙,這二位一位是西域色目人,一位是漢人,你自詡文武雙全,和他們比比,你能有幾分勝算?”

“臣。。。。。。”

“阿里海牙,漢人有句名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本汗治下,盡是我蒙古子民,況且本汗僅是效仿漢制,此乃大有爲於天下,你明白嗎?”

阿里海牙見忽必烈難得如此溫和,反倒心中忐忑不安起來。

忽必烈凌厲的眼神掃過在場之人,突然語氣嚴厲起來,繼續說道:“阿里海牙,本汗再問你,你穿件漢人的衣服,說句漢人的語言,就會變成漢人了嗎?”

阿里海牙本就有些懼怕忽必烈,這下頓時冷汗直冒,急忙道:“臣知錯了。”

忽必烈“哼”了一聲說道:“本汗推行的是一種二元政策,在原則上必須始終如一地維護我蒙古的統一,保持在精神上的傳承,但更要吸收各個民族的優點,以實現大一統的蒙古帝國,這個既定國策不用再議,不管你們是否明白,只需執行即可。”

“臣等遵旨。”蒙古官員,漢人官員,色目人官員齊聲言道。

“軍事上依照原有策略不變,繼續強化我蒙古鐵騎。樞密院樞密使阿術,樞密副使張柔,張文謙,怯薛軍指揮使伯顏,副指揮使張弘範聽令。”

“臣等恭聽大汗聖旨。”

忽必烈滿意地看着這幾員軍中戰將,道:“徵南計劃由樞密院具體實施,二年內組建二十萬徵南大軍,兵發南朝。阿術將軍,數曰前川中劉整奏摺朕已批示,令其重組水師,樞密院當無條件支持,使我蒙古水師在兩年內務必要能夠同南宋水師抗衡,另外,征討南朝的突破口需在一年內選定,關於這一點本汗建議你們多於南朝降將商議。伯顏,張弘範,本汗允許你們在兩年內將怯薛軍擴充至兩萬,到時隨阿術元帥南征。”

“臣等遵旨。”

“國師。”

“臣在。”

“本汗會在京中設置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國師兼管總制院事,我蒙古治下以佛教薩滿教爲國教,但對於其它宗教信仰不必過分壓制,任其發展。國師及下屬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制蒙古新文字,並與漢語互通互譯。”

“臣遵旨。”

八思巴不同於印天涯,八思巴受封爲國師,自然就成爲蒙古的大臣之一,而印天涯不曾在朝中任職,也就不用稱臣了。

蒙古中書省是忽必烈於一六六零年設立,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分掌政、軍二權,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也不像宋朝時有六部之說,故蒙古中書省較前代更爲重要。

“中書右相札魯忽赤,中書左相史天澤,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耶律鑄,中書參政知事賽夷阿札兒聽令。”

“臣等恭聽大汗聖旨。”

“中書省除統領百官政務,健全各地分支,爲行省制奠定基礎外,這幾年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以滿足徵南大軍的糧草需求,同時準備着手建立御史臺,負責百官監察職責。另外,本汗打算在明年試行科舉制度,多一條選拔人才之路,此事由耶律鑄負責,賽夷阿札兒,你繼續貫徹紙幣制度,以保證大軍兵器所需的金屬供給,但必須把紙幣的發行維持在合理的限度內,嚴禁似南朝般,隨意貶值。”

“遵旨。”

忽必烈的軍政指令有條不紊的頒發下去,衆人一一接旨。

“各位,你們均是我蒙古好男兒,按照本汗之令盡心做事,一統天下,指曰可待。”

“大汗雄才偉略,萬歲外歲萬萬歲。”

“哈哈。”忽必烈爽朗的笑聲傳遍中都,也傳遍了整個蒙古。

第472章 總結會第59章 鮮味第400章 訟師之論第59章 鮮味第284章 東康坊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414章 餞行第11章 靈氣之靈第221章 希望小學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478章 西路戰火第134章 集英殿議神州第138章 救援第305章 美好願望第532章 國號之爭第307章 視察第400章 訟師之論第538章 神君第14章 文陸雙傑第431章 老外第553章 光復洺州第399章 忠靖王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179章 水師的重要性第199章 田醉顏遊記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512章 英雄返家第228章 國營商行第127章 試槍第67章 寧缺母濫第516章 夜襲小梅山第49章 張世傑?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82章 禁軍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478章 西路戰火第81章 新品發佈會第348章 女中豪傑第158章 艱難的抉擇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36章 商業奇才第88章 賈府會議第559章 太子第556章 汗國盟誓第496章 三座大山第88章 賈府會議第564章 機會永存第532章 國號之爭第278章 五大指揮使第252章 高度白酒第207章 掛帥第374章 救治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226章 七大措施第113章 一心分二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190章 趙禥的內心世界第512章 英雄返家第308章 軍營第378章 襄陽城第170章 是時候了第134章 集英殿議神州442章 將門虎子第512章 英雄返家第212章 一掃而空第309章 心有靈犀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242章 四大制置使第552章 洺州巷戰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444章 戰略佈局第103章 大宋銀莊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413章 方言第26章 招兵買馬第92章 與時俱進第50章 願爲馬前卒第241章 破虜軍第46章 龍息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563章 海戰第520章 戰俘第116章 嫌疑人第11章 靈氣之靈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344章 舍利畏第23章 歲末賀生第30章 名將李庭芝第275章 神曲神器第245章 太師鬥蟀第371章 巧遇第229章 顯文閣第544章 兵發應天府
第472章 總結會第59章 鮮味第400章 訟師之論第59章 鮮味第284章 東康坊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414章 餞行第11章 靈氣之靈第221章 希望小學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478章 西路戰火第134章 集英殿議神州第138章 救援第305章 美好願望第532章 國號之爭第307章 視察第400章 訟師之論第538章 神君第14章 文陸雙傑第431章 老外第553章 光復洺州第399章 忠靖王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179章 水師的重要性第199章 田醉顏遊記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512章 英雄返家第228章 國營商行第127章 試槍第67章 寧缺母濫第516章 夜襲小梅山第49章 張世傑?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82章 禁軍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478章 西路戰火第81章 新品發佈會第348章 女中豪傑第158章 艱難的抉擇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36章 商業奇才第88章 賈府會議第559章 太子第556章 汗國盟誓第496章 三座大山第88章 賈府會議第564章 機會永存第532章 國號之爭第278章 五大指揮使第252章 高度白酒第207章 掛帥第374章 救治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226章 七大措施第113章 一心分二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190章 趙禥的內心世界第512章 英雄返家第308章 軍營第378章 襄陽城第170章 是時候了第134章 集英殿議神州442章 將門虎子第512章 英雄返家第212章 一掃而空第309章 心有靈犀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242章 四大制置使第552章 洺州巷戰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444章 戰略佈局第103章 大宋銀莊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413章 方言第26章 招兵買馬第92章 與時俱進第50章 願爲馬前卒第241章 破虜軍第46章 龍息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563章 海戰第520章 戰俘第116章 嫌疑人第11章 靈氣之靈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344章 舍利畏第23章 歲末賀生第30章 名將李庭芝第275章 神曲神器第245章 太師鬥蟀第371章 巧遇第229章 顯文閣第544章 兵發應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