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亮麗且溫柔

從人世間的最底層朝上走,腳步是一點兒也不能亂,心裡更是一天天的清楚、理智。其實,打從孤兒期始,他就很清楚了,他知道每邁一步,自己是立足在什麼地方,然後該怎麼樣地努力和堅定,朝着他要走的路向前去。就這樣,崎嶇和坎坷,哀樂和悲歡,這人生,風風雨雨,他足足走了八十年,到了今天。——他就是大家所敬重的蕭乾先生。

知道蕭乾先生有半個世紀了,初次見到他,是1988年8月在韓國漢城舉行的第五十二屆國際筆會年會上。爲了確定日期和開會地點,我翻看那年的日記,地點是在華克山莊(WalkerhillSheraton)。28日的日記上,我有如下的記載:

……下午六時筆會酒會,到會三百多人,代表五六十個國家。會場擁擠得很,但很熱鬧。我看見大陸代表蕭乾、黃秋耘、柯靈等人。祖美和志恩在會場獵影,大家都要求跟蕭乾合照,因爲他是我國著名老一輩的名記者和作家……

漢城《京鄉日報》特舉辦了一次會外會,邀請蕭乾先生、許世旭先生和我三個人對談,主題是“文學的分隔與統一”。我們三個人所代表的三個地區(大陸、臺灣、南韓)情勢有相似之處——海峽兩岸和南北韓,各別都同文同種,但文學分隔四十年,此時此地有機會湊在一起談談(沒有北韓),是可行的。三四十年來,封閉的海峽兩岸到現階段纔有了日益密切的民間往來、文學活動,這情形對南北韓而言,看在他們眼裡,當然是有衝擊性的。而且這次的會談,對國際筆會來說,也是頗富歷史意義的創舉。代表地主國的許世旭,我二十年前就認識他了,他當時留學臺北,並得博士學位。我想這次的會談,該是他“主催”的吧!

我們的對談,該說是輕鬆而富感性。蕭乾先生是蒙古人,我是臺灣人,一個塞外一個海島,怪咧,說起話來可都是京味兒!許世旭留學臺灣,中國話呱呱叫,所以在這個會談上,首先就毫無“分隔”地“統一”起來了,到頭來,還不是殊途同歸,無論語言與文學,我也因此和蕭乾先生在短短的幾天會期裡,很快就成了熟人了。他以新著《斷層掃描》見贈,扉頁還特別註明“打圈兒的幾篇是寫北京東北城,二十年代”,而我也把帶來的《家住書坊邊——京味兒回憶錄》回贈。書坊邊指的是北京城南琉璃廠,那是文化中心和書店街,新舊書店都在這兒:商務、中華、北新、會文堂、翰文齋、榮寶齋、南紙店、賀蓮青筆鋪、清秘閣南紙店……等等,我打小兒“進京”和婚後都住在這一帶,到了啓蒙上學在師大附小,也是每天來回四趟經過這兒,不但書鋪名記得不少,連寫匾額的名人也記得些,張伯英、姚華、陸潤庠、李文田、翁同龢、何紹基、張海若、傅增湘……等,到長大才漸漸知道這些書法家的來歷。

年會結束,各返原居地後,蕭乾先生和我,就有了聯絡,互寄著作。而且自這以後,臺灣也出版了他的一些著作,我們純文學出版社選了他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高希均先生主持的遠見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我要採訪人生》,聯經出版社是《人生採訪》,業強出版社是大陸李輝先生撰寫的《蕭乾傳——浪跡人生》。去年一月,仍是高希均主持的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和蕭乾患難恩愛相共的愛妻文潔若女士的重要著作《蕭乾與文潔若》,上下卷兩冊。我是在《斷層掃描》裡蕭乾先生畫圈圈的幾篇小說中,第一次拜讀了這位記者出身寫的小說,小說都是他的童年的悲慘的影子。跟着香港香江出版社的同宗老弟林振名,也把他出版的蕭乾著《未帶地圖的旅人》送我,蕭乾完整的回憶,寫出了這苦命孩子的經歷。至此纔算是逐漸全面認識了蕭乾先生。

且說潔若妹子。蕭乾先生在《京城雜憶》中有這麼一小段:

……如今晚兒,刨去前門樓子和德勝門樓,九城全拆光啦。提起北京,誰還用這個“城”字兒?我單單用這個字眼兒,是透着我頑固?還是想當個遺老?您要是這麼想可就全擰啦。……

這使我想起我在拙著《家住書坊邊——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自序,也提到說:

……我常笑對此地的親友說,北平連城牆都沒了,我回去看什麼?正如吾友侯榕生(1990年故)十年前返大陸探親,回來寫的文章中有一句我記得最清楚,她說,我的城牆呢?短短五個字,我讀了差點兒沒哭出來。……

有趣的是潔若妹子於1990年1月第一次跟我通信,也提到北京生活,她說:

……我是您的《城南舊事》的忠實讀者及影片觀衆,您的這一名著猶如一股清新的風,在大陸上產生巨大影響。我祖父做過二十年縣官,曾在南城的宣武門內上斜街和北城的挑條衚衕購置一座四合院,我的三個姊姊是在上斜街出生並長大的,並在實驗二小讀過書。後來全家搬到北城了,但伯父一家人仍住在上斜街,所以我們每年必去幾趟,對您在大作中所描繪的生活背景,十分熟悉。您說的“我的城牆沒有了”這幾個字,在我心中真是引起無限感懷!我常常想:爲什麼1949年蕭乾非要回北京不可?城牆、運煤的駱駝隊的魅力太大了。這是年輕一輩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對《城南舊事》備覺親切。……

潔若妹子是英、日文翻譯家,她自幼隨雙親旅日,在日本讀書,返國後大學畢業於清華大學,又在出版社工作,更重要的認識了比她大十七八歲的蕭乾先生,我想最初一定是亦師亦友的交情,最後終於走上婚姻之路。在婚後數年生下兩個孩子後,就碰上那個大風暴,本來是幸福美滿的夫妻,卻在這二十多年中成了患難夫妻,吃盡了被凌辱的苦頭,蕭乾幾次求死不得,都是潔若撫平他的身心傷處,給他不知多少求生的鼓舞。她照顧他的多病的軀體,爲他編書,整理文件,持家育兒,但是她也不忘自己的寫作和翻譯,她已經出版了五六本英、日文的譯著,加上上述兩人自剖式的傳記。蕭乾沒有潔若是活不下去的,我一想起他們,眼前涌現的,不是一個大十七八歲的丈夫在照顧妻子,而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女子,像姊姊般的擁摟着孱弱的弟弟。

潔若現在辛勤地翻譯喬艾斯的《尤里西斯》,她的來信頗感動我,她說:

……1991至1992年,我準備把JamesJoyce的Ulysses譯成中文,約七十萬字,暫時不寫東西了。我的《隨筆集》已湊足二十萬字,可望於明後年出版。自從在北京見過您(海音按:我於1990年5月到北京,下了飛機當晚就去拜望他倆)後,蕭乾住了半個月的院,腎功能不大好,因爲是唯一的腎,必須多加小心。目前他只寫些短文。我能每天工作八至九小時,家務主要是打掃房間。這幾年是最出活兒的幾年,因爲蕭乾已年過八十,將來如果他需要我抽出更多的時間來照看,我個人的工作就要受影響。過去有四年,請過一二個傭人,據說現在請人,比那時又困難了。所以我連電影、電視、錄像也捨不得看,真是分秒必爭地做大宗工作。……

這封信我看了多次,每看到後來,總是兩眼溼溼的,想着當年那個扎着兩條辮子在北海划船的大姑娘,想着更早那個十二三歲就沒了爹孃,得自己出去討生活辛勤讀書的小男孩,想着他們度過那風暴來臨的十年,受盡凌辱,真個是“朔風勁且哀”。這一切,俱往矣!如今已是“今來花似雪”,今後賢夫婦要好好把握住這美好時光,在這二十世紀末,所映照即將來臨的二十一世紀,新的生命力是亮麗且溫柔。

謹以此祝蕭乾先生從事寫作六十年紀念。

第35章 我的童玩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58章 墮胎記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29章 賣凍兒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75章 蟹殼黃 (2)第58章 墮胎記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28章 擠老米第35章 我的童玩第2章 惠安館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24章 藍布褂兒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54章 初 戀 (2)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31章 一張地圖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69章 兩粒芝麻第30章 臺上臺下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65章 冬青樹第92章 遙念胡蝶第66章 玫 瑰 (1)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5章 相思仔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32章 虎坊橋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92章 遙念胡蝶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68章 會唱的球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7章 小紅鞋第40章 友 情第57章 小紅鞋第45章 相思仔第24章 藍布褂兒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14章 蘭姨娘 (3)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31章 一張地圖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92章 遙念胡蝶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28章 擠老米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68章 會唱的球第24章 藍布褂兒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92章 遙念胡蝶第7章 惠安館 (6)第45章 相思仔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40章 友 情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68章 會唱的球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5章 惠安館 (4)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35章 我的童玩第27章 文津街第24章 藍布褂兒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
第35章 我的童玩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58章 墮胎記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29章 賣凍兒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75章 蟹殼黃 (2)第58章 墮胎記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93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1)第28章 擠老米第35章 我的童玩第2章 惠安館 (1)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24章 藍布褂兒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54章 初 戀 (2)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31章 一張地圖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69章 兩粒芝麻第30章 臺上臺下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65章 冬青樹第92章 遙念胡蝶第66章 玫 瑰 (1)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5章 相思仔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32章 虎坊橋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92章 遙念胡蝶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68章 會唱的球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7章 小紅鞋第40章 友 情第57章 小紅鞋第45章 相思仔第24章 藍布褂兒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9章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第14章 蘭姨娘 (3)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91章 我所知道的桂文亞第31章 一張地圖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92章 遙念胡蝶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28章 擠老米第49章 愛與牽手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68章 會唱的球第24章 藍布褂兒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92章 遙念胡蝶第7章 惠安館 (6)第45章 相思仔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40章 友 情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68章 會唱的球第17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5章 惠安館 (4)第51章 臺灣民俗雜輯 (2)第35章 我的童玩第27章 文津街第24章 藍布褂兒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