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苦肉計嗎?

趙頊讓小黃門將薛向的奏章翻出來,在後面批了一句,向論事反覆,無大臣體。

然後準備手詔,將薛向貶知穎州。

這件事是養馬引起的。

先前開封府界提點使陳向上書,建議給百姓一點錢,讓開封府界百姓也養馬。養馬尤關到軍事,這份上書便呈到了西府,薛向擔任樞密副使,看到後也就同意了。

朝廷準備執行。

然而有人找到薛向論述開封府養馬利弊,開封府不是不能養馬,相反,從開封府到鄭州,朝廷設立了好幾個大型牧監。不過隨着人口增加,土地緊張,許多牧監都出現大規模侵佔行爲,也就是許多豪強將牧監的良地侵佔,改成了他們自己的耕地。

至於餘下的地方呢,看看開封的戶數就知道了,開封府面積可不小,但包括京城的人口只有二十幾萬戶,當然實際的不止二十幾萬戶,因爲若大的京城流動人口達到了一半,包括商人官戶以及幾十萬禁軍。京城究竟有多少人口就不計較了,這說明除了京城,以及城外九廂,實際開封郊區數縣只有數萬戶百姓,相對於現在的宋朝,人煙並不算稠密。

爲何?

土地也。

開封府郊外已經開始出現鹽鹼化,因此百姓爲了生存,不是種糧食,而是植桑載果樹,一些肥沃的土地則用來做菜園子。即便王巨提議,王安石發起淤田行動,真正的良田面積仍不多。況且就是這可憐的一點淤田。還陸續地用來安置轉移到城外的禁軍。

這種地理環境。適合普通百姓養馬麼?或者朝廷挪出那幾個牧監,讓百姓養馬,這可能麼?就是朝廷願意挪,難道讓老百姓整天不做活,早晨騎着馬去牧監,晚上再回來?

因此一旦執行,京城百姓必苦之。

薛向聽了覺得有理,於是又隱晦地上書。建議還是取消這道詔令吧。

但因爲京城養馬雖是陳向提議的,卻是薛向勸說趙頊下詔的,現在又反悔了,薛向感到十分尷尬,在奏章裡也就寫得不清不楚。趙頊看後,沒有太注意。

薛向看到皇上沒有表態便急了,就在私下勸說其他大臣上書,只要你們上書反對在京城養馬,那麼我再說一句,當時臣思慮不妥。確實京城養馬有諸多不便。那麼這道詔令便會取消了。

可事情傳到陳向耳朵裡了,他一聽大怒。幹嘛,咱們都是變法派,都是新黨,你幹嘛拆我的臺?若論不便,難道陝西路與河北路就便嗎,還是不便!這不是爲了解決國家缺馬之弊嗎,百姓雖有不便,爲了國家長久計,這點不便必須得忍着。

因此他找到御史舒亶,挑唆了一番,舒亶便上書彈劾薛向:薛師正爲大臣,事有不可不面陳,而背誹爲盜名。

這些奏章都是有存檔的,趙頊讓黃門找來薛向的奏章,看後同樣大怒,如果真有不便,當面說哉,知錯能改,善莫大矣。況且你是堂堂的副宰相,有什麼不能說的!然而當面你遮遮掩掩的,卻在背下里嘮叨,這是啥行爲,還是一個堂堂的西府副宰相麼?

於是有了這條批註與手詔。

但這個手詔只是草詔,經過翰林學士或知制誥認可謄抄後,才能成爲真正的詔令。

趙頊正準備將手詔派人送到翰林院,外面便有黃門送來陝州的急報。

“傳,傳,傳兩府、兩制、三司、司農寺、御史臺所有官員前來延和殿議事。”趙頊看後氣得直哆嗦。

如果這事兒發生在唐朝,也就罷了,都有刺客公開刺殺宰相,武元衡直接被殺死了,另一個宰相裴度也差一點見閻羅王了。但那是晚唐,國家衰敗時纔有的亂象。

現在朗朗乾坤,國家中興之時,居然出現了刺相案,這意味着什麼?趙頊腦袋都要炸開了。

大臣們陸續到達延和殿。

趙頊對小黃門喝道:“讀。”

小黃門將陝州的急奏唸了一遍。

諸位大臣同樣一個個傻了眼。

知審院東官安燾小聲地說:“會不會是苦肉計啊。”

熙寧變法以來,無論怎麼爭,怎麼鬥,但不會有人搞刺殺的,這個頭一旦開了,大家都有性命之憂。但相反,王巨可以是說大宋最悍不畏死的高級官員,李師道(淄青節度使,元和刺相案的元兇,另外還有焚燒倉庫等行爲,可以說是唐朝元和時代的布拉登)都遠不及之。

這一說,還真有不少大臣相信了。

王珪在前面聽了十分不喜,說:“安厚卿,朝廷詔書以王子安爲參知政事,你一直以爲不妥。妥與不妥,有待公論,但何來苦肉計之說,刀箭無眼,前面兇匪阻道,兩邊山林用箭夾射,差之毫釐,便有性命之危,王子安用得着冒着性命之險,行苦肉計麼?”

如果單純用刀還好說一點,關健當時用了弓箭,亂箭之下,即便楊再興那樣的武藝,也被射死了。王巨有啥武藝,頂多說身強力壯,勝過普通兵士,但能說勇冠三軍嗎?

所以安燾的說法不成立。

趙頊更加憤怒,道:“安卿,你說什麼?”

安燾知趣,立即說:“臣說錯了。”

“哼哼,”趙頊繼續憤怒地走來走去,然後將一大堆彈劾王巨的奏章從桌案上扔到臺階下面,大聲喝道:“王卿做了什麼,難道因爲他沒有與你們結黨,因此成了你們的眼中刺,必除之而後快!”

這句話同樣有來歷的。

王珪提議讓王巨擔任參知政事,當時就有許多人反對之。

老王便說了一段話。

王巨武功不用提了,但王巨長真長在武功上嗎?

且看慶州,且看泉州。且看廣南。

比如羊祜與陸遜。他們皆在武功上有建樹。可能將他們單純地看成武將?

還有一個人,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似乎後半輩子就在打仗了,可能將諸葛亮看成武將?

不過老王就是這樣說了,依然沒有作用。

但大家小看了老王,表面上看老王很軟弱的。然而老王從慶曆時就擔任直集賢院,然後是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參知政事以及當朝首相。

整整三十多年,沒有離開京城,看看宋朝的頂級大臣,有幾個人做到了?

所以面對着一片反對聲,老王尋了一個機會,對趙頊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便是,陛下,大夥皆認爲以樞密副使授之王巨,不過老臣不大明白。朝廷是以文治之功授予王巨樞密副使,還是以武功授予王巨樞密副使?

這句話還好一點。

關健的是第二句話。王巨與誰結夥成派?

對於一個英明的人君來說,什麼樣的大臣最好用?良臣武將,no,那一個人君不怕大臣功高震主?

忠臣,那麼究竟什麼爲忠,什麼是奸?

就象章惇,在史上,被史冊載爲宋朝的奸臣,可章惇當真是奸臣?或者韓琦,那是有名的大宋忠臣,然而韓琦的晚年種種做爲,能算得上大宋的忠臣?

諍臣,首先做爲人君,有沒有大肚量,次之有幾個言臣達到魏徵的高度?

親信大臣?看看最親近的三個大臣,易牙、開方、豎刁……

所以以上幾種臣子都未必是一個英明人君喜歡的,真正喜歡的只有一種大臣,孤臣!

另外大家忽視了另一種關係,包括王巨自己在內,那就是少年時結下的友誼。

可能趙頊長大了,有他的一些想法,比如王巨最反感的異論相攪。然而憑藉王巨種種囂張的做法,如果不是趙頊庇護之,王巨早就悲催了。但這一點,就是王巨現在還沒有察覺出來。

再加上老王這兩句話,趙頊終於不顧大家反對,強行下了授命。

今天趙頊悖然大怒之下,終於將老王第二句話翻將出來。老王說的很含蓄,結夥成派,實際就是結黨!

當然,老王說這句話有兩層用意,一是勸說趙頊,二是向趙頊表功,俺們也沒有結夥成派,屬於孤臣一類的,所以皇上,你得放心用俺……

老王知道這幕後,可其他大臣那個知道?

趙頊這麼一說,那就太誅心了。

雖然現在朝爭要相對變得溫和一點,可有幾個大臣沒有站隊?

並且許多人也不相信安燾之言。

就說依政縣的案子吧,實際與陳世孺之妻殺母案一樣,還用得着查嗎,一看奏表就清楚了。

趙頊堅持讓王巨擔任參知政事,讓某些人很不快活,於是派人暗中寫下說唱本子,再四處傳揚,最後讓天下百姓議論紛紛,形成一種大勢,然後一舉彈劾,王巨必然會黯然離開朝堂。

誰曾想王巨繞道邛州,正好聽到這個說唱,又看到幾名胥吏的貪婪,偏偏那個受害的李老漢兒子是戰死在沙場上的,撫卹不公正,三件事撞在一起,因此讓王巨含怒誘惑胥吏,最後出手殺人。

王巨這種動不動撥刀子殺人,這種睚眥必報的“小人”做派,讓許多士大夫不喜之。

不過歸根到底,是有人出手在先的。

釀成大案子了,皇上派皇城司的人四處盤查了,就不能再用說唱本醜化王巨了,那麼弄不好真有人買通山匪,刺殺王巨,一勞永逸解決這個眼中釘,肉中刺。

還有案發的地點。

原來洛陽太守是趙頊最早的老師王陶,這個人與王巨沒什麼恩怨,甚至恰恰相反,他對王巨一直很欣賞。

不過秋祭過後,朝廷詔令,以河東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潞國公文彥博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依前河東節度使、判河南府。

文彥博的官職還不止這些,如果一一寫出來,足足有十幾個,但這些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以及幾個節度使別當真,當然,這些官職也有許多好處的,首先是薪酬,這麼多頂級官職疊加在一起,讓文彥博的薪酬達到讓後人跪地歎服的高度,另外它們也是一個榮譽之職。但真正行使實權的只有一個,判河南府,也就是洛陽太守。

以文彥博的力量,手中又有了實權,想在洛陽搞一些小動作簡直太容易了。

並且文彥博也有動機,不提什麼黨爭吧,就說他與王巨的恩怨,那簡直可以說是一把血淚難書了。

所以現在大家都感到真相撲朔迷離,

就在這時,他們聽到趙頊又說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話:“李定,楊遂,你們二人帶三將官員前去崤山,將這些膽大包天的山匪一一捉拿歸案。”

楊遂是殿前副指使,李定是御史中丞,御史臺也掌管大案要案的,因此這二人前去洛陽捉拿山匪絕對沒有問題。

但真沒有問題?

首先楊遂,他是武將,王巨在武將心中地位可想而知的。

這也不要緊,關健是李定。

李定也不要緊,關健洛陽不止文彥博,還有好大一羣人,富弼、司馬光、王拱辰、楚建中、劉幾……

想一想一個烏臺詩案,牽連了多少人吧。況且這個行刺宰相案!(。)

第314章 錦袍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上)第568章 隱患第5章 斬首第138章 鄉黨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860章 堯舜(上)第171章 貴人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665章 半郡之國第243章 虎踞炮第485章 人樣子第338章 小人第685章 撈人第262章 斬龍(上)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258章 屹立(上)第417章 請求第281章 可信賴的人第761章 誰有心機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502章 驚喜第477章 鼓聲(續上)第323章 吃柿子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102章 蛋痛了第586章 值得第489章 慘戰第493章 夜襲(下)第809章 沒完沒了第181章 神文字第724章 孤臣?第521章 蔣幹第379章 不可行第786章 動手了(下)第678章 溫水之戰(下)第727章 鬧劇第771章 軟第777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下)第480 勸說第862章 崩第855章 囚籠(下)第636章 仙境第598章 白衣(上)第22章 禍福第834章 浴火重生第208章 權威第446章 下江南第859章 落幕第294章 倚仗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442章 法術第644章 長城(上)第98章 祭父第823章 值第364章 十萬火急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77章 意境第158章 請權(下)第126章 捉婿第858章 樂極生悲第73章 自作孽第643章 原來是虎(下)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605章 冒泡(上)第78章 不合格第744章 擔擾第750章 張睦(下)第523章 兵力不足了第128章 快活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49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下)第851章 雙保險第618章 大錢第554章 一路向北(下)第218章 王巨的審判(下)第43章 大哥第498章 後方第580章 遙思第150章 葬花第42章 爲難第90章 好兆頭第595章 市易市易(上)第387章 天下第一武藝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679章 黃雀(上)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290章 驚豔第688章 歪理第732章 愛國人士(上)第588章 兩個蠢貨(上)第625章 有過第460章 最大的底牌(上)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294章 倚仗第163章 蕃騎(上)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
第314章 錦袍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上)第568章 隱患第5章 斬首第138章 鄉黨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860章 堯舜(上)第171章 貴人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665章 半郡之國第243章 虎踞炮第485章 人樣子第338章 小人第685章 撈人第262章 斬龍(上)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258章 屹立(上)第417章 請求第281章 可信賴的人第761章 誰有心機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502章 驚喜第477章 鼓聲(續上)第323章 吃柿子第652章 宋朝特色(下)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102章 蛋痛了第586章 值得第489章 慘戰第493章 夜襲(下)第809章 沒完沒了第181章 神文字第724章 孤臣?第521章 蔣幹第379章 不可行第786章 動手了(下)第678章 溫水之戰(下)第727章 鬧劇第771章 軟第777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下)第480 勸說第862章 崩第855章 囚籠(下)第636章 仙境第598章 白衣(上)第22章 禍福第834章 浴火重生第208章 權威第446章 下江南第859章 落幕第294章 倚仗第757章 低稅的宋朝第442章 法術第644章 長城(上)第98章 祭父第823章 值第364章 十萬火急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77章 意境第158章 請權(下)第126章 捉婿第858章 樂極生悲第73章 自作孽第643章 原來是虎(下)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605章 冒泡(上)第78章 不合格第744章 擔擾第750章 張睦(下)第523章 兵力不足了第128章 快活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49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下)第851章 雙保險第618章 大錢第554章 一路向北(下)第218章 王巨的審判(下)第43章 大哥第498章 後方第580章 遙思第150章 葬花第42章 爲難第90章 好兆頭第595章 市易市易(上)第387章 天下第一武藝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679章 黃雀(上)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290章 驚豔第688章 歪理第732章 愛國人士(上)第588章 兩個蠢貨(上)第625章 有過第460章 最大的底牌(上)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294章 倚仗第163章 蕃騎(上)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