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回 琅琊王導

永興二年,九月十八,巳時,雲,徐州琅琊,王氏祖宅。

琅琊郡,臨沂縣郊,青山之腳,綠水之畔,坐落着一座巨大的莊園塢堡。它古樸大氣卻不露奢華,垛高牆厚卻不顯張揚,阡陌交通卻自有素雅。它便是琅琊王氏的祖宅,從西漢迄今數百年,歷經人世滄桑,歷經朝代變遷,歷經毀建興衰,從中走出的高官顯貴不知凡幾。而今,他已擁有左近數千頃良田,容納上下近萬的人口,雲淡風輕間,更已傲立於士族巔峰。

此時,莊園正門大開,門前張燈結綵,門牆上貼着斗大的“壽”字,門外業已停有數十輛裝飾考究的馬車,奢華不顯卻絕非凡俗。不明底細者定覺這是主人過壽在廣邀親朋,但實則不然,過壽不假,確僅是琅琊王氏自家的一場低調壽宴,所來者皆爲地道的王氏族人,且還只是青徐左近的族人。

莊園東北偏僻處,坐落着一個突兀的獨立小院,茅屋竹扉,簡樸幽靜,並無任何喜壽氣氛。院後有一汪水塘,塘邊垂柳之下,一名白鬚白髮的六旬老者身着粗布麻衫,正端坐着悠然垂釣。很難相信,這老者竟然恰是今日過壽之人。

相比老者的悠然,此處的氣氛略顯凝重。在老者身側矮桌兩側,肅然端坐兩人。左側稍顯富態者年近四旬,正是前徐州長史王修;右側古井無波的是一名俊朗青年,他叫王導,正史中,他是東晉開國的肱股之臣,也是令琅琊王氏達成“王與馬,貢天下”局面的關鍵人物。

《晉書·王導列傳》有載:“王導,字茂弘,父裁,鎮軍司馬。導少有風鑑,識量清遠。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後參東海王越軍事,時元帝爲琅邪王,與導素相親善。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爲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爲。”

矮桌前端兩丈之遠,躬身站立一人,身着青衫做文士打扮,卻是屏氣不敢稍動。若是馬濤在此,定可認出此人乃是三月前到訪鰲山島,囂張索要好處的王氏管事王忠,其人偏房庶出,明面身份爲王氏的一名商行管事,實則司職王氏在徐州沿海一帶的密諜事務。

突然,水中浮漂陡沉,老者揚杆一提,一尾斤許鯉魚隨之被拖出水面,一番蹦跳之後依舊無奈的被老者捕入竹簍。老者洗洗手,一瘸一拐回到桌邊,施施然坐下,竟是腿有殘疾。呷了口涼茶,他這才輕笑道:“世治(王修字)虛長一旬,可定力相較茂弘(王導字)卻略有不如啊!”

“叔父教訓得是,小侄受教了!”王修臉一紅,連忙上前一步鞠躬行禮。王修胖了些,太陽下呆久了難免不安生,可在外氣度雍容的他,在老者面前卻絲毫不敢造次。相比之下,同樣起身相迎老者的王導卻是依舊古井無波,絲毫不爲適才的褒揚所動。

老者叫做王濤,王氏大族老,其人文武雙全,深諳兵法,昔年在滅吳大戰中曾大放異彩,怎奈傷重殘疾,壞了品相,卻是不得再行爲官。但其在外雖已聲明不顯,卻一直代家主總覽王氏在徐州的族內事務,手掌琅琊王氏上千私兵,也是王衍、王敦、王導、王修等人的嫡系長輩,堪稱族內山嶽,便是現任家主王衍當面,也得對其恭敬有禮。

衝王修王導二人揮揮手示意坐下,王濤看向王導的眼中閃過一絲滿意,至於偏房庶子王忠,他則看都未看一眼。輕拍桌上一份信報,王濤淡然道:“老夫今日過壽,不想清早便得知水師慘敗一事,此事非小,你二人誰能與我細說來龍去脈?”

王修聞言清清嗓子道:“三月前,某聽王忠說起鰲山諸島換了主人,有個安海商會取代了巨蟹幫,實力還頗爲不俗,卻是不將我王氏放在眼裡。彼時正值東海王籌備西迎聖駕,我等便也未予理會。孰料前幾日卻聞密諜報知,那安海賊或爲陳記劫案真兇,廣陵陳氏本也與我王氏有隙,小侄索性暗放風聲,令陳氏與那安海賊鶴蚌相爭。”

“那廣陵陳氏、臨淮陳氏以及廬江陳氏同姓同源,互爲聲援,勢力縱橫江淮,廬江陳敏更借兩年前剿滅石冰之亂聲名大噪,於江淮乃至江南諸軍頗有影響,還被東海王封爲右將軍協同出征迎駕,在徐州已直逼我王氏地位。其實,據修瞭解,那安海賊最多僅能勉強自守,令陳氏大吃苦頭,終歸當被清剿,豈料...”

說到這裡,王修稍露慚色,不無苦笑道:“只是,孰料那安海賊強勁至此,竟將水師後軍誘伏全殲。哎,此戰勢必引發徐州震動,徒增恐慌,不利東海王大事,修之前料事不明,輕率挑起事端,委實慚愧。”

王濤隨意擺擺手道:“此事錯不在你,那安海賊卻有幾分門道,如此勢力在身畔崛起,你假手陳氏打壓倒也在理。後軍雖滅,一羣海賊卻也難擾大局,無需掛懷。況且,陳氏有此挫敗,茂弘正可藉機整頓水師,增強我王氏影響,確可得利。好了,還是說說後續吧。”

“叔父大人,那安海賊無視我王氏招攬,且實力雄厚,竟能痛殲水師後軍,頗顯囂張大膽,侄兒以爲,其身後恐有不小勢力!東海王提兵在外,琅琊王必不願後院生亂,當會盡力清剿安海賊,我等不弱全力相助都督府剷除之,以免養虎爲患,致我王氏身畔出現難控勢力。”王修微微欠身,眼露殺機道。

王濤默然不語,目光轉向王導,王導見此,卻是搖頭道:“後軍幾近全滅,我等自當插手重建,甚或將廣陵陳氏擠出後軍,同時,水師中軍亦可趁機接管後軍諸多水卡,尤其是雲梯關。但對安海賊,導卻更願適時招撫,甚至遣出附庸家族參與黑市與之走近。這非但因爲鰲山海域島嶼林立,剿之難盡,徒費人力財力,更因其已夠格作我王氏棋子。”

王修訝道:“那安海賊可是拒絕附庸我王氏,說是交惡也不爲過,我等如何利用他們,又有這等必要嗎?”

王導輕嘆口氣,意味深長道:“東海王欲匡扶設計,卻戰事不利,被阻徐豫邊境。東嬴公與平昌公空有大軍,卻怯戰自保,而幽州王浚手握強兵,雖聲援東海王,卻遲遲不肯發兵,顯是討要好處,已成割據之勢。中原僅餘范陽王一力支撐,關東陣營一時恐怕難有起色,時局堪憂啊!”

“九月庚寅朔,公師籓又害平原太守王景、清河太守馮熊。庚子,豫州刺史劉喬攻范陽王虓於許昌,敗之。”面露陰鬱,王導索然道,“近日導更是聽聞,那血旗將軍北出蠻荒,繞道抵達遼東,已具一萬精騎,聲言要浮海中原討一說法,恐將更添變數,哎,東嬴公做的這叫什麼事,盡幫倒忙啊。”

“司馬家篡奪曹魏江山卻不加自愛,愈難掌控局面,沒準就此失了基業,卻恐連累我王氏池魚之殃。”王濤冷哼一聲,深以爲然道,“只不知你說這些,與水師一事何干?莫非業已不看好東海王與關東陣營?”

王導面色沉重道:“叔父所言甚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導正心憂我王氏前程。關東陣營地大物博,後勢強勁,戰勝關西乃必然之事。但朝野崩壞過甚,諸王亂戰連年,且有異族兵起,中原疲敝,流民叢生,農事受擾,糧食匱乏,加之此戰再遷延日久,難保另有野心家擡頭,漢末混戰或將不遠,卻非東海王所能遏制,屆時我王氏何以自處?”

王濤沉吟片刻,終也面色凝重道:“茂弘言之有理,卻不知有何打算?”

王導不答,卻是瞥眼場中站立的王忠。王濤領會其意,轉向王忠,態度卻殊無對王導王修的慈祥,冷聲道:“老夫不想便知你等如何會注意到安海賊,當日又是如何招攬安海賊的,少不了敲詐勒索那點破事,我王氏孝悌賢德的家風,遲早要被你等不孝子弟所敗壞!”

說到這裡,王濤泛起怒色,隨手抓起一個茶杯便砸向王忠,又準又狠,頗顯武功根底,竟將王忠砸得滿頭開花。王濤這才繼續道:“你給老夫記住,並帶話給那幫紈絝小子,時局動亂,我王氏雖然顯耀,卻更須隱忍謹慎,顧惜實力,再有妄惹是非者,老夫打斷他的狗腿。總算你等此番不曾亂來,且退下,牽涉此事者悉數遣往外地,滾!”

王忠諾諾退走,王導王修視若無睹。帶人影消失,王導這才繼續說道:“徐州乃四戰之地,中原若亂,徐州必亂。放眼大晉,彼時唯一可保安定者,怕就是江南故吳之地了。是以導以爲,我王氏此時便當着眼江南,滲透布子,爲我王氏留一退路。若有可能,亦可設法令琅琊王遷往江南坐鎮,屆時導必可令我王氏立穩江南。”

“不愧我王氏安海兒!茂弘之說,老夫定會盡快與家主及幾位族老商榷,及早佈局。”王濤沉吟良久,驀然鼓掌道,“不過,若想立足江南,故吳士族歷來抱團取火,排擠外人,卻是不易插足,那幾家陳氏與他們多有聯繫,日後都將成爲我等南下阻礙。呵呵,說了這麼多,看來茂弘是想利用安海賊給他們再添些麻煩了。”

“呵呵,叔父英明,一眼便看出侄兒心思了。”王導一笑,不無戲謔道,“那安海賊既有實力,又不知後臺深淺,我等何必招惹。左右他們已與陳氏不死不休,我等不妨設法禍水南引,讓其去消耗陳氏甚或故吳士族去,多少也能引些混亂,我等恰可相機布子。屆時事態發展,怕就由不得安海賊自己了...”

鰲山寨,紀澤渾不知自家的安海營業已淪爲他人眼中的棋子。但通過審訊俘虜中的幕僚與高級軍官,他也得知了水師後軍攻打鰲山寨的緣由,卻因有匿名之人在淮陰城放出風言,聲稱近來大發請帖廣邀沿海勢力出席黑市開幕的安海商會,正是陳記船坊劫案的元兇。

可惱那廣陵陳氏,一直尋查劫賊無果,正頂着輿論壓力,聲威與日俱跌,聞訊後雖無確切證據,仍將安海商會粗暴的定爲元兇。其實若用排除法,沿海有膽又有實力作案的灰黑勢力還真數得到安海商會;況且,安海商會欲辦黑市想必富裕,又有人丁數千,還沒聽說有甚後臺,對其徵繳,陳氏能搶錢搶糧搶人丁,就算滅錯了又有何妨?

於是,由陳氏主張,徐州都督府無可無不可,這場剿匪大戲歪打正着的拉開序幕。好一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紀澤卻不知是何人在針對安海商會。儘管在紀澤的督促下,全面排查的安海商會真就尋出了一名向外通報了陳記劫案的細作,怎奈那廝完全爲錢服務,連自己效忠的真正勢力都不曾知曉。不消說,這條線必是斷了。

尋不出幕後黑手,那就拿陰溝翻船的廣陵陳氏來泄憤吧。既然他們並無證據便對安海商會出手,那就必須承受安海商會的怒火,不得不說,無恥的紀某人已經選擇性遺忘了自家先對陳記船坊下黑手的事實,更何況他本就想着找事搗亂沿海呢。

當然,恩怨是非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損敵肥己,搶錢搶糧搶人,安海營的發展速度遠不滿足紀某人對晉海的野望,而且,若想化解與陳氏的這段樑子,只有趁他病要他命,就着後軍慘敗,海防空虛的時機出動。即便不至滅掉廣陵陳氏,也要將它打得一蹶不振,無力再有動作,並給自家的安海商會打出一個不容招惹的海上威名。

於是,就在鰲山軍民猶自慶祝保衛戰大捷的時候,紀澤業已從俘虜中挑出一應投誠帶路黨,搞清了廣陵陳氏的一應產業。繼而,一系列針對廣陵陳氏的大規模洗劫計劃,美其名爲安海營實戰練兵計劃,在紀澤與一干軍官的奸笑聲中定了型。

十九日凌晨,鰲山島改由血旗近衛軍大部接替防禦,安海營近兩千軍卒則悉數登船南下,惡狼般撲向廣陵陳氏的諸多沿海產業。當然,這撥行動中自也少不了深入廣陵內地,以悄然接來俘虜家眷,那可是至少五千的軍戶人口,對安海營絕對是一記大補...

第三百二十八回 移民漸至第四百五十五回 漁村激戰第六百五十五回 幽州變起第五十一回 張網殲匪第四百零八回 示弱以待第八百零三回 遼北煙起第一百零六回 雄鷹商會第三百二十八回 移民漸至第五百一十二回 成事在天第四百六十七回 雷霆強攻第一百一十三回 活字印刷第三百五十七回 王彌之死第一百三十八回 張賓獻策第四百四十三回 金河礦脈第三百九十六回 新科狀元第八百一十一回 勝局落定第七百八十二回 伊缺止戈第六百八十四回 千里馳援第五百五十七回 匈奴劉聰第七百二十一回 蠻不講理第五百七十六回 中原危機第四百五十七回 頓兵堡下第一百回 痛打歸師第六百一十一回 圍攻伽耶第六百八十七回 瞞天過海第六十四回 翻臉滅胡第二百七十一回 糧船遇劫第四百零五回 無端欺凌第七百五十六回 滅族匈奴第二百零二回 兵臨鐵谷第六十九回 攘外安內第五百一十八回 火離城破第七百零七回 戰雲漸散第六百八十六回 詐計壺關第十二回 月夜潛行第七百零一回 刁膺諫降第四百一十回 坑坑喋血第八百零四回 宇文敗落第五百四十回 放狗圈羊第三百五十五回 硝煙漸散第二百六十九回 河畔公審第二百八十二回 兵臨堡下第六百回 登陸弁韓第六百二十一回 攻破伽耶第七十三回 葉家三娘第四百五十七回 頓兵堡下第七百二十四回 拒出軍都第三百二十回 元宵遊行第二百二十三回 雁門無歸第六百九十九回 鄴城軍議第一百七十四回 詐遇反詐第七十一回 廣招流民第八百一十三回 天下一統第四百二十三回 藤山礦業第二十八回 畫餅思甜第一百五十一回 紀氏宗族第二百二十回 火燒劉曜第一百一十九回 名刀鷹翅第二百五十三回 安海屠鯨第一百四十一回 莫名遇刺第二百八十回 安海易幟第六百一十七回 摧枯拉朽第七十七回 功虧一簣第一百四十六回 練軍理政第八十九回 回馬一槍第三百八十三回 村塾先生第三百三十五回 巡訪牧區第一百六十八回 鬼谷驚魂第六百九十二回 兵臨襄國第七百八十五回 草廬談判第三百九十四回 金秋稻香第七百八十四回 健康朝議第一百七十五回 雙喜臨門第三百零五回 登陸羅口第六百七十八回 喋血奪門第二百二十三回 雁門無歸第二百八十三回 精械發威第七百五十四回 劉聰之死第二百八十八回 萬歲風波第七百八十一回 勢如破竹第二百零四回 聯兵攻城第七百五十六回 滅族匈奴第六十六回 中丘盧氏第六百八十二回 招撫劉琨第七百三十回 劉參之死第五百五十六回 分兵疾進第六百四十四回 晉喪其主第一百三十三回 誘拐風波第七百四十回 割發代首第三百六十五回 推廣猛球第五百七十九回 坑糧之謀第二百六十一回 劉琨夜訪第二百三十二回 剪式帆船第三百八十二回 農技推新第三百一十八回 灰色批鬥第四百零三回 南下夷州第六百零八回 各出解數第七十七回 功虧一簣第二百五十七回 再會顧敏第三百一十八回 灰色批鬥
第三百二十八回 移民漸至第四百五十五回 漁村激戰第六百五十五回 幽州變起第五十一回 張網殲匪第四百零八回 示弱以待第八百零三回 遼北煙起第一百零六回 雄鷹商會第三百二十八回 移民漸至第五百一十二回 成事在天第四百六十七回 雷霆強攻第一百一十三回 活字印刷第三百五十七回 王彌之死第一百三十八回 張賓獻策第四百四十三回 金河礦脈第三百九十六回 新科狀元第八百一十一回 勝局落定第七百八十二回 伊缺止戈第六百八十四回 千里馳援第五百五十七回 匈奴劉聰第七百二十一回 蠻不講理第五百七十六回 中原危機第四百五十七回 頓兵堡下第一百回 痛打歸師第六百一十一回 圍攻伽耶第六百八十七回 瞞天過海第六十四回 翻臉滅胡第二百七十一回 糧船遇劫第四百零五回 無端欺凌第七百五十六回 滅族匈奴第二百零二回 兵臨鐵谷第六十九回 攘外安內第五百一十八回 火離城破第七百零七回 戰雲漸散第六百八十六回 詐計壺關第十二回 月夜潛行第七百零一回 刁膺諫降第四百一十回 坑坑喋血第八百零四回 宇文敗落第五百四十回 放狗圈羊第三百五十五回 硝煙漸散第二百六十九回 河畔公審第二百八十二回 兵臨堡下第六百回 登陸弁韓第六百二十一回 攻破伽耶第七十三回 葉家三娘第四百五十七回 頓兵堡下第七百二十四回 拒出軍都第三百二十回 元宵遊行第二百二十三回 雁門無歸第六百九十九回 鄴城軍議第一百七十四回 詐遇反詐第七十一回 廣招流民第八百一十三回 天下一統第四百二十三回 藤山礦業第二十八回 畫餅思甜第一百五十一回 紀氏宗族第二百二十回 火燒劉曜第一百一十九回 名刀鷹翅第二百五十三回 安海屠鯨第一百四十一回 莫名遇刺第二百八十回 安海易幟第六百一十七回 摧枯拉朽第七十七回 功虧一簣第一百四十六回 練軍理政第八十九回 回馬一槍第三百八十三回 村塾先生第三百三十五回 巡訪牧區第一百六十八回 鬼谷驚魂第六百九十二回 兵臨襄國第七百八十五回 草廬談判第三百九十四回 金秋稻香第七百八十四回 健康朝議第一百七十五回 雙喜臨門第三百零五回 登陸羅口第六百七十八回 喋血奪門第二百二十三回 雁門無歸第二百八十三回 精械發威第七百五十四回 劉聰之死第二百八十八回 萬歲風波第七百八十一回 勢如破竹第二百零四回 聯兵攻城第七百五十六回 滅族匈奴第六十六回 中丘盧氏第六百八十二回 招撫劉琨第七百三十回 劉參之死第五百五十六回 分兵疾進第六百四十四回 晉喪其主第一百三十三回 誘拐風波第七百四十回 割發代首第三百六十五回 推廣猛球第五百七十九回 坑糧之謀第二百六十一回 劉琨夜訪第二百三十二回 剪式帆船第三百八十二回 農技推新第三百一十八回 灰色批鬥第四百零三回 南下夷州第六百零八回 各出解數第七十七回 功虧一簣第二百五十七回 再會顧敏第三百一十八回 灰色批鬥