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

若干年前(有十多年了)在海外看到一篇報道,趙炳南已成爲大陸的名醫,不再是一般人叫他是“瞧疙瘩的”了。他所治的疑難之症,不光是像我妹妹滿臉疙瘩或者我兒子的小腸疝氣,什麼鼠瘡、溼疥、挖子彈……各種怪病他都治好過。他出生在一個糕餅店的工人家庭,十四歲的時候在北京的一家德善醫室當學徒,每天工作二十小時。有一天他在制膏藥,一邊用棍子攪油膏,一邊打磕睡,一隻手不小心插進了滾燙的油膏鍋裡,手上的皮整個燙脫掉了,疼得他無法忍受,只好拿些冰片撒在上面。誰知老闆看見了,奪過冰片,還揍了他一頓。可能受了這刺激,他在小小年紀便努力鑽研,終於掌握了一些外科療術技巧。老年後還出版了一本《趙炳南臨牀經驗》的三十萬字大書。

我在西交民巷住的時候,念小學五年級了。某年家旁的房子,白粉門牆上忽然發現了“福音堂”三個字,每個週末,像上課一樣,洋人傳道。我的父親要我去聽,他以爲也許可以學點兒英語吧!其實我是喜歡那兒發的畫片,英語一個字兒也沒學過,倒是學會了這樣的歌:“耶穌愛我真不錯,因有聖書告訴我,凡小孩子都牧羊……”

街頭上也常常來一隊救世軍的傳教人,就在中國銀行門前空地上,她們也是洋鬼子,穿着救世軍的灰色制服。紫紅色的領子上有“救世軍”三個字,聽見她們用的樂器(搖鼓)一響,各家的小孩都往外跑,圍着他們看熱鬧,聽傳教,誰真的去信教哪!

這時我的父親卻因肺病住了醫院,他住過德國醫院,日華同仁醫院。在我們又搬到樑家園的時候去世。

樑家園

樑家園的家是兩層樓,這在北京南城是較少見的。出了南口是熱鬧的騾馬市大街,購日常用品很方便,著名的店如佛照樓、億豐祥、西鶴年堂都在這一帶。北口外對面就是十九小學(後來叫樑家園小學),我的二、三妹及弟弟都入這間小學,出入真是方便極了。我記得在房頂平臺上就可以眺望教室前的大操場。可惜的是父親這時已病重,終於在東單三條的日華同仁醫院以四十四歲的英年去世。父親臨死前遺命要火化,骨灰帶回臺灣。而且他還囑咐說,骨灰盒不能隨便放在行李箱裡,一定要手捧着。父親在日本火葬場火化,日本和尚唸的經。但在做七的時候,是用北京規矩,燒的紙糊冥器樓船人物等。從此以後,我們便在並非陌生的異鄉北平和寡母相依爲命過日子。

父親去世後,祖父曾來數信要我們回臺灣,我才念初一,首先就不肯,我說我纔不回去念日本書!名字中帶有“燕”字的弟弟、妹妹們,更是對臺灣一無所知,而母親,我知道她在北京過了這麼多年自由自在的日子,她是臺北板橋人,是講閩南話的,父親是頭份客家大家庭,母親在客家村裡過了兩年吃力的兒媳婦的日子,她是放足,個子矮小,也要揹着孩子輪流上竈臺,怎能跟那些大腳片子的嬸母、姑母們比,她怎麼願意回去呢!好了,我這大女兒這麼一說,她也就順從我們,正樂得不回去了。

南柳巷

既如此,爲了生活的節省,就搬到南柳巷五十五號的晉江會館,不必付租金的房子。我們雖非晉江人,但是母親的祖先卻是福建同安移民到臺灣的。

在北平我們認識的朋友、同鄉,說閩南話的,比客家人爲多,所以生活雖較艱苦,卻不寂寞,我們姐妹多,每天上下學繞着母親過日子,她爲我們洗衣煮飯,燒我們愛吃的飯菜。

她的菜式是臺灣菜,客家菜,許多青菜如韭菜、萵筍葉,菠菜什麼的,都用開水燙了蘸日本萬字醬油。她也善燒五柳魚,青蒜燒五花肉,炒豬肝、豬心、薑絲炒豬肺等等,原來都是臺式或客家菜。我卻另有一套北京吃兒,當然以麪食爲主,餃子、餡餅、韭菜簍、抻條炸醬麪、薄餅卷大蔥、炒韭黃豆芽菜什麼的。在這樣的飲食愛好下,我從小就學着幫宋媽擀皮包餃子,用炙爐烙盒子。喜歡做是因爲愛吃嘛!

說到吃,我倒要“插播”一下,住西交民巷的時候,每天中午回家吃飯,看見飯好了,菜可還沒炒,就急得跳腳,怕下午上學遲到。母親就拿煉好的豬油和日本萬字醬油澆在熱騰騰的京西稻煮的飯裡,吃起來是甘、甜、香,別提多好吃啦。可是半年下來,我們上學的孩子,臉蛋兒就都胖嘟嘟的滾圓起來。

入中學正是發育成長期,我又好吃,自己倒也有幾樣怪異的食譜:

汽水泡飯。夏季裡打開一瓶冰鎮的玉泉山汽水,倒入熱飯裡,好像湯泡飯似的,吃起來非常爽涼。

茶泡飯就醬蘿蔔。六必居、天源或鐵門,都是北平出名的醬園。母親說我喜歡這樣吃,是因爲小時候在日本吃“御茶漬”吃的,日本人常吃茶泡飯,日本的醬菜叫“福神漬”的,配着吃也是很清爽的。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喜歡吃茶泡飯就醬瓜,就這樣也能當做一頓飯。

燒餅夾燒羊肉就酸梅湯。夏季的下午四五點,每家羊肉牀子都會燒一鍋五香羊肉,香氣四溢。這時放學,肚子有點餓,買燒羊肉夾在剛出爐的燒餅裡,旁邊如有乾果店,就來一碗冰鎮酸梅湯,熱燒餅羊肉就冰涼酸梅湯,現在想着還是流口水。我想起現在我爲什麼喜歡吃洋玩意兒叫“潛水艇”的,把法國長麪包烤好剖開,夾入烤牛肉或鮪魚或火腿,再一些生菜、洋蔥等,配一瓶可口可樂,意思是一樣的啊!

燒餅油條夾泡菜。這是吃早點的,熱芝麻醬燒餅夾剛炸的油條,再夾入一些酸辣泡菜,另有一番味道。

自從我們決定不回臺灣老家以後,我當然就一天天的成了林懷民所形容的我:“臺灣姑娘,而有北京規矩。”飲食、語言,我都是京味兒了。閩南話雖然說,但是變成了“北京臺語”。

就在我家斜對面,是名爲“永興寺”卻看不出廟樣兒的房子,俗名兒叫南柳巷“報房”。它在北平在報業史上卻是得寫上一筆的,因爲永興寺成了北平報紙的派報處,每早四五點,天還沒亮,所有批賣報紙的都集中在此。就在我家牆外,一片吵噪之聲,因爲他們就蹲在牆根兒等報。賣杏仁茶的挑子也來了,冬境天兒,北平人習慣早上喝碗杏仁茶,熱乎乎的,取暖。等到各報館把報紙送來了,又得吵噪一陣,因爲先批買了報,先送、先吆喚,先賣錢呀!

北平街頭的吆喚,是抑揚頓挫,各有其妙語及悅耳之聲。報紙本來不是街頭小吃,也沒有敲梆子打鑼,或以藤棍擊其所賣之器,像賣缸瓦瓷器的敲缸瓦瓷,焊洋鐵壺的敲鐵壺,收舊貨的打洋錢大的小皮鼓,磨刀的打一串穿連的鐵片。受小朋友歡迎的是“打糖鑼兒的”,他的小木槌打在小銅鑼上,清亮的鑼聲沒幾響,小朋友就都從小宅門兒跑出來啦!圍着挑子,看上面有百十樣兒好吃、好玩、好看的東西,如果蛋皮、酸棗面兒、青杏兒蘸蜜、彩色玻璃珠串、小泥人兒、汽水球、香菸洋畫兒、貼紙畫兒、小玻璃戒指、手鐲等等。沒有錢的小孩兒站在挑子邊,以羨慕的眼光看這看那,拿起這看看,問價兒,捏起那看看,問價兒。打糖鑼兒的,早就知道誰手裡捏着錢,誰一個子兒也沒有,就瞪眼哏哆說:“少動!回家拿錢去!”看,多麼傷小孩子自尊啊!

至於賣小報兒、晚報的,說相聲的曾這樣形容他們的吆喚:“快買份兒羣強報看咧!看這個大姑娘女學生上了新聞嘍!”北平的小報,如小實報、羣強報、時言報等,上面連載小說特多,看小報是市民的消遣,時局緊張變化多的時候,則是晚報的銷路好。

南柳巷是個四通八達的衚衕,出北口兒,是琉璃廠西門,我的文化區;要買書籍、筆墨紙硯都在這兒。我在《家住書坊邊》,曾詳細描述過,現在,我不但是在家住書坊邊,而且是“家住報房邊”了。出南柳巷南口兒,是接西草廠、魏染衚衕、孫公園的交叉口,是我的日常生活區;燒餅麻花兒、羊肉包子、油鹽店、羊肉牀子、豬肉槓、小藥鋪,甚至洗澡堂子、當鋪、冥衣鋪等等都有,是解決這一帶住家的每日生活所需。出西草廠就是宣武門大街,我的初中母校春明女中就在這條大街上。

春明女中是福州人辦的私立女校,學生人數不多,所以全校同學幾乎都彼此認識。因爲在南城,是京劇演藝人員住家地方,所以有一些和京劇有關的子女,以及演話劇電影的,都在這兒上學。比如話劇電影明星白楊(學生時代名叫楊君莉)比我低一班,北平學生流行演話劇,學生話劇運動開會,我曾和白楊代表學校去參加。她和她姊姊當時住在西城一個公寓裡。她皮膚白皙,眼睛靈活,笑口常開,很可愛。老生餘叔巖的兩個女兒慧文、慧清,和我同班,是好友。她們的功課棒極了,慧文後來讀醫,慧清學財商,生活保守,父親不許她們聽戲,更別說唱兩句了。言慧珠也在本校,比我低多班,所以沒見過。

南柳巷也是在我一生居住中佔有重要的地方,時間又長,從我在無父後的十年成長過程中,經過讀書、就業、結婚,都是從這裡出發;我的努力,我的艱苦,我的快樂,我的憂傷……包含了種種情緒,有一點,我們有一個和諧的、相依爲命的家庭,那是因爲我們有一個賢良從不訴苦的母親。

永光寺街

1939年我和承楹結婚,夫家住在附近的永光寺街一號,走路五分鐘就到,我雖然離開了南柳巷,但那兒還是我的孃家,來往非常方便。我來到一個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做第六個兒媳婦。這家庭的情形和生活,我在《閒庭寂寂景蕭條》一文中,曾有描述。永光寺街房子是公公自宦海退休後,自己設計建造的房子,他在《枝巢記》中曾爲文描述,裡面提到所種植的白丁香,馬纓花、葡萄架、紫藤架,我都欣賞。前兩年焯兒訪大陸,特回他出生故居,想尋找爺爺、奶奶、叔伯的住屋。誰知院子裡蓋滿了一個一個小破廚房,住了二三十人家,哪還有白丁香、綠葡萄、紅纓花、紫藤花的影子呢!這也是可以想見的。焯兒想拍一張奶奶堂屋地,竟無法拍到,慘哪!

大家庭的生活,有其好處,1941年我做了第一個孩子的母親(夏家老規矩,生了孩子滿月時,要先到婆婆屋裡向她叩頭,並且說:“娘,給您道喜!”)。我那時仍然在師大圖書館工作,家裡雖然有僕婦,但是我不在家時,婆婆、妯娌,都幫着照顧孩子,可以說在辦公室整日伏案工作而無“後顧之憂”吧!我們這一房住在東院樓上,焯兒是個夜哭郎,住在樓下的爺爺,冬日裡會夜半披衣上樓來觀看。二嫂更是疼愛焯兒,她常常上樓來陪我住一兩天,照顧孩子。二哥、四哥都到後方四川,二嫂和她的五個孩子從上海移來北平依大家庭住,在大家的生活都很艱苦下,她竟把還縫着五彩絲線的陪嫁緞子衣服,叫我給焯兒拆做外罩大褂。

夏日的天棚下,在堂屋裡一邊和婆婆話家常,一邊替她搓吸水煙的紙媒兒。有時賣南貨的上海人來了,挑擔放在院子裡,婆婆就挑買她所需的金華火腿、杭州茶葉、錫箔銀紙、福建菸絲等。這種生活經歷一直過到抗戰勝利後,我做了兩個孩子的母親,我們纔要求搬到南長街一所小三合院的房子,過獨立的小家庭生活。

南長街

南長街是一條安靜、美麗的大街,它是屬於紫禁城區。這條大街向下走,過了西華門大街就是北長街,太監李蓮英的大府第在那兒,一女中在那兒,我未曾問過家人原因,爲什麼這條紫禁城區的大街,會有那麼一排八所小門小戶的三合院呢?我們就住其中的一所,門牌二十八號。我後來猜想,這當時一定是前清在宮裡當差的旗丁、車伕、廚子、小太監的住家吧!在我們家後面死衚衕裡有一人家,有個說話陰陽怪嗓娘娘腔的老人,據說就是個太監。可能民國後,公公把這排房子便宜買下的吧!房子雖小器,地區可好,對面就是中山公園的冰窯後門,天氣好的假日,我們推了藤製小孩車,拉着大的,推着小的,四口兒過馬路從冰窯門進去,就是大柏樹下的那一片茶座了,柏斯馨,長美軒,春明館,可以飲茶、吃點心、下棋,屋子裡可以開畫展。

南長街南口外的府右街,有私立藝文中小學,焯兒在這兒讀一年級,我也在這時做了第三個孩子的母親。我每天早上牽着焯兒的手,送他到學校,下午又去接他。站在教室窗外,看他們上最後一堂課,大概是有多餘的時間,老師就讓小朋友自由講故事,焯兒有發表慾,常聽他講的,總是有“放屁”的故事,有一次竟然唱起京戲:“武家坡蹲的我兩腿痠,下得坡來向前看,見一位大嫂……”窗裡窗外的人都笑了,我也只好不好意思的笑吧!

這時已經是時局不安的時候了,剛一光復,臺灣的家人——包括我林家和母親簡姓孃家(母親生母家姓簡,後給黃家做女兒),都不時來信要母親返臺,拖延到1948年下半年,才做決定。

我們在南苑上飛機,飛機在北平城繞過,最後的一瞥是協和醫院的琉璃瓦屋頂。

綜觀我在北平住了二十六年,北京話說得嘎巴脆,七聲的閩南話卻是以國語的四聲來說,可謂是“京味兒臺語”,所以返臺後人常問我:“你是高雄人吧!”

我的京味兒回憶,到此暫告一段落,寫時老是想起這個那個還沒寫呢,其實,要撒開兒寫,是沒完沒了的,留待日後想起什麼再慢慢兒找補吧!

第6章 惠安館 (5)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13章 蘭姨娘 (2)第4章 惠安館 (3)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55章 一件旗袍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69章 兩粒芝麻第14章 蘭姨娘 (3)第58章 墮胎記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2章 惠安館 (1)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64章 雨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3章 惠安館 (2)第67章 玫 瑰 (2)第58章 墮胎記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32章 虎坊橋第49章 愛與牽手第12章 蘭姨娘 (1)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53章 初 戀 (1)第30章 臺上臺下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23章 看華表第2章 惠安館 (1)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32章 虎坊橋第23章 看華表第23章 看華表第7章 惠安館 (6)第7章 惠安館 (6)第14章 蘭姨娘 (3)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32章 虎坊橋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23章 看華表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8章 會唱的球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14章 蘭姨娘 (3)第40章 友 情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3章 蘭姨娘 (2)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67章 玫 瑰 (2)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28章 擠老米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18章 後 記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63章 奔向光明第74章 蟹殼黃 (1)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30章 臺上臺下第7章 惠安館 (6)第74章 蟹殼黃 (1)第7章 惠安館 (6)第2章 惠安館 (1)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
第6章 惠安館 (5)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71章 蘿蔔乾的滋味第88章 念遠方的沉櫻第13章 蘭姨娘 (2)第4章 惠安館 (3)第89章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55章 一件旗袍第86章 一生兒愛好是天然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21章 男人之禁地第59章 遲開的杜鵑 (1)第69章 兩粒芝麻第14章 蘭姨娘 (3)第58章 墮胎記第34章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第2章 惠安館 (1)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64章 雨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61章 金鯉魚的百襉裙 (1)第3章 惠安館 (2)第67章 玫 瑰 (2)第58章 墮胎記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32章 虎坊橋第49章 愛與牽手第12章 蘭姨娘 (1)第42章 臺北溫泉漫寫第36章 家住書坊邊 (1)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第39章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 (2)第53章 初 戀 (1)第30章 臺上臺下第43章 秋遊獅頭山第23章 看華表第2章 惠安館 (1)第83章 沈從文和他的作品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87章 略記吾師金秉英第32章 虎坊橋第23章 看華表第23章 看華表第7章 惠安館 (6)第7章 惠安館 (6)第14章 蘭姨娘 (3)第26章 陳穀子爛芝麻第32章 虎坊橋第16章 驢打滾兒 (2)第72章 謝謝你,小姑娘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84章 女子弄文誠可喜第23章 看華表第73章 母親是好榜樣第95章 我對姑母的追思第33章 天橋上當記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31章 一張地圖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37章 家住書坊邊 (2)第48章 新竹白粉第68章 會唱的球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14章 蘭姨娘 (3)第40章 友 情第94章 閒庭寂寂景蕭條——母親節寫我的三位婆婆 (2)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77章 生命的風鈴——敬老四題 (2)第1章 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第13章 蘭姨娘 (2)第56章 母親的秘密第67章 玫 瑰 (2)第50章 臺灣民俗雜輯 (1)第22章 換取燈兒的第41章 思冰令人老第60章 遲開的杜鵑 (2)第28章 擠老米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18章 後 記第80章 略記梁實秋先生的幾封信第63章 奔向光明第74章 蟹殼黃 (1)第85章 宜蘭街上一少年第81章 關於許地山第30章 臺上臺下第7章 惠安館 (6)第74章 蟹殼黃 (1)第7章 惠安館 (6)第2章 惠安館 (1)第15章 驢打滾兒 (1)第82章 談老舍及其文體第52章 未了的情緣——愛情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