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親情·友情·愛情 ——讀《濟安日記》

《人間》開始連載的《夏濟安日記》,我有幸先睹爲快。前一陣子爲了出版《文學的前途》,和作者夏志清先生時有書信往來,他曾有一封信提到說:“……你好意要把我們兄弟的書信早早整理出版,一時實在沒有空。上星期打開濟安舊物,決定把他的1946年日記發表。寫信給高信疆,他十分興奮,看樣子非發表不可,我又得寫篇介紹性的文章……”

所謂“兄弟的書信”,是指濟安先生生前和弟弟的通信,信中有許多文學上的討論。志清曾把其中討論有關俗文學的部分摘輯發表,題名《夏濟安對中國俗文學的看法》。我很喜歡,多次閱讀,曾屢次提醒志清,希望他們夫婦積極地整理出他哥哥的信件,結集出版,是對讀者有益的一本書。沒想到他們一時整理不出來,卻先“推出”了這本九個月日記。我想這本日記得以提前發表,和我多次催求整理書信,不無關聯吧?

近日時受眼疾困擾,但那晚到劉大夫處治療眼睛回來,看見了厚厚一疊影印的《濟安日記》原稿,便不顧休息,連夜把六七萬字的日記和萬言前言,一口氣看完了。

掩卷太息,一下子先想到的竟是:這樣裸的一本日記,真的就要發表了嗎?好一場殘酷的單戀!一片癡心,單面相思,把一個大男人常常折磨得暗自哭泣。這似乎不像是十多年前我們常見到的那個朗爽、風趣的夏濟安呢!雖說人人皆有隱藏在心靈深處的另一面,但他的這一面,卻似是一個“心絞痛”!

《人間)的主編,要我寫一點讀後,其實志清的前記,已經有了很詳細的解說。他對這位死去的兄長,一向是敬愛的,他認爲這本日記,不但是一部個人的戀愛史,也寫出了在動亂時代(1946)裡一個向上、有志氣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因此他認爲哥哥的這部日記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應有其重要性的。但是我想大半的讀者,也還是對這個一往情深的單戀,對於其過程如何、結果如何,更爲關心和好奇吧!

在閱讀這部日記的當中,常常因爲日記所記的片段,牽引着我想到濟安先生生前的樣子,以及回憶起曾讀過多次的另外幾篇文章——除了上述的《夏濟安對中國俗文學的看法》外,還有《亡兄濟安雜憶》和董小姐的《追念濟安老師》。因爲這兩篇文章,每次讀來,都和初讀時一樣的感動我:前者是親情,後者是友情或愛情,都可以給這本三十年前的日記做引證的。

濟安先生一生中,我們知道的,不管有三次或四次,都是“一敗塗地”的戀愛(還是應當說“單戀”纔對)。他自己在日記上也說“我生平只有單戀,沒有戀愛”(見2月1日所記),這是命中註定的。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但是真正遇見了理想的女性,他卻又缺乏採取主動的進攻,因此才造成了單戀的狀態。他在日記中常常說自己是害了“相思病”。相思病是中國式的戀愛的一種“病症”,他罹此“症”,陷入痛苦的深淵,不能自拔,卻能自我分析。後來他們兄弟在通信中曾談到相思病,如夏濟安於1958年6月20日的信中告訴弟弟,他預備寫一本書,名叫《風花雪月》:

……此書將有很精彩的一章:On(患)相思病。西洋romance(羅曼司)裡,似乎無相思病。相思病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個極端例子,實際的medicalcase(病例)恐怕不多,但是中國人是“相信”它有的。《西廂記》張生之病,因得鶯鶯之信,霍然而愈。《牡丹亭》杜麗娘因生相思之病而死。《紅樓夢》裡的賈瑞,害的是“單相思”,情形又不同。害相思病的人,的確因憂思成疾,而其病又因with之fulfillment(隨着願望的實現)而可很快的痊癒。也有人因“相思”而得“癆瘵”的,那就不容易好了。我認爲這種病只存於中國的romance中;這一點要很大的學問來補充——包括中醫,希臘羅馬以及歐洲中世紀的醫學,近代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學),歐洲的romance與民間傳說等,單此一題目,即可寫成一部書。……

同年8月16日的信,又提到“相思病”:

……講起相思病,中國人是主張“心病還須心藥醫”。……Grierson所編的Donne全集註解中,其中奇奇怪怪的知識更多,這裡面關於相思病的事情一定有不少,此書我以前略讀過,現在應當把它好好地讀一讀。……

由此看來,夏濟安特別對“相思病”發生興趣,而且頗有心得,自認爲會是他的《風花雪月》書中精彩的一章,這和他自己的一段“相思病”的實例很有關係吧?所謂因相思而得“癆瘵”,即今之肺癆病。但濟安在苦戀之後,卻常說自己得的是神經病,在日記中屢次提到,他自己解釋他的神經病的病狀,主要是因他多年所築成的防線,這在他2月20日的日記中,有詳細的自我分析。其實在這一整部日記中,他對女性是根本還沒追求,就退縮了,而且是退縮得那麼慘、那麼自苦。這和他自小長大所養成的個性很有關係。他這種內心的苦悶,惟有在和弟弟的通信中,才能暢所欲言。他在這時期,曾寫了一封長達二十頁的長信,向弟弟報告他鐘情這位女生的經過,而志清給哥哥的回信中,也提到他們在青少年時代生活的空虛:

……到臺灣前偶讀唐詩“郎騎竹馬來”,心中有說不出的辛酸,我們的Childhood(童年)是多麼的空白,從沒有一個姐妹或年齡相仿的遊伴,或者我們對待異性不自然的態度就在那時無形中養成了。在adolescence(青春期)時,我們都有,或者現實生活上或者銀幕上,不少美麗的images(偶像)都在日常忙碌工作中,在壓制下,在夢幻間,漸漸地消失;真正同一個有血有肉的女子接觸時,反而有說不出的恐怖,而這種恐怖必然妨礙情感的傳達。我在上海雖然愛過幾個女人,始終脫離不了這種緊張的初戀狀態;也同你一樣,在愛人的一顰一笑間,獲求精神上的快樂,分析對方的心理反應。然而這種敏感式的精神享受,是否是一個lover最大的快樂?我現在懷疑。……

兄弟倆常是如此互訴衷曲,我每讀志清的《亡兄濟安雜憶》,都很感動。兄弟倆這一生是離多聚少,但無論離開得多麼遠,書信使他們的心沒有分離。據志清文中說,光是1947年年底他到美留學起到1965年濟安逝世,他們倆的通信,該有七八百封之多。裡面除了私生活以外,很多是討論研究文學的,這也是我一直希望他們趕快整理的原因。而哥哥這種強烈的對所愛的異性的恐懼心,能夠日後稍稍改變和解除,弟弟的勸慰、鼓勵,對於哥哥人生觀的改變,也有很大的功勞。就拿後來濟安在臺大教書,又對班上的一個女學生產生愛心的事來說,就不像1946年那麼自苦了,雖然這仍然是一次失敗的追求。在濟安死後,曾讀董小姐《追念濟安老師》的文中,就看出他在“主動”上,是進步多多了。

有一天,董小姐和幾位同學到濟安老師的宿舍去,討論關於寫論文的事,因爲他是這幾個學生的指導論文教授,但當他們談完問題要告辭的時候,濟安卻單獨要董小姐留下,這也很普通,因爲她認爲一定是有關她個人的寫作問題還要討論的。後來所談甚多,與寫作毫無關係,卻是要請她吃晚飯,飯後並且要送她回家,還定了下次見面的約會。這事,對於一個少女來說,無論如何,是會很敏感地看出愛情的蛛絲馬跡的。所以董小姐在“受之有愧,卻之不恭”的情形下,不便太拂逆老師的好意,直到他以後對董小姐說出他要做她的Suitor(求婚者),她纔不能不設法使老師知道,她樂於接近老師,是仰慕,而非愛情。因此董小姐對於老師的誠意,還是深感歉疚。愛情不能勉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所以董小姐爲文說:“……我讀着那些情意纏綿,長達十數頁的信件,又何嘗不是同情、自責兼而有之,往往熱淚盈眶,不能自已。……”

濟安並未抱獨身主義,但卻獨身以終。他對董小姐也說,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不能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

《風花雪月》一書,似乎未見其成,但如果有草稿可以整理出來的,我們倒也希望讀到這一對中國小說的研究。讀《濟安日記》,想到所讀的其他的三篇文章的關聯,也想到讀者讀《濟安日記》,兼而閱讀一下這三篇文章,是會對濟安先生之爲人,更多一些瞭解。

拉拉雜雜寫了所想到的這些,但如果有人問我,對於發表這部日記有什麼意見,我卻很難說我是十分贊成的。但它既然發表了,咱們就一起公開地來“偷看”好了。何況在這1974年冬季的“爐邊談話”,也確實多了一些話題呢!

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4章 惠安館 (3)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28章 擠老米第23章 看華表第40章 友 情第75章 蟹殼黃 (2)第75章 蟹殼黃 (2)第53章 初 戀 (1)第14章 蘭姨娘 (3)第27章 文津街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8章 墮胎記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58章 墮胎記第5章 惠安館 (4)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75章 蟹殼黃 (2)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12章 蘭姨娘 (1)第6章 惠安館 (5)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3章 看華表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65章 冬青樹第5章 惠安館 (4)第68章 會唱的球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5章 蟹殼黃 (2)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64章 雨第12章 蘭姨娘 (1)第28章 擠老米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32章 虎坊橋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92章 遙念胡蝶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6章 惠安館 (5)第27章 文津街第64章 雨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47章 愛玉冰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55章 一件旗袍第27章 文津街第2章 惠安館 (1)第6章 惠安館 (5)第45章 相思仔第57章 小紅鞋第75章 蟹殼黃 (2)第64章 雨第4章 惠安館 (3)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57章 小紅鞋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29章 賣凍兒第2章 惠安館 (1)第69章 兩粒芝麻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74章 蟹殼黃 (1)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54章 初 戀 (2)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6章 驢打滾兒 (2)
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4章 惠安館 (3)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28章 擠老米第23章 看華表第40章 友 情第75章 蟹殼黃 (2)第75章 蟹殼黃 (2)第53章 初 戀 (1)第14章 蘭姨娘 (3)第27章 文津街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8章 墮胎記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9章 我們看海去 (1)第58章 墮胎記第5章 惠安館 (4)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75章 蟹殼黃 (2)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12章 蘭姨娘 (1)第6章 惠安館 (5)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19章 英子對英子——東京小住札記第23章 看華表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38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1)第62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2)第76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1)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25章 排隊的小演員第65章 冬青樹第5章 惠安館 (4)第68章 會唱的球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75章 蟹殼黃 (2)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64章 雨第12章 蘭姨娘 (1)第28章 擠老米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32章 虎坊橋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92章 遙念胡蝶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6章 惠安館 (5)第27章 文津街第64章 雨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47章 愛玉冰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55章 一件旗袍第27章 文津街第2章 惠安館 (1)第6章 惠安館 (5)第45章 相思仔第57章 小紅鞋第75章 蟹殼黃 (2)第64章 雨第4章 惠安館 (3)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44章 臺南“度小月”第11章 我們看海去 (3)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57章 小紅鞋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10章 我們看海去 (2)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29章 賣凍兒第2章 惠安館 (1)第69章 兩粒芝麻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74章 蟹殼黃 (1)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54章 初 戀 (2)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16章 驢打滾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