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

1951年前後,有一天方豪神父帶了一位他的學生來舍下。當時方神父在臺大歷史系教書,這位女學生就是歷史系的學生。她是一位喜愛文藝的青年,方神父帶她來也是爲了這個。我那時尚未主編副刊,只是常向報章投稿略有小名罷了!此後這位喜愛文藝的大三女生就常常自己來。她經常的打扮是穿着牛仔褲白襯衫,騎一輛有橫樑的男用自行車,上下車都是腿兒一伸,從後面跨上跨下的。個子不大,健康活潑,帶點兒野氣,所以我後來常玩笑叫她“野女孩”,她不反對。“野女孩”來到我家說說笑笑本是很自在的,但是如有何凡在,她就顯得不太自然了,也許何凡在陌生的年輕人面前不苟言笑,使人望而生畏吧!“野女孩”一直在給我的信中稱呼他“嚴肅先生”,直到有一次(1957年)她在國外讀了何凡在文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散文《一根白髮》,來信才說:“……夏先生的文章《一根白髮》寫得又幽默又文雅,想不到夏先生一臉嚴肅,卻是幽默無窮,我要把給他的外號改一下了!一笑。”其實她並沒有真的給嚴肅先生改外號,反而在她結婚後來信管她的丈夫也叫做“我那嚴肅先生”了。

說了半天,這“野女孩”是誰?於梨華是也。她和我從1951年交往至今,近四十年,從她的成長、成年、成熟、成名,乃至成了祖母級,時間拉得這麼長,距離分得這麼遠,中間還遊絲般若有若無地斷了線,但心境卻彼此深知。於梨華實在是我今生交的不平常的文友之一。

1953年9月裡,於梨華臺大畢業要出國留學了,我這時正懷着小女兒祖葳,大腹便便地去給她送行。到她家我沒有進去,只坐在玄關格子門邊的木階層上跟她談知心話。自認識她以來,除了對於文藝上的諸般——閱讀、意見、喜愛等等交換意見外,其他家庭情況、生活瑣碎也都是談話的題目。她要走了,當然談得更多,這時她的母親出來,看見了嚇一跳,責怪女兒爲什麼不請大肚子的我上來坐。

那年頭兒留學生大多是坐船出國,梨華也一樣,將近兩週,船才走到夏威夷,她忍不住上岸寄了一張明信片給我,畫面是Waikiki岸邊的獨木舟,這是1953年10月2日的事。她出國後的第一封信,我還保存着,三十五年了,梨華會覺得很意外吧?一小方塊的信上,密密麻麻、疙裡疙瘩地寫下了她的海上觀感:

……船上生活已將兩週,終日凝望那片永不休止的海水未感厭倦,它的顏色日夜不同,在晚上,星光下雖覺更龐大可怕,但也更動人,我真恨自己笨拙的筆,寫不出對它的喜愛來。我常常在想念你,到了火奴魯魯選買了這張畫片,我很愛那一股靜的美,不知你喜歡不?這兩天試着寫一篇《海上行程》,總覺言不盡意,寫完了寄給你,如可用請轉給武小姐(海音注:指當時《中婦》主編武月卿)——她答應過的——你不要偷懶,給我寫信好不好?我對你的信是看得比那些男孩子寫給我的還重要的。願抵美不久就讀到你的長長的信……

我是拿着放大鏡把它抄錄下來的,所以這樣不厭其煩,全文照錄,一則是證明我數十年保存信件,不下於她自十五歲就寫日記的習慣。再則也是說明梨華雖是出去留學,卻滿心還是在寫作上,由此小方塊的來信,可以看出她的文藝氣息。在出國以前,她只寫了少數小文散登各處,名氣也不大,但自出國後數年,她便年年月月達到她寫作的目的,而且大放光彩!在她讀書、寫作、結婚、育兒,無不在信中向“海音姊姊”嘮叨一番。

梨華是1953年出國的,一直到十二年後的1965年,我受邀到美國訪問,我倆才又見面,她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那時她家住在芝加哥附近西北大學的所在地艾文斯頓鎮。記得我自波士頓直飛芝加哥,一出機場聽見一聲親切、熟悉、嬌美的上海口音“海音姊姊”!原來梨華親自到機場來接我,她摟着我,好高興!

雖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氣質仍未變,我從美國回來寫了一本《作客美國》,是這樣形容她的:

……在美國做了媽媽多半是不能再工作了,但是梨華卻正好在家從事寫作,所以在美國一住十二年,別人都會中文退步,她卻勤於寫作,作品一篇比一篇精彩。對於一個有三個孩子的美國主婦,寫作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呢!她接我到她家住了一天,我見她書房裡兩張書桌上擺着兩份稿紙,不同頁數,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說一是翻譯稿,一是創作長篇小說,兩樣工作同時進行,真是了不起。梨華實在是一個寫作最勤的女作家,她年輕精力足,家事一把抓,有時一天開車接送孩子就要五六趟,真是有活力的女性……

以上是我二十多年前寫的她,那也是她最旺盛的年代。我自美返臺後,於1967年創辦《純文學》月刊,梨華和已故的女作家吉錚,在海外不但把最佳作品交《純文學》刊登,同時也爲我在海外拉訂戶,代我請不認識的作家寫稿,使這本雜誌一開始就豐富得很,梨華是功不可沒的文友之一,吉錚寫了長篇《海那邊》,梨華則有幾個精彩短篇。

這一次是於梨華給我寫信說,她將要出一本《於梨華自選集》(短篇小說),要我爲這書寫點兒什麼。她說這本書選的是跨二十年的她的重要作品短篇小說,都是在臺灣發表的,而且有幾篇是在《純文學》月刊上刊登的(《友誼》、《柳家莊上》),她的作品跨二十年,而我們的交情跨近四十年,我似乎沒有理由拒絕她,但是我這幾年寫的東西多是回憶之作,寫時無非借信件、照片搜尋些資料;文章總是拉拉雜雜、婆婆媽媽的,倒不如我的女兒夏祖麗訪問她時,寫得更有意義。

梨華到美國以後的信中(1957年)曾問起過:“……小妹妹們都長大了吧?那個長睫毛的想必出落得很漂亮了?……”這長睫毛的女孩,就是夏祖麗,梨華出國的時候祖麗六歲,寫這封信問起的時候,祖麗十歲,但是等梨華1971年回臺灣時,祖麗已經大學畢業,擔任臺北婦女雜誌的編採記者了。

祖麗爲婦女雜誌訪問了十六位女作家,後成單行本書名《她們的世界》。祖麗是個用心的記者,她認真深入研讀作家的作品後才做訪問,因此她的筆下確實能訪問而寫出作家的心境、思想來,我現在就把她寫的於梨華的訪問記摘出一些能代表梨華寫作、思想和觀念的,使讀者對於梨華有更深切的認識,也可算是我們“孃兒倆”對她的共同認識和了解吧!

◎去國近二十年,於梨華從一個女學生變成三個孩子的母親。異國的生活把她磨練得更能幹、更堅強有活力,但仍不失那份熱情和敏感。

◎於梨華的文章對於人性的描寫很透徹,對人生也有很尖銳的觀察。但總讓人覺得她是比較偏向人生黑暗一面的,她的許多作品看後會讓人心情很沉重。

◎在她的小說裡,也有許多婚姻上的矛盾、愛情上的衝突,和許多無法結合的戀情的悲劇。她對於婚姻的看法是認爲:她不贊成婚姻制度,但是認爲沒有更好的辦法前,唯有婚姻纔可以保持男女雙方的平衡。

◎於梨華就是這麼一個坦白的女人。她曾說過,她不論做事、說話或寫作都是憑感覺,她的人和她的作品都給人真的感覺,這也是她能深深吸引讀者的原因之一。

◎她是一個熱情、敏感、有衝勁、有活力的女子,在她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她自己的影子。

◎談到人生時,她說:“我覺得人生是一個悲劇。即使有喜劇,也只是悲劇的另一面。但人是不會放棄扭轉這個悲劇的命運的。也許是這樣,人才會有進步。”

第30章 臺上臺下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9章 賣凍兒第74章 蟹殼黃 (1)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63章 奔向光明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92章 遙念胡蝶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66章 玫 瑰 (1)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7章 惠安館 (6)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57章 小紅鞋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55章 一件旗袍第53章 初 戀 (1)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69章 兩粒芝麻第23章 看華表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68章 會唱的球第57章 小紅鞋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92章 遙念胡蝶第40章 友 情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55章 一件旗袍第12章 蘭姨娘 (1)第6章 惠安館 (5)第57章 小紅鞋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29章 賣凍兒第47章 愛玉冰第4章 惠安館 (3)第67章 玫 瑰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18章 後 記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64章 雨第70章 貧非罪第2章 惠安館 (1)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66章 玫 瑰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23章 看華表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8章 惠安館 (7)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67章 玫 瑰 (2)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23章 看華表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54章 初 戀 (2)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66章 玫 瑰 (1)第67章 玫 瑰 (2)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3章 惠安館 (2)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55章 一件旗袍
第30章 臺上臺下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9章 賣凍兒第74章 蟹殼黃 (1)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63章 奔向光明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92章 遙念胡蝶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66章 玫 瑰 (1)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7章 惠安館 (6)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57章 小紅鞋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55章 一件旗袍第53章 初 戀 (1)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69章 兩粒芝麻第23章 看華表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68章 會唱的球第57章 小紅鞋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92章 遙念胡蝶第40章 友 情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55章 一件旗袍第12章 蘭姨娘 (1)第6章 惠安館 (5)第57章 小紅鞋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90章 亮麗且溫柔第29章 賣凍兒第47章 愛玉冰第4章 惠安館 (3)第67章 玫 瑰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18章 後 記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64章 雨第70章 貧非罪第2章 惠安館 (1)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66章 玫 瑰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23章 看華表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8章 惠安館 (7)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67章 玫 瑰 (2)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23章 看華表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54章 初 戀 (2)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66章 玫 瑰 (1)第67章 玫 瑰 (2)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3章 惠安館 (2)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55章 一件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