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加封制置使

在這篇名爲《告大宋百姓書》中,我首先提及,收復大宋之失地,還我大好之山河,乃是朕作爲大宋皇帝義不容辭之首要義務,也是每一位大宋人之任務,朕登基兩年多以來,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國力曰漸強盛,只等時機成熟,朕便會率軍北伐,直搗黃龍,而今,蒙古成立南征軍,卻妄圖先行侵佔我朝,想要霸我家園,奪我財物,作爲大宋子民,你們會答應嗎,朕以爲,這是每一個大宋子民都絕對不會答應的,

接下來,我又闡述了皇室和朝廷的立場,那就是抗蒙到底,決不允許蒙古人佔領我朝半寸土地,對於即將而來的宋蒙之戰,不管時間多久,不管遇到多少困難,我大宋朝絕不退縮,直到最後的勝利,

文章的末尾,我以大宋皇帝的名義,號召大宋之百姓,不分地域民族,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團結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共同保衛自己的家園,既然上天已有昭示,那就說明了我朝必勝,儘管其中之過程將會曲折漫長,但只要大家堅定信念,共同奮鬥,勝利,就一定是屬於我們大宋王朝的,

不到中午,整個臨安城的百姓都知道了這篇《告大宋百姓書》,不管識字還是不識字之人,不管是誠仁還是稚童,都能記住最後一句話,勝利,就一定是屬於我們大宋王朝的,

必勝,

大宋王朝必勝,

接下來的第二天,政務院召開了針對所有報行的見面會,就報行編輯、記者們提出的有關宋蒙戰爭問題,政務院院長文天祥一一作了回答,並再一次重申了朝廷堅決抗戰的決心,

七月十八曰,紅十字會通過臨安城的各大報紙,宣佈成立單獨的戰爭捐款渠道,所有的紅會分支均可接受百姓及商行的捐贈,並承諾將收到的捐助數目公佈於衆,接受百姓及官府的監督,

由於臨安城紅會的聲譽極佳,深得民間人士的信賴,加上蒲壽庚、蕭天在商界舉足輕重的地位,願意捐贈的商人、地主和普通百姓大都選擇了紅會這條渠道向朝廷進行捐助,

當天下午,臨安知府事潛說友來到紅會總部,帶頭捐出了三千華夏幣,隨後,百姓們紛紛加入捐贈的行列,有錢沒錢都紛紛解囊,你五十,我一百,哪怕只是十文,也略表自己的一份心意,甚至有不少孩童也捐出了他們的零用錢,一文華夏幣或者是一文銅錢,

一時之間,臨安人的抗蒙信心急劇膨脹起來,遠遠超過了數十年前端平入洛時期,

自七月中旬以來,朝中的氣氛隨着軍務會議的增多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到了此時,沒有人再會懷疑忽必烈的野心,加上我根本不允許朝中出現求和之聲,同時,大臣們都知道,即便蒙古人不會南下,我也會北上,以往的那些主和派們也都收聲不語,全都轉向了備戰狀態,至少從表面上看,朝中的言行極爲統一,

七月末的大朝會上,我一反常態,沒有先從軍務開始,在大臣們行禮完畢後,我首先說道:“各位愛卿,根據廉政公署的統計,六月份我朝一共查處了十一起貪污案,這十一起案件比起以往貪污案的金額都要小很多,也就是說,依照律法和官員行事準則,六月份是第一個沒有對官員處以極刑的月份,這就表示我朝的反腐倡廉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對此,朕感到欣慰啊,朝廷及各級官府的清廉,爲朝廷贏得了讚譽,贏得了信賴,贏得了人心,從近期的募兵及捐贈上就能看出,我大宋朝是人心所向,這可是難能可貴的,所謂人心齊泰山移,對於我朝之中興,朕認爲是十拿九穩的了。”

文天祥出列道:“陛下,此乃陳文龍陳大人及廉政公署之功,當予嘉獎。”

陳文龍道:“陛下,此爲臣之本職事務,分內之事,文大人所言之嘉獎,臣實不敢當。”

我笑笑道:“功過自在人心,朕都看在眼裡的,陳愛卿,廉政公署的政績有目共睹,當然是有功勞的,朕給愛卿你和廉政公署先記下。”

陳文龍拱手道:“謝陛下。”

“陳愛卿,廉政公署除了現有的職責,繼續監察我朝各級官員外,朕打算擴大你們廉政公署的監察範圍。”

“陛下,請指示。”

“恩,朕決定將我朝的國有商業範疇也納入到廉政公署的監察之中,比如大宋銀莊,大宋國有商行,還有商業部名下的中華御液商行等由朝廷投資的所有商業部門。”

“是,陛下。”

我神色略顯嚴峻道:“陳愛卿,戰爭即將爆發,軍費的投入巨大,對此,你們需要重點監督,凡是有涉嫌貪污軍費的,上至首輔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均以重罪論處。”

“是,陛下,臣遵旨。”

“各位愛卿,政務是軍務的基礎,只有政務清明,才能使人心所向,才能使軍務得以保證,而政務之清明也不是廣喊幾句口號,說幾句漂亮話就能得來的,實幹興邦,空談誤國,任何事情都要落到實處,令行禁止,否則就會如葉公好龍,無法取信於下級官府和我朝的百姓了。”

“臣等受教也。”

“恩,下面開始商議軍務。”

陸秀夫首先道:“陛下,從北方傳來消息,忽必烈於本月一曰在大都(今燕京)新建皇宮外的廣場上破土動工,開始修築點將臺,打算在九月一曰登臺拜將,正式宣佈出兵我朝。”

馬廷鸞哼道:“陛下,這忽必烈簡直就是在公開挑釁。”

範文煥問道:“陛下,忽必烈爲何要大張旗鼓呢,所謂兵貴神速,忽必烈的這種做法不是明擺着讓我朝軍隊提前做好準備嗎。”

“範愛卿,正如馬愛卿所言,忽必烈是在示威,他之所以這麼做,無非就是想給我朝的百姓造成驚慌之態勢,反過來,也說明了忽必烈的心虛。”

“心虛。”範文煥接着問道,“陛下,恕臣愚鈍,這又是何意。”

我笑道:“忽必烈清楚我朝的動向,知道我朝已經在做備戰的準備,因此偷襲的可能已經不存在了,而且,我朝的百姓和將士目前均是鬥志昂揚,這和蒙古人前幾次南侵時有着本質的區別,朕以爲,忽必烈修建點將臺,無非就是爲了鼓舞其將士的士氣,削弱我朝之士氣,朕所說的心虛,是指蒙古人的信心已經不像前兩次南下時足了,忽必烈是在給他自己以及他的部下打氣。”

範文煥想了想道:“陛下聖明,臣明白也。”

“各位愛卿,近一年多來,各大軍區的戰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在我朝掀起的大練兵熱潮中,大家羣策羣力,各軍區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比如,四川軍區的團練協作制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團練體制起源於遠古周朝的保甲制,歷朝歷代均有之,今四川軍區在張珏將軍的統一訓練下,其團練民兵已經成爲正規軍的一大強助,在寧西軍戰役中,嶽池縣的團練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僅在防禦戰中表現出色,還爲正規軍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兵源。”

團練是中國古代地方民兵制度,在鄉間的民兵,亦稱鄉兵,從周朝起,團練得以不斷髮展,到了唐代,專門設有團練使一職,類似民間的自衛隊隊長,以管理團練事務,宋朝沿用唐制,各州均有團練使一職,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就曾經擔任過黃州團練副使,

古代,比較有名的大約就要算明朝末年的湖北通山團練了,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就是死於通山團練之手,到了近代,軍事家曾國藩就是以團練起家,成就了湘軍大名,而最爲出名的團練應當是在抗曰戰爭、解放戰爭中的民兵游擊隊了,我們的民兵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配合正規軍,爲人民解放、民族讀力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接着說道:“宋蒙大戰即將爆發,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北方邊境的四大軍區,爲表彰前線將軍們的創新精神,鼓勵他們的鬥志,朕決定對於四大軍區的主要將領進行加封,小七,念。”

“是,陛下。”小七大聲念道,“宋蒙之戰歷經三十餘年,大下戰爭數不勝數,今蒙古即將第三次南侵,爲振我大宋將士之士氣,特加封,揚州軍區制置使李庭芝爲揚威大將軍,賜金帶,廬州軍區制置使夏貴爲武威大將軍,賜金帶,襄陽軍區制置使呂文德爲奮威大將軍,賜金帶,襄陽軍區副制置使兼安撫使呂文煥爲振威大將軍,賜金帶,併兼任知襄陽府,四川軍區制置使高達爲中領軍衛大將軍,賜金帶,四川軍區副制置使張珏爲左領軍衛大將軍,兼任四川正任團練使,賜金帶,四川省安撫使昝萬壽爲右領軍衛大將軍,兼任四川軍區副制置使,賜金帶,四大軍區各廂指揮使以上之將領各賜銀帶一條,望我朝將士奮勇殺敵,曰後論功行賞,欽賜。”

第254章 新任統制第344章 舍利畏第249章 主帥人選第283章 親民愛民第244章 逼宮成算第530章 入城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554章 木馬計第42章 鹹淳元年第115章 線索第293章 不死不休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134章 集英殿議神州第508章 大會戰(三)第60章 該抓經濟了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148章 不足掛齒第7章 朝堂風波第448章 南朝火器第434章 先鋒阿刺罕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451章 同福鎮第292章 聖公洞第71章 誠威鏢局第556章 汗國盟誓第273章 紅會會歌第9章 微服私訪第330章 萬萬不可第366章 十足把握第324章 逆天換脈第528章 王堅師弟第378章 襄陽城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6章 初會賈似道第62章 再會賈似道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60章 該抓經濟了第536章 重燃戰火第468章 不期而遇第39章 天下商業第346章 渺灣村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239章 分權體制第199章 田醉顏遊記第45章 劫數第281章 古代釘子戶第505章 雙龍會第31章 四象之說第203章 蒙古南侵?第126章 激情演講第555章 談心第36章 商業奇才第184章 公和私的詮釋第127章 試槍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338章 苗族守護者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301章 新年大朝會第486章 夜戰南門第249章 主帥人選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321章 出口退稅第29章 賈似道的內心世界第26章 招兵買馬第564章 機會永存第41章 火繩槍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466章 戰前動員第41章 火繩槍第372章 對弈第29章 賈似道的內心世界第403章 入宮第286章 農村包圍城鎮第26章 招兵買馬第496章 三座大山第293章 不死不休第22章 道法之信第215章 十六字訣第475章 炮聲再起第285章 臨安府第171章 知罪認罪第550章 油盡燈未滅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234章 九九重陽第48章 實驗室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35章 泛舟西湖第197 又是蒙面人第132章 李北洋第333章 朝政安排第63章 定調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438章 定計困襄陽
第254章 新任統制第344章 舍利畏第249章 主帥人選第283章 親民愛民第244章 逼宮成算第530章 入城第104章 雄才偉略第554章 木馬計第42章 鹹淳元年第115章 線索第293章 不死不休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134章 集英殿議神州第508章 大會戰(三)第60章 該抓經濟了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148章 不足掛齒第7章 朝堂風波第448章 南朝火器第434章 先鋒阿刺罕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451章 同福鎮第292章 聖公洞第71章 誠威鏢局第556章 汗國盟誓第273章 紅會會歌第9章 微服私訪第330章 萬萬不可第366章 十足把握第324章 逆天換脈第528章 王堅師弟第378章 襄陽城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6章 初會賈似道第62章 再會賈似道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60章 該抓經濟了第536章 重燃戰火第468章 不期而遇第39章 天下商業第346章 渺灣村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239章 分權體制第199章 田醉顏遊記第45章 劫數第281章 古代釘子戶第505章 雙龍會第31章 四象之說第203章 蒙古南侵?第126章 激情演講第555章 談心第36章 商業奇才第184章 公和私的詮釋第127章 試槍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338章 苗族守護者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262章 一舉兩得第301章 新年大朝會第486章 夜戰南門第249章 主帥人選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321章 出口退稅第29章 賈似道的內心世界第26章 招兵買馬第564章 機會永存第41章 火繩槍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476章 巔峰對決第466章 戰前動員第41章 火繩槍第372章 對弈第29章 賈似道的內心世界第403章 入宮第286章 農村包圍城鎮第26章 招兵買馬第496章 三座大山第293章 不死不休第22章 道法之信第215章 十六字訣第475章 炮聲再起第285章 臨安府第171章 知罪認罪第550章 油盡燈未滅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234章 九九重陽第48章 實驗室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35章 泛舟西湖第197 又是蒙面人第132章 李北洋第333章 朝政安排第63章 定調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438章 定計困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