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荊州平定

?襄陽城內,徐庶看着眼前的陳到,忽然放聲大哭起來。

“主公真的去了麼?”

陳到眼含熱淚,重重點了點頭,道:“主公臨走之前再三交代,若事不可爲,就讓我勸說元直投降,好使得荊州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聽到這裡,徐庶眼神忽然變得凌厲起來,雙目死死盯着陳到。

“叔至可有主公書信?”

陳到搖了搖頭:“主公走得太過倉促,臨走之前只能留下遺言,哪裡會有書信?”

徐庶當即厲聲喝道:“荊州與關中乃是死敵,主公又豈會讓我等投降,叔至莫非被俘以後變節,故意假傳消息誑我投降?”

徐庶聲色俱厲,手握劍柄,州牧府內的荊州甲士也都拔劍在手,對着陳到虎視眈眈。

陳到卻怡然不懼,昂首挺胸道:“主公仁義至極,對於荊州百姓愧疚難安,纔會留下此等遺言。”

“而且元直難道以爲,憑藉襄陽如今的兵馬與士氣,又能守住城池多長時間?”

“元直若果真據城死守,先不說在此過程中,襄陽百姓將會有多少死傷,元直又是否考慮過,城破之日公子以及主公家眷,又會是何等下場?”

劉備當初之所以留下遺言,告知陳到若事不可爲,就勸說徐庶投降,也並不僅僅是爲了荊州百姓。

以劉備的眼光,不難看出荊州已經守不住了,若徐庶死抗到底,恐怕城破之日,劉備家小都難以保全。

既然明知已經守不住了,索性提前開城納降,以陳旭的性子,必定不會害了劉備家小的性命。

最爲重要的是,劉禪作爲率先投降的一方君主,陳旭哪怕是爲了收買人心,也會厚待劉禪。

如此一來,劉氏縱然失去荊州,只要不再有二心,起碼也能保得一生富貴。

當然,劉備雖然有這種心思,卻不能完全說出來,只不過陳到陪伴劉備身邊這麼多年,自然瞭解劉備心思。

徐庶聞言身體一震,臉上頓時露出了掙扎之色。

現在沒有劉備詔書,縱然陳到帶來了劉備遺言,可徐庶要是就這麼輕易投降,最終也會落下一個不忠不義的名聲。

故此,徐庶猶豫了。

陳到看見徐庶模樣,身體忽然跨步上前,空手奪過徐庶手中佩劍。

“保護軍師!”

屋內荊州士卒見狀,全都大驚失色,就準備撲上來圍殺陳到。

“都別動!”

不曾想,徐庶看到了陳到的動作,卻是急忙大聲喊了出來。

原來,陳到奪過徐庶的佩劍以後,並沒有前去挾持徐庶,反而將佩劍架在了自己脖子上面。

陳到眼神十分平靜:“我身爲主公親兵統領,卻沒有能夠護衛主公安全,這乃是死罪。”

“若非身負主公遺言,而且想要將主公遺體帶回來,恐怕早就自刎追隨主公而去了。”

“現在主公遺言已經帶到,主公遺體也被陳益州以諸侯之禮厚葬,我繼續活在世上又有什麼意思?”

徐庶急忙說道:“叔至快快將劍放下,有事好商量。”

陳到卻是微微一笑,想起了劉備那張溫和的笑臉,而後輕聲呢喃着:“主公,末將來了。”

“噗嗤!”

手臂輕顫,一道血泉噴濺而出,陳到的身體緩緩倒在了地上。

“叔至,叔至,叔至!”

徐庶急忙跑上前來,緊緊抱住陳到屍體,眼中淚光閃動。

這個時候,徐庶感到一種深深的疲倦與孤獨,放眼整個荊州,昔日的謀士武將都一個個死去,只剩下了徐庶自己。

“益德、士元、文長、漢升、孔明、雲長、主公、叔至都走了,全都都走了!”

一直作爲襄陽基石的徐庶,此時抱住陳到的屍體,也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根本沒有了平常的從容不迫。

埋葬了陳到以後,徐庶並沒有開城納降,益州軍居然也沒有開始攻城,襄陽城下陷入了詭異的平靜之中。

“我與公子,應當何去何從?”

徐庶面容枯槁,每日站在城牆上面,遙望着遠方。

“轟隆隆!”

這一日,大地忽然震動起來,遠處飄來了無數的旌旗,卻是徐賢領着大軍已經殺到了襄陽城下。

“末將見過公子!”

徐賢來到陳政身旁,鄭重行了一禮。

陳政看到徐賢卻是大喜過望,急忙上前摟住徐賢肩膀,道:“妹夫,何必這麼見外?”

陳政和陳婷可是一母同胞,兩人之間關係十分密切,陳婷嫁給徐賢以後,陳政與徐賢之間的關係,自然也變得很好。

聽見了陳政的稱呼,徐賢卻是顯得有些尷尬,若論起年齡,徐賢比陳政大上不少。

可徐賢娶了陳婷,也的確是陳政妹夫,若是按照禮儀,還應當稱呼陳政一聲‘兄長’。

徐賢爲了儘早趕到襄陽,顯得有些風塵僕僕,可是他卻沒有絲毫休息的意思。

“兄長,我準備進入城中勸說徐庶投降。”

陳政聞言大驚,說道:“伯德乃是我方上將,又怎能以身犯陷,若那徐庶翻臉不認人,卻該如何是好?”

徐賢說道:“其實徐庶乃是我的堂兄,縱然此次入城不能勸說堂兄投降,想必也不會有性命之憂。”

“而且我相信,堂兄不會是那種看不清形勢之人,縱然爲了楚王血脈,也不會害我性命。”

“若能勸說徐庶投降,繼而厚待劉禪,則荊州其餘郡縣,必定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士卒們不僅會少了很多傷亡,也能節省不少時間。”

陳政心中仍舊擔憂,奈何徐賢執意如此,陳政只得同意。

不過在徐賢進城以後,他卻放出風聲,若是徐賢有礙,城破之日雞犬不留。

卻說徐庶今日又站在了城牆上,考慮究竟要不要投降,其實到了如今這個地步,投降已經成了必然。

然而徐庶卻不知道,若是自己投降以後,公子劉禪的命運究竟會如何。

哪怕徐庶猜測到,陳旭不會虧待劉禪,可事到如今,益州軍方向仍舊沒有一個重量級人物,親口向徐庶保證過。

故此,爲了劉禪,徐庶仍舊在猶豫。

可是今日,當數萬大軍浩浩蕩蕩來到襄陽城外以後,徐庶卻是臉色大變。

就在徐庶調集城內大軍,下令謹慎防備的時候,卻有一騎從益州軍中奔來。

此人身穿上將鎧甲,白馬銀槍,相貌堂堂,哪怕單人獨騎立於城牆下面,都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徐賢來到城牆下面以後,當即抱拳喝道:“某乃奮武將軍徐賢,希望能夠進城和徐元直一敘。”

“徐賢,莫非就是那個斬殺文丑,在函谷關抵擋十萬吳軍,而後以少擊多大敗東吳水軍,斬殺蔣欽,生擒周泰的關中上將?”

城牆上的荊州將領,聽到了徐賢之名,當即心中震驚,就連徐庶亦是如此。

只不過,徐庶在看到徐賢相貌以後,卻是感覺心中一震,暗暗想到:“此人爲何與叔父如此相像?”

“徐賢,徐賢,我隱約記得,叔父當年有個兒子就叫做徐賢,莫非此人是我本族兄弟?”

想到這裡,徐庶心中不由一震,眼中也露出了一絲驚喜之色。

想當年,徐庶在潁川也算得上是個大家族,奈何家道中落,族人四散奔走,就連徐庶親叔父也都消失無蹤。

徐庶本以爲,這麼多年過去,自己叔父那一脈,可能早就在戰亂中滅絕了,不曾想還能見到自己族弟,而且此人還戰功卓越,名揚天下。

族中能夠如此才俊,而且徐賢又是在關中擔任要職,徐氏起碼可以輝煌百餘年。

雖然心中激動,徐庶倒也公私分明,當即喝道:“想要進城可以,卻要放下武器,利用吊籃進入城中。”

徐賢灑然一笑,跳下戰馬扔掉武器,坦然不懼的走向城頭,看着徐賢這種氣度,徐庶以及荊州諸將,亦是忍不住在心中暗自讚歎。

進入城中以後,徐賢就開始遊說徐庶:“天下局勢已經明朗,襄陽孤城難守,不管是爲荊州百姓着想,還是爲了楚王家人,先生都不應該據城死守纔對。”

徐庶雖然想要弄清楚,徐賢究竟是不是自己族弟,卻也知道現在國事更爲重要,也沒有出言詢問。

聽見了徐賢的話,徐庶沉默不語。

好似知道徐庶心中所想,徐賢笑着說道:“可能先生還不知道,某家故鄉也是潁川長社,說起來還是與先生同鄉呢。”

徐庶心中一震,眼中驚喜之色更濃。

徐賢卻也不再繼續這個話題,反而說道:“我知先生心中疑慮,吾此次前來,已經得到了主公命令。”

“若是先生願意獻城投降,楚王一家不僅可以得到保全,而且能夠享受榮華富貴。”

“不僅如此,楚王之子劉禪,還能得到朝廷冊封爲安樂公,而且這個爵位可以世襲罔替。”

被封爲公,而且爵位還能繼承給後代,這種榮寵也能夠表現陳旭的誠意。

徐庶之所以一直沒有投降,也是擔心劉禪等人的後果,現在得到了徐賢的保證,再想起了陳到之死,已經有了一絲意動。

當然,其中也未嘗沒有徐賢身份的緣故。

沉吟半晌,徐庶說道:“投降並非小事,請容我先向公子稟明此事,再來回復將軍。”

隨後,徐庶前去面見劉禪,將襄陽如今的境地,以及陳旭的封賞全盤告知,詢問是否要開城納降。

劉禪同意,隨後親手捧着州牧印綬開城納降,更是頒佈詔令,讓荊州其餘郡縣守將投降。

有了劉禪的相助,陳政在周瑜、徐賢、徐晃、甘寧的幫助下,僅僅花費半年時間,就平定了整個荊州。

在此過程中,徐庶、徐賢兄弟二人終於相認,兩人自然是灑淚相談許久。

幽州涿郡,自從張遼在此地大敗冀州軍以後,袁譚就不敢輕易興兵來攻。

此時幽州西部郡縣盡皆被幷州軍拿下,可是位於遼東的六個郡城,由於漢人太過稀少,異族之人衆多。

故此,哪怕袁譚統御三州之地,對於這裡的掌控,一直也有些不怎麼穩固。

張遼擊退袁軍,穩定戰果以後,當即派遣鄧艾領兵東進,讓他拿下屬於幽州的東部六郡。

鄧艾離開以後,或謂張遼曰:“那鄧艾年齡輕輕,此次就已經立下空前戰功,好像顯得有些倨傲。”

“攻下幽州東部六郡這麼大的戰功,將軍何不自己握在手中,反而要將其拱手讓給鄧艾?”

張遼捋了捋鬍鬚,道:“我想看看,此人究竟是真的會居功自傲,還是性格使然。”

“若是前者,只要鄧艾拿下幽州東部六郡,再加上他以前攻下來的廣陽郡,定會變得飛揚跋扈,目中無人。”

“真要是這樣,此人就留他不得,否則日後定成禍端。”

親信聽見張遼之言,當即心中一驚,也不再說話。

自從鄧艾拿下薊縣以後,雖然不至於飛揚跋扈,卻也每每以上將自稱。

哪怕張遼後來領兵來到涿郡,鄧艾表面雖然恭敬,可是張遼隱約之間還能感覺到,此人骨子裡充滿了傲氣。

張遼並不是那種嫉賢妒能之人,當初徐賢才能出衆,而且又是一個無名小卒,張遼卻極力向陳旭舉薦。

只不過面對鄧艾,張遼非但沒有那種提攜後輩的慾望,反而隱隱感覺有些戰慄。

鄧艾剛剛及冠,就已經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這本來乃是一件好事,證明關中後繼有人。

然而對於這種人才,若是不能駕馭得當,他日必成後患。

張遼歸屬陳旭這麼多年,對於關中亦是忠心耿耿,自然不願看到有禍根埋下。

如果真的發現鄧艾是那種有野心之人,哪怕揹負着嫉賢妒能的罵名,張遼也要爲自家主公掃清障礙。

畢竟,現在天下局勢基本已經穩定下來,關東諸侯再也不足爲懼,縱然少了一個鄧艾,對於大局也沒有什麼影響。

鄧艾自然不知曉張遼的心思,得到軍令以後自然大喜過望,當即點齊兩萬兵馬,開始往東邊攻城掠地。

這一次,跟隨在鄧艾身旁的副將,仍舊是趙煌、湯陳二人。

他們這段時間跟在鄧艾身旁,已經見識到了鄧艾的才能,自然也願意追隨左右。

而且此去攻打幽州東部六郡,幾乎也沒有絲毫困難,這完全是去攫取功勞,二人自然欣然前往。

第632章 宋建之死第528章 安置第423章 袁術之死第344章 追殺李傕第33章 離間第1章 魂入漢末第101章 詭異第485章 家事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957章 鬥陣(下)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775章 請殺張任第549章 幕後之手第341章 驚天陰謀第765章 對峙第59章 殤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270章 交鋒第949章 東風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90章 中意第310章 馬騰第933章 狙擊戰第114章 田豐第625章 殤第322章 饑荒第49章 援兵第694章 連失兩城第916章 諸葛離去第874章 二請諸葛亮第406章 怒斥閻象第529章 胡氏見聞第668章 各有算計第27章 亂起第880章 當街襲殺第170章 比武第720章 蒲阪亂起第959章 僵持一年第168章 改良馬具第31章 練兵第856章 傷勢第110章 議事第596章 擾敵撤兵第664章 稷下酒肆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971章 逢紀身死第95章 皇甫嵩第84章 水淹第299章 大婚第211章 歸心第339章 船毀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742章 四面環敵第768章 劍閣城下第265章 驚變第962章 鄧艾失蹤第500章 新法第473章 一夜築城第790章 望風而降第863章 神仙眷侶第843章 幷州戰局第354章 欲起刀兵第126章 以牙還牙第304章 曹嵩第275章 出巡第52章 暗鬥第136章 趙雲兄妹第969章 神兵天降第996章 時代的落幕第1章 魂入漢末第342章 斬郭汜第756章 碾壓第322章 饑荒第397章 中箭昏迷第190章 回寨第755章 虎豹騎第385章 鴻門宴第83章 流言四起第528章 安置第442章 三大發明第277章 張裕第624章 奮死一博第904章 英雄末路第516章 再審第81章 董卓第684章 拋磚引玉第297章 典韋心機第578章 張鬆出使第30章 缺糧第497章 衝突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1010章 血色山河第749章 一掃陰霾第876章 死士入荊州第771章 擒張任第409章 劉備中伏第481章 春耕第753章 反攻第669章 固若金湯
第632章 宋建之死第528章 安置第423章 袁術之死第344章 追殺李傕第33章 離間第1章 魂入漢末第101章 詭異第485章 家事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957章 鬥陣(下)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775章 請殺張任第549章 幕後之手第341章 驚天陰謀第765章 對峙第59章 殤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270章 交鋒第949章 東風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90章 中意第310章 馬騰第933章 狙擊戰第114章 田豐第625章 殤第322章 饑荒第49章 援兵第694章 連失兩城第916章 諸葛離去第874章 二請諸葛亮第406章 怒斥閻象第529章 胡氏見聞第668章 各有算計第27章 亂起第880章 當街襲殺第170章 比武第720章 蒲阪亂起第959章 僵持一年第168章 改良馬具第31章 練兵第856章 傷勢第110章 議事第596章 擾敵撤兵第664章 稷下酒肆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971章 逢紀身死第95章 皇甫嵩第84章 水淹第299章 大婚第211章 歸心第339章 船毀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742章 四面環敵第768章 劍閣城下第265章 驚變第962章 鄧艾失蹤第500章 新法第473章 一夜築城第790章 望風而降第863章 神仙眷侶第843章 幷州戰局第354章 欲起刀兵第126章 以牙還牙第304章 曹嵩第275章 出巡第52章 暗鬥第136章 趙雲兄妹第969章 神兵天降第996章 時代的落幕第1章 魂入漢末第342章 斬郭汜第756章 碾壓第322章 饑荒第397章 中箭昏迷第190章 回寨第755章 虎豹騎第385章 鴻門宴第83章 流言四起第528章 安置第442章 三大發明第277章 張裕第624章 奮死一博第904章 英雄末路第516章 再審第81章 董卓第684章 拋磚引玉第297章 典韋心機第578章 張鬆出使第30章 缺糧第497章 衝突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1010章 血色山河第749章 一掃陰霾第876章 死士入荊州第771章 擒張任第409章 劉備中伏第481章 春耕第753章 反攻第669章 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