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友 情

似乎只有春夏兩季的島上生涯過得真快,一轉眼間就是三年了。今天,白天聽着巷子裡叫賣椪柑的聲音,晚上按摩的盲者又拖着木屐,吹着笛子從窗前經過,和三年前自基隆舍舟登岸後,借住在東門二妹家的情景一模一樣。

鄰居的一品紅開得正盛,陪伴着一株高大的橡皮樹,在牆頭迎風招展。在北平,這是珍貴的“盆景”,此刻正陳列在生了洋爐子的客廳裡,和冷豔的臘梅並列。

想到了北平,便不能忘懷扔在那裡的一大片,家搬到那裡二十多年了,可留戀的東西實在很多,衣服器物,只要有錢原可以再購置,但是書籍,尤其照片,如果丟了就沒有法子補償。更可懷念是那一幫朋友——那一幫撇着十足京腔的朋友,他們差不多都沒捨得離開那住進去就不想走的古城,現在不但書信不通,簡直等於消息斷絕。

這些朋友,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同學,有的是同鄉,有的兼有以上兩種或三種的資格。我們從梳着兩條小辮兒一同上學到共同做事養家,又到共同研究哺育子女方法,幾十年都沒有離開這城圈兒,現在卻像分居在兩個世界裡,不知何日重見。和這些朋友彼此互悉家世,瞭解性格,而且志趣相投,似乎永遠沒有斷交的可能。但是經過長期的和世事封鎖,將來再見,也想象不出他們那時是何等情景了。

我剛回到臺灣時,幸運的是家人大部分團聚,甚至還多了許多親戚長輩。不過寂寞的是友誼突然減少,偶然有剩餘的時間,覺得無所寄託,認識的人雖多,可以走動的朋友卻極少,值得飲“千杯酒”的知己更少。所以我那時常對人說:回到臺灣,理論上是還鄉了,實際上卻等於出了遠門兒,因爲只有到一個新地方纔感覺到沒有朋友的寂寞,“出門靠朋友”,沒有朋友便有流亡身世,無所依靠之感。

幸虧第一個來填補這個“感情的真空”的是鄉情,我所能感覺到的鄉情有兩種,一種是臺灣的,許多親友聽說我“少小離家老大回”,都來接風敘舊,對於我的“鄉音未改”,尤其感到愉快。另一種是大陸的,例如山東朋友明明聽到我是“京油子”,卻堅持要稱我是“老鄉”,廣義的說,都是從大陸上來的;再狹義一點兒,好像我們都有資格參加華北運動會,他卻不曉得我是回了“本鄉本土”的呢!反而是到了臺灣人的面擔子上,老闆娘卻堅持說我連“半山”都不像。

第二個是,友情之門忽然開放,許多“不速之客”闖了進來,這完全是因爲偶然在報章雜誌寫寫稿子的緣故,日子一多,紙上也熟悉了。以文會友,一封表示“久仰”的信便可以建立了友情。

這許多新朋友是分住在各地的,有的在熱鬧的城市,有的在安靜的小城鎮,有的在風景區。臺灣的交通便利,旅行成了極平常的事,再遠的地方也不過朝發夕至。無論新朋友老朋友,都是到一處,攪一處,一地有一地的情味,一處有一處的風光,雖然臺灣的惡酒不足以論文,甚至會嚇跑了文思,但是作客異地,秋窗夜話,已經夠得上是件樂事了。我常常感覺到,即使從小看大,乃至天天見面的老朋友,有些共同生活反而不容易產生,例如昔人說“聯牀夜話”,想一想,越是親近如鄰居,反而不會有這種樂趣的。

木屋生活是有趣的,榻榻米上可以許多人擁被圍坐,中間放一隻矮腳桌,煙茶果點,有備無患。如逢冬夜,加上火盆一隻,燒着熊熊的相思炭,上面燒水、烤薯、煮咖啡,無往而不利。戰火餘生,得到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真該謝天謝地了。

兩年來,在臺灣交的新朋友,寄來的信已經塞得滿滿一抽屜。臺北的電話太少,本市的朋友也要靠綠衣人聯絡,所以寫信也成了伏案生活的一部分。寫信有好處,“物證”在手,閒時可供消遣,必要時也可資覆按,比起話說過了不存形跡,另是一番趣味。

信筆至此,風正吹着門窗咯咯作響,雨打椰樹發出沙沙的聲音來。若有足音到窗前而止,敲着玻璃問道:“海音在家嗎?”我必擲筆而起,欣然應道:“在家在家,快請進來坐,烏龍茶是剛沏好的啊!”

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35章 我的童玩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12章 蘭姨娘 (1)第58章 墮胎記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53章 初 戀 (1)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40章 友 情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24章 藍布褂兒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31章 一張地圖第68章 會唱的球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66章 玫 瑰 (1)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24章 藍布褂兒第29章 賣凍兒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6章 竹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30章 臺上臺下第14章 蘭姨娘 (3)第55章 一件旗袍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8章 擠老米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47章 愛玉冰第67章 玫 瑰 (2)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27章 文津街第92章 遙念胡蝶第2章 惠安館 (1)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67章 玫 瑰 (2)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74章 蟹殼黃 (1)第65章 冬青樹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53章 初 戀 (1)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45章 相思仔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63章 奔向光明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9章 賣凍兒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47章 愛玉冰第7章 惠安館 (6)第40章 友 情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65章 冬青樹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27章 文津街第53章 初 戀 (1)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53章 初 戀 (1)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13章 蘭姨娘 (2)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13章 蘭姨娘 (2)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69章 兩粒芝麻
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35章 我的童玩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12章 蘭姨娘 (1)第58章 墮胎記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53章 初 戀 (1)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40章 友 情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24章 藍布褂兒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31章 一張地圖第68章 會唱的球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66章 玫 瑰 (1)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24章 藍布褂兒第29章 賣凍兒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6章 竹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30章 臺上臺下第14章 蘭姨娘 (3)第55章 一件旗袍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8章 擠老米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47章 愛玉冰第67章 玫 瑰 (2)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20章 英子的鄉戀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27章 文津街第92章 遙念胡蝶第2章 惠安館 (1)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67章 玫 瑰 (2)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74章 蟹殼黃 (1)第65章 冬青樹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53章 初 戀 (1)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45章 相思仔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63章 奔向光明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9章 賣凍兒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47章 愛玉冰第7章 惠安館 (6)第40章 友 情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65章 冬青樹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27章 文津街第53章 初 戀 (1)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53章 初 戀 (1)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13章 蘭姨娘 (2)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13章 蘭姨娘 (2)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69章 兩粒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