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謀奪儲位

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如今在朝中權勢最盛。其中武承嗣不但被封爲魏王而且還領着文昌左相之職,可謂權傾朝野,風光一時無兩。如今年已半百的他又在萬象神宮的祭祀大典中做了亞獻,野心就愈發膨脹了。他現在又盯上了太子的位子,夢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夠龍袍加身,過一把當皇帝的癮。

爲能儘快達成目的,武承嗣特意叫來親信鳳閣舍人張嘉福,要他務必搞一份聯名請願表給武則天遞上去,就說民心所向,請立武承嗣爲皇太子。

張嘉福自然不敢怠慢一口答應了下來。不過他深知廢立太子是件非常敏感的事情,武則天是什麼意思,一時還摸不清。如果自己牽頭去搞,弄不成的話怎麼辦?豈不是把自己置於尷尬的境地嗎?回家的路上,他冥思苦想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張嘉福回到家中剛坐定,就有家人來報:“稟老爺,門外有位自稱叫王慶之的求見。”

張嘉福一聽,眼珠一轉計上心來,趕緊道:“快快請進來。”

這個王慶之是洛陽的一個學士,最喜歡飲酒,又好附庸風雅誇誇其談,想混個功名又苦無機會。這不,自從偶然結識張嘉福之後,便像得了個救命稻草似的時常來找他,還不是想讓他代爲引薦嗎?張嘉福其實早已煩了他,有時就推故不見。今兒個,張嘉福聽得他又來了,便想出了一個主意,武承嗣的事何不讓此人先去探個路呢?這種人喜歡出風頭,再給點好處便不愁搞定。

張嘉福十分熱情的把王慶之讓了進來,並吩咐家人擺上酒菜。他特意讓王慶之坐了上手,王慶之推辭不過,也只好坐下。

張嘉福滿臉堆笑,說道:“理當我去慶之兄府上拜訪的,怎奈整日被公務纏身抽不出工夫來,還真是羨慕慶之兄閒雲野鶴一樣的生活啊,我這真是官身不自由啊。”

王慶之忙道:“張大人哪裡話來,在下不過一介寒儒,你是朝中重臣,理當我來拜訪您的。”

張嘉福道:“慶之兄,你我是知己的朋友,見外的話休要再講,來先乾一杯。”說罷,舉起酒杯與王慶之對飲起來。張嘉福知道王慶之好貪杯中之物,所以一個勁兒的勸酒。王慶之倒也不客氣,酒到杯乾,越喝越勇,漸漸就進入了神鬼不懼的境界。張嘉福一看,心想差不多了,便道:“慶之兄,我久聞你寫得一手好文章,堪比王楊盧駱啊。”

王慶之雖然醉了,倒也沒完全糊塗,他道:“張大人謬獎了,我是不敢與王楊盧駱相提並論,不過在神都洛陽這地方,在下還是小有些才名的,不管什麼樣的文章,只要出個題來,不到半個時辰就可草成。”

張嘉福故意長吁了一口氣,道:“若得慶之兄這樣的文章聖手幫我,一定可對武大人有個交代了。”

王慶之連忙問道:“敢問張大人所說的這個武大人是••••••?”

張嘉福道:“便是當朝的宰相武承嗣大人。目下已經改朝換代,天下江山都姓了武了,太子自然也該是個武姓之人。武承嗣大人要我弄一個聯名上書,給當今皇帝呈上去,請立他爲太子。說實在的,我對自己的文筆實在沒有自信,正爲這事發愁呢。”

王慶之其實早想巴結當朝權貴,一直苦於沒什麼門路,好不容易認得了張嘉福,當然不想放過,聽張嘉福這麼一說,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便一拍胸脯道:“這有何難。張大人只要與我三尺素箋,在下現在就可爲您草就。”

張嘉福立即拍案而起,道:“好!如此說來,那就全賴慶之兄了。來人,筆墨伺候。”說罷,牽起王慶之的手往書房走去,早有一個僮僕將筆墨紙硯備好在了書案之上,研好墨之後,垂手侍立一旁。

王慶之的確也不含糊,提起筆來刷刷點點,間或稍停片刻做思考狀,果然不到半個時辰便寫成了一片千餘字的文章。

張嘉福在一旁見他的字果然寫的龍飛鳳舞,心裡也暗暗讚歎。及至寫完,拿起來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確對仗工整,辭藻華麗,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不禁點點頭,道:“慶之兄果然好筆仗,當真是名不虛傳啊!只是還有一件事,不知從哪裡來找許多人來聯這個名呢?”

王慶之聽的張嘉福誇讚,早已飄飄然了,大包大攬道:“張大人,這件事就交給我吧,某雖不才,在神都還有些頭臉,找些人來署個名其實不費吹灰之力的。”

張嘉福實在是高興,他拍着王慶之的肩膀,道:“慶之兄,你知道嗎?當今聖上最喜有才之人,這張表若是呈上去,聖上看了,定會召見你的。”

王慶之一聽更興奮了,醉眼放光,道:“張大人放心,給我兩天的時間,至少可以署上五六百個人名。”

王慶之確也不是完全吹牛。兩天之後,他果然募集了六百多個簽名在表上,給張嘉福拿了過來。張嘉福旋即便將這張表入宮呈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看過之後,雖然對廢立之事仍然猶豫不決,卻對王慶之的文筆大加讚賞,於是便問張嘉福這個王慶之究竟是什麼人?張嘉福便把王慶之吹噓了一番。武則天聽後很有興趣,於是便要召王慶之來親自問對。

王慶之得知這個消息,自然是受寵若驚,整裝入宮來見武則天。

武則天見王慶之透着一股儒雅之氣,確也氣度不凡,便問道:“據你這表上所論,應當立武承嗣爲太子,可你知道豫王李旦是我的兒子嗎?”

王慶之從容答道:“從古到今,我從來沒有聽說哪一位皇帝把皇位傳給異姓的人,如果陛下仍要以李姓之人爲太子,我覺得實在是不妥當。”

這句話正戳到了武則天的痛處。現在不比從前,她是名正言順的大周皇帝,到底是保留李旦的太子之位還是立自己的侄子,她始終搖擺不定,找不到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後來,武則天又問了王慶之一些時政對策,王慶之當即便作了一番長篇大論,侃侃而談,以顯示他學識之淵博。武則天聽他說的很有道理,挺對自己的胃口,便當即決定賜給他一張入宮的憑證,准許他但有什麼治國之良策就可憑這張證件入宮來奏對。王慶之接過憑證是千恩萬謝,叩頭而去。

這樣的寵遇,王慶之當然認爲是千載難逢的進身良機,便幾乎天天都入宮來向女皇武則天奏對。這下倒把武則天給惹煩了,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試想,武則天年事已高卻又十分的勤政,日日都要臨朝聽政,散朝之後自然想休息休息放鬆放鬆了。偏這王慶之毫不識趣,不管人家疲勞與否,天天都要進宮來,且總是要誇誇其談一番,好像成了常例。武則天焉得不煩,便後悔起自己賜予他那張進宮的憑證,可是君無戲言,卻又不好意思收回,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一天,好不容易支吾的王慶之走後,卻又有太監進來報說:“啓稟萬歲,鳳閣侍郎李昭德求見陛下,現在外面候着呢。”

武則天雖然專制霸道,可卻不是個昏聵不明的女人,誰長誰短,她的鑑別力可是高着呢。王慶之天天說些不着調的空談,她自然很煩。李昭德可不同,務實幹練且又見識超卓,那可是她一直都比較器重的人,她當即便叫太監傳他進來。

李昭德進來參見,武則天還特意賜了坐給他,可見對他的青睞。李昭德當然不是爲了廢立之事而來的。可是不知怎麼的,說着說着武則天卻把話題給扯到了這個上面。這也難怪她,這事兒就是她一塊心病,總也解不開,所以不知不覺就跟李昭德嘮上了。

其實李昭德早就看不慣武承嗣、武三思他們,他自然當說必說。當下他說道:“臣聽說近日來宮中有隻巨鼠到處招搖,陛下知道嗎?”

武則天當然明白李昭德的話,不過她卻故作不解,道:“愛卿能否說得明白些?”

李昭德道:“方纔臣在外面已與那隻巨鼠見過一面,就是那個洛陽的士人王慶之。”

武則天道:“你對此人有什麼瞭解嗎?”

李昭德道:“臣不才對此人略知一二。此人乃是一個好酒之狂徒,趨炎附勢的小人罷了。立儲問題何等重大,關乎國家社稷,希望陛下千萬不要被這種小人的妖言所迷惑。”

李昭德的話擲地有聲,武則天聽了心裡也暗暗稱是。其實她現在對那個王慶之正不勝其煩呢,她道:“那麼愛卿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說來給朕聽聽。”

李昭德道:“臣只說兩點,請陛下裁奪。其一:豫王殿下是陛下您的兒子,而魏王是陛下您的侄子。都說母子連心,從未聽說過有姑侄連心的說法。從古至今,陛下您聽說過可有侄子做了天子爲姑姑立廟的嗎?其二:陛下曾受了先皇重託,如果傳位於魏王,先皇宗廟香火還能傳續嗎?”

武則天聽了這席話,立時豁然開朗,其實事情本來沒那麼複雜,只不過她迷在其中而已。她點了點頭說道:“嗯,說得很好。”

李昭德又道:“臣還有一言想問陛下,不知可以嗎?”

武則天道:“但問無妨。”

李昭德道:“陛下您覺得他日日進宮攪擾是偶然事件嗎?”

武則天道:“愛卿這麼說是什麼意思呢?”

李昭德道:“王慶之不過一個鼠輩而已,若無人主使,縱有天大的膽子,他也不敢寫那個表。如果陛下采納了他的建議,誰會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武則天道:“難道會是魏王承嗣主使他做的嗎?”

李昭德道:“臣想一定是他。”

武則天一貫倚重的侄子在背後搞陰謀,她當然不能夠容忍,李昭德把一加一等於二這種簡單推論擺在她面前時,她已經確信無疑了。她道:“看來魏王的權利有些太重了,他沒有能善加使用。”

武則天已決心要削奪武承嗣的權利了,而繼任者她已經想好了,就是眼前這個人。

李昭德道:“陛下,那個王慶之就交給臣來處理好了,我保證他從此以後都不會再來攪擾陛下了。”

武則天道:“卿能爲朕分憂甚好。”她命太監取過一根五尺長的刑仗,賜給李昭德,道:“如王慶之再來,憑朕賜你的這根刑仗相機行事便了。”

這位女皇可是好伺候的?她若翻臉,那可是要掉腦袋的。王慶之一心只想往上爬,早已得意忘形了。

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十六章 衝冠一怒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六十二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一章 漠北之虎第五十六章 講武驪山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四十三章 老臣之心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三十六章 初露崢嶸第二十七章 飛龍在天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五十二章 屠刀所向第六十三章 勝敗難期第二十七章 飛龍在天第十七章 君臣父子第三十八章 紅潮風波第三章 謀奪儲位第二十五章 月色撩人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十二章 良馬之辯第四十三章 老臣之心第五十一章 漠北之虎第四十一章 舌戰省中第六十七章 兵法三陣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七十五章 夜聞笛聲楔子 那時花開第三十六章 初露崢嶸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六十五章 獨木難支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十一章 潛龍在淵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六十四章 血色黎明第五十七章 花甲國士第三十二章 鐵血家奴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七十二章 吐蕃入寇第六十一章 戰雲密佈第五十五章 國之大計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六十二章 疑兵之計第四章 平地波瀾第六十章 易守爲攻第五十二章 屠刀所向第十五章 死裡逃生第十八章 殃及池魚第六章 鵲巢鳩佔第五十二章 屠刀所向第十八章 殃及池魚第七十六章 狹路相逢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二十五章 月色撩人第七十五章 夜聞笛聲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第三十六章 初露崢嶸第二十二章 如此小事第二十七章 飛龍在天第十二章 良馬之辯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五十一章 漠北之虎第五十六章 講武驪山第十章 冤魂碧血第二十八章 星隕如雨第十五章 死裡逃生第一章 鳳臨神宮第十四章 亡命之夜第四十七章 未雨綢繆第六十七章 兵法三陣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三十七章 不爲禍始第四十六章 弄巧成拙第十三章 家有愛女第六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二十九章 神箭破敵第七十三章 上兵伐謀第四十三章 老臣之心第六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七十二章 吐蕃入寇第五十七章 花甲國士第四十一章 舌戰省中第十八章 殃及池魚第二十六章 毒餅弒君第一章 鳳臨神宮第六章 鵲巢鳩佔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五十章 金殿喋血第一章 鳳臨神宮第四十七章 未雨綢繆第十六章 衝冠一怒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十一章 潛龍在淵第二十八章 星隕如雨第六十三章 勝敗難期第六十三章 勝敗難期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八章 生存之道第十七章 君臣父子
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十六章 衝冠一怒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六十二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一章 漠北之虎第五十六章 講武驪山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四十三章 老臣之心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三十六章 初露崢嶸第二十七章 飛龍在天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五十二章 屠刀所向第六十三章 勝敗難期第二十七章 飛龍在天第十七章 君臣父子第三十八章 紅潮風波第三章 謀奪儲位第二十五章 月色撩人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十二章 良馬之辯第四十三章 老臣之心第五十一章 漠北之虎第四十一章 舌戰省中第六十七章 兵法三陣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七十五章 夜聞笛聲楔子 那時花開第三十六章 初露崢嶸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六十五章 獨木難支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十一章 潛龍在淵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六十四章 血色黎明第五十七章 花甲國士第三十二章 鐵血家奴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七十二章 吐蕃入寇第六十一章 戰雲密佈第五十五章 國之大計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六十二章 疑兵之計第四章 平地波瀾第六十章 易守爲攻第五十二章 屠刀所向第十五章 死裡逃生第十八章 殃及池魚第六章 鵲巢鳩佔第五十二章 屠刀所向第十八章 殃及池魚第七十六章 狹路相逢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二十五章 月色撩人第七十五章 夜聞笛聲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第三十六章 初露崢嶸第二十二章 如此小事第二十七章 飛龍在天第十二章 良馬之辯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五十一章 漠北之虎第五十六章 講武驪山第十章 冤魂碧血第二十八章 星隕如雨第十五章 死裡逃生第一章 鳳臨神宮第十四章 亡命之夜第四十七章 未雨綢繆第六十七章 兵法三陣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三十七章 不爲禍始第四十六章 弄巧成拙第十三章 家有愛女第六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二十九章 神箭破敵第七十三章 上兵伐謀第四十三章 老臣之心第六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七十二章 吐蕃入寇第五十七章 花甲國士第四十一章 舌戰省中第十八章 殃及池魚第二十六章 毒餅弒君第一章 鳳臨神宮第六章 鵲巢鳩佔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五十章 金殿喋血第一章 鳳臨神宮第四十七章 未雨綢繆第十六章 衝冠一怒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十一章 潛龍在淵第二十八章 星隕如雨第六十三章 勝敗難期第六十三章 勝敗難期第七章 神都兵變第八章 生存之道第十七章 君臣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