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仙境

棉花是王巨發動的,前期的做法就是將福建路百姓勸說到嶺南,但不是到了嶺南就有棉田或糧田,雖然許多地方地廣人稀,有的州在戶冊上只有幾千戶。

但這些田就象江東圩一樣,它們全在水下面,是沼澤,是湖泊,所以必須圍堤圈田,一些坡地山地,又要建陂置堰,纔能有灌溉的水源,才能耕種。

因此王巨讓葛少華以工代賑,讓這些百姓,以及廣南東路官員發起的民夫,共同勞動,根據勞動,發放前來安置的費用,包括所食用的糧食、種籽、工具、建設房舍的材料,以及一部分耕牛。

然後由內庫統一收購,運到北方販賣。百姓替內庫耕作十年後,這些耕地便可以做爲他們的永業田了,也就是私人田地。

王安石收回三司,那時青苗法還沒有發起。

開始時還是用工代賑方式,發放安置百姓的物資,但王安石做了新的調整,那就是將這些田地定性爲官田,這些百姓全部成了佃農,只是成了朝廷的佃農。

爲什麼這樣做呢,那就是防止走私,如果百姓不將棉花交給官府,而是賣給了走私商人,立即攆出這個“官田”。

青苗法興起後,王安石又下了一個新命令,那就是用工代賑不足者,或者勞動積極性不高者,就扣除其安置的成本,要麼返回祖地,繼續留下來的,這個費用朝廷還會給,不過是貸款形式,還有一部分春天來的百姓同樣是貸款形式。秋後償還。並且償還其二分利。

有官員反對。但確實有部分百姓懶散,也出工出力了,但是在磨洋工。

後來還是不能杜止走私,於是王安石連續下了兩道命令,凡是除官府的棉田外,餘下人等一律不得種植木棉,這是杜絕一些權貴豪強也南下謀利的。

但還是不管用,一些權貴將棉田掛在黎人名上。你有種去禁止黎人種植棉花去!

於是王安石又下了第二道命令,取締木棉司所有加工作坊,不在廣南加工了,而是將籽棉運到中原,另設作坊加工。看你們如何掛黎人名下,人家賣的是不棉花,而是黎布。如果你們也賣黎布,我就當沒看到……

或者也運籽棉回去,在內地加工,那麼就容易查了。然而還是不管用,一些走私商人得到工藝與脫棉器械後。刻意運到一些偏遠的山區,然後僱人加工。

這幾年下來,就一直在鬥智鬥法了。

最奇怪的是一些廣南官員,居然支持走私。

原因很多,準確來說,朝廷給的購價還算比較公道,然而局部地區胥吏難免會扣克,或者通過其他手段變相剝削,那麼百姓所得就不多了。要知道種棉花比種水稻更辛苦,整個生長期都需要細心的照料,包括育苗、施肥、防蟲、打茬、採摘,特別是採摘,都是人工完成的,一朵朵棉花從棉桃裡摘下來,一畝地有多少棉桃?往往一戶人家種上五畝棉花,就會累得不能休息了。再加上胥吏的剝削,百姓過得反而會更苦。

還有普通官員眼中的觀念不同。

衣食住行,纔開始它是奢侈品,沒有人計較,隨着普及,它已成了民用品,衣食住行中的衣。

然而因爲朝廷置了木棉司,幾乎就等於是在專營,導致棉花價格一直高昂不下。

如果一個北方普通人家,打算六口人,想要在冬天不會挨凍,兩張牀鋪,一蓋一墊四牀棉被,再加上棉衣,以現在的皮棉價格與布料,最少得花費二十多貫才能置辦起來。

三等戶能勉強置辦起,可四等以下戶,有幾戶人家出得起二十多貫現錢?

最後就是役!

其實對於前兩者,王巨並沒有太在意,在意的就是這個役。

如果朝廷不獲利,朝廷也就不會重視,朝廷不重視,廣南如何能開發?

就算朝廷放開了,因爲產量原因,價格還會很高,不是四等戶與五等戶全部以購買起的。況且還有高昂的運費,低劣的加工工藝所帶來的加工成本。

至少現在不是放開的時候。

想放開,那必須等棉花普及到長江兩岸,那最少得要十幾年二十幾年後了。

現在木棉司不是沒有意義,使朝廷漸漸對南方重視,遷移的百姓多了,他們帶來了更先進的種植方法,以及生產工藝,能有效地改變嶺南落後的狀況,最少廣南東路許多地區,因爲這些遷徙百姓所帶來的變化,比原來情況變得好多了。即便未來放開了,那時候棉花工藝大約也成熟了,有了棉布,朝廷就可以象巴蜀那樣徵稅(指巴蜀運糧到中原成本太高,於是宋朝用絹帛替代稅賦)。

況且王巨現在想到了海路。

但讓王巨看不下去的就是這個役。

原來是差役,現在是募役。但募役錢帛還是來自百姓身上。

而且廣南西路與宋朝其他路不同,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能有效管理的,二是半有效管理的,三是無法管理的。

能徵稅的只有那些開發成熟,有效管理的地區。

因此朝廷只好想辦法減少支出,包括差役、官員與駐兵。這又造成了嶺南越落後就越落後,並且防禦力量也很差。

甚至某些後世磚家說蠻徭不停地造反暴亂,說是宋朝壓迫,稅務太重,扯他媽的蛋。

敢造反暴亂的都是儂智高之流,試問宋朝向儂智高徵過幾何稅?難道將他們供在頭頂上當祖宗,纔是好的民族政策!

可能因爲徵稅產生了糾紛,導致了暴亂。那多不是因爲徵稅重,而是這些部族無法無天,你們宋朝敢徵我的稅啊。俺們造反吧。

即便能管理的地區。稅賦也不敢過重。然而確實這裡很窮啊,窮了,那怕有一點稅賦,也顯得重了。能管理的地區,也就是對宋朝忠誠的地區,負擔加重了。不能管理的,那無疑是對宋朝桀驁不馴的落後地區,反而沒有了負擔……

這肯定是畸形的稅賦政策。

所以王巨也要想辦法。替這些管理地區的百姓寬壓。

但木棉司的出現,是恰恰相反。

木棉價格漸漸下跌,不過收入卻在穩步增漲,因爲量上來了。如今兩廣棉田面積有一百多萬畝,其中三分之一被走私掉了,但還有三分之二歸三司所得。

並且朝廷爲了防範走私,成了籽棉運輸,一是防範了走私,二是棉籽同樣用途多多,籽餅可以肥田。實際就是可以賣錢。棉籽油用途也有不少,似乎這種油人不能食。王巨便沒有說,但說了它可以點油燈,同時可以保養兵器,能點油燈,那就不會比菜油便宜多少。這又可以賣錢……

然而這樣一來,每年運向內陸的棉花重量生生增加了三倍,幾乎達到了兩億斤!

想一想以現在的交通條件,先用車舟運到大船上,再用大船溯江而上,然後裝到小船上,靈渠這裡還好一點,廣南東路那幾條江還要重新卸下,用車馬翻過五嶺,再裝上小船運到贛江主流,再裝上大船,運到北方,這要動用多少力役?

是募役了,可是募役的錢卻是百姓攤派的。

在廣南西路那敢攤派得多,那麼只強行抓役,給很少的薪酬。

於是有的官員巴不得有人走私,走私得越多,境內百姓負擔就越輕。

所以王巨建議,不能這樣做,而是將棉花徵購後,溯江而下,並且廣南水系發達,那麼便能用很低的成本運到廣州。兩億斤,即便用靈渠最大的船隻,不過一千石,得兩千艘航次的船,並且還順着江水慢慢繞,事故不斷。況且這個產量還會逐年增加。然而僱海船運輸,一百幾十艘大型海船就解決問題了。

只要不抽解,雖然運輸棉花風險更高,也就是出事後會因爲價格高,產生更多的賠償糾紛,但一石給其三百文運費也足矣了。實際算一下賬,還是比從內陸週轉更節約了成本,同時也給廣南路百姓寬解了壓力。

王巨寫好後,用火漆封上,派人送向京城。

瓊娘說:“官人哪,爲什麼朝廷那麼多聰明人,沒有人想到?”

“這倒不能怪朝廷,實際棉花順着廣南諸水溯江而上,再順着贛水與湘水溯江而下,還有長江之險,事故率不會比從海路運輸低。但是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對海洋有着天然的畏懼。”

“確實,海上起風浪時真的怕人,對了,官人,聽到你走了後,洛陽江畔有許多百姓趕到泉州城,哭得象淚人一般。”

這是指前年秋潦,加上遇到大潮汛,海水又在倒灌,泉州東北洛陽江整個海濱地區氾濫成災,救災如救火,王巨便帶着官兵衙役官兵,一起下去救災。那次災害有點大,無數人家漂之一空,還有許多災民困在潦水中。

王巨就帶着一羣水兵划着船,一個個地救人。

他也不想吃苦啊,可災情那麼大,泉州能抽出來的人手有限,一個個累得不行,他不帶頭激勵士氣,以身作則,如何讓下面的人振奮起來?其實道理也如同行軍作戰一個樣。

不過他終是官員,雖然身體結實,卻耐不了這個苦,救了幾天後,活活累趴下了。災民將他輪流揹回去,他昏睡在老百姓背上都不曉得。

王巨騎馬先走了,不過這消息是瞞不住的,特別是瓊娘帶着家中一干僕役與學生們離開泉州時,無數百姓涌到路邊,爲之送行,洛陽江畔那些得救的百姓,也有許多人趕過來,號淘大哭。

但還不及慶州那邊,至今慶州境內還立着許多王巨的生祠,香火旺盛無比。

隨後曾孝寬便寫了一份奏章,花花轎子大家一起擡,王巨伸出橄欖枝,他同樣也要伸出友誼大手,於是在奏章上說了這件事,並且美贊,論內治之功,王巨可以與西漢第一地方良吏黃霸相比。

也不算太過份的說法,有的官員在地方上做得很好,然而到中樞後卻不大行了,比如這個黃霸,在地方上做太宗,整做得全天下的太守一起傻眼,不亞於王巨。但黃霸可沒有金手指的,那隻能說明他確實用了心。然而黃霸到了朝堂,卻不是第一流宰相了。到了朝堂,那不僅要用心,而需要更高的智慧,就如同韓信點評劉邦,陛下,你的軍事才能只能領十萬兵,而臣,則是多多益善。

王巨眼下在地方上,無次用了一次次成績,證明了他的價值。

不過進入兩府後是什麼表現,誰也不好判斷。

瓊娘又說道:“如果不是官人,誰會想到海上。這樣也好,船隊又可以得到一批收入。”

“瓊娘,這個錢,我們不能賺,而是交給其他海客。”

“爲何?”瓊娘不解地問,別的不說,馬上這個兵費就讓王巨頭痛了。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這個提議出自我口,本來朝廷對遷徙了那麼多百姓就有了忌憚,他們得知真相,會如何作想?不要胡思亂想了,這僅僅是爲了寬民的,而且南北互通有無,也利於南方發展。別的不說,就說南海諸國,臨近主航道的那些小國家就比較發達,離主航道遠的那些小國家小部族就十分落後,還不及廣南西路老山深林裡的生蠻百姓。”

“官人,這樣很屈……”

“不屈,記好了,無論海外發展成什麼地步,根在中原。沒有了這個根,什麼也不是了。除非海外漢戶百姓能繁衍到上千萬,幾千萬戶,那才能重立文明。但想到達那一步,得要多少年?”

“妾身也只是說說,而且官人能有這個地位,妾身也滿足了。”

“就是,知足才能常樂。”

“就怕朝廷不同意哪。”

“無妨,三司使是沈括,我與他時常有書信往來,況且我說的是實情,對國家有利,他爲何不同意?出去走走吧。”

夫妻倆聯手走了出去。

瓊娘又嘆道:“桂州風景真美麗啊。”

桂州就是桂林,風景當然好了。

“那是,要不要以後我有機會,帶你去看看張家界、石林、香格里拉,哪裡纔是人間仙境。”

“它們在哪裡,妾身爲何未聽說過?”

“張家界就在辰州北部的五陵蠻哪裡,石林在善闡府落蒙部,香格里拉在善巨郡。”

“什麼,什麼,”瓊娘嬌笑道。

這都是哪兒歸哪兒,是仙境還是地獄啦,能去嗎?去是欣賞風景的還是送死的?況且後面兩個名字一聽就象是大理那邊的名字,跑到大理做什麼?

但聰明的瓊娘在這裡也疏忽了,王巨不僅叫出了風景點,還叫出了它們在大理那一個郡府……

第110章 怎麼刺的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795章 讓(下)第128章 快活第296章 胡鬧(上)第455章 存在第558章 替死鬼(上)第835章 同意第507章 逆轉(上)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163章 蕃騎(上)第449章 非急第290章 驚豔第154章 小知縣(下)第390章 大智慧大勇氣第529章 開胃菜(下)第641章 文臣第610章 小道第208章 權威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260章 屹立(下)第339章 國賊第556章 生疑第11章 圍殺第810章 黑白顛倒第714章 有點難聽第569章 戲耍(上)第471章 迷宮(上)第605章 冒泡(上)第171章 貴人第498章 後方第179章 兄弟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860章 堯舜(上)第482章 八個換一個第276章 威名(下)第46章 奇蹟之戰(三)第718章 拯救第442章 法術第650章 海盜(下)第519章 天上(上)第13章 殿下(下)第798章 風雪定天都第768章 反轉(上)第132章 章家之傑第263章 斬龍(下)第223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下)第229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下)第723章 親戚關係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212章 行歌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303章 改良第324章 逼死皇帝的事物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399章 二王(上)第163章 蕃騎(上)第229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下)第835章 同意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603章 幾振(上)第797章 獻書第806章 三國第637章 一念之間(上)第390章 大智慧大勇氣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246章 五萬十萬第465章 四樣物事(下)第302章 永垂不朽第335章 高利貸第211章 成事在天第372章 欣喜若狂第157章 請權(上)第759章 張睦(上)第441章 火拼第264章 朱序(上)第373章 增兵第673章 惡婚(上)第406章 來巧了第9章 震盪第487章 歪樓第622章 都在變第255章 分裂第457章 拿捏(下)第476章 鼓聲(下)第140章 明妃曲第116章 四告(下)第89章 高家第306章 愛護第822章 是他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739章 裂車(上)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648章 海盜(上)第860章 堯舜(上)第754章 養豬第111章 挑戰
第110章 怎麼刺的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795章 讓(下)第128章 快活第296章 胡鬧(上)第455章 存在第558章 替死鬼(上)第835章 同意第507章 逆轉(上)第204章 空頭支票第163章 蕃騎(上)第449章 非急第290章 驚豔第154章 小知縣(下)第390章 大智慧大勇氣第529章 開胃菜(下)第641章 文臣第610章 小道第208章 權威第638章 一念之間(下)第260章 屹立(下)第339章 國賊第556章 生疑第11章 圍殺第810章 黑白顛倒第714章 有點難聽第569章 戲耍(上)第471章 迷宮(上)第605章 冒泡(上)第171章 貴人第498章 後方第179章 兄弟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860章 堯舜(上)第482章 八個換一個第276章 威名(下)第46章 奇蹟之戰(三)第718章 拯救第442章 法術第650章 海盜(下)第519章 天上(上)第13章 殿下(下)第798章 風雪定天都第768章 反轉(上)第132章 章家之傑第263章 斬龍(下)第223章 誰更蠻橫誰更狂(下)第229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下)第723章 親戚關係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212章 行歌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303章 改良第324章 逼死皇帝的事物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399章 二王(上)第163章 蕃騎(上)第229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下)第835章 同意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603章 幾振(上)第797章 獻書第806章 三國第637章 一念之間(上)第390章 大智慧大勇氣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246章 五萬十萬第465章 四樣物事(下)第302章 永垂不朽第335章 高利貸第211章 成事在天第372章 欣喜若狂第157章 請權(上)第759章 張睦(上)第441章 火拼第264章 朱序(上)第373章 增兵第673章 惡婚(上)第406章 來巧了第9章 震盪第487章 歪樓第622章 都在變第255章 分裂第457章 拿捏(下)第476章 鼓聲(下)第140章 明妃曲第116章 四告(下)第89章 高家第306章 愛護第822章 是他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739章 裂車(上)第131章 簡單的妙策第804章 小小懷孕案第648章 海盜(上)第860章 堯舜(上)第754章 養豬第111章 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