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

故居何處?

自從開放到大陸探親以後,親友見了我,都會問我,是否要到大陸去探訪親友故舊和故居,我笑笑搖搖頭,謝謝他們的關心,我告訴他們,一時尚無此打算。十年以來,已經輾轉和大陸親友通了信,近二三年更在港和我唯一留在大陸的三妹母女及外子承楹的幺妹、妹夫見過面,也時常通信。在美的晚輩——兒子、媳婦、女婿、侄子也都去過大陸,見過家人了,每個家人親友的狀況大概知道,也就不忙在一時去相見。至於地方,我常笑對此地的親友說:“北平連城牆都沒了,我回去看什麼?”正如吾友侯榕生十年前返大陸探親,回來寫的文章中一句我記得最清楚、也頗同感的話,她說:“我的城牆呢?”短短五個字,我讀了差點兒哭出來。

但是近來卻因此一熱門兒話題,使得北京的景色、童年、人物,撲面而來,環繞着我,不知道回憶哪一樁好了。過去的寫作,無論小說、散文的內容,也無論文字的運用,總是“京味兒”的居多,在那兒住了二十六年了嘛!這次正要把這一類的作品,尚未結集的,出一專集,想着還有許多記憶深刻的沒有記出來,就打算再寫一次打總兒的,但是從何說起呢?我的晚輩以及在大陸的親友,曾經把我住過的街道、故居、我的母校等拍了照片寄給我,雖然有的已經無從確認,卻也給了我許多回憶。有一位表弟讀到我作品中所寫到的街道、商號等,竟去尋找拍了照片寄給我看,真使我感謝又感動。那麼我何不就從我在北京——北平——北京——北平——所居住過的地方:珠市口——椿樹上二條——新簾子衚衕——虎坊橋——西交民巷——樑家園——南柳巷——永光寺街——南長街,順序以雜憶方式記錄下來呢!

珠市口

1922年父親在北京安頓好了他的職業,便回臺灣來接母親和我到北京去,那時我五歲,穿着小和服。當時暫住西珠市口的謙安客棧,這種客棧可久居、暫居,可單身或攜眷。珠市口分東西,以正陽門大街爲界,是當時很繁華熱鬧的市區,因爲當時北京是首都,北伐尚未成功。北京城方方正正,城分內外,一切繁華都在正陽門以南的外城,所以飯店、戲院、大商號、八大胡同妓院都在前門(即正陽門)外一帶。

我們所暫住的謙安客棧,旁邊就是北京著名的第一舞臺,我趕上看一次北京的大義務戲,什麼都不記得,只記得有一童伶武生李萬春。在臺灣跟他的小弟弟李環春談起來,環春說:“您看我大哥戲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在哪兒呢!”意思就是說,他還沒出生呢!

從謙安客棧向西走下去,就是虎坊橋、騾馬市,是南城的熱鬧大街。珠市口向南去,離城南遊藝園、天橋、天壇等地不遠,附近則是八大胡同——妓院的集中地,白天冷冷清清,華燈初上,每家妓院照得像白晝一樣,妓女的名牌都掛出來,鏡框裡用彩色小燈泡綴着黛玉、綠珠、翠環等花名。這時全城已靜,只有八大胡同門前是車水馬龍,停滿了點着四個倍兒亮車燈的自用洋車,那都是當時北洋政府時代的達官顯要所有。高級的妓院叫“清吟小班”,大都是蘇州人,“二等茶室”則是北地胭脂了。到了北伐成功,遷都南京,八大胡同有名無實,完全成了歷史名詞了。

椿樹上二條

在謙安客棧暫住不久,就搬到椿樹上二條了。這是我在北京生長、生活起步的第一個居家。其實這是永春會館的後進,正門在椿樹上頭條,這裡另開一個後門出進,中間隔着一個大院子,院子裡有一棵槐樹,到了夏天槐樹開花,唧鳥(蟬)叫,樹上掛吊下來許多像蠶一樣的槐樹蟲,俗稱吊死鬼;淡淡的綠像槐樹花一樣的顏色。它也是我的第一種大自然玩具。預備一個玻璃瓶,一雙筷子,把吊死鬼夾下來放進瓶子裡觀賞。看那蠕動的一羣,實在肉麻,不知爲什麼我們小孩子會喜歡這樣的玩意兒?

在椿樹上二條,開始了我成爲一個北京小姑娘的生活,我開始穿着打了皮頭兒的布鞋,開始穿襪子,開始喝豆汁兒,開始吃涮羊肉(都是我母親捏着鼻子一輩子不曾入口的),也開始上師大附小一年級,ㄅ夂ㄇㄈ,接受全盤的中國新教育了。

當然,父親也開始嚴格的管教我,不許我遲到,不許我坐洋車上學。清晨起來,母親給我紮緊了狗尾巴一般的小黃辮子,斜揹着黃色布制上面有“書包”二字的書包,走出家門。衚衕有小黑狗緊追我兩步,老怕它咬我腳後跟。走出椿樹上二條,穿過橫衚衕,走一段鹿犄角衚衕,到了西琉璃廠,首先看見的就是羊肉牀子大宰活羊血淋淋的倒在門口,心驚肉跳地閃避着走過去,到了廠甸向北拐走一段就是面對師大的附小了。在晨曦中我感覺快樂、溫暖,但是第一次父親放我自己走去學校,我是多麼害怕。我知道必須努力地走下去,這是父親給我的人生第一個教育,事事要學着“自個兒”。

在椿樹上二條,母親又給我帶來了三妹燕珠和弟弟燕生,弟弟的來到,是林家的喜事,因爲我有兩位異母姐姐和二妹留在臺灣,這時我父親已有五個女兒,這弟弟來到人間是很重要的。凡是我母親在北京生的孩子,名字上都有一個“燕”字。

我在《城南舊事》寫作中重要的人物——宋媽,也在弟弟出生後來做他的奶媽。

那時候家中的日常用品,常常都是到下斜街的土地廟去買,廟會的日子好像是逢三吧。我隨母親、宋媽去土地廟,她們買家用品,笤帚、畚箕什麼的,我就吃灌腸、扒糕(至今想起那食物還要流口水),不然就是玩那永遠連個小泥狗都套不着的套圈兒遊戲。

這時家中由三口變成六口了,椿樹上二條一溜三間的房子,似乎不夠住了,父親就託送信的郵差給找房子,因爲父親這時已經在北京郵政總局工作了。在這以前他是在日本人辦的日文報紙京津日日新聞工作。

新簾子衚衕

新簾子衚衕是在內城,剛搬去的時候,我到廠甸上學,必須沿着順城街走出順治門(也叫宣武門),再走西河沿到學校,這時路途遠,不能走路上學了,於是就包了洋車每天接送我。但是過不久,就在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開了一個新城門,那就是最早叫興華門,後來叫和平門的。城牆還沒開好,人是可以走路通過了,這給了小學生我一個大樂趣,每天上學走過折城牆所堆集的城磚土堆,崎嶇不平地走來跳去,有一種小心、選擇、完成的不畏艱難感吧!我喜歡每天走出所居住的和平門裡新簾子衚衕,走一段大街,穿過和平門,就到了南新華街的學校,再也不要坐洋車繞宣武門了。

新簾子衚衕的家因爲在衚衕盡頭,是個死衚衕,所以很安靜,每天在我放學後撂下書包,就跟宋媽帶着弟弟妹妹到大街上看熱鬧,或者在我放學回來時,宋媽和弟、妹已經站在門口兒“賣呆兒”等着我了。

宋媽在門口兒,都是拿了小板凳,並不是人家描寫北平大姑娘站在門口兒“賣呆兒”的那種樣子。小板凳不止一個,因爲弟弟、妹妹也要坐,宋媽教弟弟妹妹念歌謠,看見我回來,他們就會衝着我念:“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先搭棚,後結綵,羊肉包子朝上擺。接姑娘,請女婿,小外孫也要去。人家姑娘都來到,我的姑娘還沒來。說着說着就來了,騎着驢,打着傘,光着屁股,挽個髻。”

我們到大街上看熱鬧,因爲北京如有大出殯,這兒也常是必經之路。出殯的行列能有幾里長,足夠你看上兩小時的。

虎坊橋

在北京的居所,只有兩次住大街的,謙安客棧不算,虎坊橋是叫大街,南長街是大街,西交民巷則比街小,比衚衕大。虎坊橋是我成長中最難忘的地方,這時我的二妹也從臺灣送到北京來,而我母親又在虎坊橋生了四妹、五妹,家裡人口旺,虎坊橋大街上也多彩多姿,我在《城南舊事》和其他短篇懷念中,都有以此地爲背景,或者專文記載。我的二妹來時已八歲,該入小學二年級了,但是她因言語不通,沒讀過書,所以插入隔壁的第八小學(後來叫虎坊橋小學)一年級。有一天她放學回來,對母親說:“老師叫我明天拿孔子公去。”母親納悶,怎麼叫做拿孔子公去呢?原來老師是叫拿通知簿去,她以臺語諧音聽成孔子公。她所以知道孔子公,是因爲臺灣亦尊孔,管孔子叫孔子公的。

虎坊橋的這所三進大房子,原來是廣東的蕉嶺會館,我林家是七代以前從廣東蕉嶺移居臺灣頭份,祖父生前還每年返蕉嶺拜祖祠,因此父親在北京也就跟客家人很熟,租了蕉嶺會館全館。北京各省會館很多,都是清朝各地上京趕考學子所居住的,民國以後沒有考舉之事,會館裡雖然仍住有各省學生,也有很多租給人住家,以便有收入作管理會館的費用。

父親愛漂亮、清潔,把蕉嶺會館油刷整理一新,那時父親交遊廣,家裡人口多,我們已有六姐弟,再加車伕、宋媽及另一奶媽,家裡就有十一口人了。週末總是有客人來玩,母親每天多是到廣安門大街的廣安市場去買菜,魚蝦就到西河沿去買。春天門口有挑擔或推車專賣黃花魚、對蝦的,青菜則有整輛車的紅梗綠菠菜。清末皇族趣談,說西太后逃難在外,鄉下沒得可吃,某日御廚上來了一道菜。西太后在她那宮裡每天一百八十道菜中從沒見過,吃起來倒不難吃,便問這是什麼菜,御廚思索了一下,找了句吉祥好聽的,便說:“太后老佛爺,這是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哪!”原來只是油煎豆腐燒菠菜,就是這種紅綠相映的菠菜。

我住虎坊橋,已經上三、四年級了,每日仍是走讀,這次和住新簾子衚衕相反方向。上學是由虎坊橋大街走到京華印書館向北轉走一條南新華街,經過臧家橋、大小沙土園等路口,到了廠甸、海王村直走下去,就是附小了。記得沙土園口上有一家蜀珍號,專賣乾貨的,他們自制辣蘿蔔乾,顏色紅白相映,辣乎乎的,好吃極了,我常常買了一包,沒等到家就在路上打開捏一根、一根地吃。又有一家小南方飯館,中午不願回家吃飯,就在這飯館吃黴乾菜肉末包子,每次只是吃三大枚或加叫一碗湯共五大枚,而且不用付現款,記在一個小摺子上,每月算賬。

這時是北伐“鬧革命”的時候,也是新文化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到了極致的時候,許多女孩子剪了辮子了,在我附小也每天看見有新剪髮的同學。附小韓主任禁不住召集全校同學到大禮堂,說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大道理,但時潮撲來,攔不住了,我也剪了發,雖膽戰心驚的,還好父親看見了,沒講什麼。但是制服的問題,卻很嚴重,使我痛苦極了,這時我們又搬家了。

西交民巷

知道北京東交民巷的人,都知道那是使館區。西交民巷沒有東交民巷那麼漂亮,但因爲是銀行區,所以也很整潔,我家對面就是中國銀行,父親叫我到日本正金銀行去取款,是在東交民巷。我小小年紀,手捏着銀行存款簿,也捏着一把汗。父親叫我去取“金叄拾圓也”,是有意訓練我嗎?我自此不得不凡事努力以赴,父親老早離開我們,虧得我這做大姐的受了父親的嚴格訓練,也不知天高地厚,什麼都不怕的硬闖。

說到制服,我們學校原是穿中式右大襟衣裙或大褂兒。新潮來,學校改制服樣式了,是衣連裙翻領的,質料仍是月白竹布。我的父親真不講理,他說穿這樣差的料子和樣式像外國乞丐,非叫我仍穿中式竹布大褂兒不可。制服怎麼能不穿呢!母親也怕父親,她出個主意,每天讓我把制服穿在裡面,外套竹布大褂兒,到了學校,我就先脫了大褂兒疊好放在傳達室,纔去教室上課,放學時再到傳達室套上大褂兒。這樣有多久,我已經不記得了。

宋媽常常帶了弟弟、妹妹,端了小板凳到對面中國銀行的樹陰下去坐,等着我和二妹放學回來。這時二妹還在虎坊橋的第八小學。我們每天都要穿過和平門,我先到附小,她再一直走下南新華街,到了虎坊橋大街東拐走一段就到了。

我們的隔壁是一位回教的外科大夫趙炳南掛牌行醫,父親跟他成了街坊朋友。記得我家有一架手搖的日本小留聲機,小小的唱片,唱出來的是日本童歌《桃太郎》什麼的,趙大夫覺得有趣,還借去聽來着。後來我們搬離了西交民巷,他也搬到對面一所平房。我所以對他有深刻印象,是我的五妹燕玢有一年臉上敏感長滿了疙瘩,西醫無法,就到趙炳南那兒去治療,塗了他給的藥膏(小扁盒裝),很快起了一層痂,掉了後就是一張漂亮白淨的小臉蛋兒了。又多年後,焯兒三歲得疝氣,小兒科麻大夫最後要給動手術了,我很擔心。那天早上,上麻大夫診所經過西交民巷,看見趙炳南的牌子,我忽然靈機一動,停車下來同門口兒掛號的,治不治疝氣。他很和氣地說:“倒是也有人來治過。”我就帶進去給趙大夫看,並且告訴他,我們曾是街坊的事。他聽了很高興,給了仍是小扁盒的藥膏。腫脹存水的疝氣,果然不數次就消腫痊癒了。因而對趙炳南的印象很深。

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5章 我的童玩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8章 惠安館 (7)第48章 新竹白粉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92章 遙念胡蝶第24章 藍布褂兒第8章 惠安館 (7)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0章 臺上臺下第92章 遙念胡蝶第30章 臺上臺下第4章 惠安館 (3)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74章 蟹殼黃 (1)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64章 雨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31章 一張地圖第74章 蟹殼黃 (1)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53章 初 戀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27章 文津街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8章 新竹白粉第48章 新竹白粉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58章 墮胎記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18章 後 記第12章 蘭姨娘 (1)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30章 臺上臺下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74章 蟹殼黃 (1)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9章 賣凍兒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27章 文津街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0章 臺上臺下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32章 虎坊橋第54章 初 戀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48章 新竹白粉第92章 遙念胡蝶第18章 後 記第63章 奔向光明第24章 藍布褂兒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6章 竹第29章 賣凍兒第6章 惠安館 (5)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4章 初 戀 (2)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65章 冬青樹第54章 初 戀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92章 遙念胡蝶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47章 愛玉冰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18章 後 記第22章 換取燈兒的
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5章 我的童玩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8章 惠安館 (7)第48章 新竹白粉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92章 遙念胡蝶第24章 藍布褂兒第8章 惠安館 (7)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0章 臺上臺下第92章 遙念胡蝶第30章 臺上臺下第4章 惠安館 (3)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74章 蟹殼黃 (1)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64章 雨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31章 一張地圖第74章 蟹殼黃 (1)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53章 初 戀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27章 文津街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8章 新竹白粉第48章 新竹白粉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58章 墮胎記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18章 後 記第12章 蘭姨娘 (1)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30章 臺上臺下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74章 蟹殼黃 (1)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9章 賣凍兒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27章 文津街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63章 奔向光明第30章 臺上臺下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32章 虎坊橋第54章 初 戀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48章 新竹白粉第92章 遙念胡蝶第18章 後 記第63章 奔向光明第24章 藍布褂兒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6章 竹第29章 賣凍兒第6章 惠安館 (5)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4章 初 戀 (2)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65章 冬青樹第54章 初 戀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92章 遙念胡蝶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47章 愛玉冰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18章 後 記第22章 換取燈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